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20世紀初,在“西風東漸”的背景下,西方童話開始進入中國,中國童話的發展與西方童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本書主要從接受研究的角度,論述西方經典童話在中國的歷時接受過程及其對中國童話的多元影響,具體分析了西方童話文體的獨立和經典作品的生成、“五四”前后中國對西方童話的選擇、20世紀三四十年代西方童話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新時期中西童話的交融發展等問題。
申利鋒 ·文學理論 ·18.7萬字
研究是一種價值預設。對中國晚近三十年散文演變進行追蹤調研,深層的意指,是對晚近三十年中國社會轉型間民生眾相、精神狀態、民族靈魂、人格思想的深度調研,也是對中國當代散文研究相對邊緣化、有限性的某種糾偏。“精神生態”是作者確認的散文演變場域,并從“精神向度”“精神表意”“精神復歸”“精神多元”“精神守望”“精神碎片”六個維度勘探創作主體即知識分子群體的思想狀態、關聯的社會存在和文化思潮裂變。研究過程中,作者以時段文類史的研究形式,將當代思想史與散文文類史有機融合,并提取與本研究相關的具體散文形態,諸如“新啟蒙”散文與“見證”散文、老作家散文,“多元”散文時期與文化散文、江南園林散文、小女人散文,“非虛構”散文與在場主義散文、思想隨筆、新鄉村散文等;此外,對“標新”的創意散文(如新散文)、地域散文、女性散文也進行了關注,有效建構散文演變與知識分子精神生態之間關聯的邏輯性,由此構成了研究的主要內容。
周紅莉 ·文學理論 ·25.5萬字
1980-2010年代是中國兒窗文學迅速成長和發展的30年,這一時期兒童文學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加豐富和成熟,并在創作上發生了巨大的觀念性轉變。本書對兒童文學童年敘事的考察放在了1980-2010年代中國社會的歷史文化語境之中,以兒童文學童年敘事的不同發展階段為線索,以不同階段作家的精神視野和作家對兒童主體的建構以及對文學對話關系的建構為中心,從歷史、文化和美學等角度考察和審視了1980年代前期、1980年代中后期、1990年代和新世紀初至當下這四個時期的中國兒童文學創作情況,呈現不同時期兒童文學中童年敘事的差異,分析不同話語對作家建構兒童主體的影響,尋找不同時期兒童文學對話關系變化的線索與軌跡。
何家歡 ·文學理論 ·13.7萬字
本書立足于谷崎短篇小說,以其短篇小說的藝術研究為對象,以文本細讀為基本方法,從谷崎短篇小說的題材處理、心理描寫、敘事人稱、語言藝術、其他藝術以及對中國現代文壇的藝術影響六個方面,深入、系統地闡述谷崎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質,掲示谷崎短篇小說創作精美的主導藝術風格,展示其“東西結合以東為主”的藝術創作道路,以此呈現谷崎短篇小說獨特的藝術魅力。
張能泉 ·文學理論 ·20.8萬字
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自由主義文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本書試圖將自由主義文學放置于具體的歷史語境之中,考察它在40年代所面臨的壓力與挑戰,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中,它如何進行自我定位,如何調整作家、文學與社會、時代乃至國族之間的關系。本書試圖超越文學與政治二元對立的觀點,用歷史的、審美的立場厘清40年代自由主義作家的文學思想與政治理想,辨析自由主義文學與左翼文學等之間的復雜關系,揭示40年代自由主義文學的繁復性。
王俊 ·文學理論 ·22.9萬字
魔鬼合約作為文學母題于中世紀之前便已存在,最早可追溯到《圣經》的某些章節。魔鬼合約母題與時俱進、歷久彌新,跨越時空地活躍在德國和世界其他各國的文學創作上。在參考已有文獻的基礎上,本書對魔鬼合約母題進行綜合性的研究:一方面從魔鬼合約的源起、發展縱向看母題本身的變遷,并對同一文學時期的魔鬼合約文本進行橫向比較,探索同一母題在不同作家的演繹下呈現出的多樣化;另一方面,本書以歌德的《浮士德》、沙米索的《彼得·施萊米爾賣影奇遇記》和戈特赫爾夫的《黑蜘蛛》為例,對魔鬼合約的基本組成元素魔鬼形象、簽約者、合約內容、簽約形式、合約的結局等進行分析解讀,重點討論魔鬼合約故事中的救贖話題。
胡一帆 ·文學理論 ·21萬字
