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主要依據地方志、文集和族譜、墓志銘等民間歷史文獻,考察明清河南歸德府的地方望族,探討軍事權貴與士紳階層的地域支配體制,揭示明清河南的基本矛盾與演變趨勢。明清歸德府地區的地方望族,是在河患頻繁的生態環境和國家權力的有效干預下形成的社會權勢集團。這種以軍事權貴和士紳階層為中心的地方望族,不同于華南地區的民間宗族組織,呈現出河南地域社會的特殊發展形態。
李永菊 ·人類學 ·16.8萬字
農村女性就業流動是和諧社會性別關系和“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問題的妥善解決可以使農村女性獲得經濟獨立,提高社會地位并爭取男女平等。本書以空間遷移和身份變遷為切入點探討女性就業流動,建構女性就業流動的理論解釋框架和運作邏輯,并提出研究假設;通過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對女性就業流動進行多層次與多指標的統計描述,以及生存狀況的全景呈現,最后從個體、家庭、社會三個層面提出了優化女性就業流動的本土化路徑和政策體系。
嚴靜 ·人類學 ·22.5萬字
本書關注在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在各大城市中流動的青年新移民群體,主要探討這一群體在城市中的鄉愁情結、文化身份困惑、多重身份危機,以及他們在使用新媒體融入本地、尋找自我發展、重建新的文化身份上,媒介對身份建構的作用、方式與途徑。
劉燕 ·人類學 ·14.5萬字
殘疾人事業的發展藍圖已經繪就,要把藍圖變為現實,需要我們進行不懈的努力。我們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以釘釘子精神推進各項工作,團結帶領廣大殘疾人共同參與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來,共同投身到湖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中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真抓實干、埋頭苦干,為譜寫新時代湖北殘疾人事業發展新篇章而努力奮斗。
湖北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會 ·人類學 ·18.8萬字
本書是由上海師范大學主辦的政治人類學專業集刊,旨在緊扣“權力—權利”互動博弈邏輯,運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論等“三位一體”的扎根理論方法論,展開交叉跨學科綜合性研究。本輯共六篇文章,包括村寨社會國家化進程的人類學視角、鄉村權力與鄉村的秩序的重建、村委會權力運作嬗變下的村莊治理、村寨治理與法秩序變遷、鄉村集市的權力整合、“重建寺廟熱”中的鄉土秩序重構,文章聚焦于基層單位——村莊,對于理解當下中國的基層社會有一定意義。
陶慶主編 ·人類學 ·27萬字
本書通過理論梳理、數據收集、評價體系構建以及典型城市調研等方法,對我國城鎮公共休閑服務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剖析,涉及我國東、中、西部不同地區城鎮的基本公共休閑服務供給情況描述和居民的休閑意愿表達,并從宏觀上提出一系列解決當前城鎮公共休閑服務需求迅速增長與公共休閑服務有效供給不足這一矛盾的對策建議,試圖為國家和地方城鎮政府公共休閑服務供給的優化和實現城鎮居民公共休閑福利的最大化提供有益借鑒。
程遂營 ·人類學 ·17.1萬字
水利社會史的研究多集中于成熟的農業社會,本書卻關注在農牧交錯地帶由于民間大型水利開發而形成的新的農業社會。河套地區的特殊性早已被顧頡剛、侯仁之等學者發現,本書在長期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圍繞從19世紀下半葉延續至今的水利開發過程和移民社會的形成發展過程來展開研究。試圖回答在這兩個相互嵌入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社會組織、信仰和地域文化如何共同被整合于三個社會和文化變遷過程,即從牧業到農業的變遷過程、移民從遷出地到遷入地的社會變遷過程和漢族文化與蒙古族文化如何相互融合的變遷過程。這三個變遷過程不僅僅是在一個橫切面上的描述,而是從背景、動力、發生機制、運行機制等角度進行縱向的中觀層面的區域性、過程性研究,在這樣一個宏大的歷史敘事中構筑起人們對當地社會是如何形成的歷史想象。對水利、移民與社會三者之間關系的研究貫穿全書,其意義不僅有搶救資料的價值,更有如何實現從個案研究走向中層研究的方法論思考。
