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漢中市漢臺區志(1990—2010)》由漢中市漢臺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負責編纂,這部志書既是《漢中市志》的續志,也是漢臺區設區以來的首部志書。這部志書橫陳百業,縱述史實,編纂工作歷經五年,內容涵蓋漢中市漢臺區自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較為詳備地記述了漢中市漢臺區自1990年至2010年這二十年來社會的發展變化情況,旨在見證歷史、以史為鑒、啟迪后人,是一部較為全面、翔實的資料性科學志書。
漢中市漢臺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69.1萬字
新出土簡帛文獻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對周秦哲學史和思想史的難得的一次重建。本書系統論述了新出土簡帛文獻為古代中國哲學和思想都帶來的重要變化:第一是宇宙生成論模式的新知。第二是儒家經典和由經典引導的文明誕生時代的新知。第三是孔門后學思想譜系和儒家心性論的新知。第四是對東周宗教信仰和神意論的新知。第五是黃老學公共理性和秦國儒家政治倫理新知。
王中江 ·文物考古 ·51.4萬字
本部分叢書涵蓋六種史學名作,作者俱為近現代史學大家,學力深厚,故這些作品上溯春秋時代,下訖中華民國,既有斷代史,也有通史,內容、體例雖相差異,但無不考據嚴謹,論述精彩,各有專長。另外梁、傅二氏之史學方法論更是在理論層次引領了新史學的革命,可算現代史學學科的奠基之作,至今影響著中國歷史學的研究路徑。
張蔭麟 童書業 孟森等 ·中國史 ·96.4萬字
本書以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定于2013年籌辦國際漢學大會期間征集的海內外著名專家的論文為基礎,從《世界漢學》前四期選錄部分文章,共60余篇,匯輯編選而成。全書集中國、美國、法國、德國、英國、比利時等多國漢學家的學術成果于一身,內容涉及對漢學研究觀念、方法和范式的反思,漢學研究學術史的梳理、前景展望,各國漢學流派、漢學機構研究成果,著名漢學家的學術傳記,對傳統中國歷史經驗的總結,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重構的探討,等等。
王文章主編 ·中國史 ·71.1萬字
《宿遷市水利志》資料翔實、數據可靠,融科學性、思想性于一體,具有濃厚的時代特點和地方特色,是宿遷地區治水歷史的真實寫照,是一部可資借鑒歷史治水經驗的重要文獻,是鼓舞當代、教育后人不可多得的教材。可供宿遷市水務系統的干部職工研讀。
宿遷市水務局 ·歷史地理 ·53.8萬字
18世紀中朝文人的交往由于其本身的豐富性、獨特性以及在兩國文化交流眾多方面的開創之功,使得它在整個中韓學術交流史中尤顯突出。本書在對“碎片化”資料作仔細排比整理的基礎上,一方面勾勒出18世紀中朝文人間一些重要交流的全貌,如文學批評、請序題跋等,并細致分析了其特點和意義,另一方面,又以述論結合的形式較為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了中朝文士在交流分期、空間、人物、家族、內容等豐富的內涵,且以長編、事表及資料展示了歷史真實,不僅在兼綜前人成果基礎上填補了當下清代中韓學術交流的空白,更對為何發掘利用域外漢籍史料建構東亞文明交流史提供了探索性的成果與研究范式。
徐毅 ·專業史 ·55.6萬字
【微信讀書,全網獨家首發!】堅守氣節、自詡為“海上蘇武”的葉名琛,為何最終還是背了“千古罵名”?嚴復的人生,因何最終拐了個彎?達·芬奇,真的是從現代穿越回去的嗎?拿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丘吉爾,他又有著怎樣的另一面?葉名琛、丁汝昌、沈藎、張作霖、黎元洪、嚴復、拉貝、丘吉爾、達·芬奇、格瓦拉……這一個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人生?他們的故事又折射了什么樣的時代?在張瑋抽絲剝繭般的描述中,史書上的一個名字、一件事,都能呈現出一幅幅生動而鮮活的畫面,以自己的方式改變著歷史,或者被歷史改變著。歷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數字,而是一個個有溫度的故事,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作者盡可能地用辯證的眼光,去還原那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讓看起來枯燥的歷史,帶著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閃光、它的信念,展現真實的溫度。
張瑋 ·普及讀物 ·93.8萬字
