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滿鐵農村調查叢書的第六冊。20世紀上半葉,日本在對華擴張中,以滿州鐵道株式會社為依托開展對中國農村的大規模調查,持續時間長達四十多年,形成著名的“滿鐵調查”。本叢書選擇了與農村相關的材料進行整理,計劃出版50卷,每卷不超過100萬字。此書由華中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日語系教師主持翻譯,并列入教育部重大課題。這套書出版能夠推動中國的農村調查和農村研究,也有助于中國的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研究。
徐勇 鄧大才主編 ·社會學 ·93.4萬字
晚明至清中期的三百年里,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哲學思想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伴隨著這一時期早期啟蒙思想的萌芽,也涌現出了一大批關注女性問題的男性思想家。他們普遍地對女性的處境有一種同情與體諒,認可女性的價值與地位,對纏足、貞節觀念、婚姻制度等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本書通過對李贄、唐甄、袁枚、章學誠、汪中、李汝珍、俞正燮七位思想家女性觀的研究,系統探討了中國本土解放女性思想的發展過程。據此可知,女性解放在近代中國并非完全的“舶來品”,西方男女平等思想傳入以前,中國社會已經有了接受與涵化這種觀念的思想土壤。
龐雯予 ·社會學 ·23.9萬字
在菲勒斯中心主義社會,社會性別是一種有誤的再現,暗藏著男/女二元對立的結構。在這一再現系統中,男性被確立為主體,女性則被再現為他者。如果說反再現為女性身份認同確立了邏輯起點,那么解構則為女性身份認同的建構提供了具體的策略。對女性身份認同的建構而言,(對結構與中心的)解構與(對女性身份認同的)建構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女性身份認同是被召喚出來的否定性存在,這種否定的身份認同為缺席的女性提供了實現身份認同的契機。主體性是建構女性身份認同的阿基米德點,要想擁有占據積極位置的身份認同,首先必須獲得主體的資格,作為主體言說自己。在幻象與真實之間,人們很難為象征秩序之外的女性主體安排或設定一種未來。只有作為主體進入菲勒斯話語系統,女性才能確立自身的主體位置,建構主體性身份。承認作為一種身份模式,處理的也是同一性與差異性的問題,但承認不僅能夠克服身份認同可能引發的分裂,而且能為其提供道德基礎。不過,承認政治作為正義的一維并不能單獨實現其斗爭目標,故需要把女性身份認同的建構納入到性別正義的版圖。
傅美蓉 ·社會學 ·23.7萬字
本研究建立在一種新拓展的微觀歷史人口資料——墓志文獻的基礎上,在此研究中,墓志并非作為簡單的輔助資料,而是躍升至研究的中心位置。作者將人口研究與墓志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所搜集的明清上海士人家族墓志為基礎,一方面,通過統計分析,得出士人家族人口的平均死亡年齡、生育子女數、初婚年齡、葬期以及籍貫分布等相關人口學指標;另一方面,運用后現代史學中常見的文本解構方法——深入墓志的撰刻收藏過程中,以揭橥士人家族人口的身份認同特征。
李宏利 ·社會學 ·21.3萬字
本書是對1660—1860年英國社會道德問題的專題研究,分析了這些社會道德問題的表現及其成因,闡釋了英國社會組織和政府對這些社會道德問題的認識與對策、采取的行動及其成效。
姜德福 ·社會學 ·19.9萬字
中國女性解放與民族國家建構、左翼革命的關系構成了現代以來中國文學與文化的焦點問題之一。本書以1898—1949年為歷史跨度,以中國現代革命女作家的創作為研究對象,全面梳理現代女性革命話語的變化歷程,從宏觀把握和個案分析并重的角度論述“性別政治”在不同的社會歷史和政治時空而呈現的不同表征與特點,嘗試對其中蘊含獨特“中國特色”的現代性經驗和歷史遺產價值加以探討。從“性別”維度打開討論左翼實踐的新空間,可以重新審視被簡單化約的歷史整體敘事,意味著對中國左翼革命被忽視的豐富、復雜面貌的呈現與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的發現。
楊晶 ·社會學 ·19.4萬字