作為與袁枚、趙翼、蔣士銓、王文治、姚鼐等乾嘉名家大體生活于同一時代的四川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民俗學家李調元,學術界對于他的研究還不太充分。基于這點考慮,本書從生平學述、詩歌創作、詩學理論、戲曲美學、民俗學等方面對李調元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研究和評價,并將當時和后世研究他的相關資料文獻作了分類整理。該書的內容對當代從事清代學術文化和文學藝術等領域研究的學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孫文剛 ·文學理論 ·21.9萬字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文關系是文學研究最基本和核心的問題,存在于文學活動的所有環節。詩言志,思無邪,興觀群怨,溫柔敦厚,“發乎情,止乎禮義”,發憤著書,緣情綺靡,性靈說等重要理論,無不是從各種角度對情文關系進行的闡發。乾嘉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結穴時期,對情文理論予以了系統總結和發展。本書從性與理、情與幻、性情與格調、情感與虛構等多種角度,對乾嘉情文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
楊子彥 ·文學理論 ·19.2萬字
此書在本人的博士論文《〈明智的孩子〉的“反邏各斯中心主義”詩學》的修改基礎上產生。此書為國內首次對安吉拉?卡特的《明智的孩子》進行詩學研究的專著,解釋其反邏各斯中心主義內涵,具有填補空白的價值。該著作的創新性還體現在:一、對《明智的孩子》的新文體進行了考察,在參閱大量材料的基礎上,將其認定為古典莊諧體,并進一步揭示了其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精神實質。二、采用文化詩學的方法,在文化史考辨之上,歸納出小說非血緣制新式親緣家庭觀,并對其反邏各斯詩學的建構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討。
龐燕寧 ·文學理論 ·18.5萬字
詩聲理論研究是闡釋中國詩學的一個重要維度,是一種微觀、縱深、精細的研究,它與中國傳統詩樂合、離的更迭發展流變關系頗大。詩聲即詩歌的聲音,以聲律為主,其形成主要在聲韻、節奏、字法、句法、章法、體式等六個層面,并主要呈現為自然之聲和人為之聲。明代詩聲理論豐富,明人將詩學與哲學、美學等聯系起來,從聲氣關系、聲義關系、聲情關系、聲形關系等幾個方面來展開討論,使明代詩聲理論既有回歸傳統詩學的傾向、又進一步發展至詩學之很高境界——神韻。總之,明代的詩聲理論及與之相應的詩歌創作實踐均頗有特色與價值。筆者首先從歷時的角度對明代詩聲繁盛的狀況及原因進行了認真考察,繼而從零散、冗雜的明代詩學材料中抽繹出一些主要命題以個案的方式來窺探明代詩聲理論的大體狀貌,最后探討了明代詩聲理論關注的主要問題及其詩學成就。
李國新 ·文學理論 ·22.4萬字
本書以明代戲劇唱詞中的“白、黑、紅、紫、綠、翠、黃、青”這八個常用顏色詞為主要研究對象,描寫它們的語義系統,計算它們的語義顯著度和廣義度,考察它們的語用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展現出常用顏色詞在明代戲劇唱詞中的獨特價值。
吳劍 ·文學理論 ·13.5萬字
本書主要考察杜詩與長安文化的關系。第一章概述了長安文化在唐詩發展中的意義,第二章總論長安文化與杜詩的關系,第三至第五章具體論述不同時期長安文化的內涵及其對杜詩產生的影響,以展現長安文化精神在杜詩發展中的意義。
張倩 ·文學理論 ·20.2萬字
阿根廷作家里卡多·皮格利亞曾獲西班牙“文學評論獎”、“羅慕洛·加列戈斯國際小說獎”及“阿根廷作家協會最高榮譽獎”等重要獎項,在當代阿根廷文壇乃至西班牙語文壇占有重要地位。長篇小說《人工呼吸》發表于1980年,是皮格利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譽為當代阿根廷最出色的10部小說之一。30多年來,文學評論家對小說進行了多維度的解讀,主要集中在歷史角度、后現代文學及元小說等方面。在認真研讀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我們試圖獨辟蹊徑,從后現代偵探小說的角度對《人工呼吸》進行解讀詮釋,通過對這部作品的文本分析,闡釋皮格利亞偵探小說的創作特點。我們認為,《人工呼吸》在謎團設置、偵探與罪犯形象、敘事結構等方面顛覆了傳統偵探小說的模式,是一部具有后現代偵探小說特征的作品。此外,《人工呼吸》還是皮格利亞展示其“兩個故事”、“文人型偵探”及“偵探型讀者”等創作理念的文學載體,集中展現了作者偵探小說創作的獨特魅力。
樓宇 ·文學理論 ·14.5萬字
