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秦封泥是復原秦代職官制度、地理制度極為重要的出土文獻。由于其多為盜掘出土,分散收藏于國內外公私藏家,陸續發表在各種圖書、期刊、報紙、網頁,造成學者利用的巨大困難。有鑒于此,《秦封泥集存》對已公布的秦封泥資料進行全面收集,并根據封泥拓片、照片等內容進行去重處理,以求獲得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封泥品種、數量等信息,這將對秦的職官郡縣構成、變化以及秦的歷史研究等產生重要影響。
劉瑞編著 ·文物考古 ·18.1萬字
“鐵面御史”趙抃是清白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歷代清官中廉潔自律、清白一生的楷模。趙抃四次入蜀作官,兩次再知成都府,就是“清白文化”的歷史傳統的生動實踐,對治蜀興蜀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本書前兩章介紹了趙抃清白廉政思想文化的內涵與歷史特征、邏輯體系與價值維度,又從七個方面詳述了其清白廉政文化的表現:清白重德,孝悌齊家;選賢與能,舉薦人才;向心凝聚,維護正統;民生為重,民用為先;懲貪治腐,正風祛邪;鐵面無私,彈劾不避權倖;儉以率蜀,和易為政。
劉平中 任利榮 ·中國史 ·15.2萬字
本書不求實證歷史事件或編年,而是致力于引導讀者的思考與探索當下歷史學的全新使命——應當如何重新認識歷史以及研究歷史?通過海洋連接在一起的歐洲、非洲、亞洲、美洲,相繼通過宗教、媒體和電子科技重新聯系在一起。作者借助當代攝影、電影、歌劇、音樂甚至漫畫等各種手段,呈現出后殖民世界中交雜文化與歷史遺產的融合現狀,以世界幾個大陸的多樣性為重新書寫歷史的依據,描繪了一個伊斯蘭與基督教之間、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文化精神交錯融通的歷史。讀者將在本書中體會歐洲殖民者、殖民地精英、殖民地土著和混血后代的不同立場、不同心態,往返于墨西哥所在的北美,秘魯、巴西所在的南美,以葡萄牙、西班牙為代表的歐洲,奧斯曼帝國的穆斯林世界以及遠東的中國、馬來西亞。從“時間”到“空間”,從“本土”到“全球”,從“現在”到“過去”,從“割裂”到“重塑”,本書將帶領讀者共同探索一個時間、空間、主體交錯的“全球史”。
(法)塞爾日·格魯金斯基 ·史學理論 ·10.1萬字
奏議文是中國古代文章之大宗,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書旨在考察中國古代奏議文之淵源、生成與發展,對其文類概念、研究范圍與文體特點做出明確界定,并以秦漢魏晉南北朝為中心,對奏議文與相關文體以及奏議類主要名目作文體辨析。本書認為,奏議文是中國古代社會秦漢至明清時期,中央臣僚以及中央派出的地方長官在行使其參政權、議政權時向君主進呈的陳請或論議文書。奏議文是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禮樂文化之產物,其內在屬性是“君臣名分”,外在特征是“進御性”。中國古代奏議文孕育于先秦時期,至秦代正式生成。漢魏六朝時期,奏議文集的編纂與奏議文體的研究促成奏議文類觀念的形成。明清時期,奏議文體研究漸趨深入,至姚鼐《古文辭類篡》出,“奏議”之名終得以立。本書文體辨析部分將奏議文與制詔、上書、連珠等相關文體進行比較,以考察奏議文之文體功能與文體特點,并對奏議類主要名目“章”“表”“奏”“議”“疏”“啟”“對策”“封事”等加以辨析,考察其文體格式、文體功用、文體特點及發展變化。本書創新之處在于從文體生成的角度對奏議文作較為細致的名實考辨,對奏議類主要名目作較為細致的文體辨析。
仇海平 ·中國史 ·17萬字
本書對殷墟甲骨刻辭的文例進行系統研究,主要內容有:卜辭的類型研究,包括基本類型和復雜類型;大版龜甲卜辭的類型和對貞卜辭的類型統計分析;卜辭文例專題研究,對重貞、對貞、選貞暨補貞四種在甲骨卜辭類型中所占比例較高的卜辭類型進行專題研究,內容包括卜辭的對稱與不對稱、正負關系、布局位置、行款方向等;對三角關系的卜辭、三卜式卜辭、三角形式排列的卜辭暨“千里路”進行專題研究;兩種主要甲骨卜辭類型對貞和重復對貞的排列形式專題研究;同版上對應位置、相距位置、相鄰位置、相間位置暨斜向相對位置卜辭與卜辭之間的關系專題研究;卜辭文例研究成果的應用研究;通過文例所反映出來的商代占卜制度、思維方式、文化觀念、審美心理的研究;甲骨卜辭文例對后世的影響,卜辭文例與《周易》八卦暨六十四卦的比較研究。
劉新民 章念 ·文物考古 ·9.7萬字
本書書寫的對象是絲綢之路上曾經叱咤風云過的一些民族和王國。有些已經湮滅了,有些還活躍在當代。她們曾經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仍然是歷史、文學、人類學不斷書寫和發現的命題。她們也曾經給歷史留下了太多的謎底,本書就是來揭開這些謎底的。
徐兆壽主編 ·世界史 ·13.5萬字
吉林省扶余市檔案館藏有清代伯都訥副都統衙門及伯都訥旗務承辦處滿、漢文檔案。檔案起止時間為清同治六年(1867)至宣統三年(1911),總量約為5000多卷,30000余件。其中,滿文或滿漢合璧檔案約100件,其余為漢文檔案。本《檔案選編》所選檔案,主要為滿文或滿漢合璧檔,以及與其內容關聯密切的少數漢文檔,以伯都訥副都統衙門或伯都訥旗務承辦處,與吉林將軍衙門或吉林全省旗務處、以及及其轄下各機構間往來的公文書為主。其內容主要涉及到了軍事、官制、人事、財政、旗人生計、民人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問題。
