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依照中國傳統詩詞文化游戲“飛花令”的行令規則,精心選取了70余位詩人的106首含有“歡”字的經典古詩詞,每首詩詞后均配有相應的注釋、簡析、背景和名家點評,帶領讀者在書香墨海之間開啟一場唯美動人的詩詞文化之旅。本書編排合理,圖文并茂,是一本融知識性、審美性、文化性于一爐的大眾類文化讀物。
素心落雪編著 ·文學評論 ·6萬字
作者多年來一直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方面的研究及教學工作,并出版過多部學術著作,本書收集了作者近年來有關方面研究成果的文章,并對先前的研究觀點進行了修訂和補充說明,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劉敬圻 ·文學評論 ·32.8萬字
開卷慢讀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選擇的版本是2005年亞登(Arden)版(KatherineDuncan-Jones編)Shakespeare’sSonnets。打開詩集,發現除了154首十四行詩,還有另一篇詩歌也在同一個標題《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之下,此詩題為《情女怨》(ALover’sComplaint)。據介紹,這首長詩的并入是為了達成某種平衡或比照,或互補,即十四行詩是男性表達,而《情女怨》則是女性敘述。若說前者揭示了男性受挫的情愛渴望,那么后者就以奇妙的呼應,表達了女性的悲情訴苦,塑造了一個男性情愛受害對象的形象。這種性別上的平衡,若是成為作品可以合而為一的理由,倒十分有趣。
末之 ·文學評論 ·22.4萬字
本書是一本研究和評論古典戲曲的專題文集,文集中的文章以探討元雜劇的居多,另有一部分涉及明清時代的著名戲曲作家,還有一些文章是有關戲曲史的研究。文集中的文章發表時間跨度很大,是作者數十年對古典戲曲研究和評論的經典之作,文中的諸多論說和考述都極精辟,其治學和研究方法足資后學者學習和借鑒。
鄧紹基 ·文學評論 ·23萬字
《紅樓夢》傳入韓國始于程刻本出現后的19世紀初期。此書以《紅樓夢》在韓國的傳入,樂善齋譯本《紅樓夢》及其續書,現代翻譯家的翻譯本等值得探討研究的課題為重點,分為十章,對《紅樓夢》在韓國的傳播與翻譯作了深入探討。
崔溶澈 ·文學評論 ·21萬字
這場獨創性極高的致美體驗,必定能撩撥起更多對文學文化求索的熱情——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英文系、法文系、德文系3位明星教師聯手打造的西方文化通識書,探尋語言背后的歷史故事和浪漫典故。《沙侖的玫瑰》脫胎于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英文系副教授包慧怡、法文系副教授陳杰、德文系副教授姜林靜三位明星老師首次在復旦大學校內聯合開設的跨學科、跨語種文學精讀課,從天鵝、頭顱、花、塔樓、葡萄酒和玫瑰這6個經典的意象入手,從詩歌的意象闡析、繪畫的視覺符碼到哲學的縱橫導引,透過國際的視野、廣博的見聞和清麗的文字對三語文學和繪畫進行解讀,并挖掘了與其有關的獨具魅力的人文故事與浪漫典故,配上神秘、高貴、迷離、荒誕、恐怖而又浪漫的畫作,讓讀者宛如置身于承載著歷史煙塵與依附著神秘靈性的異域殿堂之中。
包慧怡 陳杰 姜林靜 ·文學評論 ·10.7萬字
《藝文軼話》系文史勾陳考訂類文章選集,是偏重于藝文考訂和文學批評的文章,根據作者同題圖書加以增刪。《藝文軼話》最早由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曾獲中國作協舉辦的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后經修訂由中國工人出版社1991年再版。
吳泰昌 ·文學評論 ·16.3萬字
