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瑞安考據學第一人”方成珪延續乾嘉考據傳統,運用傳統語言文字學、文獻學考據方法,對經學、小學和文學等領域多部典籍做了細致考校。代表作《集韻考正》《字鑒校注》《韓集箋正》和《唐摭言校正》于音韻、訓詁、考據等方面均有獨到見解。本書以考據為切入點,以學派為觀察點,分研究、考校兩編,對方成珪考據學淵源、治學生平、學術特色與局限、考據學成就與影響等進行了考述,明晰了方成珪在清代考據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劉思文 ·史學理論 ·27萬字
本書分為國內和國外兩部分,國內以中俄邊境地區赴俄重要通道黑河市、呼瑪縣、赴俄中轉站哈爾濱檔案資料,以及黑龍江省檔案館檔案資料為主,對民國時期政府公函、公務呈請、公署文稿、大事案由、外交照會、邊務條陳等史料進行了整理和研究;國外以遠東地區旅俄華僑華人人數較多的城市哈巴羅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檔案資料為主。本書內容為公文、電報、會議記錄、個人檔案資料、蘇聯代表團出訪的報告、匯報等。本書從中俄(蘇)不同角度,記錄一段歷史,還原旅俄華僑華人的歷史與現實,再現了中俄(蘇)兩國僑民政策、僑民生活狀況及經濟文化活動、社團組織活動、外交政策、關稅收訖、邊務事宜等,通過中俄史料真實展示旅俄華僑華人這個特殊群體的歷史足跡和發展脈絡。
寧艷紅主編 ·史料典籍 ·22萬字
面對西北邊郡少數民族的侵擾,漢王朝在西北地區進行了大量的屯兵。漢代西北地區的軍事發展水平,代表了漢代最先進的軍事發展水平。漢代西北地區的軍事力量和軍事水平,是軍事學和社會學都關注的熱點問題。《肩水金關漢簡》是出土于西北邊塞的漢簡,是漢王朝在西北屯軍留下的珍貴資料。這批漢簡有不少軍政文書,記錄了大量軍事內容。作為第一手資料,其信息量大,可信度高,利用出土于西北邊塞的《肩水金關漢簡》研究漢代西北屯軍的歷史,可以發掘不少傳世文獻中缺失的信息。本書正是立足于此,對《肩水金關漢簡》的戍卒、武備、軍事設施等詞語作了窮盡的收錄,在此基礎上進行系統研究,以掌握漢代西北邊塞的軍事面貌,進一步展現漢王朝的軍事政策和軍備力量。
聶丹 ·文物考古 ·26.8萬字
本書從“近代中國知識與制度轉型”的角度切入,通過考察清代民國長江上游航道圖志編繪的歷史過程,重新評價了傳統長江上游航道圖志的文本價值,進而思考近代航道圖志編繪轉型與川江內河航運變遷的互動關系。研究表明,近代中國地圖學對西方測繪技術與制圖知識的認同與接受,是一場由西方文化傳播者與本土地圖繪制者共同參與的、頗為復雜的“在地化”知識生產過程。只有充分認識“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的復雜性,才能真正重建中國地圖史學對“現代性”問題的闡釋體系。同時,只有折中“全盤現代”與“本土傳統”,關注晚清以降“現代傳統”的創制過程,才能重新找尋中國社會走向“現代性”的歷史路徑與具體方式。
李鵬 ·歷史地理 ·26.6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有唐一代的軍禮內容及其實施情況,無論是被載入《大唐開元禮》等禮典的軍禮還是未被著錄的其他軍禮,均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理清其禮制內容與實際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并對其特點與意義進行深層次的解讀與闡釋。雖然本書的討論重點是唐代的軍禮,但在敘述的過程中不僅僅囿于唐代,而是前后延伸,以求將其置于整個中古時代的軍禮演變與發展的脈絡之中,充分顯示其繼承演變的具體細節與歷史地位,并對于唐代軍禮與軍法的關系、軍禮與軍樂的關系、唐代以兵入禮的社會現象以及唐代軍禮中的車服、官僚、與其他吉兇禮儀的雜糅現象等內容展開詳細論證,全面認識唐代軍禮的實施范圍與特點,以及它所反映的唐代社會歷史原貌。
陳飛飛 ·史學理論 ·21.4萬字