吳忠良 趙洪祥主編 ·中國史 ·3412字
本期共刊載資料6篇,其中中文文獻4篇,譯稿2篇。《恩澤存札有關甲午戰爭史料選編》,內容為曾任黑龍江將軍的恩澤所存長順、安定、依克唐阿、劉坤一等在甲午戰爭期間來函,內容多與軍務有關,尤詳于各方應對方略,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顧肇新家書》收錄曾任總理衙門總辦章京的顧肇新家書19封,涉及膠州灣交涉、戊戌年張之洞入樞受阻、翁同龢開缺、總署議復康有為《第六書》、政變后張蔭桓被革職、光緒皇帝下詔求醫等內容。《中蘇關系檔案選譯(1924—1932)》,選自俄羅斯檔案館及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出版的文件集,內容主要為蘇聯對中東鐵路、九一八事變后的中蘇關系、新疆問題等的態度,對了解這一時期的中蘇關系很有參考價值。《張太雷在青年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發言》來自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系1924年張太雷在青年共產國際大會上的發言記錄。本期將繼續刊載《錫良函稿》及《六二回憶》。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 ·中國史 ·15.9萬字
本書是日本著名的中國史學者編寫的叢書《中國文明的歷史》中的第七冊,由成吉思汗的誕生開始講起,介紹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再到蒙古帝國征服歐亞大陸的整個過程。之后主要講述了蒙古帝國向元朝的轉變、元朝的興亡,以及其經濟、社會和外交情況等,其中對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有較詳細介紹。
(日)田村實造 ·中國史 ·14.7萬字
本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古代民族與早期國家”,既涉及對東北古族歷史地理問題的個案考證,同時也回顧和總結了早期國家起源與形成的相關理論,以及專門梳理了遼西地區早期國家起源研究的現狀。中編“考古文化與歷史遺跡”,著重以玉禮器、墓葬、城址、聚落、古塔等考古學資料為研究對象,將視野聚焦于東北地區的禮制起源、社會形態、古代建筑和人地關系等問題,并以地方歷史遺跡的旅游資源評價為案例對文物的保護與開發途徑予以了嘗試性探索。下編“地域文化與歷史文獻”,分別以地名和古代民族稱號的源流與內涵考據為切入點,對東北的地域文化符號予以了重點討論,并對東北古代民族的有關正史文獻和方志內容予以了爬梳或訂補等。
王文軼 ·地方史志 ·16.5萬字
本書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項目和湖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資助項目。中國近代史研究在中國歷史研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近些年,中國近代史研究更是方興未艾,蓬勃向上。隨著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和研究范式的轉換,區域史特別是區域社會史、文化史研究更受到學界的重視,有關江南地域史的研究更是其中翹楚。本書共分上下兩編,上編為古代史,下編為近代史。就研究者立身之所在,聚焦江南,但不惟江南,發散問題,上下求索,試圖從歷史細節的晴雨變化中眺望和尋找時代發展的運動機理,于話題的拷問中作出史學的解釋與回答。
李學功主編 ·史學理論 ·19.3萬字
敦煌遺書指以莫高窟藏經洞出土文獻為主體,在敦煌全境出土的古代文獻。作為敦煌遺書的重要部分,敦煌敘事文獻講釋了中國傳統的宗教哲學,載錄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民間文學和社會文化。20世紀以來,敦煌敘事文獻在西方文化語境中逐漸被譯介,成為傳播中國文化記憶的重要媒介。本書基于活動理論框架,采用描寫翻譯研究方法,系統探究了敦煌敘事文獻英譯活動的產品、過程與功能,重構了制約該活動的翻譯規范,提出了敘事文獻翻譯活動的方法論理據。
桑仲剛 ·文物考古 ·16.1萬字
程鳳翔纂《喀木西南志略》,清宣統三年(1911)四月成書,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藏東南地區方志和清代唯一一部專門記載西藏邊境地區的地方志文獻。本書以中央民族大學所藏孤本為底本,對這部清代西藏地方志進行全面校勘和整理,對其的編撰情況、成書過程、體例內容、資料來源及地位價值等諸多方面情況進行細致考察。本書的出版,既是中國藏學漢文古籍挖掘整理和研究利用的重要成果,亦為我國在中印邊境爭議地區擁有絕對主權并行使有效管轄提供了有力的地方志證據。
黃辛建 ·地方史志 ·16.6萬字
本書主要是選擇比較有特色、內容相對完整、有代表性的十種敦煌寫本蒙書:《新合六字千文》《開蒙要訓》《孔子備問書》《古賢集》《百行章》《太公家教》《武王家教》《辯才家教》《新集嚴父教》《崔氏夫人訓女文》,分題解、錄文、校釋三部分進行了寫本的比對、校勘和注釋。“題解”部分總體介紹寫卷的基本情況、學界的研究情況;“錄文”部分結合各寫卷對文獻進行識錄;“校釋”部分對文獻進行校勘、注釋。希望通過對敦煌寫本蒙書的校釋,為學界進一步深層次研究這類文獻提供一個比較全面的校本。
