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美國漢學發展的宏闊視域下系統評述美國漢學界蘇軾研究的歷史背景、階段特征、主要成果、方法理路,并由此展開中美蘇學比較,在中西詩學對話的層面進行深入探討。美國漢學界對蘇軾詩詞、文賦、書畫、政治哲學思想、文藝美學思想、貶謫心態均有獨到見解,中美蘇學在學術話語、理論視角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由此引發對中西文學研究方法的融合、以西方理論話語分析中國古典詩詞的契合性、跨異質文明研究中的價值判斷等問題的思考。
萬燚 ·文學理論 ·21.5萬字
本書從藝術特質這一藝術范疇出發,以兩漢詩學接受為中心,省思中國抒情傳統,討論與詮釋兩漢詩學在中國抒情傳統構筑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國抒情美典多面向的變遷。中國抒情傳統不應該成為一個單線索的“超概括”,它不能以一個面向概括中國抒情美學多面向的變遷。抒情傳統是理解或評論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維度,但它只是平行研究視域下中國文學的一個異質性層面。中國抒情傳統要在藝術特質層面闡釋,而不能升華到藝術本質范疇。藝術特質是省思中國抒情傳統論的有效憑借。
任樹民 ·文學理論 ·22.2萬字
本論文集收錄了作者三十多年來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單篇論文,其範圍上至先秦,下至明清及近代,而以唐宋文學研究為中心。論文集的內容大致可分穩兩大類型,一是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的討黹,如初唐四傑、元祐文人、江西詩派等文人集團和流派,以及歌行體、六言詩、演雅詩、詠馬詩、白戰體等等;二是文學理論輿詩學理論的研究,如“以意逆志”、“文無隱言”、“奪胎換骨”、“自持與自適”等等。論文涉及詩、詞、文、賦多種文學樣式,以語言學研究鵜主要特色,從美學、闡釋學、文體學多種角度切入,不僅探討“古代的”文學理論,而且力圖揭示古代文學的“理論”,如“風景即詩”、“觀者入畫”、“以戰喻詩”等文藝創作和審美觀念。
周裕鍇 ·文學理論 ·33萬字
本書是作者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國際漢學、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幾十年來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的一個選集。全書分“古代文學史論”“古典·紅學探謎”“古典·聊齋擷英”“海外漢學·漢文學史論”凡4個部分、1個附篇,共25篇。“古代文學史論”6篇,是對中國古代文學史宏觀層面上的一些縱向的或斷代的重要專題的研究;“古典·紅學探謎”6篇和“古典·聊齋擷英”6篇,是對作為世界漢學“顯學”的紅學即曹雪芹和《紅樓夢》研究、聊齋學即蒲松齡和《聊齋志異》研究的發展歷程及其至今存在的懸謎、疑問的梳理與解析;“海外漢學·漢文學史論”6篇,則是對國外漢學,包括國外漢文學、漢語言文化發生發展本身及其研究的研究。這里主要是對歷史上朝鮮半島、琉球群島人在中國本土和/或在其家鄉本國的漢文學創作、漢語言文化教學傳承和發展情況的考察研究。1個附篇,是對近代中國政府堅持在現代大學中進行國學教育的一個案例——中德政府合辦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的中文教育的研究。
王慶云 ·文學理論 ·21萬字
