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處于學術總結期與轉型期的清代文話,表現出集歷代之成而不乏新創的鮮明特色,是中國古典文章學最后的輝煌。本書在普查清代文話文獻的基礎之上,結合清代特有之學術風會與時代思潮,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對清代文話展開研究。宏觀的理論專題研究基于對具體文話文獻的提煉總結,力求宏中有微;微觀的專書研究旨在考察重要文話個體與相關理論或文體的關聯,希冀微中表宏。
蔡德龍 ·文學理論 ·23.4萬字
中國文化和文學的對外傳播與文化軟實力問題密切相關。從歷史的角度看,文化軟實力的強弱對比對文學傳播有著明顯的促進或阻礙作用。中國文學的興衰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內在根基的一個探測器,中國文學對外傳播的狀況更反映了文化軟實力的此消彼長。本書的基本內容是從文化軟實力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文學對外傳播的歷史變遷,以中國文學傳播的大量實例論證文化軟實力的特征、規律和策略,分析文化軟實力與文學對外傳播的關系,探討兩者相互作用的方式。
孔許友 ·文學理論 ·23.4萬字
本書以文學與人類學為視域,從大文學和整體人類學出發,通過歷史文獻和事象雙重文本,分析20世紀上半葉中法之間的話語關聯史,以呈現該時期中法兩國圍繞重大話語展開的思想交流與人員交往。作者選擇了兩組不同傾向的話語,即偏向觀念史的話語和偏向學術史的話語。前者包含“科學”與“實證”、“群學”與“國家”兩組概念,后者包含“社會”、“民族”、“歌謠”與“民俗”四種學域。從法國角度看,本書依次選擇了孔德、涂爾干、莫斯和葛蘭言等四位學者。他們或為法國年鑒學派之先驅,或為該派三代學者之翹楚,深刻地影響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法國社會科學研究。在中國實踐中,本書依次選擇的個案有蔡元培、劉半農、20年代中國留法生群體、莫斯的中國學生(以凌純聲和楊成志為代表)和楊堃等,他們都曾與上述法國學者構建了間接或直接的話語關聯。
佘振華 ·文學理論 ·23.4萬字
作為文學評點大師,金圣嘆關心的是一部作品的文本優劣,探尋的是文學形式本性。他主要采取以文觀文的方式,分析文學作品美丑利弊,揭示作者行文用心,指點讀者賞文門徑,從而展示文學文心之美、文辭之美、章法之美、分解之美。本書力圖總結金圣嘆形式批評的特點,探討他如何透過形式把握文本意蘊,如何在藝術和科學之間尋求感注與理性的張力。
樊寶英 ·文學理論 ·23.3萬字
本書以詩歌形式中的內形式為主要研究對象。全書共四篇。第一篇介紹詩歌內形式的基本概念及內形式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第二篇介紹詩歌內形式中的大內形式,為其后小內形式的探時先期鋪墊。第三、四篇深入現代詩歌的文本內部,觀察其內在構造的特點和規律。本書首提“小內形式”的詩學概念(與“大內形式”相對),并首提詩歌的“意節”概念(與傳統詩學的“音節”及山分節形成的“形式節”相對)。本書認為:詩歌的小內形式主要由詩歌言說的三個基本義項(書中代號為A、B、C)構成其常型與變體;一個獨立的“ABC組合”就是詩歌言說一個詩思涌動、三級遞進而“推陳出新”的過程,這一過程形成一個詩歌的“意節”(即超越了目視所見之“形式節”以及耳聽所獲之“音節”而必須心想方能感知的意義節);詩歌的意節像詩歌“DNA”一樣決定著詩歌文本“詩意”的存在。進入現代,詩體大解放等大潮涌動,詩歌的外形式以及音韻、格律甚至“新格律”等,均不再具有詩歌言說的規約力。詩歌藝術經諸多鍛打之后僅存的普遍遵守,只剩下詩歌的小內形式。中國詩歌的形式建設,須告別外形式建設而步入內形式建設。
薛世昌 ·文學理論 ·23.3萬字
本書以俄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經典文學最后一位偉大作家契訶夫的創作思想為例,結合對他與同時代經典文學另一位偉大的代表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比較研究,闡述俄國文學與俄國思想的內在關系。表明俄國文學本質所固有的人民性、倫理性、批判性和強烈的人道主義色彩,使俄國人即使在國力衰退的背景下仍然保持著文化自信。通過對生活意義的反復追問,契訶夫為人類打開了從閉塞狹隘通向遼闊遠方的道路。在契訶夫無情地加以呈現的冷酷乏味的地平線上方,思想的閃耀如同霞光一般輝映在人們的心頭,溫暖著每一個渴望尋求真理的生命。
徐樂 ·文學理論 ·23.3萬字
