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未來媒介發展為主要研究方向,提出媒介演化是一個“長周期”與“短周期”并行不悖的歷史進化過程。書中聚焦于“平臺媒體”這一媒介形態變遷之具體片段,將其放置在自組織理論框架中以探析其內在演化機理。在理論演繹的基礎之上,結合個案研究和深度訪談,進一步明確了平臺媒體的內部演進構造塊和頂層優化策略,提出:平臺媒體作為一個復雜適應性自組織系統,既是現階段媒介演化的最優選擇,同時也是未來媒體的發展前提。
權璽 ·新聞傳播 ·14.1萬字
本書首先對深度數字閱讀推廣的內涵、機制與模式等進行理論分析,并以圖書館為例對我國深度數字閱讀推廣的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其次,從深度數字閱讀推廣的目標用戶視角,研究了用戶在選擇學術期刊論文和電子書過程中的關鍵感知點,分析了用戶的感知行為特征對深度數字閱讀推廣的啟示;最后,聚焦推廣信息視角,借鑒內容營銷理論,構建深度數字閱讀推廣的內容營銷機制與方法體系,提出了應用內容營銷方法促進深度數字閱讀推廣的建議。
茆意宏 馬坤坤 彭愛東 ·新聞傳播 ·13.9萬字
互聯網是當前驅動媒介、傳播、文化與技術發生動態變化的核心因素,互聯網歷史與特定的社會歷史有著深刻的關聯共生關系,互聯網歷史研究也因此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有鑒于現有的互聯網研究缺乏歷史的縱深與反思的力度,本書嘗試跳脫出互聯網技術史、互聯網事件史與互聯網企業史等常規路徑而另辟蹊徑,轉而聚焦從社會記憶視角研究中國互聯網的社會史。透過從媒介記憶角度探究中國互聯網的總體歷史,從群體角度剖析中國網民的歷史畫像及其變遷機制,從網絡自傳角度闡述個體網民的互聯網使用過程,從互聯網記憶角度探討網民對BBS、消逝的網站以及QQ的記憶圖景,本書搭建了從社會記憶角度闡釋中國互聯網社會史的分析框架,豐富了中國互聯網歷史的研究視角和理論思考,以期拓展網絡傳播研究和媒介歷史研究。
吳世文 ·新聞傳播 ·17.7萬字
《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推出的前沿問題研究報告,聚焦互聯網時代的媒體發展,使其深深植根于對中國傳播創新的探究,充分發揮智庫功能。為此,本刊試圖與您一道,走進中國傳播實踐的前沿地帶,深切關注其中的熱點、難點、疑點,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呈現中國傳播實踐,共同為互聯網時代的中國傳播開辟創新路徑。
單波主編 ·新聞傳播 ·12.7萬字
本書結合網絡媒體的傳播特點,大膽引入信息傳播的新視點,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翻譯過程中所產生的信息變化情況,嘗試性地建構了宏觀的跨文化交際理論、介觀的信息論與微觀的翻譯技法相結合的跨學科翻譯理論框架——網絡新聞翻譯的專業規范。同時,本書在研究方法上實現了由字、詞、句到語篇、由語言形式到信息符號、由例句的主觀分析到客觀的信息測算等的多個突破,從而發現了隱藏在語言表象背后的網絡媒體自身的翻譯規律。
張南薰 ·新聞傳播 ·19.1萬字
為了揚善扶殘,倡導時代新風,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攜手新華網共同開展推舉“助殘新聞人物”,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各級殘聯積極響應,踴躍推薦候選人物,在全社會興起了學習典型、崇尚典型、爭當典型的熱潮。
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 ·新聞傳播 ·4.9萬字
北京,既是曾經的古都,又是現代的首都。“千年古韻”與“創新發展”兩種屬性的碰撞交融最終凝聚成為“四個中心”定位和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北京城市形象的建設與傳播則是實現這一定位和建設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本書從媒介研究、傳播研究和受眾研究三個角度入手,對北京城市形象建設與傳播過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李星儒主編 ·新聞傳播 ·1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