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秦觀在“蘇門四學士”中,最為東坡所稱道。他作詩為文,專主情致。無論是詩是詞是文,處處皆為真情熔鑄,絕無虛言浪語摻雜。特別是他的詞作,細膩婉美,刻畫入微,最能感動人心。本書在講評其代表詞作之外,還特地選了一部分詩、文、辭賦,目的是想還秦觀以完整面目一個諸體兼擅、全面發展的多情文人。
徐培均 羅立剛 ·古詩詞 ·8.8萬字
陶文鵬先生為你鑒賞王禹偁、曾公亮、梅堯臣、歐陽修、蘇舜欽、李覯、劉敞、王安石、王令、蘇軾、孔武仲、道潛、黃庭堅、陳師道、徐俯、曾幾、陳與義、陸游、楊萬里、蕭德藻、朱熹、葉紹翁、文天祥等二十三位詩人的三十八首經典詩歌,見詩心,見功力,審美解讀與藝術探尋兼顧,古典詩歌,當代視野,更與當代及國外詩歌、評論相互參照,文筆清通流暢,優美洗練。
陶文鵬 ·古詩詞 ·11.6萬字
詞,興于唐而盛于宋,是一種可以配樂歌唱的新體抒情詩。它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文學樣式,亦是有宋一代文學的代表樣式。宋詞選本,宋已有之。然而,最具影響者,當數清朝末年的《宋詞三百首》。該書成書于清末,初由朱祖謀從眾多宋詞中選詞人87家,詞300首編訂而成,后幾次重訂、刪減,確定為詞人82家,詞285首。此次將《宋詞三百首》不同的版本匯為一冊,計得詞人88家,詞313首,請注者加以簡注,重點在于釋難字、釋典事、釋詩思詩句之因成,吸收了先賢、今賢的注釋成果,以方便讀者的使用。
武玉成 顧叢龍注 ·古詩詞 ·10.6萬字
金圣嘆選本的特點不僅在于選更在于評,更注重點評和鑒賞。金圣嘆首創唐詩“七律分解法”來評點唐詩。他將唐詩分為“前解”“后解”,分析隱藏在詩句背后的起承轉合,跌宕起伏,“或使后世之人不止見唐詩之字,而盡得見唐詩之詩”。而唐代詩人中,金圣嘆又對杜甫情有獨鐘。金圣嘆有多癡迷杜詩?他去親友家吃飯喝酒,都常常帶著一部,半醉半醒之間,隨時批閱。他以當杜甫肚里的蛔蟲為樂,選注杜詩就是靈魂附體,灌注了自己的滿腹才情。
(清)金圣嘆選批 ·古詩詞 ·11.5萬字
《<玉臺新詠>與南朝文學》一書采取宏觀研究與微觀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從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系統地論述了南朝艷體文風的形成原因和過程,在此基礎上探究《玉臺新詠》的編纂與南朝文風演變之間的邏輯關系,清晰地勾勒出南朝文風的發展軌跡,揭示了《玉臺新詠》的文學價值與文獻價值,同時也對《玉臺新詠》研究史進行了細致的梳理。本書關于《玉臺新詠》版本的研究深入而全面,論斷精審,學術價值極高。本書下編為《玉臺新詠校箋》,這也是目前所見唯一的《玉臺新詠》輯校本,作者廣采博引,精校眾本,將諸家校箋合為一處,又能采真削繁,多出己見。全書校勘精細,箋釋得體,堪稱古籍校箋的典范之作。
傅剛 ·古詩詞 ·39.1萬字
本書所選唐宋詞凡320首,涵蓋唐五代、北宋、南宋時期。晚唐五代側重在李煜、馮延巳的作品,北宋選錄重點是蘇軾,南宋主要選錄以辛棄疾一派為代表的反映反抗金統治者的侵掠和揭露南宋集團茍且偷安的作品。書中具體選注和編寫工作,由資深的古典文學研究者擔綱,注釋細致,每篇末均有講評,是學習古典詩詞的重要的參考書。書中還選配了精美插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古詩詞 ·24.2萬字