本書從整體史的視角,采用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重點在清代中央王朝對清水江流域鄉村社會的管理與控制上,實施的政治、軍事、經濟、法律、文化、教育等措施與制度,以及清水江流域鄉村社會對這些措施與制度的反應。雙方不僅僅只有單向的支配——服從關系,而是雙向的、互動的、博弈的過程。關注清水江流域鄉村社會的管理與控制,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國古代國家政權在邊疆治理方面“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的變通策略。
張中奎 ·社會學 ·19.2萬字
近些年來,婚姻對社會分層的影響備受社會分層研究者的關注。本書運用社會排斥和社會結構化兩個解釋機制,探究了中國社會中的教育婚姻匹配對社會收入差距和社會分層結構開放性的影響。在對收入差距的影響上,本書發現在市場轉型與高等教育擴張的背景下,一方面教育同類婚分布結構呈現兩極化趨勢;另一方面教育婚姻匹配與收入婚姻匹配之間具有高度的同構性,從而導致收入等與教育相關的資源與機會在家庭層面出現了優勢階層的“強強聯合”與弱勢階層的“劣勢累積”,由此拉大了社會收入差距。在對社會分層結構開放性的影響上,本書發現經由聯合型結構化和自源型結構化兩個機制,教育婚姻匹配所導致的社會分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夫妻代內中和代際間愈演愈烈,出現了“優者愈優,劣者愈劣”的馬太效應,社會分層結構的固化程度由此不斷加深。
石磊 ·社會學 ·17.5萬字
本書作為一部聚焦新一代赴美中國留學生的教育社會學著作,有效填補了國內外學者在留學研究領域的空白。作者采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和實地考察相結合的社會學研究方法,以詳實的數據和扎實的第一手材料呈現了新一代中國留學生群體的多樣性。本書在國外出版時,得到了多位美國學者的好評,中文版的推出,不僅為國內教育學界提供了豐富的有關留學生的素材,使其對留學生群體的多樣性、中美兩國教育體系的優勢和不足有更直觀、更深刻的認知,同時也有助于國內公眾擺脫“中國留學生都很有錢”或“赴美留學是最好的選擇”的刻板印象,從而以一種更為理性和客觀的視角看待留學生群體以及他們的雄心和憂慮。
(美)馬穎毅 ·社會學 ·16萬字
本書圍繞法國理論家皮埃爾·布爾迪厄的重要概念“習性”,對其實踐理論做了微觀剖析。本書梳理了布氏“習性”概念中“結構化結構”和“結構性結構”的繼承與創新,從心智、身體兩個角度切入“習性”概念,指出習性與社會的結構性同源特點,總結習性作為心智系統的運作方式。通過討論習性以身體各形態所承載的社會結構的外化,分析了現存社會中區隔的現實,并結合習性與場域、象征資本的關系,論證習性在布氏實踐邏輯中的重要性,從而闡發其通過社會學研究建立實踐理論的學術旨歸。
李楠 ·社會學 ·15.9萬字
2017年8月,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召開了以“國際化與社會轉型”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提交的論文基礎上選取了十八篇論文,編輯出一本中文的學術論文集。共分四篇十八章,四個主要議題分別為教育創新與國際化、人才流動與國際文化交流、少數群體研究與扶貧、社會治理與社會政策。本書由宗力和劉寧擔任主編,由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資助出版。本書在經驗研究的基礎上圍繞著國際化、教育、國際文化交流、社會發展、社會政策等方面的具體問題進行了理論層面的深入討論和分析,試圖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建議。
宗力 劉寧主編 ·社會學 ·15萬字
經歷過經濟飛速發展的一代人,為什么還會“老后破產”不工作就活不下去?百歲人生時代的到來究竟是實現了人類的長壽夢,還是加劇了長壽風險?工地周邊指揮交通的保安員、辦公樓里穿著制服的保潔員八成已過了70歲,本該安享晚年的老人越來越多地重回職場。與此同時,大公司里的中年人卻逐漸失去立足之地,只能坐等退休。年輕人越來越難找到理想的職位,開始為幾十年后的退休生活而焦慮……現代社會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過往的人生經驗將不再有效。日本《朝日新聞》采訪組直擊日本社會面臨地獄級難度困局的深度報道引發熱烈反響,為了避免這樣的未來,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
(日)日本《朝日新聞》采訪組 ·社會學 ·7.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