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洪亮吉是清代的樸學大師,又是乾嘉文壇的巨子,以詞章考據著稱于世。本書從要素論、本體論、功能論、創作論四個方面闡述了洪亮吉的詩學理論。結合洪亮吉的文學活動、思想個性和創作心態,對其詩歌題材進行分類研究,揭示其詩歌創作的藝術成就和審美風貌,進而把握其詩風演變的軌跡,借以管窺乾嘉學者型詩人創作的典型特征。對洪亮吉的其他文體創作及學術研究進行評析,將其置于乾嘉文壇的背景下衡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邱林山 ·文學理論 ·17.2萬字
《玉臺新詠》是一部以收錄宮體詩為主的文學總集。長期以來,學者在此書的成書問題上存在著諸多的爭論,如關于其成書時間、編撰動機乃至編撰者等均分歧嚴重。此類文獻層面的紛爭,不但制約了對《玉臺新詠》進行深入研究的步伐,而且對宮體文學、南朝文學研究也產生了負面影響。鑒于此,我們依據前人提出的話題及該書的實際情況,將《玉臺新詠》成書問題劃分為八個專題加以系統考察,即《玉臺新詠》的編撰者、編撰動機、成書時間、編撰體例、錄詩標準、書名含義,《〈玉臺新詠〉序》釋讀以及《玉臺新詠》成書其他可疑現象。研究中,在對以往成果進行全面回顧的基礎上,嘗試對這些長期以來存在爭議的話題或令人疑惑的現象給出合理的解釋。
黃威 ·文學理論 ·15.8萬字
文學經典包羅萬象、洞幽燭微,卻堅持給人留存希望、帶來人性的溫暖、品察生命的本真。本書從女性主義視域出發,精選19世紀以來的若干中外文學經典詳加分析,基于換位思考和回歸常識的立場,以“美學的、歷史的”尺度重新詮釋這些經典名作。女性的天空,曾經是低的;仰望天空的女人,始終向往著自由飛翔。關注、體察女性作為人類群體的“另一半”的現實困境與精抻需求,是人類智慧與文明程度切實提高的標志。
傅守祥 ·文學理論 ·19萬字
本書提出了一個新的類型小說概念,即“人文幻想小說”。把人文幻想小說從科幻小說中分離出來,以顯示其獨特的人文價值和意義。全書架構以近現代人文幻想小說的發展史為經,以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為緯,深入論述了人文幻想小說的概念,表現特征,歷史演變。從中西方幻想文學史發展中分析人文幻想小說的歷史地位,證明人文幻想小說比科幻小說的歷史更悠久,其獨立的存在不應被后起的科幻小說所遮蔽。深入發掘近現代人文幻想小說存在的事實及意義,以及在科幻小說遮蔽下人文幻想小說發展的困頓。重點分析闡釋了從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到老舍《貓城記》再到劉震云《故鄉面和花朵》等作品。在人文幻想小說史上對這一類型小說給以重新評價和定位。
馬云 ·文學理論 ·19.8萬字
吳芳吉(1896—1932)是20世紀初期的著名詩人,其所開創的“白屋詩”獨樹一幟備受矚目。本書以中西文化交匯的變動時代為論述背景,以理學的現代傳承為切入點,梳理了儒學對吳芳吉文化觀念與詩學思想的重要影響。作者運用文化史與思想史的研究方法,還原了吳芳吉的“儒者”身份,呈現了文化重建過程中歷史傳統與時代精神的復雜關聯。本書既有專題人物研究的深度,又有折射文化轉型的廣度,為全面理解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提供了又一生動案例。
王峰 ·文學理論 ·20萬字
“元宇宙”新近成為全球性熱詞,燃起了人們對未來的技術熱望。若元宇宙意味著文學需秉持一種世界性視野,那些圍繞在文學創作和研究周圍的諸多在地性概念(如“地域”“傳統”等概念)是不是就將面臨闡釋效力的喪失?在這樣一個虛擬/現實邊界漸趨模糊的時代,我們有必要梳理并重審那些曾經活躍于文學領域的在地性概念,并探尋它們可能的未來性意涵。本書以上述問題為契機,以地域空間與文化為研究對象,對其展開全方位研究,既有返歸歷史現場的宏觀考察,也有以創作個案為立足點的文本細讀。除緒論和附錄,共包括五章正文,分別是:尋根之旅與失根之痛、地域書寫與超克地域、傳統文化的理性審視、歷史之殤與身體圖景、技術未來與倫理迷途。本研究試圖勾連歷史、傳統與未來,全面拓展文學地域與文化關系研究空間。