本書創新性地取英國與東南亞雙視角,結合即時即景歐美與東南亞國際關系的背景,以對比方式縱向考察馬來亞與緬甸在殖民地形成過程、應對英國的政治、經濟、教育與社會殖民政策,以及在戰后保留英國殖民遺產,和選擇去殖民化道路方面的相通性與不同性。結果表明殖民與被殖民是一個不平等的雙向互動的歷史過程。此過程不僅與馬、緬各自的前殖民時期歷史密切相關,對戰后現代民族國家建構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許潔明 王云裳 ·世界史 ·21.2萬字
民初湖南辛酉旱荒災重,尤以西路湘西為甚。主持賑務的湖南華洋籌賑會,偏據煙苗情事定等湘西災縣;湘西官紳為爭取辛酉賑路資金出力尤多,而首修潭寶段又使待賑希望落空。西路遂于同感不公之中南兩路一道,圍繞勘災定等標準、工賑宗旨與目標等賑務問題,路界爭議不斷的同時,持續質問干事會。湘西整體深度貧困實乃長期糜爛地方的兵匪毒等社會失范所致,非軍閥割據時期的華洋會所能救治。唯有依靠“精準扶貧”戰略的正確引領,國家對地方經濟、文教等各項事業的大力扶持及民眾脫貧內生動力的迸發,湘西整體深度貧困才于當今得以徹底消除。
曹景文 ·史學理論 ·21.1萬字
本書選編了作者自1983年以來從事明史研究的論文22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制度·文化,包括論文11篇;第二部分檔案·文獻,包括論文7篇;第三部分學術·回憶,包括回憶文章3篇和1篇綜述。研究涉及面廣泛,內容豐富,涵蓋明代政治、經濟、法律、軍事、財政、文化、宗教、社會、中外關系、檔案文獻等諸多領域,是關于明史研究的整體思考與細部敘事、明代歷史發展進程脈絡研究、明代國家與社會的理論探討,以及發掘整理利用明代檔案文書等方面的學術探索。
萬明 ·中國史 ·34萬字
“三集團”是指由曾國藩開創的湘系集團、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集團以及最為后起的袁世凱北洋集團。本書在厘清它們各自群體狀況的基礎上,特別注重考察其間關系和走勢,揭示其“多邊互動”的復雜情狀。這就意味著,要有的放矢地將其做整合研究、比較研究、動態研究,以及對清朝權力格局“內外輕重”態勢影響的研究,打破對其各自孤立著眼的視域局限,拓寬考察范圍,提升立意高度,切實凸顯其整體演化特點。這可謂此項研究的意義和學術價值的基本點所在。
董叢林主撰 ·中國史 ·29.9萬字
本書以張居正改革群體為研究對象,將張居正改革置于明代中后期歷史演進的時代背景下,通過考察張居正改革群體及其演變,揭示張居正改革群體與張居正、張居正改革、晚明政治格局及晚明社會變遷的復雜關系。本書貫徹實證研究,在充分研讀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搜集和整理明清以來有關張居正改革群體的文獻資料,包括正史、地方志、檔案、文集、筆記、家譜、碑刻、口述史料等,注重新史料尤其是地方文獻的挖掘,從文獻中發現歷史的多面相。突出社會史群體研究的視角,通過宏觀的階段把握和微觀的個案分析,考察張居正改革群體的特征、價值傾向及互動等,注重政治史研究與社會變遷、文化變遷相結合。通過梳理張居正改革群體與國家政治運作、社會生活變遷、利益關系平衡等重要問題,深刻闡述張居正改革群體在明代中后期社會演進中的重要作用和歷史影響,為我國在新時代深入推進改革事業提供歷史借鑒。
馮明 ·中國史 ·20.7萬字
本書匯聚了于可先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研究成果,主要從歷史學視角剖析了中世紀西歐和中歐的信仰問題及相關思想運動的影響。改革開放后,我國學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逐漸深入,于可先生便是其中的領軍人物。本書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為基石,展現了中國特色的研究成果,不僅標志著中外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新篇章,還聚焦于人們的精神生活,理性探討了西歐社會的思想歷程。本書的學術性和歷史深度,對于研究相關問題及了解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于可 ·世界史 ·25.2萬字
