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1980年,南開大學歷史系創(chuàng)辦《南開史學》,在學界頗有聲望。后停刊。本次復刊,內容以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為主,以考古學與文物研究為輔,以刊發(fā)原創(chuàng)性、前沿性論文為主,兼以書評和讀史札記。本刊強調以“南開史學”為主要特色,突出“實學”的研究風格,以社會史和思想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帶動研究領域及題目的變革,具有鮮明的南開特點。
江沛主編 ·中國史 ·23.8萬字
本書為五部分,緒論梳理了近二十年的吳越國和吳越錢氏家族研究的現狀;軍事編論述了五代吳越國時期湖州、蘇州、福州對于吳越國陸疆的重要性,以及吳越國對三州的防務策略;文獻編分別對吳越國武肅王錢镠的詩文進行系年,對吳越國、兩宋時期的吳越錢氏家族忠遜王支的著述情況進行梳理,對吳越國、兩宋時期傳世與出土的吳越錢氏家族碑志予以考察;人物編先就可靠史料中吳越國、兩宋時期吳越錢氏家族的世系進行串聯(lián),再對吳越錢氏后裔、北宋樞密使錢惟演的生平史料進行編年;最后附有百年來吳越國與吳越錢氏研究的論著目錄。
胡耀飛 ·中國史 ·29.2萬字
《歐美史研究》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歐美近現代史學科2018—2019年在國內完成的成果匯集。本書為第3輯,分專題研究和學術綜述兩大塊,其中專題研究8篇,學術綜述12篇。這些文章涉及歐洲、美洲的政治史、經濟史、外交史、社會文化史等領域,或屬于國內前沿問題,或在傳統(tǒng)研究領域內有所突破,或總結分析了近兩年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狀況。
王超 信美利主編 ·世界史 ·25.7萬字
本書立足于19—20世紀東亞與中國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并選取東西方主要國家近代以來發(fā)展變革的經驗,嘗試歸納、總結東西方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各自的現代化模式與現代化道路;著重對現代化與發(fā)展理論的探討,涉及歷史學“現代化范式”與其他史學范式的關系、科學與人文的關系,以及經濟增長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等問題;關注當代歷史學和歷史學家,介紹、評論和回憶了國內外史學界研究殖民主義與現代化的代表性著述和代表性人物。
董正華 ·世界史 ·22.1萬字
《民國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專刊,主要刊載關于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相關史實與理論的研究文章。現為CSSCI來源集刊。本輯為總第36輯,共19篇文章,分政治、經濟、文化、人物與成果述評五個欄目。
朱慶葆主編 ·中國史 ·22.2萬字
以文書御天下是中國古代國家官僚制度中的顯著特征,而不同時期信息溝通與處理機制的差異,也彰顯出各自不同的時代性格和權力運作方式。宋代的文書行政以多元的信息溝通和發(fā)達的文書制度為依托,其所能達到的深度也是遠邁前代。本書梳理了宋代多渠道并存且相互競爭的信息溝通機制,并從御批、省札、批狀等君相日常行政文書和針對決策行為的封駁制度入手,分析了宋代士大夫政治架構下的權力運作機制。
李全德 ·中國史 ·29.3萬字
《中國歷史研究院集刊》是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歷史研究雜志社編輯出版的集刊,主要刊發(fā)史學理論和史學史、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等方面的優(yōu)秀學術成果。本輯為創(chuàng)刊號,共收錄7篇文章。
高翔主編 ·史學理論 ·27萬字
國家的維系,有賴于資源的汲取。資源汲取的方式,對應著不同的國家治理模式。傳統(tǒng)中國國土廣袤遼闊,地域差異千姿百態(tài),在當時落后的交通、簡陋的技術手段與信息能力的制約下,統(tǒng)治者如何在全國范圍內汲取資源呢?本書從重要性、稀缺性、交易費用、社會效果、國家的議價能力與多主體性等若干影響國家資源汲取模式的變量入手,結合開礦成本隨時間遞增的特點,通過豐富翔實的史料討論清王朝的礦產資源汲取情形,在揭示清代礦政之模式及其內在缺陷的同時,論述了彼時國家治理的若干重要原則與面向。以上述經驗事實為基礎,本書進一步聯(lián)系明清王朝對食鹽、絲綢、瓷器、馬匹等重要物資的汲取模式,結合15~18世紀國家轉型的大背景,通過對“中央全面決定機制”“猜忌型決策”“行政造‘息’”“事例原則”等概念的闡發(fā),揭示清代國家治理的邏輯與困境。
