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海外華文文學,本質上就是從“跨界”而產生的學術空間。海外華文文學的發生源自作家的跨界“旅行”,海外華文文學拓展與發展的動能也源自作家自發與自覺的反復“跨界”。本書通過對“跨界”現象的集中性研究,找尋海外華文文學發展中的新動向,把握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前沿性學術命題,從跨文化、跨語言、跨媒介、跨族裔、跨學科等角度,發掘、清理、研究具有趨勢性、沖擊性、持續性、方向性的重要“跨界”現象。
王列耀等 ·文學理論 ·27.5萬字
《文學地理學》輯刊是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的年會論文之精選,由曾大興等主編,每年一輯,已出七輯。作者均為中、日、韓三國從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學者,包括楊義、蔣凡、劉揚忠、朱壽桐、周尚意、王兆鵬、張三夕、鄒建軍、陶禮天、夏漢寧、高人雄、戴偉華、海村惟一(日)、金賢珠(韓)等知名學者。本輯刊設有“文學地理學學科建設”、“文學地理學宏觀研究”、“文學地理學基本理論研究”、“文學地理學方法研究”、“文學家之地理分布”、“北方文學地理”、“中原文學地理”、“燕趙文學地理”、“荊楚文學地理”、“吳越文學地理”、“嶺南文學地理”、“文學地理學應用研究”、“國際視野”、“學科建設動態”等多個欄目。
曾大興 夏漢寧 杜雪琴主編 ·文學理論 ·27.5萬字
作家作品的經典化是一個由本文走向經典的階段性過程,其起點在本文的經典性,此經典性融涵傳統、開創、典范等多層面含義。作品的經典化,是讀者不斷發現、揭示本文經典性及逐漸確立本文經典地位的過程。曹植融匯其前文學傳統而獨創,兼備眾體,集其大成,而其文學經典化的首要途徑是創作型讀者的學習。經由兩晉、宋齊文人的創作接受,曹作經典系列基本形成,《文選》編入、《詩品》《文心雕龍》的批評使其經典系列顯化。與其文的經典化相比,曹植其人的經典化遭遇了漫長的過程,從陳壽、裴松之、江淹、鐘嶸、蕭繹、《陳思王廟碑》、王通,直到唐代李善、五臣、王勃等,經由諸多讀者的發現,曹植的儒者之義終與其文統一起來,從而奠定了他中國文學史的大家地位。
王津 ·文學理論 ·24.2萬字
《清代女子詩社研究》系我國第一部全面、綜合研究清代女子詩歌結杜的學術專著,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題成果。著作以歷史研究“版面還原”“場景還原”二原理論為依據,以血親、詩友、地緣、詩歌活動與詩歌創作作為主要支撐點,研究清代女性詩壇中近30個重要或有特色的女子詩社。著作既著力考察清代女子詩社的演進歷程、時代語境、歷史傳統與組織結構等客體內容,又重點探索詩社成員組構、詩歌唱和、詩學交游、詩歌創作傾向與特質等本體內容。著作還注意論評清代女子詩社“極盛性”、“地域與家族化、詩歌“女性寫作”等主體詩學特質。著作也對清代主要女子詩社領軍人物的家學淵源、詩歌貢獻以及清代女子詩壇的一些疑點與掌故進行了細致考證。著作力圖以多元的切入與視角、深入、全面地展示清代女子詩社的整體風貌與歷史本相。
莫立民 ·文學理論 ·31.7萬字
本書是目前國內學者出版的第一部研究《冰心日記》的著作。作者梳理了日記中關于國際交流、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史料,通過日記勾勒出冰心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文學生活,分析總結了冰心日記的文體風格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學觀念。作為研究《冰心日記》的創新性成果,本書對中國現當代作家研究、日記體文學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劉嶸 ·文學理論 ·21.5萬字
本著對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重要文學現象進行梳理,內容涉及魯迅、郭沫若、沈從文、張愛玲等現代重要作家,也涉及趙樹理、楊沫、王安憶、馬原等當代小說家,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從文化社會學、文藝心理學、敘事學等諸方面展開論述,通過現代文學史及當代文學史書寫中的重要現象討論現當代文學的發生、發展及變迀問題。
魏巍 ·文學理論 ·22萬字