杜靜元 ·人類學 ·19.2萬字
在控制城市開發強度、遏制城市“攤大餅式”發展及有效治理“大城市病”的目標導向下,本書致力于探索以圈層結構為基礎的大城市人口聚集演進規律及其經濟協調關系,以推動京津冀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成為城市發展質量、人居環境質量、人民生活品質和城市競爭力同步提升的典范。本書選擇我國發展潛力巨大的京津冀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為研究對象,輔以美國紐約、日本東京等世界級城市的國際比較,旨在把我國主要城市群中心城市的人口高效聚集納入國家戰略大局進行綜合考量。本書在圈層結構理論的指導下,打破不規則行政區的不可比性,按相同圈層口徑對京津冀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的人口分布進行了國際比較,有利于以全新的視角認識區域人口聚集特征和圈層能級。人口圈層分布的實證研究能為國內城市總體規劃的優化提供數據支撐,以形成城市“內核圈減量、中間圈增效、外圍圈夯實”的良性循環。
尹德挺等 ·人類學 ·19.1萬字
本書以“居家扶助型”養老模式及其照護服務的供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沿著“理論分析-實證研究-經驗借鑒-路徑設計”的思路展開。首先,在對常用概念進行辨析的基礎上,對“居家扶助型”養老模式的概念、特點進行闡述,并結合多學科理論提出發展“居家扶助型”養老模式的理論基礎;其次,通過實地抽樣調查對“居家扶助型”養老模式照護服務供需主體的選擇意愿進行分析,了解該養老模式的市場均衡問題,進而總結出該模式的發展潛力;然后,介紹國外相關項目的經驗并進行借鑒;最后,系統性地提出構建“居家扶助型”養老模式的具體機制,為推進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提供有益參考。
楊舒 ·人類學 ·15.7萬字
草原文化與游牧社會一直是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一個傳統領域。本書匯集了2011年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舉辦的“草原生態與人文價值:中國牧區人類學研究三十年”學術會議中的20篇論文,研究區域涉及新疆、內蒙、青海、四川、西藏等牧區,研究內容涉及四個主要專題:一是中國牧區人類學研究:理論與經驗;二是草原生態與社會、文化;三是草原生態與牧區經濟發展;以及特別設立的青年研究生論壇。
陳祥軍主編 ·人類學 ·21.3萬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與戶籍制度的改革帶來了大規模持續的人口流動。流動人口在推進城鎮化、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卻承受了城市中惡劣的居住條件,其身心健康受到了巨大影響。如何改善流動人口的居住條件和健康水平將考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公平性與長期可持續性,更是中國改善民生、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亟待解決的現實重大問題;居住條件對流動人口健康的影響已成為中國地理學、社會學、城市規劃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交叉的一個新興研究領域。但值得指出的是,迄今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見,其發展需要更多不同研究案例的支撐;已有研究也多把居住條件狹義地理解為住房條件,忽視了住房所在社區環境及其與更大的社會空間的關系對流動人口健康的影響。鑒于此,本研究擬突破迄今研究的上述不足和局限,把居住條件的涵義拓展到住房條件、社區環境和居住隔離三個不同層次的維度,利用2017年溫州市流動人口調查數據和典型個案的深度訪談資料,就居住條件對流動人口健康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
俞林偉 陳莉 ·人類學 ·18萬字
當前我國傳統鄉土社會的價值堅守逐漸走向邊緣化甚至瓦解,現代社會的價值逐漸被生活在鄉土中的人們接受。本書以地處西北黃土高原腹地的黃村為田野地點,以“離農”這一在鄉土社會普遍發生的現象為切入點,探究了在現代性拓殖背景下黃村學生“離農”意識的生成與發展問題。書中主要嘗試解答兩個問題:一是黃村學生的“離農”意識是如何產生并發展的?二是黃村學生的“離農”意識具有怎樣的特性,以及其對黃村學生的鄉土或城市社會生活產生何種影響?