本書從五個方面論述了獨孤及的思想及文學地位,指出獨孤及是其時代弘揚儒家思想、將紙上談兵的儒學主張貫注于具體事務的經世致用型文人的縮影。獨孤及理充而氣足的奏議文風、序文和記述文中精致的敘事寫人技巧、碑志文黜華錄實的寫實特征、哀祭文的怨天主題與“緣事而發”的抒情特點,都使他當之無愧地成為唐文創作的“大手筆”。其部分詩歌“以文為詩”的特點顯現出詩人對生活記錄的興趣遠遠超過了對于詩味兒的追求,而另一部分詩歌“格調高古”的特征則體現出他有意識地超越大歷時期的“華俗”之風,在質與文之間尋求平衡點的努力。最后,本書討論了獨孤及與“古文運動”的關系,并對學界通行的、將其視為“古文運動先驅者之一”的觀念提出了質疑。指出他所抨擊的徒有聲形之美而無實在內容的駢文,絕不與通常所說的駢文同義。誠然,比起六朝和同時代的作家,他的確創作了一定數量敘事寫人、張揚個性的散文,然而,這實際上與盛中唐之交“人”的覺醒與“人學”的崛起密切相關。
金晶 ·文學理論 ·24.1萬字
本書選擇從家族研究的視角進入,將金代文學家族的命運和成就放在金代社會生活變遷、民族文化融合與文化形態轉型的過程中加以考察,闡明了由北方游牧文化與儒家農耕文化間彼此交流與互動所引發的家族文學地位的轉變,漢人家族文學觀念和文學風格的轉變,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學世家為金代文學的整體格局的形成和文化建設所做出的貢獻。
楊忠謙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在解讀古代希臘“政治諧劇”詩人阿里斯托芬時,試圖超越古典學者們慣常的“微觀歷史決定論”的解讀方式——以每部諧劇上演前后的歷史狀況為理解阿里斯托芬每部諧劇時的決定性的導引性線索。認為阿里斯托芬與蘇格拉底的分裂是智慧與哲學的分裂。就像墨子在中國先秦思想家群像中是一個異類那樣,阿里斯托芬在希臘古典時期思想家群像中也是一個異類。“百家爭鳴”的本質在于文化大轉型,在于對話者之間的思想關系。本書立足相關古希臘文本,主要從“思想史”視角討論了阿里斯托芬對于教育、戰爭與和平、泛希臘主義、神義論等論題的回應,并初步討論了阿里斯托芬劇作中體現出的“命名學”的基本情況。
陳國強 ·文學理論 ·12.3萬字
人們都熟悉葉芝感人肺腑的情詩《當你年老時》,但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葉芝初次為中國人所知時,他是愛爾蘭民族文藝復興運動的一員,并深深影響了中國現代的戲劇運動和詩歌創作。多面的葉芝需要多維度的視野去考察,本書從后殖民文化理論、后殖民翻譯理論、后殖民生態批評、后殖民女性主義、東方主義、世界主義及比較文學等多維視野對葉芝的詩歌、戲劇和文論進行闡釋和研究,呈現給讀者集詩人、戲劇家和文化民族主義斗士為一身的葉芝。通過這種考察,葉芝紛繁多變的創作有了統一的觀察點,而他那些為人熟知的作品也具有了新的意義。
胡則遠 ·文學理論 ·17.8萬字
愛倫·坡作為我國最早譯介的美國作家之一,其在中國的傳播、接受所涉及的研究內容比較豐富和復雜,他對中國的影響正是他世界性影響中的一部分,對愛倫·坡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的研究是國際“坡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海內外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開展得尚不充分,參預的學人不多,本書是國內外第一次全面、系統研究此類課題的專著,屬于學術前沿課題,具有開創性。
王濤 ·文學理論 ·26.5萬字
新世紀以來國內外的敘事學研究呈現出多元發展的局面,在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研究范式等方面都出現了一些引人矚目的發展和變化。本書涉及作者近年來在敘事學研究中的最新關注,包括審美文化敘事學、比較敘事學、詩歌敘事學等方面所進行的討論。相關論述力圖在敘事學的多重視野下,展開不同學科的交叉研究、比較研究、跨文類與跨學科研究,結合文本實踐,展開理論探討,以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對所論述的問題作出合理的闡釋。
譚君強 ·文學理論 ·16.4萬字
暴力素未以負面形象出現于公眾或讀者視野中,但是,這一局面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的小說創作中得到改觀。本書以時間為經,以社會歷史及文化心理為維、以小說創作為切入點、以典型小說暴力敘事文本及作家作為解讀的基本對象,告訴讀者“暴力”如何擔轉自己過去的固有形象,化丑為美或富美于丑。暴力不只是事件,還是一種方法、一種觀念、一種價值。從過去小說創作中的配角、反面形象的“標配”到如今文本表現的主體,中性乃至被襲揚的歷史軌跡,這種變化其實已經暗示著當代社會價值觀念與文化心理的發展脈絡。
周建華 ·文學理論 ·2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