王瑞瑞 ·文學理論 ·13.6萬字
本書采用新時期中國底層文學敘事研究的本土視角,以中國學人的學術立場,在底層文學敘事研究的框架下,系統追溯以英國民謠和詩人喬叟、布萊克、華茲華斯為代表的英國詩歌底層敘事傳統。本書選取當代英國詩人托尼·哈里森、卡羅爾·安·達菲、謝默斯·希尼、西蒙·阿米蒂奇的代表作品為研究文本,采用福柯話語理論、文化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空間理論等多重批評方法,從階級、性別、種族、文化、空間等多重維度,對哈里森的工人階級、達菲的女性和移民、希尼的鄉村、阿米蒂奇的城市底層敘事的對象、內容、主題、主體和策略展開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揭示了作品所蘊含的現實主義思想和人文主義精神內涵,展現了當代英國詩人以文學話語力量介入社會問題的勇氣和擔當。該著述是在當代英國詩歌研究領域中探索“中學西用、中西視角融通”的一次有益嘗試。
梁曉冬等 ·文學理論 ·19.5萬字
本書是由國內著名學者史忠義、欒棟先生主編的“人文新視野”研究論文的第17輯,書稿主要包括詩學研究、法語文學研究、英美文學研究、日本文學研究、語言學和語用學研究、翻譯研究、比較文學等幾個欄目。內容豐富,學術性強,處于文藝理論研究的前沿。
史忠義 欒棟主編 ·文學理論 ·17.1萬字
本書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對長期以來遭到文學史忽略的晚清翻新小說進行了研究。在充分占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本書復原了翻新小說的創作面貌,分析了翻新小說的創作動因,重新評價了翻新小說在近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以上工作,均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意義。本書的基本思路,是將翻新小說置于晚清小說變革與社會文化變革這一特定時代語境中來加以理解。本書的主要觀點,是主張翻新小說是因應晚清“新小說”運動而出現的一股創作思潮,翻新小說在題材主旨與語言敘述層面,都對古典小說進行了顛覆性的改寫,這種改寫所表達的乃是一種打破傳承、求新求變的現代性追求。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這種現代性追求又總是呈現出一種矛盾曖昧的色彩。
吳澤泉 ·文學理論 ·17.2萬字
歷史想象即詩人對歷史的詩意想象。唐代詩人成功運用歷史想象的技巧,將歷史因素轉化為詩意要素,形成了唐代歷史詩歌的繁榮。本書從接受想象與創作想象兩個層面,勾勒出唐代歷史詩歌的藝術特征,探討作為歷史知識接受主體的唐代詩人,想象歷史情境,理解歷史意義,形成理解并解釋的歷史意識的過程;探討作為詩歌創作主體的唐代詩人,把接受并理解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意識融注于心,將歷史材料醞釀加工,創造出詩歌歷史意象的過程。
張彥 ·文學理論 ·19.5萬字
本書研究的是美籍華裔漢學家、當代著名跨文化理論家和批評劉若愚的詩學思想。劉若愚用西方詩學的理論骨骼支撐起中國詩學的思想血肉,建構了中國傳統詩學進行世界性轉變的理論體系,書稿通過對劉若愚思想的文化基礎和脈絡的梳理,在跨文化對話和融合的語境下探討劉若愚跨文化詩學思想體系在現代視野中的拓展與延伸,重新審視他的偉大嘗試,形成本書關于中國當代文論發展研究的學術觀點。
紀燕 ·文學理論 ·16.3萬字
