登錄???|???注冊
本書通過歷史資料探討了南方地區宋代墓葬特征的形成原因;對南方宋墓的群體差異、墓主葬期、出土玉器、斷代方法以及宋代厚喪薄葬、葬俗遷徙、墓葬防護等問題進行了相關討論;總結了宋金時期南北方墓葬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并討論了漢人葬俗對金代女真貴族的影響;對南方宋墓與前后時期墓葬進行了對比,指出了南方宋墓在南方唐代至元代葬俗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傳承作用。
吳敬 ·文物考古 ·16.7萬字
本書廣泛搜集國內外沉船資料,對照各類陸地遺址出土的陶瓷器遺存,圖文并茂地梳理和分析了中國古代陶瓷經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銷的歷程及階段特征,揭示了中國古代海洋文明變遷的歷史及不同階段中國在世界海洋文明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大量展示窯址資料的基礎上勾畫出中國古代外銷瓷業生產變遷的脈絡,并以個案的形式討論了以陶瓷貿易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流,生動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
劉淼 胡舒揚 ·文物考古 ·14.9萬字
玉器是先秦時期重要的身份標志,玉器的使用則是當時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匯集了作者多年來對史前和夏商周三代玉器及用玉制度的研究成果,分“玉之辨”“玉之用”“玉之埋”和“玉之史”四個主題,從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和考古材料三個維度,對當時的玉器和玉文化等諸方面做出了具有深度的綜合考察,希望由此揭示中國早期玉器所蘊含的禮制傳統和政治文化內涵。
孫慶偉 ·文物考古 ·29.5萬字
本書概觀性地介紹了中國古代石刻的類型及其演變、古代石刻的存留及發現情況、歷代石刻的研究情況以及石刻銘文的常見體例,總結歸納了石刻銘文應當如何釋讀、石刻及其拓本如何辨偽鑒定等,是一部全面系統了解中國古代石刻的基礎著作。本書1997年曾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此次為增訂本,增加內容逾倍,增加圖版200多幅,隨文插入,使本書更具可讀性和直觀性。
趙超 ·文物考古 ·50.5萬字
《古物的聲音:古人的生活日常與文化》以中國考古發現的古代遺物為標本,復原中國古人社會生活的日常起居習俗、日用家具及與之相關的日常禮儀。作為一名辛勤耕耘五十余午的考古人,作者結合歷史文獻,抽絲剝繭,細致解讀,以生動嚴謹的筆觸,幫助我們走進博物館,聆聽考古標本的吟唱,感悟古物內在的歷史文化積淀與魅力。
楊泓 ·文物考古 ·9.4萬字
羅森教授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極為廣泛,包括中國古代青銅器、玉器,以及青銅器在后期的復興。她注意考察“成套”青銅器在商周禮儀程序中的作用,該理論在探討青銅器發展方面卓有成效。玉器方面,羅森教授的貢獻主要集中于上古玉器在后期的保存及重新使用,比如商代婦好墓中就發現了許多被重新使用過的上古玉器。近年來,羅森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國墓葬結構發展的研究,試圖展現古代墓葬是如何為墓主人與建造者所理解。她探討了早期中國(從商代至漢代)整體墓葬形式的演變,同時中國與亞洲內陸地區的交流聯系也是她關注的主題之一。羅森教授還致力于一些晚近的題目,如在倫敦籌辦“盛世華章——康、雍、乾三代帝王”藝術精品展,向西方社會重現中國的三朝盛世和豐富藝術內涵。在對晚近中國藝術的研究中,她對“裝飾”的運用有著特殊興趣,側重西方文化與遠東文化裝飾傳統的比較研究,進而揭示這兩個區域重要的文化差異與相似性。
(英)羅森 ·文物考古 ·32.4萬字
自秦末至西漢時期的中國嶺南地區,曾存在著一個神秘的王國,它承襲中原民族的傳統,又帶有濃厚的南方特色,可史書上對它的記載寥寥。而廣州市象崗掘出的這座石室墓,以考古發現,彌補了嶺南地區的歷史空白。本書作者麥英豪是南越王陵發掘對的隊長,王文建是南越王陵的研究者,他們真實地記錄了王陵的發掘過程,描述了陵墓中珍貴的文物,為讀者拂開了南越國的層層迷霧,一窺其千年前的風貌華章。
麥英豪 王文建 ·文物考古 ·7.7萬字
全書共六卷,收錄1908年伯希和考察團從新疆進入敦煌所拍攝:莫高窟外景、洞窟彩塑、壁畫等照片計約三百多幅。此套法文版先后于1920至1924年出版。就敦煌石窟而言,早期進行全面詳細的考察,當屬1908年人伯希和帶領的考察團的工作。1908年2月25日伯希和考察團從新疆進入敦煌,他們來到莫高窟以后,首先集中進行洞窟的編號、測繪、攝影和文字記錄工作,其中伯希和主要負責文字記錄,抄錄大量的洞窟各類題記,測量師瓦揚和攝影師努瓦特分別負責測繪與洞窟拍攝工作,他們一直工作到5月27日,期間除了在藏經洞檢選寫經佛畫外,一直在從事洞窟的各類必要工作。