本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全面、客觀、系統記述斷限內陜西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本志記述時間范圍,上限從1992年起始,下限為2010年底,為了歷史記述的完整性,一些地方做適當追溯。記述的地域范圍,以現行陜西省行政區劃為準,凡屬于或涉及現行陜西省行政區劃的工會活動均為本志記述范圍。
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85.4萬字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源于北平大學醫學院的西安臨時大學——西北聯大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具有豐厚的歷史積淀,是抗戰大后方的四大國立醫學院之一,亦為我國西北醫學高等教育的肇端。本書梳理了該院建院六十年來的歷史,記載其在當代醫學領域的卓越成就,展現其厚德、博愛、精醫、卓越的人文精神。
施秉銀 耿劍平 ·專業史 ·54.8萬字
《渭濱區志(1991-2010)》由寶雞市渭濱區志編纂委員會編纂,是新中國成立后首輪《渭濱區志》的續志,上限與前志相銜接,為1991年1月1日;下限為定在2010年12月31日。志書總體呈編、章、節、目結構,志、傳、記、表、圖、錄并用,以各項事業為經、時間順序為緯,橫排門類,縱述渭濱區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情況20年發展變化。全志設序言、凡例、目錄、概述、大事記和專志35編,后設附錄和編志始末。35編專志分別是行政建置、生態環境、人口、土地、城鎮建設、農業牲畜業、林業水利、建筑和房地產、、交通運輸、工業、商貿流通、財稅金融、經濟管理、中共地方組織、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政協、黨派群團、公安司法、審判檢察、人民武裝防空、民政信訪、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教育、科技、衛生、體育、文化、文物旅游、炎帝、青銅器、石鼓文、社會、方言、人物。志前設彩照,專志插有照片,表格,書末有附錄、編志始末。
寶雞市渭濱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86.8萬字
為了存史資政,陜西省榆林市子洲縣人大常委會決定編纂《子洲縣人大志(1944.9—2020.12)》。子洲縣人大常委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嚴格按照地方志工作條例的各項規定,科學設置《子洲縣人大志(1944.9—2020.12)》篇章,全志設概述、大事記、專業志篇、附錄四大部分。體裁分為述、記、傳、圖、表、錄。全面、系統、客觀、真實地記述子洲人大工作的歷史發展與演變過程,體現了子洲縣人大工作特色,以期更好地服務于子洲縣經濟社會發展。
《子洲縣人民代表大會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58.3萬字
《延安市志1997~2010》是在按照國家地方志的統一部署和安排進行的,旨在記述延安市1997~2010年的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新發展、新變化,記述延安市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由農業化向新型工業化城市轉型歷史進程。該書稿分四十篇,從行政建置、自然環境、人口、城鄉建設、工業、農業、林業、水利、商業貿易、財政金融、人民政府、政法政務、軍事、教育、文化、宗教、人物等方面,對延安市發展的歷史與現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記錄。
延安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98.1萬字
商周兩朝屬于上古時代,文獻史料相對較少。對商周時代的歷史認識,需要考古學的發掘和研究來完善。著名考古學家王恩田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國古代考古學,對商周時代的社會文化、經濟生活、政治等一系列問題,運用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探討,提出許多觀點,并對學術界的一些認識提出了商榷。同時,作者并不局限于商周考古,對承續商周時代的秦漢時代的考古學問題也進行了探討,體現了作者的恢宏視野和邃密的深度。
王恩田 ·史學理論 ·50.7萬字
