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以普通讀者身段,遨游光怪陸離的“西游”世界。輕松流暢,生動幽默。不同于學術論著,深入淺出,分享閱讀《西游記》的心得體會。脫離研究,回歸欣賞。從讀者視角重新出發,體會名著所特有的語言、人物、情節之美。直面作品,反復閱讀。力求保持初次閱讀的新鮮感和審美愉悅,表達最真切直接的感受。隨筆形式,專題講述。每篇文章圍繞一個話題,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發表對同一人物事件的看法。
苗懷明 ·文學評論 ·15.4萬字
《圍爐夜話》,儒家通俗讀物,是明清時期著名的漢族文學品評著作,對于當時以及以前的文壇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評價議論。這本書是作者王永彬“于清·咸豐甲寅二月,于橋西館”的“一經堂”完成的。作者虛擬了一個冬日擁著火爐,至交好友暢談文藝的情境,使本書語言親切、自然、易讀,并由于其獨到見解在漢族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圍爐夜話》分為221則,以“安身立業”為總話題,分別從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勤儉等十個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業”為本的深刻含義,與《菜根譚》、《小窗幽記》并稱處世三大奇書。《圍爐夜話》是明清時期著名的文學品評著作,對于當時以及之前的文壇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評議論。以“安身立業”為話題,從“修身、道德、讀書、教子”等方面加以分析,是修身養性的代表性佳作。該誦讀版在尊重原著作品的基礎上,對晦澀字詞進行了注音和解釋,并加入了題解,特別配有朗誦音頻,以便讀者輕松閱讀、聆聽品鑒。
遲雙明 ·文學評論 ·15.4萬字
《北村論》是一部規范、嚴謹而不失生動的當代作家評傳。作品依照邏輯的慣性和討論的便宜,以時間為序,對北村所創作的文學作品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文本細讀和比較分析,不僅對北村個人的成長之路和走向文學創作的必然性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同時對他的文學精神、文學追求,也進行了準確的把握和梳理。作品按一個大致遞嬗的脈絡展開,以作品為依托,將北村前后的創作視為一個整體,力圖呈現其“神格”寫作在新時期和新世紀文學中不可替代的意義和價值。
馬兵 ·文學評論 ·15.4萬字
傳統比興詩學,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詩教的價值觀念系統,二是文學的審美屬性。本書在梳理傳統比興詩學的基礎上,考察了十七年詩歌、朦朧詩與第三代詩歌,呈現了傳統比興詩學在當代的延續、更新與消逝,呈現了文學現代化的過程中,歷史影響的焦慮,以及遠離歷史后,詩歌寫作的尷尬。本書立足當下,打通古今,為詩歌研究提供了深度思考的空間。
張雨 ·文學評論 ·15.4萬字
本書著名詩人西渡作為詩人來評論其他詩人的作品,相比其他專業批評家而言,更熟悉現代詩的技巧和技藝,知道其運用的規則,顯出其詩歌評論的獨到新穎之處。此外,作者作為詩人,其在詩歌評論上也顯露出足夠的詩意,全書文字流暢,語言考究,具有較高的可讀性和文學價值。
西渡 ·文學評論 ·15.4萬字
該書立足中國文論缺乏一套自己的話語體系,導致“失語癥”現實問題,梳理了中國文論的西化歷程,揭示出中國文論失語的本質是現代性變異。從文化轉型和文論發展的角度,提出了重建中國文論話語,實現中國文論中國化的三條路徑:中國文論的當下直接有效性、西方文論中國化、讓中國文論在當代中國成為主流話語。
邱明豐 ·文學評論 ·15.4萬字
本書分上、中、下編,上編為哲藝會通,分別探討經、子、集之“心史”本質與經學、哲學著述之文學價值,《史記》筆法之哲學性與文學性,“易之三名”所彰顯之修辭學現象及其哲學依據,海德格爾詩學命題“詩意地棲居”與莊子哲學命題“逍遙游”之相通性。中編為跨文化文論研究,分別以錢鍾書所謂“二西之書”通中土之藝,細究“詩味”、“通感”、“速度”、“距離”諸詩學范疇,末篇詳論詩話體之范式意義。下編為古典文學新論,首篇辨析兩首《鵲踏枝》詞,其后分論李煜詞,陸游詩、鄭觀應詩,明四大奇書之《三國演義》,古典戲曲雙璧之《牡丹亭》,或評辭章,或究人品,或考詞義。總體而言,本書兼重理論研究與文本解讀,并嘗試打通文史、交匯中西,借以審視中國審美文化與文論文學。