(法)保羅·伯希和 ·文物考古 ·1166字
本書是廣西錢幣學會的最新研究成果,內容涉及廣西近代的錢幣歷史,包括錢幣的發行、制造工藝,以及相關制度等,具體包括四部分:一是在全國性學術年會上交流,或在《中國錢幣》等刊物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二是部分專家、學者或錢幣愛好者對錢幣實物的研究收獲;三是廣西歷史貨幣考古和民間新發現;四是廣西錢幣要聞。除此之外還收錄了東南亞的錢幣歷史與文化的相關研究。
廣西錢幣學會 ·文物考古 ·9.7萬字
公元前3500—前2000年前后,蘇美爾人在伊拉克南部肥沃的沖擊平原上創造了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蘇美爾人是城市、文字、車輪等多項重大發明的首創者,屬于蘇美爾人的那個古代世界就像一面鏡子,燭照著我們今天的城市生活和文明世界。問題在于,我們頭腦中想象出來的蘇美爾人和他們的世界,是否就是真的客觀發生過的歷史?本書作者保羅·柯林斯揭示了在過去150年中,各國學者如何利用出土自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各類考古文獻資料,構建出了一套以蘇美爾人為題的“知識”。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蘇美爾人其實從未被我們簡單地“遺忘”過,正如他們從未被簡單地“發現”過一樣。每次“發現”都只是那些試圖“發現”他們的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對蘇美爾人的重新建構而已。從古到今,這樣的建構重復了很多次。
(英)保羅·柯林斯 ·文物考古 ·13.4萬字
本書探討古蜀文明與以中原文明為主導的黃河文明及長江中下游文明的血緣關系,進而確立古蜀文明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中的地位;亦將古蜀文明置于全球史視野之下,由此觀察古蜀文明對推進人類文明史的作用。以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古蜀文明與黃河文明、長江中下游文明同源同體,相輔相成,四五千年一路過來,櫛風沐雨而風顏不改。
屈小強 ·文物考古 ·13.2萬字
作者傾十余年心血,踏遍南北各地百余家博物館,查閱三百余萬字資料,前后修改三次,最終將《博物館里的中國設計與風格》呈現給讀者。本書通過對每個朝代典型文物的創作背景、色彩、造型、紋飾、質地、銘文、落款及其變化等方面的研究,帶你縱覽八千余年的華夏文明,領略歷代文物所承載的設計風格與審美價值觀,從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發展脈絡。本書借助考古學、歷史學、美學、工藝美術史、文學史等成果,應用語言及語言模態的關系,開展了對中國歷代風格與設計的解構與建構,將流傳下來的文物用現代詞語進行解讀。這樣的解讀不僅有助于讀者更加容易地讀懂中國歷代設計風格,而且對開展融合今古的創新設計工作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認知中國風格有助于人們心靈的回歸,能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助于人們從幾千年的文化寶藏中汲取養分,開展新創造與新設計。
劉靜偉 ·文物考古 ·10.1萬字
《古城古墓挖掘簡史》一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用精煉通俗的語言,總結了國外自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重大考古發現,例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等重要遺跡的發現和發掘歷程。這是鄭振鐸先生在考古學方面的重要作品之一,資料詳盡,條理清晰,文辭生動,具有很強的學術意義和可讀性。此外,本書附錄還收錄了朱偰的《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使本書的內容更豐富、更完善。全書約插入了160幅圖,很多都是很珍貴的老照片。
鄭振鐸 ·文物考古 ·6.1萬字