作者長期以來以歐洲文化和思想為研究對象,近20年來,致力于日本文化和思想的研究,追尋其發展的歷史軌跡。最終將其研究成果凝結為此作品,名為《日本精神史》。作為黑格爾研究者,作者以“何為精神?”開篇:“如果非要定義的話,人與自然共存,存于社會之中,其生存的能力和狀態就是所謂的精神吧”。作為文本的思想以及陶器、銅鐸、佛像、建筑、畫卷、庭院等各種文化,都是本書的考察對象,通通被視作日本的精神史,本書可以說是一部重新提出日本為何的清新杰作。三內丸山遺跡、《古事記》、《萬葉集》、《枕草子》、武士的思想、佛教、儒學、元祿文化、浮世繪,等等,從繩文時代到江戶時代的終結,從中世到近世,日本人的精神使漸漸呈出多樣化的趨勢,走向現代。作者不屑于生澀難解的表達方式,寫作風格自始至終流暢易懂,將日本精神生機勃勃的發展過程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出來。
(日)長谷川宏 ·世界史 ·52.4萬字
本書所收錄人物為隋開皇十一年(591)至清宣統三年(1911)在古揭陽縣、義安郡(縣)、潮州府(含郡、路)行政區域內出生或落籍的人士,主要見諸史志、文集、方志、碑銘、筆記、報刊、譜牒、歷史檔案等文獻,條目約4000條。本辭典是一部極具文獻價值的歷史人物辭典,史料翔實,力求學術性、知識性、實用性的統一,對于宣傳和推廣潮汕地區文化起到積極作用。
羅仰鵬 ·歷史地理 ·66.5萬字
“六經”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遺產,也是推動當代社會文化不斷前進發展的動力資源之一,所以值得深入研究。本書選取《穀梁》中有關中國傳統政治倫理的幾個核心問題,如死義、復仇、慎讓等,通過經典詮釋的方法,以文本的深入解讀,不同文本的對比和義理的細致闡發,對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意識的相關內容的形成和歷史演變、基本內涵、主要特征,及其價值取向等,作了較為系統、深入的論述,并能提出自己的許多獨立見解。在一些文本解讀和義理闡發上發人之所未發,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
黎漢基 ·中國史 ·65.5萬字
本書凝聚了著名宋史專家李裕民先生二十幾年心血,對二千五百余宋代人物的生卒年、月、日作了細致的考證,絕大多數是他人尚未考證或所考有誤的,是宋代人物研究中的一項有意義的成果,也是富有參考價值的工具書。本書按筆畫順序編排,每條前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該索引的冊、頁,以便對照使用。書后附人名索引、字號索引、主要參考文獻,甚便檢索。
李裕民 ·史學理論 ·56.1萬字
道教是唐代歷史中一個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對民眾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要很好地認識和把握唐代歷史,就應該深入地了解道教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本書選取了神仙道教與唐代社會、道教與唐代婦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道教法術與民間習俗、道教神仙與民間信仰、歲時節俗中的道教印記以及儒、釋、道之間的互動與融合等幾個方面進行剖析,試圖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來透視唐代道教,對道教在唐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做出較為客觀的解釋。
王永平 ·中國史 ·51萬字
由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主辦的《廣東黨史》是廣東黨史研究最權威的專業雜志,本書收錄了在《廣東黨史》上發表過的多篇關于中共名人在廣東的事跡的文章,集成這本《中共名人在廣東》。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 ·歷史地理 ·52.7萬字
唐詩中存在大量絲綢之路研究的資料,絲綢之路綠洲路、草原路、海上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都在唐詩中有著形象而生動的表現。本書研究的重點是把唐詩作為史料,探討唐代絲綢之路盛衰在唐詩中的反映,同時也揭示絲綢之路和中外交流的發展對唐詩繁榮起到的推動作用。本書展現了唐詩畫卷中的絲路起點城市長安,絲綢之路之隴右道、河西道、西域南道和北道、草原路、吐谷渾之路、唐蕃古道,南方絲綢之路之安南道、五尺道、靈關道和滇緬道,海上絲綢之路的壯麗圖景。唐詩見證了絲綢之路各條路線的盛衰變化,從唐詩描寫中可以感觸唐人豐富復雜的情感心態。
石云濤 ·史學理論 ·71.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