本書研究的內容是關于喬治·奧威爾在1934至1939年創作的“三十年代小說”——《緬甸歲月》《牧師的女兒》《讓葉蘭飄擺》《上來透口氣》。這四部小說的知名度雖然不如奧威爾的代表作《動物莊園》《一九八四》那樣高,卻是奧威爾青年時期的主要作品,小說以四個普通小人物為主人公,通過記錄他們與不幸命運的抗爭過程,體現了現代人內心的焦慮和渴望。這四部小說實際是奧威爾的“自畫像”,奧威爾將自己波折的生活經歷融入小說情節,試圖從社會環境的制約中,尋找個人精神壓抑和生活貧困的原因。在三十年代小說中,主人公通過感受他人所承載的辛酸苦難和融入到異質的文化氛圍中,獲取對新舊價值觀作出判斷的能力,由此在某種程度上對現代社會進行了總體性把握,以擺脫體制環境的限囿。因此,奧威爾的三十年代小說是其思想觀念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并為其四十年代的“反烏托邦”代表作奠定了創作基礎。本書希望通過對奧威爾三十年代小說的解讀,為中國的奧威爾研究提供參考。
丁卓 ·文學理論 ·14.9萬字
清初關中地區人文繁盛,作家輩出,引起了當時海內士人的普遍關注。以李因篤、孫枝蔚、王又旦、李念慈等為代表的關中詩人曾經名滿海內,受到顧炎武、錢謙益、王士稹、朱彝尊等著名詩人的贊譽。本書系統全面地研究了清初關中詩人群體的詩學理論、創作成就和地域特色,并運用文化地理學、文藝心理學等理論進一步探討了清初關中詩人群體的文化淵源、創作心態和審美情趣,全面展現了這一文學群體的整體創作成就及其學術價值、文化價值。
冉耀斌 ·文學理論 ·31.3萬字
本書以明清時期六大長篇白話小說名著及三言二拍、《聊齋志異》兩部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說集為研究對象,結合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精準研究每一部名著,包括其復雜而漫長的成書過程、不斷被解構與重構的思想內蘊、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象、獨特而精深的藝術特質及其在當代語境下的傳播與接受。借助文本細讀等方法,本書力圖使這些精深的古典小說名著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現在讀者面前。
李大博 ·文學理論 ·21萬字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消費文攜手改變了文學的觀念,為新文類的出現打造了全新的文學場。一方面,網絡寫作呈現出迥異于傳統紙媒文學的創作、傳播、接受和評價方式,從宏觀上為文學發展開辟出新的路徑;另一方面,網絡寫作提供了新的話語資源和言說方式,這可以從網絡新文類的大量寫作實踐中得到驗證。
唐小娟 ·文學理論 ·22.8萬字
本書是作者的一部學術論文集,所探討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文學經典的文本間性、交叉學科或跨學科的會通研究。本書所收論文選題新穎別致,視角獨特犀利,研究對象涉及文學與宗教學、地理學、民俗學、歷史學、民族性、倫理學、科舉制度、音景文化、媒介生態、傳記研究、西域文化等領域之間的關系,或發覆塵封,或考鏡源流,或闡幽抉微,凸現了文本互文性的深層文化結構,會通了文學經典內在的立體性、多元性和自洽性,解決了文學經典閱讀過程中的諸多困惑、疑竇和問題。
張同勝 ·文學理論 ·20.3萬字
本著基于張愛玲1955年赴美之后的文學創作和文學行為,從張愛玲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生命哲學的形成及表現形式入手,系統展開張愛玲晚期文學研究,全面探討了張爰玲人與文的絕望、虛無和頹廢內涵,動態地呈現出其對中華民國深沉絕望的過程,尤其在“港戰”敘事上以國家不幸自家幸的妥協與投降意識,導致其人與文底線一再下滑。這些深刻地影響著張爰玲創作格局的拓展和境界的提升。本著能在張愛玲的文學文本和成長體驗的對讀中進行勾連,在當前“張愛玲熱”的背景下堅持文學的國家、民族、時代之立場,揭示出張愛玲晚期文學缺乏開拓、為人與為文均存在重大錯失和以文學筆法敘寫人生的創作特征。
程小強 ·文學理論 ·21.3萬字