侵華日軍南京“榮”1644部隊是二戰時期日本在海外的6支細菌部隊之一,其建制規模、細菌武器研發及實戰能力僅次于哈爾濱731部隊。本書基于國際社會禁止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和平愿景,通過揭露“榮”1644部隊生物細菌戰罪行史,達成警示世人、引為鏡鑒之學術目標。本書首選日本戰史文獻、蘇聯《伯力審判材料》、美國館藏相關解密資料,以此為主要依據,次及中、日、美學者研究成果為重要參考,探究“榮”1644部隊如何編成及建制規模,細菌武器的研制與實戰、覆亡諸問題;首選中國原始文獻,次及中、日、美學者和地方文史工作者之調研成果(含加害者、受害幸存者口述史),探究“榮”1644部隊與哈爾濱731部隊等日本細菌戰機構在華中廣大地區共同實施細菌戰造成的危害及中國防疫工作之得失等問題。本書文獻征引豐富,史料翔實,是目前國內外第一部系統研究侵華日軍“榮”1644細菌部隊的歷史學專著。
朱清如 ·中國史 ·25.2萬字
本書通過觀察鄉村權力結構,了解把握它的運行機制,認識中國古代鄉村社會的基本走向,理解傳統中國社會的基本經濟結構、權力結構及其內在運行機制。在鄉村百姓的契約關系建立中,國家權力得以運行,鄉村社會秩序得以維持。賦役征派直接或間接影響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國家盡力保持平衡,基本維持了社會穩定運行。同時,考察鄉村社會財富流通與分配的過程,理解鄉村社會的控制與反控制,生存與秩序之間的微妙平衡關系。全書努力形成跨越唐、五代、宋的長時段,注重“過程”與“關系”的貫通性動態研究。在對基本史料詳盡分析中,討論鄉村居民的真實生活。把從上到下的國家視角,盡力改變為基層視角,盡力融在其中。探尋當時當地鄉村民眾的行為方式,從鄉村居民的角度來看鄉村社會、州縣權力、朝廷國家等多方面的關系。立足于基本史料的解讀,提出新見解,希望能將一些傳統命題的研究向前略有推進。
耿元驪 ·中國史 ·20.6萬字
本書是從經學思想的角度展開對公羊學的研究,通過《公羊傳》以及歷代最有影響的公羊學家的思想研究,展現公羊學思想從先秦到晚清的發生、發展過程,探討公羊學思想的核心價值以及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挖掘公羊學中符合時代精神的思想資源。本書以公羊學家的個案研究為支點,以公羊學思想發展的考察梳理為主線,同時結合當時的經濟、政治因素以及社會思潮的影響,揭示公羊學思想變遷的脈絡和時代特點,分析它們的承繼與發展。
鄭任釗 ·史學理論 ·33.2萬字
書稿是作者多年來在中國近代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研習和探索成果。書中指出,面臨近代大變局之時,中國人在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道路上遭遇了諸多挫折。其解決的途徑之一是開眼看世界,翻譯西書以了解歐美國家富強之道,尤其是京師同文館出版的《富國策》傳播廣泛、影響較大。此外,早期維新思想家陳熾的《續富國策》,近代學界對亞當·斯密的紀念和評論等,也反映了國人追尋富強的心聲。
張登德 ·中國史 ·24.9萬字