溫春來 ·中國史 ·31.6萬字
思想史研究者關注歷史與思想的相互塑造,借以理解歷史中的國家、社會與個人。不過,名為“思想史”的這個領域在數十年中經歷了相當重要的改變,不惟研究重心屢經轉移,研究方法日新又新,甚至連思想史研究本身,也有化身億萬、與各專門學科融匯合流的趨勢。基于以上理解,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自2019年起創(chuàng)設“復旦大學思想史高端論壇”,每年一度,邀集全球學人,激揚思想,舊史新研。本書匯集的是2019年12月舉辦的第一屆“復旦大學思想史高端論壇”的成果。該屆論壇以“化身萬千:開放的思想史”為主旨,希望以此回應思想史研究遭遇的諸多曲折,并會聚各領域的學者共同關心思想史研究的問題。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 ·專業(yè)史 ·20.6萬字
本書是“第二屆中華民國史青年論壇”的成果結集,分為“民初歷史”“戰(zhàn)時中國”“學術與社會”三部分,涉及民國官方歷書、五四烈士形象、抗戰(zhàn)、城市與小鎮(zhèn)等方面的內容。“中華民國史青年論壇”倡導“大民國史”研究,內容涉及民國時期的各個方面。論壇既鼓勵青年學者研究思考關乎中國近代歷史走向和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也注重選取那些意在開拓新的領域、對前人未予以充分重視的問題進行研究的論文,同時倡導青年學者引入新視角和新方法,為民國史學科注入新的思維與活力。
李在全 馬建標主編 ·中國史 ·29.7萬字
北京是一座擁有3000多年建城歷史、800多年建都歷史的城市,而首都博物館作為北京的城市博物館,收藏有大量的與北京歷史相關的、精美的文物,本書正是對這些文物中的精粹進行解讀。書中分別對36件收藏于首都博物館的文物進行深度講解和介紹。這些文物,就時間而言,年代從商至民國時期,就文物門類而言,包括瓷器、玉器、青銅器、佛教造像、金銀器、書法、繪畫、民俗、石刻碑帖等。這些文物大多與北京相關,或出土于北京,或制造于北京,或為皇室制造,或為皇室收藏。
首都博物館編 ·文物考古 ·26.6萬字
《寧夏農墾史》著重敘述當代寧夏農墾事業(yè)的創(chuàng)立、改革與產業(yè)發(fā)展歷程,重點研究國營農場、軍墾時期的農建十三師和農五師、知青在農墾、農工商一體化、生產責任制改革、農業(yè)分區(qū)建設、場辦工業(yè)、土地管理、農業(yè)產業(yè)化、歷史經驗等問題。
廖周 ·地方史志 ·20.6萬字
本書對唐宋之際田稅制度研究是沿著制度結構演進、制度實施機制調整以及制度變遷影響三個層面進行的。其中,制度結構演進是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對唐宋之際的田稅和附加稅加以探討。制度實施機制則是對田稅征收管理調整的揭示。制度變遷影響主要分析了田稅制度變遷對國家財政、農業(yè)經濟和農民生活的影響。在研究過程中,首先注重田稅制度變遷的過程研究,努力把握和捕捉導致制度變遷的關鍵性政策、制度和節(jié)點。其次注重田稅制度不斷重構和重塑過程中與其他制度間的關系,展現制度變遷的多元動力。
吳樹國 ·中國史 ·26.4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批準號:19ZDA261)階段性成果,北京外國語大學2020年度“雙一流”建設重大標志性項目結項成果。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發(fā)展時期。在交通方面,除了漢代以來傳統(tǒng)絲路的利用以外,新的交通線得以開辟和利用;在交往方面,與更多的國家和地區(qū)建立起通交和貿易關系;在交流方面,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內容都大大拓展而更加豐富。本書分十章介紹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絲綢之路。第一章總結了近四十年來魏晉南北朝時期關系史研究;第二、三章分別介紹了北魏和南朝蕭梁時期的中西交通;第四章論述了3—6世紀草原絲綢之路的利用;第五、六章以宋云、惠生西行求法和朱應、康泰出使扶南探析了海上絲綢之路;第七、八、九、十章分別探討了域外器物、植物、動物和香料的輸入與中古社會。
石云濤 ·史學理論 ·25.2萬字