不可靠敘述研究是當前國內外敘事理論研究中一個前沿學術命題。本書以不可靠敘述為研究對象,這一研究對象的確立主要基于20世紀文學實踐和敘事理論發展的整體現狀。本書將不可靠敘述置于整個敘事傳統的發展中,從考察可靠敘述向不可靠敘述轉化的原因入手,揭示不可靠敘述生成的原因,厘清不可靠敘述理論的發生發展脈絡,明確不可靠敘述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本書進一步從類型研究、形成機制、藝術效果切入,對不可靠敘述進行多維度探究,進而將研究視界拓展到敘事倫理之中,提出了“五維度敘事倫理分析法”,通過對反諷型和含混型不可靠敘述文本的分析,打通由文本之內走向文本之外的研究路徑,從而推進對于不可靠敘述的研究。
陳志華 ·文學理論 ·18.6萬字
清人葉昌熾發凡起例,創作《藏書紀事詩》,專為古代藏書家立傳,開創“紀事詩體藏書家傳”這一書體。該書流行百年來,續作不斷,主要有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徐信符《廣東藏書紀事詩》、吳則虞《續藏書紀事詩》、王謇《續補藏書紀事詩》、周退密和宋路霞《上海近代藏書紀事詩》以及蔡貴華《近代揚州藏書紀事詩》等。本書以上述各書為研究對象,內容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文獻篇,分別論述各書的創作經過和特色。下編為研究篇,主要從藏書紀事詩的詩歌藝術、藏書家的學術貢獻、藏書紀事詩與古代典籍史料、藏書紀事詩與藏書文化等方面展開研究。全書志在總結藏書紀事詩的藝術特征、彰顯藏書家在典籍保護和傳承方面做出的文化貢獻。
周生杰 ·文學理論 ·39萬字
歌謠是行走于民眾口中的詩,新詩是漢語現代轉型過程中打開新世界、化合新經驗催生的文體,由于特殊的歷史機緣,20世紀中國新詩進行了多次以歌謠為資源的努力求索。本書對20世紀新詩化合歌謠的多次實踐進行歷史追蹤,并重點聚焦于1940年代“新詩歌謠化”在國統區、解放區兩種不同文學制度下的豐富實踐,通過細讀何其芳、艾青、袁水拍、李季、阮章競等人的代表詩作,展示了新詩與歌謠不同的文體邊界以及耿謠進入新詩的復雜歷史進境。
陳培浩 ·文學理論 ·20.9萬字
“先鋒”與“民間”,是20世紀中國文學話語中重要的兩極:前者追求叛逆、前衛、飛揚、超越,后者則呈現出自然、鮮活、原始、本真;前者求新思變,后者則固本溯源。本書圍繞“先鋒”和“民間”話語展開,從話語理論的探討和文學批評實踐出發,結合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湖北地域文學批評等前沿問題,從點到線、由線而面,將經典作家個案解讀、現代詩歌轉型研究、特殊文學思潮現象分析、整體社會歷史文化觀照等統攝起來進行考察,為我們重返20世紀文學現場提供了一定的學理參照和方法借鑒。
劉繼林 ·文學理論 ·23.8萬字
抗戰大后方社團翻譯文學是中國抗戰文學地圖上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本書立意發掘其文學性、歷史價值和社會影響等內容,從翻譯文學之鏡中窺見抗戰文學及社團文學被遮蔽的一些屬性。同時,突破“啟蒙/救亡”的闡釋體系,展示出抗戰大后方社團翻譯文學以及抗戰文學發展的基本軌跡與本真面貌。
熊輝等 ·文學理論 ·22.6萬字
科幻小說以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為基礎,對科學的可能性、人類的潛能和社會的未來景觀進行合乎情理、合乎邏輯的想象,向讀者呈現一種兼具科學與文學享受的、關于未來神話的盛宴,但這種享受絕非單純的娛樂,而是還兼具重要的人文關懷功能,這種人文關懷功能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其所呈現的科技倫理中。本書的研究對象就是“英美科幻小說科技倫理研究”。除緒論和結語外,共包括七章正文,較為全面地分析了英美科幻小說中的生命干預及其倫理問題、克隆人相關倫理問題、賽博空間倫理問題、機器人及其倫理問題、賽博格相關倫理問題以及環境倫理問題。該研究通過強化英美科幻小說對科技問題與社會問題的倫理關注維度,彰顯了科幻小說的人文關懷功能,同時,借助科幻小說的未來視角,反思科技發展的可能后果和弊端,發掘科幻小說對高科技主導的現代社會的啟示意義。
劉曉華 ·文學理論 ·31.4萬字