龔剛 ·文學評論 ·15.3萬字
宗教改革運動在近代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其中也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文學。本書從宗教改革運動這一歷史文化語境去考察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以其主要劇作為例,分別從人性觀、上帝觀、倫理觀以及政治觀等若干角度去剖析這場運動對莎士比亞戲劇的內在影響,并揭示由宗教改革所引發的社會矛盾及思想危機在莎劇中的深刻體現。
倪萍 ·文學評論 ·15.3萬字
本書收錄了我近年來所寫的十三篇論文。魯迅研究已有百年歷史,論者更仆難數,著述汗牛充棟。可是,怎樣評價魯迅,仁智各見,言人人殊。大作高文,賢者早著先鞭;筆者才疏學淺,只能識其細小。論文集編成,命題為難。魯迅生前身后曾得到過很多頭銜,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戰士、旗手、圣人、民族魂,等等,隨手拿一個來放在書名里,都足以震動視聽。
黃喬生 ·文學評論 ·15.3萬字
“史無前例,在我們的時代里,眾多因素正以一股合力鈍化著心智的鑒賞力,使心靈不能發揮任何主動性,乃至退化到一種蠻荒的愚鈍狀態。”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在《抒情歌謠集》序言中表達了他的焦慮,并始終致力于提高人們心靈的靈敏度。他認為,“一位偉大的詩人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矯正人們的感覺,帶來新的感覺體驗,使人們的感覺更加健全、純潔、完善。”本書即探索傾聽這一感知方式。在許多詩作中,華茲華斯邀請我們停下來、靜靜聆聽,或者,請悄悄走過。這是詩人對路人/讀者提出的請求,考驗著我們的感悟力。在18世紀“視覺專制”的背景下,人們將表面誤認為本質,詩人則通過傾聽感知到超逸于形象的崇高內涵。當他從唯理性思潮引發的危機中復元,他逐漸學會聆聽那“沉靜而永在的人性悲曲”,體現了英國浪漫主義傳統中的同情思想。“無聲中的傾聽”則呈現出詩人在經驗世界與精神世界之間的艱難探尋。隨著科技的發展,維多利亞時期成為“聽診的時代”。“聽診”從醫學發明演化為對時代的診斷。20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哲學家關注傾聽這一感知范式,在“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世界里,堅定地恪守著“我們始終相信我們所聽到的”。書后附有華茲華斯長詩《安家格拉斯米爾》的全詩譯文。
朱玉 ·文學評論 ·15.3萬字
繼《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之后,蔣勛先生全面系統梳理中國文學脈絡,以美學視角詮釋從先秦到現代近三千年的中國文學之美。在本冊中,蔣勛先生憑借深厚的美學功底及對現實生活的敏銳洞察,以平實的語言將唐代至現代中國文學中的經典作品娓娓道來,以文學特有的意境,觀照當下人們的內心世界,幫助大家重拾對美與生命的感動。
蔣勛 ·文學評論 ·15.3萬字
本書集結了季羨林關于讀書、治學和寫作方面的心得,另收錄了他對陳寅恪、胡適等人治學理論的論述。做了一輩子學術研究的季羨林,將自己的實踐經驗坦誠地拿出來與人分享,于廣大學生和學者而言,都是很有益處的。
季羨林 ·文學評論 ·15.3萬字
《微妙的革命:清末民初的“舊派”詩人》的主要研究對象是1871-1914年的三大詩派的代表人物(當然其中有些詩人的影響時間更長)。在我看來,王閩運(1833-1916)、樊增祥(1846-1931)、易順鼎(1858-1920)、陳衍(1856-1937)、陳三立(1853-1937)和鄭孝胥(1860-1938)是能夠與他們同時代的讀者積極對話的,他們以詩歌這一久負盛名的文學形式,探討受到威脅的中華文化傳統的延續這種關鍵問題。由于他們的作品原本是寫給同時代精英讀者的,因此我們不應該以20世紀的可讀性標準,或者用外來標準,而應該以中國當時的詩詞批評標準來衡量他們的詩作。當我們將這些詩人置于他們自身的歷史與文學背景中時,他們便成為在傳統的中國秩序與19世紀中后期強加于第三世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叢林社會之間的罅隙中掙扎的一代的代言人。這些詩人絕大部分既非高呼政治口號者,亦非冷眼旁觀、無動于衷的唯美主義者,他們的作品描述了一個面臨內憂外患、在生死困境中掙扎的國家的國民所面臨的個人以及文化的困境。詩人所使用的是一種可以從不幸面臨消亡的偉大的文學傳統中汲取豐富資源的語言。他們的成功,為所有偉大的中國人文傳統以及全人類精神在面臨恐怖的環境時仍具有的勇敢適應性提供了一個歷久不衰的證明。
