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清理了媒介理論與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論述之間的內在關系,從媒介的角度為文學的發展尋找到了終極的“物質動因”,并詳細論述了媒介與符號、文學之間的內在關系;本書嘗試建構了新的文學史觀,分別從媒介和符號的角度重新進行了中國文學史的斷代分期,得到了不同于以前的分期結果。本書對中國詩歌體裁的演進原因及路徑從媒介和符號的角度進行了分析,找到了推動文體發展的本質力量,提出了“樂詩”、“文詩”的新文類。
朱恒 ·文學理論 ·25.4萬字
北宋中后期詩壇上,出現了一位有“李白后身”美譽的詩人——郭祥正,他流傳至今的作品超過1400余篇,無論是從創作數量,還是從流傳時間看,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都是比較少見的。本書以郭祥正及其詩歌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重新考察其生平事跡中的一些問題,探討其詩歌之創作淵源、思想內容以及創作手法和創作技巧,深入研究人物經歷對其詩歌作品所產生的影響。當個人命運與國家社會交織在一起的時候,郭祥正的思想性格變得駁雜且多變,其詩歌也因此呈現出包羅萬象、內容繁雜的特點,展現出豪壯奇絕、清新綺麗、含蓄委婉、悲慨曠達、典雅厚重的藝術風格。
楊宏 ·文學理論 ·23.5萬字
本書是對當代陜西文學民間敘事予以研究的第一本專門著作。民間敘事是當代陜西文學的重要基本面之一,作家“現象級”佳作頻出,參與、推進了當代中國敘事文學的轉換。本書對陜西文學民間敘事的話語特征、功能意義、文化意識、文學傳統,以及成就、局限與前景等展開系統性論析,以期對民間敘事的復雜性作出新的闡釋,并獲得超越地域性閾限的理論啟示。
王玉珠 ·文學理論 ·27.9萬字
本期內容共分為6個專欄。“基礎理論研究”欄目立足中國文論研究,對西方文學理論的中國旅行進行反思,既從宏觀的學科建設或長時段的文學史角度思考問題,又以具體文論家為例,厘清其中國旅行的諸種影響。“西方文論研究”欄目則兼顧了歐陸與英美兩股不同的文論傳統,既有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的關注,又聚焦媒介-符號等方面的前沿思想。“古代文論研究”欄目則專注于古代文論研究。本期論文既以人為綱,把握個體文論家的思想,例如石濤“尊受”說,梁啟超的詩學觀,葉燮的詩學觀等,又有文體問題的研究。“文化研究”則關注當下文化研究的熱點,諸如文化產業、游戲、以及民族認同問題等。“電影研究”欄目以電影賞析為主,既涉及國產佳片,也有好萊塢叫座大片。“文學品讀”欄目則從具體的文學作品出發,闡發思想。對日本文學作品的研究,是本期的一大亮點。“譯文選刊”是本期新開設的欄目,選刊了三篇譯文,涵蓋面廣,質量上佳,值得一讀。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30.3萬字
本書從敘事政治學角度對20世紀以來的重要成果進行清理。全書共分四輯,每一輯由若干篇有內在關聯的論文構成。第一輯致力于對于當代敘事政治學主要學者的學術思想進行概要性清理,主要有結構敘事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巴赫金和后經典敘事學重要學者的成果掃描。第二輯到第四輯分別對普羅普、格雷馬斯、托多羅夫、盧卡契、詹姆遜、巴赫金等重要的敘事理論家的代表性著作進行深入閱讀和清理,尤其重點研究了詹姆遜和巴赫金的代表性著作,對他們的敘事政治學和小說政治學構成的主要方面進行研究和評析,以展示他們成果的洞見、價值和啟示,同時也揭示他們理論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就此提供作者的思考。本書作者長期研究敘事文化學和敘事政治學,對有關問題有自己深入的思考,也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見解,所以,本書不僅是一部客觀清理研究對象的著作,同時也充滿內在的反思性和對話性。
張開焱 ·文學理論 ·39.4萬字
乾嘉時期,樸學取代理學成為主流學術,學術研究范式的轉變影響了這一時期的文學觀念。乾嘉學人重新思辨義理、考據、辭章三者的關系。袁枚的性靈說與翁方綱的肌理說,前者對抗樸學,后者擁抱樸學,兩者旨趣迥異。性靈說與乾嘉義理有內在的一致性。樸學的博雅考證推動了乾嘉時期的駢文創作。乾嘉學者將駢文視為文章正宗,此時的駢散之爭是漢學與宋學之爭的延伸。在乾嘉樸學的影下,通俗文學也具有了濃厚的考證色彩。