汪超《明詞傳播考述》,討論了明人詞作在明代的傳播,并借此揭示明詞的流傳方式、流布特點、接受規律,豐富特定文體的斷代文學史內容,完善對詞史發展鏈條的敘述。研究過程中,立足文學,在傳統的文獻整理、闡釋的基礎上,運用了文學與傳播學的交叉視角觀察研究對象。全書是以文學傳播活動的各個要素為節點的線性結構,既有對明詞傳播整體的宏觀考察,又有對特殊現象的微觀討論。從內容上說,除緒論、結束語之外,全文九章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從總體上勾勒明代文學傳播的條件、背景,將明詞傳播置于明代文學的整體狀況中考察。第二部分(第三至七章),介紹了明詞傳播的主要方式及其傳播效果。第三部分(第八、九章),是對明詞傳播特殊現象的考察。總之,《明詞傳播考述》通過對明詞傳播的考察,重新認識了明詞的特點和價值,認為明詞繼承并發展了前代詞作的傳播方式,明詞的創作和傳播越來越具有地域傾向,這種趨向影響著清詞的中興格局。
汪超 ·古詩詞 ·21.3萬字
李天馥(1635-1699),人稱“合肥相國”。其《古宮詞一百二十首集唐》并小引(序)一卷,康熙四年原刻本,今藏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當為海內外孤本。此詩集采取集句之傳統文體,集唐詩詩句成七言絕句宮詞體詩,借古述今,暗指順治董皇后名白字青蓮,并縷述順治董皇后之艱難經歷、宮廷生活和內心世界,頗具史學和文學價值。
鄧小軍 其他 ·古詩詞 ·13.6萬字
唐代是一個詩的國度,唐人生活與詩自然結下了不解的緣分。得意時寫詩,失意時更寫詩;分別時有詩,相聚時也有詩,有時甚至把詩作為書信、請柬、通行證。舉凡讀書山林、漫游干謁、寄情山水、躍馬邊塞、科舉行卷、宦海浮沉、貶謫流放、林下優游、宴集歌舞、飲酒品酩、婚戀節慶,都少不了詩。雖然詩人們在不同時期、不同境遇所作的詩風貌不同,但大都具有一種抒發懷抱、賞物娛情、感時救世、提升人心的力量。可以說,詩成了唐人不可或缺的伴侶,而唐人生活也因詩具有了濃郁的藝術化情調。本書即以詩與生活為主線,通過生動、細微的多元講疏,著力展示歷史上那一幕幕或浪漫或閑逸或悲怨或歡樂的場景,既陪伴讀者重回大唐,看唐人如何在生活中揮灑出了一片詩的天地,又借助經典的品讀,來豐富我們的生活情趣,滋養與詩漸行漸遠的現代心靈。
尚永亮 ·古詩詞 ·23.5萬字
當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閭從先秦到近代的哲理詩中精選出一百八十余首。作者借助這些哲理詩,解讀了對歷史、人生及生活等諸方面的認識,是一部創新型散文新作。作者有著中西哲學、歷史和文學等方面的豐厚學養,解讀的過程中,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研索,拓展了詩意盎然的藝術空間,做出準確警辟的點撥。本書是作者《詩外文章》的精選版,選擇最好的詩人的最好的詩進行了精妙的解讀。選取中國古代的山水和人物畫若干幅作為插圖,黑白印刷,圖文并茂。
王充閭 ·古詩詞 ·18萬字
本書研究了宋代至民國近千年間閩詞的發展歷程,揭示了閩詞關注現實的精神特質,說明了詞體文學與閩人文化傳統的深度結合如何催生閩詞,探討了閩人性情氣質與閩文化特殊性所決定的閩詞地域特征,闡明了閩詞之愛國傳統、淑世精神以及非凡創造力的重要價值。
劉榮平 ·古詩詞 ·56.4萬字