趙忠平 ·人類學 ·26萬字
在這項令人振奮的新研究中,作為全球最杰出人類學家之一的;莫里斯·布洛克向我們提出,對認知科學的理解將會豐富(而非削弱)社會科學家的研究。他對社會與文化人類學的自然主義進路進行了論證,向我們介紹了各認知科學學科的發展(如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并探討了這些發展對人類學的各種核心議題而言有何意義。
(英)莫里斯·布洛克 ·人類學 ·14.5萬字
本書收錄了數十位作者不同角度的回憶文章,見證了中國計劃生育改革創新的艱辛和喜悅,記述了中外專家學者在計劃生育優質服務試點工作中的貢獻與成長。本書還收集了最具代表性的計劃生育優質服務項目的重要文獻,以及有關計劃生育優質服務活動的大事記。
解振明主編 ·人類學 ·25萬字
本書充分利用全國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數據,以及課題組所開展的城鄉老年人需求問卷調查數據,借助人口學、統計學方法,對河南省人口老齡化以及老年人口發展的現狀、特征、趨勢等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此為基礎,還具體分析了當前河南省城鄉老年人口的各方面需要,以及河南省現有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理論與實踐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并依據人類需要理論提出了基于需要的新型養老服務體系的理想框架和建設路徑。
盧守亭 賈金玲等 ·人類學 ·24.9萬字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存在于一切社會交往活動,它既是人與人之間建立穩定與持久關系的基石,又是社會運行的潤滑劑及社會整合的重要因素。本書以跨學科的視角,吸收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關于人際信任研究的相關成果,結合筆者長期以來的思考和理論設想,一是從詞源學的角度,解構了人際信任的概念,并提出了新的人際信任研究范式,二是將人際信任分為認知型信任、認同型信任、元信任、制度型信任,以此為基礎建構了人際信任的分析架構和理論體系,并力圖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實現對人際信任問題研究的突破。
胡俞 ·人類學 ·12.3萬字
本書以陜北歷史上的一個著名家族:艾氏家族為研究對象,以艾氏主姓村:西村為主要調查點,在“認同”的視角下,將社會記憶理論作為分析工具,采用田野調查與文獻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當代陜北家族組織的形態樣貌做了描摹。其創新之處在于勾勒出陜北區域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研究與把握陜北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也期待這個北方的個案可以對長期以來以東南地區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宗族(家族)研究進行補充。
高萍 ·人類學 ·19.8萬字
本書深入研究了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影響因素、動力機制、協同推進機制及政策路徑。研究表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受城鄉發展、產業發展水平、制度供給以及公共服務等因素影響,是外生動力與內生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需要從主體、動力、空間、保障等多維度協同推進,政府、企業、居民多元主體協同;市民化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同;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市民化與公共服務均等化協同。
陳湘滿 ·人類學 ·14.5萬字
本書通過旅行經歷比較了印度、尼泊爾、日本和西方等不同社會和民族的生活圖像,以及由此引發的文化思考。全書讀來既有人類學家思考的深度,又有旅行游記的鮮活生動。
(日)中根千枝 ·人類學 ·14萬字
本書以長三角地區流動人口政策為例,基于數百個政策文本的梳理以及系列政策指標的設計,全面、深入、系統地探究了中國流動人口政策的演進脈絡、內在機理及其所產生的經濟社會效應。在此基礎上,重點對長三角地區的流動人口戶籍政策、醫療保險政策、子女義務教育政策等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剖析,并進行了國際和區域雙重比較和政策評價,最終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優化路徑。
樊士德 ·人類學 ·15.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