本書梳理了審美主義思潮從萌發到擴張的紛繁復雜的流變過程,展現了現代性內部的矛盾與人類的生存困境,呈現出豐富而多彩的文學景觀,有助于重新審視個體生存、情感體驗、時間感悟、倫理建構、藝術救贖等與現代人切身相關的精神性命題,觸及了人類命運、人性秘密與生存意義等文學本質性問題。本書還揭示了審美主義內部的矛盾危機,探析其交織著頹廢與先鋒、反叛與媚俗、自由與虛無、藝術與生活、靈與肉等多重面孔的復雜樣態。在當前這個“過度”審美化的時代,重新審視審美主義思潮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顧梅瓏 ·文學理論 ·23.2萬字
本書贊同伽達默爾所說的,“體驗”和審美之間存在著一種“親合勢(Affinit?t)”認為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都離不開“體驗”。因為文學作品是作家通過“體驗”的方式創作出來的,批評家也要用“體驗”的方式來理解作品,只有對作品有了深切的感受并“體驗”著作品中表達的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從“體驗”角度來理解文學就把握住了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實質。本書從“體驗”的角度梳理中國和西方歷史上的文學觀念的演進歷程,分析中國古代文學和當代西方“體驗”文學觀形成的原因,同時也評價了“體驗”文學觀對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影響。
張奎志 亓元 ·文學理論 ·23.2萬字
本書整體探討新詩發展中的“戲劇化”論說及詩藝效應。在考察跨語際影響和耙梳史料的基礎上,從類似“小說詩化”等文類融合層面觀照新詩發展中幾個集中階段的“戲劇化”詩學話語和詩人文本策略,厘清新月詩派、九葉詩派和20世紀90年代詩歌“戲劇化”的內涵形態、異域影響和詩學機制等方面的縱向關聯或異同,并在保留性地提出“戲劇化”非詩歌本體追求的前提下,層析出“戲劇化主體”“沖突性詩思”“戲劇化場景”三種“化戲劇”詩藝內涵,以優秀詩人的代表性文本為依據,闡釋新詩“戲劇化”寫作在間離或延展主體意識、凝聚矛盾性情思體驗、激活日常語言三個層面的詩性效度。
胡蘇珍 ·文學理論 ·23.2萬字
揚·穆卡若夫斯基堪稱布拉格學派從事文學與美學研究的領軍人物。本書主要從“結構”“功能”和“符號”三個關鍵詞切入,在國內首次系統介紹與研究了穆卡若夫斯基的文藝思想。一方面,從歷時角度深入解讀穆卡若夫斯基的理論產生的原初語境,并系統梳理其理論的來源、發展及影響;另一方面,從共時角度,主要是通過與俄羅斯形式論學派及法國結構主義的比較,對其學說中的一些關鍵概念、核心旨趣、基本方法加以剖析,嘗試揭示捷克結構主義與傳統結構主義和而不同的方面,并對穆卡若夫斯基在20世紀世界文論發展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進行較公允的定位。
朱濤 ·文學理論 ·23.2萬字
本書由《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論》研究生課程整理而來。面對課時少,容量大的特點,嘗試以法國新史學大師費爾南·布羅代爾的“大歷史觀”和英美新批評派的類型模式和白天、黑夜交替模式的文學史敘述方法,來建構一種文學史論。本書秉持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是:以百年的文學史為觀照面,以代表作家為觀察點,以不同類型為觀察視角,“掛一漏萬”地盡可能凸顯對文學史作出突出貢獻的作家作品。即使是提到的作家,也不作全面的論述,而把側重點放在某些具體類型或具體作品。即在宏觀上追求宏觀,在微觀上追求微觀,從而在“面”和“點”的張力下實現史論的“消腫”。在對具體作家的評價上,也不拘泥于當下的成見,有些方面將采取個人化的理解和表述,以傳達一種個人化的史論觀。
羅關德 ·文學理論 ·23.1萬字
本書分為“史料學理論與文學研究”“作家研究專題”“作品研究專題”三個專題,編為《中華文學史料》(第六輯)予以出版。其中,“史料學理論與文學研究”8篇論文,既有古代文學研究論文,也有近現代文學研究論文,其中有2篇是關于災害文學研究的,1篇是關于荊楚地域文學研究的;“作家研究專題”5篇論文,古代、近現代作家和民族文學研究皆有涉及;“作品研究專題”6篇論文,內容涉及從先唐到現代以及海外漢學研究的幾種重要文獻。這些論文,既有較為深入的文獻考辨,也有較新的史料介紹還有史料學理論的宏觀總結,體現了中華文學史料學研究的深耕細作與理論提升。
劉躍進 龍珍華主編 ·文學理論 ·23.1萬字
本書是一本非裔美國學方向的專著,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理查德·賴特作品研究”的最終成果。本書的整體框架由五章構成。第一章圍繞著“流變的布魯斯與黑人生存倫理”以及“賴特布魯斯化的倫理書寫”這兩個中心論題展開論述。后面四章則將理查德·賴特不同時期的四部小說《土生子》《黑孩子》《局外人》和《父親的法則》視為一個動態的作品體系,將這些小說的主人公作為一個持續發展的男性主體群進行研究,以此來辨析黑人生活的倫理環境以及他們身處的倫理關系與他們做出的倫理選擇間的內在聯系。本書通過比較理查德·賴特小說體系與布魯斯音樂主題呈現的相似性,分析其中隱含的倫理價值觀念,闡明了理查德·賴特在其小說中歷時地勾勒出了黑人男性從男孩—男人—父親的倫理身份的轉型,實則是對布魯斯傳統的繼承與對黑人生存倫理的書寫。