梁結玲 ·文學理論 ·35萬字
本書立足江西本土文化的特色,著眼于陶瓷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等的分析提煉,把脈紅土地的文化特征。在此基礎上,對應江西作家的創作事實,結合文學與文化的關系分析,勾勒出新世紀江西文學的創作概貌。研究方法上,本書注重宏觀把握和微觀切入相結合,既有21世紀以來江西文學創作的宏觀把握,對鄉土文學、城市書寫、脫貧攻堅等文學命題進行全面的掃描與綜合考察,從整體上把握江西21世紀文學的創作得失,又有單個作家、作品微觀層面的深入解讀與思考,力圖形成江西文學創作的一個基本譜系。
江臘生 ·文學理論 ·21.9萬字
舞鶴(1951-)是當代臺灣重要的小說家。他從個人生命經驗出發的書寫,奇崛而豐饒,貫穿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臺灣社會的重大轉折與現代性問題。本書往返文獻的案頭與社會生活的田野,探討舞鶴創作的文學、歷史內涵及其折射的臺灣現代性問題的曲折:包括殖民史的反思、戒嚴體制下自由意識的生成、本土政治與本土文化敘述的興起、鄉土/都市的現代化景觀與批判、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烏托邦想象等。概言之,舞鶴體現了戰后臺灣“嬰兒潮”世代作家融匯“本土經驗”與“現代主義”所達致的美學高度與思想困境。本書第二部分細讀六家,論及旅臺馬華小說、陳映真、郭松棻、白先勇、張文環、呂赫若等,以延伸討論臺灣現代性問題的更多層面,特別是,日據時代以來具有現代啟蒙意義的左翼思想在文學中的沉潛與再生。
李娜 ·文學理論 ·22.5萬字
南宋羅泌的《路史》,是一部保存有極為豐富的輯佚資料的神話學著作。本書首次全面且系統地考察了羅泌的家世和《路史》的文獻學及神話學價值。考察時,本書以對《路史》文獻構成所做的全面細致的梳理為依據,既揭示《路史》文獻來源的豐富性及其在輯佚方面的獨特價值,又凸顯羅泌搜集神話傳說資料來構擬上古帝王譜系時,陷于“駁雜而無倫”的困境,非刻意為之,而是受“神話歷史”思維的影響所致。
朱仙林 ·文學理論 ·34.3萬字
本書以羅賓遜系列小說為研究對象,探討廢奴思想、宗教傳統以及重農觀念在美國中西部價值體系中的塑型作用,注重社會領域和精神領域、世俗生活和神圣空間的內在關聯,強調人類對棲身之所的身體附著與文化歸依,從而對美國中西部文化的形成、發展、運作、成效等展開全方位整體研究,將主題討論從地域意識升華至最為廣泛的生命關懷,以更全面的眼光來闡釋心靈家園的意義。
喬娟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以新世紀以來粵東地區的小說和詩歌為主要研究對象,既有對區域性現象的整體論述,又有對陳繼平、林淵液、陳崇正、林培源、吳純、陳潤庭等小說家和游子衿、黃昏、阮雪芳、陸燕姜、辛倩兒等詩人的個案分析。微觀見證近年粵東敘事和抒情兩個領域的精神潮汐。
陳培浩 ·文學理論 ·22.9萬字
安徽歷史上文學要籍眾多,且多有影響,對其進行論述是很有必要的。本書對先秦至清末(1840)的皖籍文學家現存重要文學創作、重要詩話文論著作或編選的重要詩文集共100余部進行解題,每題范圍為作家生平事跡、主要著述及版本、重要文學要籍內容以及文學成就等方面,尤以后者為重點,對安徽省文學要籍的總體研究有新的突破,對地方傳統文學和文化見建設提供學術資源。
郭全芝 ·文學理論 ·40.5萬字
歌謠是行走于民眾口中的詩,新詩是漢語現代轉型過程中打開新世界、化合新經驗催生的文體,由于特殊的歷史機緣,20世紀中國新詩進行了多次以歌謠為資源的努力求索。本書對20世紀新詩化合歌謠的多次實踐進行歷史追蹤,并重點聚焦于1940年代“新詩歌謠化”在國統區、解放區兩種不同文學制度下的豐富實踐,通過細讀何其芳、艾青、袁水拍、李季、阮章競等人的代表詩作,展示了新詩與歌謠不同的文體邊界以及耿謠進入新詩的復雜歷史進境。
陳培浩 ·文學理論 ·20.9萬字