魏晉南北朝是繼秦漢大一統之后出現的一次長時段的民族分裂時期,西晉滅亡,漢民族政權被迫遷出黃河流域,代之而起的是眾多胡族政權在中原的崛起,中華文化面臨發展中斷的危險,是拓跋部落乘時崛起,建立起北魏帝國,擔當起結束十六國,統一黃河流域,下啟隋唐統一新局的歷史使命,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豐富和發展。北魏帝國在延續中華文明連續發展進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而北魏帝國之所以能夠完成這一歷史使命,乃在于它認同中華正統,大膽進行漢化改革,勇敢地吸收漢族文化,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去尋找自己的歷史定位。本書共收集7篇文章,其中發表于各期刊的5篇,2篇屬于第一次公開發表。這幾篇文章盡管撰寫、發表于不同時間,但其表現北魏在中華文明連續發展中地位主題的邏輯嚴密,環環相扣,故以《北魏在中華文明連續發展鏈條中的地位研究》為書名結集出版。
胡克森 ·史學理論 ·20.3萬字
這是“從零開始讀的中國史”系列的開篇,集中講述了先秦時代的歷史,展現中華文明是如何起源和定型的。由于缺少文字記載,人們對先秦歷史,尤其是夏以前的歷史知之甚少。這一次,作者通過對大量文獻的考證和考古資料的研究,用一個又一個精彩故事還原了5000多年前神州大地的面貌,講述了從神話中的黃帝蚩尤大戰到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崛起,再到周朝分封制建立與崩塌的幾千年歷史。在書里,我們能看到承載后人政治理想的黃帝、暗黑版的堯舜禪讓、恢弘的夏宮城與夏文明、震驚世人的殷墟與商王朝,還有以小博大的周人如何建立周王朝,周朝的百余個諸侯國又是如何盡歸秦手。從零開始讀,探尋中國從何處而來,了解中國最初的面貌。
任超 ·普及讀物 ·20.1萬字
本成果通過作者近二十年來參加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古文明探源工程”等活動所獲得的系統認識,在深入總結中華文明起源路徑、發展道路與西方文明有鮮明不同的規律基礎之上,斷定中國漢語史詩系統與西方史詩系統產生的背景不同,因而突破了西方史詩理論、概念和術語的束縛,提出了中國自己的漢語史詩概念、術語等,并總結中國漢語史詩理論體系。其中對中國漢語“頌詩”與“史詩”的對應關系還做了專題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認識。
江林昌 ·史學理論 ·28.6萬字
本書運用文獻學與經學史相結合的方法,對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作了較為全面系統的研究。作者考辨了杜預的生平與著述,編撰出詳盡的《杜預年譜》;對《春秋經傳集解》的書名、成書時間及編撰方式等問題作出了新解答;歸納了杜預注解《春秋》《左傳》的基本方法與特點;深入解析了杜預以“《左傳》解《春秋》”這一理論的產生原因、基本構造及實際施用等問題,再現了《左傳》杜氏學的義例體系。作者以扎實的文獻考析為基礎,以解決《左傳》杜氏學的基本問題為中心,進行了一系列學術新探索。
方韜 ·中國史 ·39.2萬字
西安事變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中華民國史、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一個特大歷史事件,直接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命運與中國社會發展進程。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為了隆重紀念西安事變八十周年,對西安事變八十年研究進行系統總結,繼承和弘揚西安事變抗日愛國精神,以利開展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開創西安事變研究的嶄新局面,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師生集體編寫了《西安事變研究備要》一書。該書內容分為西安事變研究綜述、論文索引、論著索引、史料索引四部分。
張華騰 杜海斌編 ·史學理論 ·28.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