李怡 ·文學理論 ·23.1萬字
本書以魯迅話語整體為研究對象,多維度、系統性地描述和凝練出魯迅話語中的多重“圖式”:國民性話語和個人性話語的雙構模式、“鐵屋子”的“關系體”和“時空體”模式、還鄉小說的“回鄉者—故人—故事”結構模式、魯迅話語實踐的“雙漩渦”動態衍生圖式、“身外—抗世/身內—自省”的生命哲學圖式等。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了魯迅話語的發生、魯迅話語的實踐、魯迅話語系統的原點、魯迅話語模式和生存模式的同構性等問題,推進了魯迅話語研究的系統化。其中,本書較有創見地以“雙漩渦”圖式對魯迅話語的“兩個中心”進行重新釋讀,發現了魯迅話語的關系系統性和動態衍生性,也由此重新繪制出魯迅以自反為中樞、悖論而平衡的精神圖像。
張春燕 ·文學理論 ·23.1萬字
本書對美國生態批評第一波和第二波浪潮進行歷時梳理,提取出美國少數族裔生態批評的基礎性范疇——“環境”,進而以小說、詩歌、戲劇、非虛構作品中的“顯性/隱性環境文本”建構美國少數族裔“環境文本庫”,從中選取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從“環境與地”“環境與性別”“環境與國界”等維度,全面系統地發掘美國少數族裔文學中的生態思想。
石平萍 蔡霞 ·文學理論 ·23.1萬字
超驗,在作者看來,既是一種審美態度,也是一種哲學思維。“超驗”的詩學探索,旨在將詩的審美與哲理認知有效地統一,建構文學藝術的本體性(語言》與總體性(詩性)合一的象征詩學。針對宙同化、同質化等“非詩”寫作趨勢,該書著眼于探討詩的超驗寫作的話語特征特征及表意可能,以期對當代詩歌發展提供參考。通過分析海子、昌耀、洛夫、西川、潭延桐等詩人作品,勾勒“超驗”詩寫的理路與可能,由此呈現作者倡導的語言本體意識層面的文學態度與理論旨趣,以及詩性、靈性與神性合一的“超驗”書寫。
董迎春 ·文學理論 ·23.1萬字
本書以俄羅斯人口較少民族埃文基的英雄史詩為研究對象,借鑒國內外史詩研究專家及人類學學者的研究成果,運用母題分析、比較研究、文學人類學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統地厘清埃文基英雄史詩這一民間文學的敘事體裁類型,著重分析了埃文基英雄史詩的特色母題、典型形象和藝術特色等詩學特征;同時鉤沉史詩中蘊含的狩獵文化、薩滿文化及民族傳統文化,解讀民族經典文化等;闡釋埃文基英雄史詩中體現的本民族對世界的獨特認識,探討了埃文基史詩的發展及流傳特征;提出埃文基英雄史詩與我國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史具有一定的親緣關系等一系列重要而獨到的學術觀點,為埃文基史詩乃至民間文學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李穎 ·文學理論 ·23萬字
漢末建安時代是一個俊才云蒸、五言騰踴的時代。以“三曹”“七子”及蔡琰為代表的建安文人繼承漢樂府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注重反映民生疾苦,抒發建功立業的抱負,開創了質樸剛健、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離合長歌,激蕩壯采,“建安風骨”既是建安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又是我們學習和弘揚傳統文化時的重要審美內涵。
張亞軍 王利鎖 馬予靜 王宏林 亓晴 ·文學理論 ·23萬字
本書是國內首部王爾德童話研究方面的專著,概括了傳統童話向現代童話過渡時期的童話特征,系統研究了王爾德童話的創作動因、主題、文學形象和敘事藝術。作者認為王爾德是西方童話從傳統向現代過渡過程中的代表性童話作家,其作品體現了傳統童話與現代童話的分野,在西方童話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
王娜 ·文學理論 ·23萬字
本專著運用社會歷史學理論,將理論探討與文本分析相結合,在水文化視閾下,全面深入地研究古希臘和現當代英美等海洋強國的海洋文學。通過系統梳理海洋形象的嬗變,探討人類由敬畏到贊美海洋、由海洋探險到征服,最后到親近海洋、與海洋和諧相處的海洋認知歷程,揭示英美等海洋強國海洋意識和海洋文化的歷史演變及其內涵,揭示人與海洋、海洋與社會、海洋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系,從而指出“人海和諧”思想和“合理利用海洋資源”的重要性。
劉文霞 ·文學理論 ·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