20世紀初,在“西風東漸”的背景下,西方童話開始進入中國,中國童話的發展與西方童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本書主要從接受研究的角度,論述西方經典童話在中國的歷時接受過程及其對中國童話的多元影響,具體分析了西方童話文體的獨立和經典作品的生成、“五四”前后中國對西方童話的選擇、20世紀三四十年代西方童話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新時期中西童話的交融發展等問題。
申利鋒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聚焦于俄國形式主義的敘事理論,特別是小說理論,是國內第一次系統研究該內容的嘗試和探索。主要包括俄國形式主義和后俄國形式主義兩個時期,以前者為主,代表人物有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鮑姆、托馬舍夫斯基、雅克布遜和蒂尼亞諾夫等。具體而言,該研究主要集中于學派關于敘事作品的本事與情節、形式與功能、時間與空間、主人公與敘述人以及文學史等理論展開研究,考查學派敘事理論體系的建構、歷史演變與發展規律。與此同時,探究俄國形式主義敘事理論在同時代學界的回響,以及其對20世紀西方敘事理論的影響與啟示。并將學派的敘事理論與主要代表人物的文學創作結合研究,在此基礎上重新反思俄國形式主義敘事理論的建構。
楊燕 ·文學理論 ·19.5萬字
晚清朱庭珍《筱園詩話》綜合古今之長,深化傳統命題,集前人詩論之大成,被譽為“云南古代文論之冠冕”,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本書以云南圖書館光緒六年(1880)年朱庭珍《筱園詩話(筱園先生自訂鈔本)》為底本,以光緒十年(1884)云南叢書初編本為校本,借鑒郭紹虞、張國慶等前賢之經驗,補充現有版本之缺憾,以校、注結合的方式,對筱園詩話所涉人名、地名、文論專有名詞、宗教名詞等加以闡釋。此書的整理出版,對研究云南古代文藝理論有較大價值。
(清)朱庭珍著 王歡箋注 ·文學理論 ·16.9萬字
本書運用牧歌視角全面研究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歌,主要從傳統性、鄉土性、現實性和大眾性四個方面探索弗羅斯特詩歌與牧歌的聯系,分析其對新英格蘭地域的抒寫和美國社會現實問題的揭示,以及其藝術特色對大眾讀者的影響。弗羅斯特是一位現代牧歌詩人,其詩作具有繼往開來、推陳出新的意義。
汪翠萍 ·文學理論 ·19.3萬字
陽明后學郭子章政績顯著,著述宏富,哲學思想深邃。本書從史料、郭子章著述及其友人的記述中勾勒郭子章的生平行述,清楚地展示郭子章思想的發展歷程以及在當時社會中所處的人際交往狀況;結合郭子章著述,深入考察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彰顯郭子章在方志文獻與文學文獻上取得的成就;考察郭子章文學作品,探析其詩歌、經世致用之文、筆記小說等文體創作的文化內涵與美學特征;抽繹郭子章《豫章詩話》及相關論述中的詩學思想,肯定其首創“泛江西詩派”觀、重新構建地域詩學體系、以地域觀念建構詩歌傳統的努力;探索郭子章作為陽明心學傳承人物的哲學思想,認為他對儒釋道采取兼收并蓄的策略,有鮮明的“三教合一”思想,是對百年黔中王學的一次精彩總結。本書全面系統地考察了郭子章文獻、文學、哲學各方面的思想內涵與成就,在多視點上為深化與拓展郭子章及明代文學、哲學研究做出了貢獻。
邱美瓊 羅春蘭 王小虎 ·文學理論 ·15.5萬字
本書以當代美國猶太作家菲利普·羅斯為研究對象,以羅斯的身份探尋和歷史書寫為內在主線,本著連續和嬗變的原則,兼顧年代順序和作品創作主題,聚焦羅斯的三種主要身份:猶太族裔身份、美國國家身份和作家寫作身份;梳理羅斯身份探尋的起點,分析作品中身份的焦慮到對猶太族裔身份、美國國家身份和作家寫作身份的最初探尋,認為這些身份并非割裂,而是具有邏輯上的對立關系,并在多種途徑上發生聯系,交織在一起;探究羅斯的身份探尋在不同歷史空間中的表現形式,主要是跟蹤羅斯不斷變化的美國、以色列、歐洲等的對立語境,勾勒出羅斯創作的斷點和交叉點,體現羅斯身份觀念的形成以及自我修正;展現更為具體的猶太民族歷史和更為宏觀的美國歷史全景,指出羅斯從關注單一的、具體的、確定的民族身份,到承認公共場合中身份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最后回歸到歷史中受傷的身份,強調身份不僅是敘述者的建構,更是復雜的歷史產物。最后總結引申羅斯歷史書寫的多重文化意蘊,強調羅斯歷史書寫的意義和價值。