本書利用“一點兩翼”的研究思路——以唐詩自注為研究立足的“一點”,以自注本體探究為“一翼”,以發掘詩歌自注與史書自注、詩歌文本、詩人三者關系的拓展研究為另“一翼”,將唐詩自注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以翔實的統計數據為基礎,力求解析史書自注對唐詩自注生成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與作用、唐詩自注與詩歌情旨內涵親疏關系變化的軌跡,以及以注入詩現象背后所折射出的詩人的作品傳播意識,從而將對唐詩自注的認知與研究推進到更加深入的學理化層面,拓展唐詩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魏娜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以清代長篇章回小說《歧路燈》的存世鈔本為研究對象。本書首先著錄并考證了目前已知尚存世的14部鈔本(其中6部為本書首次發現)和3種民國印本,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諸鈔本的目驗校勘,將《歧路燈》存世鈔本劃分為甲、乙鈔本系統,歸納了兩鈔本系統間的整體性差異,以及兩鈔本系統內部諸本源流關系,并從微觀層面選取了數個具有代表性的校勘實例加以佐證,進而論述《歧路燈》鈔本源流系統的研究意義和學術價值。同時,本書還依據新發現鈔本所載評點,首次對《歧路燈》評點作了專題研究。
朱姍 ·文學理論 ·25.2萬字
廣兩多民族文學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環境、豐厚的民族文化積淀和近百年文學現代化的歷史進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實現了“文學桂軍”的邊緣崛起。廣西當代多民族文學創作呈現了中國當代社會的發展變遷,展示了壯、漢、瑤、苗、侗、回、京、彝、水、仫佬、毛南、仡佬12個廣兩世居民族的現實境遇和文化生態,揭示了各民族社會轉型過程中隱秘的心靈世界。廣西多民族作家的文學探索使百越大地變得日益知名而引人關注,為中華多民族文學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典型樣本。《廣西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梳理廣西多民族文學百年歷史,解讀廣兩多民族重要作家作品,把握廣兩多民族文學現實脈搏,是探究廣兩多民族文學共同發展的匠心之作。
黃偉林 ·文學理論 ·20.6萬字
在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美國文學是一匹異軍突起的黑馬,對中國新文學的誕生與發展均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中國新文學史上300多位作家中,有150多位曾在海外留學,其中30多位留學美國,加之美國文學作品的引入與譯介,中國新文學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國文學的影響。本書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出發,探討中國現代作家對美國文學的接受與借鑒。
呂周聚 ·文學理論 ·31.6萬字
中國現代南方民族文學話語體系由啟蒙、民族、傳統、階級、救亡、建設、現代、新啟蒙、先鋒、女性與生態話語等組成,隨著20世紀20-40年代、50-70年代與新時期的時代變遷而發生階段性嬗變,在不同階段進行不同的組合,貫穿著啟蒙與救亡、階級與民族、現代與傳統等話語之間的碰撞、交流與對話,凸顯著民族、時代與國家的屬性與變遷,并從闡釋、強化中華多民族國家認同與超越虛無主義等方面對南方民族文化建設做出了積極、重要的貢獻。
吳道毅 ·文學理論 ·24.6萬字
文學人類學在中國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紀八十年代以后,不過作為一種學術方法,其實踐可以上溯至20世紀前期。本書的研究對象,正是作為“方法”的文學人類學及其在20世紀前期的實踐。主要內容分上下兩編:上編圍繞中國文學人類學的思想淵源、“神話”概念在中國的輸入及人類學派神話學的興起、中國文學人類學的早期實踐歷程、20世紀前期學界對“三重證據法”的倡導等問題作宏觀考察;下編圍繞周作人、茅盾、鄭振鐸、聞一多、孫作云等學人作個案研究。
蘇永前 ·文學理論 ·21.7萬字
本著是目前國內外第一部系統而完整的日本文論史。論述時間從712年到2000年,分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現代四部分,按時間先后為序,分門別類,著力于日本各類代表文論家及其代表作內容的梳理和評價,書后附日本文論史年表。本著可為中日學界文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教材用,也供比較文學專業教學研究人員參考。
靳明全 ·文學理論 ·26.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