19歲的三島由紀夫,感覺到自己隨時可能在戰爭中死去。明天是否活著無從把握,于是今天狂放享受。這種絕對、純粹的熱情,在戰爭結束后,一直活在他的身體里,直到最后那天——1970年11月25日,45歲的三島由紀夫謄寫好《豐饒之海》的最后一部《天人五衰》,漫長的百萬字收束在巨大寧靜中。隨后,他前往陸上自衛隊,切腹自殺。他認為:有一種像模像樣、認真看待死亡的人,另外有一種茍活的人,讓自己愈活愈黯淡、愈活愈無趣。他還認為:一個人在死亡之前,總該先要有光。“三島由紀夫一直寫到他要離開這個世界,他似乎仍然在心中擁抱這個世界,卻用自己的手將生命從這個世界拉開。他并不是因為對世界失去了熱情所以自殺,倒過來,他是出于對這個世界的特殊熱情,所以選擇在老去之前死去。”——楊照。
楊照 ·文學評論 ·11.3萬字
本書選擇了中國古代詩學部分重要范疇、命題,從歷史文化語境、詩歌創作狀況、哲學社會思潮、道家禪宗悟性、文學傳播接受、詩學內在結構等方面,闡釋了詩學理論歷史生成的動因緣起和原始意義,辨析其繼承中衍生的新意義及其體系的建構過程。
張蓉 ·文學評論 ·20.4萬字
每位武俠迷都是“江湖百曉生”,每位武俠迷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兵器譜》。本書綜合精彩程度、文學水準、思想精神等因素,為金庸小說做個全面的解讀與合理的排名,以此遙寄“俠之大者”。
不雨亦瀟瀟 ·文學評論 ·12.6萬字
本書的內容是來自國內十幾所名校的世界文學領域的翻譯家和權威學者對16部美國文學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名著進行深入淺出地解讀。他們從作者經歷、時代背景、故事情節到全書精華,緊貼原著進行條分縷析地講解,告訴讀者名著好在哪里,如何閱讀一本好書,講述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紅字》《老人與海》《飄》《麥田里的守望者》《瓦爾登湖》等這些世界名著,基本涵蓋了初中、高中課程的必讀書目,非常適合中學生拓展課外閱讀的視野,豐富自己的閱讀量。在有限時間里讀最好的書,這套書對于喚醒閱讀興趣、提升人文素養大有裨益。
柳鳴九 王智量 藍英年主編 ·文學評論 ·18.2萬字
本書依照中國傳統詩詞文化游戲“飛花令”的行令規則,精心選取了70余位詩人的106首含有“合”字的經典古詩詞,每首詩詞后均配有相應的注釋、簡析、背景和名家點評,帶領讀者在書香墨海之間開啟一場唯美動人的詩詞文化之旅。本書編排合理,圖文并茂,是一本融知識性、審美性、文化性于一爐的大眾類文化讀物。
素心落雪編著 ·文學評論 ·6.1萬字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學家,其在詩、賦、文等各體文學創作上都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但縱觀歷代對其研究的視角,大多停留在個別問題與個別篇章之上,而很少對其文學創作進行整體審視。本書即從貶謫、感傷、儒釋道思想、文體意識、藝術思維五大主題出發,對其文學創作進行整體性的研究,同時將其創作與同時代作家進行必要的比較,并作歷時性的梳理,追本溯源,沿波討流,以期對其文學創作給予準確的歷史定位。
王大恒 ·文學評論 ·13.3萬字
曹雪芹創造了豐富的人物:“假正”的賈政、“情不情”的賈寶玉、理想的鏡花水月林黛玉、“無情”又“無緣”的薛寶釵、豪爽的女漢子史湘云、大小姐出身的少奶奶王熙鳳、高門庶女賈探春,還有賈寶玉的粉絲群——怡紅院的丫鬟們。人物不分大小,都是有血有肉,都有合理的行為動機,都是曹雪芹的化身之一。怎樣才能理清《紅樓夢》中紛繁復雜的人物關系呢?這本書也會教給你一些方法:比如,《護官符》到底怎么讀,怎樣像記十二星座那樣記清十二釵。幫你把人物分析變成游戲,總覽《紅樓夢》的全局。《紅樓夢》不是一本政治斗爭教科書、不是一本宮斗小說、不是一本戀愛過程流水賬、不是一本“正經書”,也不是供你做填字游戲的笨謎語、不是雍乾政治生活的日記、不是至高無上的圣典。她是一部小說,一部架空的小說,也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小說,是成年人對少年生活的追憶。《紅樓夢》的人物設定具有典型性,人物的身份決定了人物的性格表現。
張一南 ·文學評論 ·19.7萬字