王金娥 ·文物考古 ·18.9萬字
二戰后,與蘇聯爭霸并遏制共產主義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擴張”是美國亞洲安全政策的重中之重。為此,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將北馬里亞納群島和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地區交由美國托管。美國自此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地區實施“軍事拒止”和“軍事否決”戰略,建立大型軍事基地作為與蘇聯爭奪太平洋霸權的“前進基地”和阻遏其他大國從太平洋西岸地區進入太平洋的軍事堡壘。為了長期霸占這一軍事戰略區,美國歷屆政府一再阻撓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地區人民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自決。二十世紀末,美國迫于當地民眾和國際社會壓力,不得不允許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馬紹爾群島和帕勞獨立。但三國也為國家獨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被迫與美國簽署《自由聯系協定》,允許美國繼續在該地區實施“軍事拒止”和“軍事否決”戰略,保留駐軍和軍事基地。
于鐳 隋心 ·世界史 ·16.3萬字
阿卡狄亞的政治發展曲折多變,從古風時代到希臘化時代歷經分裂、統一、再分裂。在這一過程中,地區性強邦及其關系變化發揮了關鍵作用,強邦對立導致地區分裂,強邦聯合則促成統一國家的建立。公元前4世紀初,阿卡狄亞同盟是該地區歷史上唯一的統一國家,對伯羅奔尼撒半島及希臘局勢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僅存數年便迅速瓦解。公元前3世紀,阿卡狄亞各邦加入阿凱亞同盟,繼續發揮政治影響,直到公元前2世紀并入羅馬。
齊虹 ·專業史 ·14.9萬字
破譯戰爭基因背后的財政密碼,解讀國力棋盤上的科創布局;所有的危機最終都會轉化為財政危機;地緣政治背后,是錢的政治。
徐一睿 ·世界史 ·12.8萬字
鄭和四次遠航非洲,是將明初與各國“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方針,覆蓋到際天極地國度的標志。本報告深入闡述了實現人類歷史上這一空前壯舉,離不開當時中國先進的舟船技術與航海保障,以及對三條橫渡印度洋直達非洲新航線的開辟:鄭和訪非,將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麻林、慢八撒等地納入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體系,較之歷代更顯示出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意義:通過對帕泰島“中國村”的探訪,那些因海難而留居非洲的鄭和部屬后裔至今仍保留著中國文化傳統,并成功融人非洲社會,是“移民”非洲的首批華人。將華人移民非洲史提前二三百年,有力回擊了所謂的“新殖民主義論”和“中國威脅論”,并對非洲“”向東看”和中非貿易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支持。本報告對促進中非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動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李新烽 鄭一鈞 ·中國史 ·6萬字
歷史鄉土地理研究,聚焦于歷史時期區域地理之變遷,以縣域為核心單位,是歷史地理學的重要分支之一。本書內容主要分四個部分,即寒食節文化篇、政區與地名篇、聚落地理篇、災害篇,分別從寒食節文化、政區沿革與地名特征、聚落構建與分布格局、歷史時期災害發生等多個方面對于介休地區歷史地理之變化歷程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與分析。其中,對于寒食節文化演變、城市災害等重大問題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詮釋與解讀,學術創新意義突出。本書又是當前國內較為少見的歷史鄉土地理研究專著,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安介生 李嘎 姜建國 ·歷史地理 ·13.8萬字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作為歷史上經陸上絲路來華又從海上絲路回國的歐洲人,是東西方共同關注的重要人物,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一個重要符號。本書在梳理馬可·波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的基礎上,主要從全球史角度考察與馬可·波羅來華相關的歷史地理、信仰傳說、物質交流等問題,從而為馬可·波羅來華的真實性提供有力的辯護。
姬慶紅等 ·史學理論 ·17.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