蘇鑫 ·文學理論 ·17.9萬字
國家認同是當下社會科學領域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美國的國家認同包含公民身份認同與民族身份認同,其長期堅持WASP(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新教徒)作為民族身份的正統性,并且依照少數族裔的歸化程度授予其公民身份,使國家成為排斥性和等級性的政治共同體,造成非裔美國人在國家認同中的沖突。格溫朵琳·布魯克斯是20世紀重要的美國非裔詩人,“狂怒之花”是其詩藝人生的隱喻性概括:融合現代主義與黑人方言傳統的精湛技藝,以及積極介入黑人解放的激進思想。本書系統地梳理了布魯克斯跨越20世紀40至90年代的詩歌創作,結合不同時期美國的種族關系模式、黑人社會運動、種族政治思潮,以及詩人自身的詩學演變,概括特定時期的空間形態、空間經歷、空間認知,闡述空間敘事指向國家認同的不同訴求與策略性建構。通過空間敘事與國家認同的動態關系一以貫之布魯克斯研究,本書概括了詩人的藝術美學、詩學理念、社會思想,并且以此為棱鏡透視了美國當代社會的國家認同問題及其歷史演變。
史麗玲 ·文學理論 ·18.6萬字
本書以《東方雜志》與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為切入點,詳細考察了該雜志從創刊到20世紀20年代自身在辦刊宗旨、文化追求、精神啟蒙方面的轉型,以及它在中西文化論爭、現代文化建設、新文學發展等方面所體現出來的文化轉型軌跡和風貌。本書通過對《東方雜志》所呈現的中國文化從20世紀初至五四時期的演變歷程和原生態風貌考察,深入探究了中國文化在政治變革與新舊文化思想沖突中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軌跡及經驗啟示。本書將《東方雜志》看作20世紀初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指示器和生動縮影,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回望歷史、總結經驗、展望未來,以求獲得對于現階段中國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和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啟示。
王勇 ·文學理論 ·19.2萬字
霍克斯的《紅樓夢》英譯本的出版,促進了《紅樓夢》在西方世界里的傳播。本書以《紅樓夢》中的主人公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的形象翻譯作為切入點,借助語料庫語言學的相關理論,采取定量與定性、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方法,以一個源文本的兩個底本分別對應兩個譯文的一對多模式,對霍克斯和楊憲益夫婦兩個譯本的前八十回進行比較,對霍克斯顯化人物形象的翻譯方法進行了探討。本書將規范性翻譯研究與描述性翻譯研究結合起來,對紅樓人物形象的翻譯進行實證研究,彌補了之前零散研究雜談、漫談式的不足,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研究范式。
姚琴 ·文學理論 ·9.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