徐嘉瑞,以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開闊的學術視野,在文學創作、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民間文藝收集整理等眾多領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平民文學”思想貫穿了徐嘉瑞創作研究的始終,是新舊交替時代碰撞出的樂章,是中國傳統文學思想和西方現代文化交流的產物。徐嘉瑞在西學東漸的時代氛圍里,運用西方先進思想和方法研究中國傳統文學,進行文學創作,收集整理民間文學,形成了他獨具特色的“平民文學”思想。本書采用文獻細讀,歷史分析和比較分析等方法,對徐嘉瑞的“平民文學”,思想及其在文學史觀和文學實踐中的反映進行研究,以期提升學界對徐嘉瑞文學思想的價值和歷史地位的認識。
吳婉婷 ·文學理論 ·17.1萬字
作為國內第一部先鋒詩人專論,本書從詩歌歷史是靠一系列重要詩人和詩作支撐的觀念出發,選擇以詩人個案視角透視先鋒詩歌乃至中國新詩的途徑,集中對百年先鋒詩歌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二十余位標志性、代表性詩人進行充分的考察研究,并對中國先鋒詩歌的命運、傾向與價值等重要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宏觀的探討。在論述中隱含著新詩的歷史線索,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客觀還原中國先鋒詩人流變的歷史軌跡和整體風貌的同時,注意揭示、闡發其歷史流變與聯系背后的內在規律,做到了學術性和可讀性、學理性和資料性的融會貫通,為將來對先鋒詩歌做進一步的歷史和美學評價,提供了相對可靠的起點或參照,對繁榮當下的新詩創作具有重要助益。
羅振亞 ·文學理論 ·25萬字
《詩經》中的《周南》《召南》(簡稱“二南”),是《詩經》“國風”最重要的內容,也是《詩經》研究中爭議最多的部分。前賢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宏觀把握和系統性不夠。而且資料也比較零散,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本書運用文學地理學和文史考證研究方法,從多學科的視角,結合地方文獻史料,對《詩經》中“二南”的名稱、地域及時代進行了辨析;梳理了先秦至近現代“二南”研究的內容、特點及研究價值;探討“二南”詩歌的文化流變,分析楚文化、周文華在漢水流域的交匯與影響。結合“二南”的具體作品,從婚戀文化、祭祀文化、動植物文化、論析了“二南”與漢水流域的關系,揭示《詩經》“二南”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并分析了“二南”與漢水流域詩歌的審美特征。本書還結合《詩經》內容,從民間傳說到歷史遺跡,選取了在漢水流域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物褒姒、尹吉甫、仲山甫、召伯虎等進行研究。探求褒姒故里,追尋尹吉甫與《詩經》的遺蹤,評述仲山甫、召伯虎開拓周代南疆的歷史意義,并探析漢水流域民歌對《詩經》民歌的傳承。
劉昌安 ·文學理論 ·31.4萬字
本書從小說文本和史料分析人手,重點梳理了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河南長篇小說創作的基本狀況,并對每個時段的代表作品進行了個案分析,從中發現了河南長篇小說一些相對突出的創作現象和存在的一些問題,總結了與中原地域相關的某些“特色”和“規律”。在研究方法上,本書竭力避免概念的先行介入,避免為論證觀點而選擇材料的方式,盡量從作品“現場”出發,在大量文本閱讀的基礎上發現問題,以“問題”為突破口,尋求河南長篇小說的基本面貌。
張東旭 ·文學理論 ·15.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