由文舒所著的《最是元曲銷魂》用一種風格獨特、感情豐富的散文隨筆,通過一個個曲人和一首首元曲,描繪出一幕幕古典詩詞背后唯美、動人的歷史愛情畫卷,引領讀者傾聽一段段經典、震撼的浪漫往事。它以浪漫的文筆漫談古今人事滄桑,寫作視角獨特,語言則更加洗練柔美,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讀。
文舒 ·文學評論 ·20萬字
1839年(農歷己亥年),清代公務員龔自珍辭去公職,離開首都北京,南下返回家鄉,后又北上,接家眷一起回鄉,其間他行走九千里路,談了兩場戀愛,攢起無數飯局,寫成315首詩,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大型組詩《己亥雜詩》。2019年(農歷己亥年),當代學者余世存用典雅別致的現代漢語,化身龔自珍作抒情性獨白,通過對《己亥雜詩》的詩化演繹,拼接、復刻出龔自珍在己亥年間的心靈地圖,其中既有余世存對龔自珍的全面研究和深刻理解,也有余世存本人面對世道人心的感悟與激情。龔自珍的古典詩歌與余世存的白話演繹,被別具匠心地設計為在同一個頁面中交匯,仿佛兩顆心靈穿越一百八十年時空的促膝交談。從這部超時空的心靈傳記中,有心的讀者得以明見,集傳統文化之大成的龔自珍,是如何在最困頓的狀態之下與世界和解,與自己和解;當代學者余世存又是怎樣通過龔自珍及其所代表的傳統文化精神,明心見性,走出油膩中年的困境。
余世存 ·文學評論 ·11.6萬字
文人畫,又稱“士夫畫”,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為有知識的文人所畫的畫,而是具有“文人氣”或“士夫氣”的畫。“文人氣”,即今人所謂“文人意識”。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豐富的人文關懷、特別的生命感覺的意識,一種遠離政治或道德從屬而歸于生命真實的意識。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文人畫,就是“人文畫”——具有人文價值追求的繪畫。本系列作品,通過對元代以來十六位畫家的觀照,來看文人畫對生命“真性”追蹤的內在軌跡。本書為此叢書中的一本。分“幽深”“幽遠”“幽靜”“幽秀”“絕對空間的概念”“泛泛”“蕭散”“寂寞”“苔影”“小景”十個角度描寫倪瓚的世界。
朱良志 ·文學評論 ·5.7萬字
本書是張定浩2015年出版的首部文論集《批評的準備》的最新修訂版。作者抽換掉原書三分之一篇幅,借此重新整理自己十余年來的文論寫作,以表達對當代文學和文學批評的基本認知。文章雖大多圍繞當年出版的某部具體作品展開,但最終講述的,是從這些具體作品中所感受到的普遍性問題。他認為,在人人都獨自奮戰似乎無所適從的當代文學批評現場,準確是最切身的道德律,它首先意味著要“如其所是”地談論作品,而要抵達這一目標,則需對已有的經驗不斷懷疑、求證、表達、反思,最終得到整體式判斷。唯此,批評才不再是批評家們的智力游戲,而能夠面對普通讀者;才不再淪為文學創作的附庸,學問的闌尾,而真正成為一項激動人心的志業;才可以從此時此地出發,竭力理解曾經有過的人類情感與創造。
張定浩 ·文學評論 ·14.5萬字
本書為初中生閱讀輔導類書。以經典名著為閱讀材料,通過填空、閱讀理解、寫文配圖等形式,讓學生加深對經典名著的理解,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鍛煉寫作和表達能力。內文配有插圖,精致活潑,能夠鍛煉學生的聯想能力。
北京景山學校遠洋分校 ·文學評論 ·1.6萬字
本書從“五四”后鄭振鐸、沈雁冰等人建立的社會學性質的文學批評觀始與成仿吾、穆木天的現代審美理論建設始,梳理出一條由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社會性與審美性的斷裂、三、四十年代“十字街頭”與“象牙之塔”的截然對立以迄1949年后的革命文化整合與1978年后學院文化的重建的線索,而魯迅則通過將社會文化與革命文化、學院文化的“相對統一”推動了中國文學批評和理論建設的發展。
陳方競 ·文學評論 ·4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