“空間表現”是中西藝術史研究的基本主題。本書致力于在漢唐藝術“模擬形似史”的大背景下,運用風格學方法,以北涼至盛唐敦煌壁畫之“空間表現”問題為契入點,把漢民族特有的空間表現方式與外來佛教題材的融合過程進行系統考察。將考古藝術品、傳世作品和文獻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并把風格史的演變置于其所在的歷史文化情境中,從觀念史、社會史和文化史的宏觀背景中闡釋風格之變。在具體研究過程中,以空間畫法這一基本視角,重新考察中國佛教藝術研究中的某些重要議題,譬如北魏佛教美術之漢化改革,北朝晚期敦煌工匠集團的分工合作及粉本使用,以及唐代凈土式經變畫的圖式來源等,并力圖揭示出古代中國藝術在表現空間方面的獨特性。
張建宇 ·文物考古 ·24.6萬字
本書以法門寺博物館現有陳列為基礎,按照時間、空間的順序,以史為據,以物述史,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法門寺的歷史淵源、館藏珍品等。詳細講述了法門寺的佛教圣物、大唐宮廷文物、地宮的結構與格局,及中國茶文化、香文化、秘色瓷、琉璃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深遠影響。走進法門寺博物館,讓文物喚醒塵封的歷史記憶,遙遠的絲綢之路推動了古代文明的交流互鑒,感受大唐開放、包容、繁榮和文明的輝煌成就,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5.6萬字
墓葬作為一種人造空間,既是建筑營造、器物生產等技藝演進的展示空間,也是家族倫理、喪葬禮俗等思想觀念競逐的舞臺,更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技術演進、思想和觀念變革的結果。本書以南宋墓葬及其相關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南宋為中心,從田野出發,以墓葬為支點,尋求田野和文獻、考古學與歷史學全面整合的可能性,在較長的歷史發展脈絡中,探索和揭示墓葬制度、社會禮俗、思想觀念的傳承與變遷,賦予南宋墓葬考古以較成體系的學術價值。
鄭嘉勵 ·文物考古 ·16.4萬字
夏商西周是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中原居于“天下”之中,是中華文明的主體,但位于四方的“蠻夷戎狄”文化既影響又參與乃至融入了中華文明形成的過程。而在中原的“四方”文化中,北方文化對中原文明的影響既深且遠,韓金秋編著的《夏商西周中原的北方系青銅器研究》就是以中原的北方系青銅器為切人點,通過考古學研究再現北方系青銅器對中原影響的歷史畫卷。
韓金秋 ·文物考古 ·11萬字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陜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它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志及石刻為主,成為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本書介紹了西安碑林的歷史、沿革、展室巡禮、館藏文物等。詳細講述了畫像石、顏真卿書法碑刻、唐墓志、地下石刻、館藏敦煌寫經等館藏文物,及其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的人生經歷。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12.3萬字
這本書剖析了史前考古學中一些基本和常見的問題、對人和人類文明由來的根源進行了考古學視角的觀察和解答。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演化的密碼、史前人類的狩獵采集行為、農業起源、人類社交行為的起源、文明誕生背后的動因等,都進行了細微的探討。從世界領域來看,人類起源、農業起源和文明起源以及狩獵-采集者的生活方式等,都是頗受關注的問題,作者在探討這些問題時,將自己多年求學、教書和研究中的心得融入其中,并結合中國本土的考古材料,文字淺顯易讀,內容新奇有趣。作者的此項課題,受到了人文社會學科課題資助,能夠提供一定的資助款。
陳勝前 ·文物考古 ·18.5萬字
吳越國,是五代時期統治兩浙的地方政權,錢氏三世五王以善事中國、保境安民為基本策略,在五代亂世中打造了一片穩定的疆土。本書在以往數十年考古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從城市、墓葬、碑碣志文、宗教、手工業、海外交流六個方面入手,從區域研究的角度出發,全面闡述吳越國范圍內的考古成果與價值,展示豐富多元的五代時期東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面貌,以及吳越國在中外交流方面的突出貢獻。
李暉達 ·文物考古 ·8.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