《花間集》是我國文學史上文人詞總集,收錄了溫庭筠、韋莊等文人所著詞作。詞風婉約典雅、濃艷華美,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花間詞派”,其音韻用詞之美,對后世文人詞作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人氣古風畫師呼蔥覓蒜,以她細膩精致的畫風和唯美想象,創作百余幅作品,繪出了詞中的婉約意境與至美深情,與《花間集》本身的詞作珠聯璧合,盡展傳統文化的魅力。
呼蔥覓蒜繪 ·古詩詞 ·2.8萬字
本書嘗試用古代文學體系的方法來研究宋詞與唐宋詩學的互動關系,并且對大一統體系下唐宋詩學對宋代詞學體系組成因素創作、流派、理論、集注的相互影響進行研究,得出一系列新的觀點。全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唐宋詩學與宋詞創作;唐宋詩學與宋詞體系。
郭鋒 ·古詩詞 ·43.1萬字
陸機《文賦》和鐘嶸《詩品》,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賦》以賦的形式描繪了文學創作的全過程;《詩品》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理論和文學批評的專著。兩書合為一冊,詳加注釋,并有白話翻譯。
(晉)陸機 (梁)鐘嶸著 楊明譯注 ·古詩詞 ·8.3萬字
本書收錄歷代詞名句1500多條并加以鑒賞分析。
郭彥全編著 ·古詩詞 ·13.9萬字
《唐宋詞絕唱》將歷代詞話中曾獲得“絕唱”、“妙絕千古”、“壓卷之作”、“古今第一”、“膾炙人口”、“化境”等美譽的唐宋詞匯為一帙,所纂詞凡261首,作者逾百家。每一首詞作后分三部分:一是列出贊賞這首詞為“絕唱”等的相關評語;二是對這首詞進行簡單的注釋(只注作品中的用典、名物,一般性語詞不注);三是題解。
柯貞金 譚新紅 ·古詩詞 ·18.8萬字
這是一套給7-12歲孩子的詩詞魔法書,全套四冊覆蓋小學1-6年級112首古詩詞,根據新版小學語文教材和詩詞難易程度進行分級,每冊內容包括:聽一聽、讀一讀、記一記、作者介紹、名家賞析、生活運用、思維導圖、知識漫畫,共8大內容板塊。跟讀朗讀音頻感受詩歌韻律,結合記憶圖像理解詩詞,跟著名家賞析品讀詩詞,聯系生活學會運用,通過思維導圖鞏固學習與記憶,萌趣漫畫講述生動詩人故事和歷史文化知識,啟用左右腦多元智能,讓孩子學得快、記得牢,理解透、會運用,愛上古詩詞。附錄十大科學記憶法和詩詞頭字歌,學習有方法,孩子有自信。
李俊成 黃宇玲著 桃開心繪 ·古詩詞 ·4.5萬字
《詩詞曲格律講話》是吳丈蜀先生編寫的關于詩詞曲格律知識的普及性著作,系統講述詩、詞、曲的特點和種類,著重介紹了詩、詞、曲的押韻、平仄安排、對仗及句式等基本格律知識。此外,還附有詞牌例釋、曲牌例釋、《中原音韻》各韻部入聲字表。吳丈蜀先生在編寫時結合了自己多年創作詩詞的經驗體會,也參閱了前人有關著述,擷取其中有益見解,因此本書內容系統充實,敘述簡明通暢,允為傳統詩詞曲鑒賞或習作方面的優秀入門讀物。
吳丈蜀 ·古詩詞 ·8.1萬字
本書對清初浙江籍詩文選家兼詩歌評論家陳祚明的生平、著述以及《采菽堂古詩選》的詩學理論體系、編選標準、詩歌評點以及在明清詩學史上的地位進行了詳細論述。
宋雪玲 ·古詩詞 ·12.9萬字
本書以時間為線,共介紹了25位宋代著名詞人的故事和他們的名作,宋詞作品穿插其間,讓讀者直觀地體會到作品的創作背景、內涵和豐富的意義。此外,本書參照“新課標”,選取了25位詞人的31首代表作,在“必背佳作”版塊中進行精講,幫助孩子深層次學習宋詞。
黃鳴 王力丁 ·古詩詞 ·8.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