中國當代詩歌副文本資料沉淀著豐富的詩歌細節,交織著復雜的政治文化脈絡,塵封著許多有待發掘的詩壇往事。本書主要以1949—1966年詩歌副文本為研究對象,觸摸當代詩歌生產、傳播和接受的歷史現場,從另一維度考察當代詩歌大眾化的動力機制,探究意識形態嵌入詩歌副文本的復雜多元方式,辨析詩歌正副文本的多維組合所構建的大眾化言像系統、傳播系統和闡釋系統,重審當代詩歌演進歷程中的獨異現象與復雜問題。
巫洪亮 ·文學理論 ·24.8萬字
本書以文學與人類學為視域,從大文學和整體人類學出發,通過歷史文獻和事象雙重文本,分析20世紀上半葉中法之間的話語關聯史,以呈現該時期中法兩國圍繞重大話語展開的思想交流與人員交往。作者選擇了兩組不同傾向的話語,即偏向觀念史的話語和偏向學術史的話語。前者包含“科學”與“實證”、“群學”與“國家”兩組概念,后者包含“社會”、“民族”、“歌謠”與“民俗”四種學域。從法國角度看,本書依次選擇了孔德、涂爾干、莫斯和葛蘭言等四位學者。他們或為法國年鑒學派之先驅,或為該派三代學者之翹楚,深刻地影響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法國社會科學研究。在中國實踐中,本書依次選擇的個案有蔡元培、劉半農、20年代中國留法生群體、莫斯的中國學生(以凌純聲和楊成志為代表)和楊堃等,他們都曾與上述法國學者構建了間接或直接的話語關聯。
佘振華 ·文學理論 ·23.4萬字
本書所收論文涉及韓愈詩文創作與理論再評價、韓愈思想與韓愈文化研究、韓愈詩文版本校勘與流傳、韓愈的接受史與海外“韓學”研究、韓愈文化的現代價值及其與地域文化及地方旅游資源的開發研究等諸多方面,匯聚了包括張清華、閻琦、曾楚楠等“韓學”研究專家和胡阿祥、郝潤華、楊國安、劉寧等“韓學”中堅以及丁恩全、丁俊麗、杜學林等“韓學”新銳在內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說,無論是從研究視野的開拓、研究方法的運用,還是從文獻資料的發掘、文本解讀的創新來看,這些論文都足以代表當前“韓學”研究的成績與方向,顯示了“韓學”研究的深厚基礎與勃勃生機。本書的出版,必將進一步推動“韓學”研究的持續深入,引領“韓學”研究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王德保主編 ·文學理論 ·31.3萬字
本書以生活政治為中心探討新世紀小說的現代性新質,以個人在后傳統社會追求自我實現時遭遇的問題為核心議題,試圖在當代文學七十年的整體性視野中,為新世紀小說的新質研究提供一種理論視角。新世紀小說中的日常生活、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從不同側面揭示出解放的個人在生活方式選擇中內蘊的政治意味,重返傳統與自然是脫域的個人在后傳統社會重新獲得道德源泉的重要途徑。從生活政治出發,可以發現新世紀小說被忽略的思想深度,有助于厘清新世紀文學一些熱點問題背后的精神底色。
李雪梅 ·文學理論 ·22.1萬字
《賦學:批評與體性》基于“進入過程的文學史研究”的學術理念,力主回到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與文體學語境來探索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學體式,著重從賦論批評形態、律賦創作機制、文體觀念、地域賦學、賦格方法論等方面出發,系統闡述中國賦學研究的基本內容,論證謹嚴,征引翔實,揭示了諸多不為人所注意的賦學問題,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
黃志立 ·文學理論 ·20.1萬字
《中華文學史料(第七輯)》結合2019年、2020年兩次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年會的近百篇論文,根據參會作者的意見和論文的質量情況,從中精選了數十篇論文。這些論文,既能體現“中華文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又能體現“中華文學史料”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以及中華文學研究的未來方向與可能性。
劉躍進主編 ·文學理論 ·25.5萬字
醫學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促使社會進化的重要動力。現代西方醫學代表了西方文化和社會體制,是帝國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方現代醫學為帝國內部權力統治的范式,并在整個20世紀對帝國擴張和集權統治產生深遠影響。誠如醫學史家安德森所言:“西方醫學話語對普世主義與現代性的宣示,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涵益了帝國的欲圖。”著作以兩方醫學史為抓手,從后殖民視角分析20世紀的美國作品,探究自然科學醫學如何演變成社會醫學,醫學術語如何轉變為醫學話語,如何參與帝國政治的建構。著:作還重點研究帝國作家的身份和創作意圖,證實了薩義德的觀點“宗主國文化中的每一種文學和藝術的目標都是維護帝國”。