(美)寇志明 ·文學評論 ·15.2萬字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唐)白居易著 東籬子解譯 ·文學評論 ·15.2萬字
《在相對性中寫作》是作者90年代以來所撰寫的關于當代詩歌的論文、批評與隨筆的精選集,內容涉及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西方現代詩歌的關系,詩歌與歷史、現實的關系,當代詩中的政治、道德關切與藝術倫理,等等。既有作者對其詩歌寫作歷程的經驗回顧,也從現實政治、社會狀況、語言變化等角度對當代詩存在的價值以及面臨的難題的探討。
孫文波 ·文學評論 ·15.1萬字
英國詩歌的奠基者是誰?為什么巴爾扎克號稱文學界的拿破侖?為什么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都該知道點。
汪淼 ·文學評論 ·15.1萬字
《木心逝世三周年紀念專號》共分四輯,每一輯篇首,我們再次披露木心遺稿中的若干短句和段落,與專號中的眾聲喧嘩構成有趣而富深意的對照。本專號選用的圖片也大致是此前從未發表的。輯一,收入木心先生講述的遺稿一篇《我的〈九月初九〉》。輯二,談木心的家世和早年生活,與夏承燾、茅盾的關系,與讀者的故事,尋訪杰克遜高地木心故居,以及《再見木心》紀錄片試映會實錄。輯三,集錄童明、巫鴻、李劼、楊澤、曹立偉諸文,李劼說:“木心的溘然謝世,無意間讓文學諾貝爾獎……喪失了領受一個自屈原、李白、杜甫以來最詩意盎然的中國詩人加冕該獎的機會。”輯四,陳丹青紀念木心逝世三周年的一篇文章《杰克遜高地》,以及在木心故居紀念館開館儀式的發言等。
劉瑞琳主編 木心作品編輯部 ·文學評論 ·15.1萬字
《紅樓夢》作為中華文化的經典之作一直以來受到各個領域讀者的廣泛重視,閱讀、研究的人都比較多,許多人對其都有深刻的見解,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些見解當中,名家大師的見解由于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號召力,是備受推崇的。學術大師們讀書與治學的方法和富于創造性的學術活動中閃耀著的智慧的光芒,對我們確實有指點迷津的作用。據此,我們設計出版了《大師解讀中華文化經典》系列叢書,將名家、名作再次對接,使其更具生命力與感染力。《大師解讀紅樓夢》以鮮明的思想、獨特的視角、犀利的文字,用大量的文字資料,多角度地重新審視歷史。
漢唐 劉英楠 ·文學評論 ·15.1萬字
本書定位在專修與選修之間,具有知識性、實用性、趣味性和簡明性。在知識性方面,三個版塊的常識都包含有逾千年的文化積淀。在實用性方面,注意到韻文學的創作手法,通過深入淺出的敘述,推薦一條入門的路徑,達到學以致用的再教育目的。在趣味性方面,體現在選取各種體裁和風格的作品欣賞上,希望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已經陌生的傳統文化,重新經歷一次認識、親近和熱愛的過程,成為文化承傳的生力軍。在簡明性方面,在刪繁就簡時作適當的裁量,讓愿意采用此教材的院校,在開設編排課程時可以靈活處理。
呂君愾 ·文學評論 ·15萬字
不同于傳統的德國文學史的寫法,本書突出了對于兩大文學思想史的梳理,聚焦了20世紀最重要的兩個文學思潮:象征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思潮在德國文學中的歷史發展,從宏觀的概念史的角度來觀照德國文學思想史中的象征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特性與共性,對有關作家的文學思想進行較為詳細的梳理和介紹。
張弓 ·文學評論 ·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