隋唐五代時期,洛陽上升到新的高峰。洛陽作為千年國都,這一時期或為東都、神都,或為西都、京師。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又增添了隋唐大運河中心的身份。洛陽牡丹嶄露頭角,牡丹花城揭開了序幕。這一時期,帝王們或多次巡幸,或長期駐守,利用洛陽“天下之中”的便利條件來統(tǒng)治全國,號令天下。洛陽和世界連成一片,周邊民族的首領、使者、商賈、僧侶、留學人員,梯山航海,在這里活動、定居、安葬。這里人文薈萃,群星燦爛;經濟繁榮,技藝精湛。在長期歌舞升平的間隙中,也有刀光劍影和兵燹動亂。洛陽隋唐五代的歷史滄桑,由輝煌和凄婉編織而成。
郭紹林 ·地方史志 ·32.2萬字
本書是中西學者共同合作撰寫中國基督教史的一次嘗試,旨在借鑒并融合過去30年所涌現之中西研究方式及成果。通過編年史和專題史兩個部分,力圖呈現一部可讀性、準確性、跨學科性兼?zhèn)涞闹袊浇淌纷x本,幫助我們更好地體認基督教中國化的歷史現象。21世紀的今天,當人們在一種跨文化的視野下回顧基督教自西徂東的歷史時,會發(fā)現其在中國社會經歷了漫長的調適過程,其間既有文化的碰撞與激蕩,亦有挫敗與不適;既有思想的交鋒與對立,亦有理解與認同。盡管基督教在中國的影響有限,但卻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范例。基督教中國化證明了中國不是一個封閉的國家。即使基督教與本土文化存在很大差異,亦能被吸收并演變?yōu)橹袊幕浇蹋瑥亩蔀橹袊鴼v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陶飛亞 (美)魏克利主編 ·專業(yè)史 ·37.9萬字
本書收錄了清末民初著名外交家陸征祥與親朋故友往來的700余通手札。陸征祥與清末民初時期各界人物的交往在書簡中留有不少痕跡,如其與顧維鈞、王正廷、林森、黃郛、張群、馬相伯等人的通信。其中數量最為集中、史料價值最為突出的是陸與其契弟劉符誠的往來手札,這批書信開始自1932年,直至1948年11月18日陸征祥“最后筆跡”,詳細記錄了陸征祥晚年的思想、信仰、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情況,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國內外的政局、社會民情。
李學通主編 ·史料典籍 ·31.4萬字
厄瓜多爾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小國,赤道從其首都穿過,故有“赤道之國”的美名。厄瓜多爾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印第安民族早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財富。首都基多享有“美洲藝術殿堂”的美譽,基多古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本書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厄瓜多爾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外交等情況,對于國人全面了解厄瓜多爾的歷史與現實具有一定的意義。
宋曉平 張穎編著 ·歷史地理 ·22.6萬字
《世界近現代史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點基地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年刊,面向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為促進和推動國內世界近現代史研究而提供的一個學術交流的園地,辟有史學理論研究、全球史研究、國際關系史、地區(qū)國別史、博士生論壇、爭鳴、書評、史學資料、研究綜述等欄目,對于推動中國的世界近現代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編 ·中國史 ·29.8萬字
《北京史學》是一個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欄目有:“理論研究”,主要著力進行北京史及相關研究方向的學科理論、研究方法的探討;“專題研究”,探討北京歷史上的政治軍事、經濟社會、學術文化、環(huán)境變遷等各個方面的學術問題;“新書評介”,介紹近期出版的北京史學術著作;“研究綜述”,對近年來北京史學研究成果及動態(tài)、學術活動等加以總結,為讀者提供學術參考及資訊;“史料拾遺”,刊載或介紹新近發(fā)現的與北京史研究相關的新史料。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 ·地方史志 ·20.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