蔣天平等 ·文學理論 ·26.6萬字
網絡文學批評的關鍵性問題是從理論上探討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要涵蓋哪些內容,探討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的相關路徑與內在邏輯。諸如數字技術所催生的網絡文學之于傳統文學究竟增添了哪些新的質素?網絡時代的文學評價活動又經歷了怎樣的機制轉型?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的可能性與路徑是怎樣的?中國網絡文學批評的理論考辨,就是要梳理網絡文學批評的所有成果,揭示批評界究竟完成哪些既定的理論目標,是否回答了網絡文學發展的諸多理論問題,從而促進網絡文學批評的多元化。
禹建湘 ·文學理論 ·25.8萬字
本書對新時期以來的賈平凹研究做了全面的探討。賈平凹是對當代文學有重要貢獻的一位作家,對其作品的廣泛批評和深入研究也形成了富有特色成果。通過對賈平凹不同時期作品評價的研究,梳理與考察了新時期以來作家、批評家與文學思潮、社會變遷互動共生的發展歷程。本書既是對賈平凹的創作、批評與研究的總體考察,也呈現了新時期以來文學批評和文學發展的一個側面,對于深入考察當代文學發展變革歷程,以及作家和知識分子在中國社會轉型及歷史沿革中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觀念變遷具有參考價值。
魏華瑩 ·文學理論 ·20.2萬字
姜宸英(1628—1700),字西溟,號湛園,又號葦間,慈溪(今浙江省慈溪市)人。早年,與朱彝尊、嚴繩孫并稱為“江南三布衣”。康熙二十年(1681),被薦入史館,參與《明史》修纂。一生艱于科考,屢試不中。康熙三十六年(1697)進士及第,時年已七十歲。康熙三十八年(1699)為順天府鄉試副考官,因科場作弊案牽連入獄,不久死于獄中。其著述豐富,有《姜先生全集》三十三卷、《詩箋別疑》等存世。本書對現有的關于姜宸英的研究成果試做述評,并指出進一步研究的學術增長點與可能性,以期推進、深化有關姜宸英的各個方面的研究。
杜廣學 ·文學理論 ·26.3萬字
本書主要在西方翻譯唐詩的整體背景下,對宇文所安的英譯唐詩展開文本細讀及比較分析與闡釋,探討其唐詩翻譯、闡釋的觀念、特點與方法,并運用當代比較文學形象學、變異學等理論視角,深人挖掘宇文所安唐詩史的書寫所體現的詩學思想,揭示其英譯唐詩及唐詩史書寫的文化價值與理論意義。
高超 ·文學理論 ·20.9萬字
本書以史論結合的方式概括地論述了從18世紀到20世紀30年代以來俄國文學批評史的發展過程,詳細闡述了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各種思潮、流派、團體出現的前因后果、各次論爭的內容與背景、各種觀念與主張的基本含義。對于其中比較重要的文學批評家,以專論形式闡述其學術精要。該書還對俄國文學批評的各種思潮、文學創作傾向、社會運動方針的緊密結合,進行了系統地整理和研究。它是俄語語言文學界由我國學者自己撰寫的第一部有分量的學術著作。
周啟超等 ·文學理論 ·37.8萬字
美國漢學家詹姆斯·羅伯特·海陶瑋(JamesRobertHightower,1915—2006),曾長期擔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是美國漢學特別是美國中國文學研究的先驅者和奠基人。本書以海陶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代表性漢學成果為研究對象,基于原始檔案和文獻,在比較文學視野下對海陶瑋漢學做一個基礎性、全面性和系統性的研究,揭示其在美國漢學乃至世界漢學中的貢獻、地位和影響。
劉麗麗 ·文學理論 ·26.7萬字
本書運用廣義修辭學理論范式和邏輯框架,分析1949—1999年間《人民文學》的“話語世界→文本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將關鍵詞句微觀分析與契合主流意識形態的宏觀把握相結合,展示文學期刊研究與修辭研究跨界場域,探索當代文學期刊研究新思路。
董瑞蘭 ·文學理論 ·24.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