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作者的一部學術論文集,所探討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文學經典的文本間性、交叉學科或跨學科的會通研究。本書所收論文選題新穎別致,視角獨特犀利,研究對象涉及文學與宗教學、地理學、民俗學、歷史學、民族性、倫理學、科舉制度、音景文化、媒介生態、傳記研究、西域文化等領域之間的關系,或發覆塵封,或考鏡源流,或闡幽抉微,凸現了文本互文性的深層文化結構,會通了文學經典內在的立體性、多元性和自洽性,解決了文學經典閱讀過程中的諸多困惑、疑竇和問題。
張同勝 ·文學理論 ·20.3萬字
本著基于張愛玲1955年赴美之后的文學創作和文學行為,從張愛玲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生命哲學的形成及表現形式入手,系統展開張愛玲晚期文學研究,全面探討了張爰玲人與文的絕望、虛無和頹廢內涵,動態地呈現出其對中華民國深沉絕望的過程,尤其在“港戰”敘事上以國家不幸自家幸的妥協與投降意識,導致其人與文底線一再下滑。這些深刻地影響著張爰玲創作格局的拓展和境界的提升。本著能在張愛玲的文學文本和成長體驗的對讀中進行勾連,在當前“張愛玲熱”的背景下堅持文學的國家、民族、時代之立場,揭示出張愛玲晚期文學缺乏開拓、為人與為文均存在重大錯失和以文學筆法敘寫人生的創作特征。
程小強 ·文學理論 ·21.3萬字
清人葉昌熾發凡起例,創作《藏書紀事詩》,專為古代藏書家立傳,開創“紀事詩體藏書家傳”這一書體。該書流行百年來,續作不斷,主要有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徐信符《廣東藏書紀事詩》、吳則虞《續藏書紀事詩》、王謇《續補藏書紀事詩》、周退密和宋路霞《上海近代藏書紀事詩》以及蔡貴華《近代揚州藏書紀事詩》等。本書以上述各書為研究對象,內容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文獻篇,分別論述各書的創作經過和特色。下編為研究篇,主要從藏書紀事詩的詩歌藝術、藏書家的學術貢獻、藏書紀事詩與古代典籍史料、藏書紀事詩與藏書文化等方面展開研究。全書志在總結藏書紀事詩的藝術特征、彰顯藏書家在典籍保護和傳承方面做出的文化貢獻。
周生杰 ·文學理論 ·39萬字
歌謠是行走于民眾口中的詩,新詩是漢語現代轉型過程中打開新世界、化合新經驗催生的文體,由于特殊的歷史機緣,20世紀中國新詩進行了多次以歌謠為資源的努力求索。本書對20世紀新詩化合歌謠的多次實踐進行歷史追蹤,并重點聚焦于1940年代“新詩歌謠化”在國統區、解放區兩種不同文學制度下的豐富實踐,通過細讀何其芳、艾青、袁水拍、李季、阮章競等人的代表詩作,展示了新詩與歌謠不同的文體邊界以及耿謠進入新詩的復雜歷史進境。
陳培浩 ·文學理論 ·20.9萬字
“先鋒”與“民間”,是20世紀中國文學話語中重要的兩極:前者追求叛逆、前衛、飛揚、超越,后者則呈現出自然、鮮活、原始、本真;前者求新思變,后者則固本溯源。本書圍繞“先鋒”和“民間”話語展開,從話語理論的探討和文學批評實踐出發,結合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湖北地域文學批評等前沿問題,從點到線、由線而面,將經典作家個案解讀、現代詩歌轉型研究、特殊文學思潮現象分析、整體社會歷史文化觀照等統攝起來進行考察,為我們重返20世紀文學現場提供了一定的學理參照和方法借鑒。
劉繼林 ·文學理論 ·23.8萬字
抗戰大后方社團翻譯文學是中國抗戰文學地圖上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本書立意發掘其文學性、歷史價值和社會影響等內容,從翻譯文學之鏡中窺見抗戰文學及社團文學被遮蔽的一些屬性。同時,突破“啟蒙/救亡”的闡釋體系,展示出抗戰大后方社團翻譯文學以及抗戰文學發展的基本軌跡與本真面貌。
熊輝等 ·文學理論 ·22.6萬字
科幻小說以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為基礎,對科學的可能性、人類的潛能和社會的未來景觀進行合乎情理、合乎邏輯的想象,向讀者呈現一種兼具科學與文學享受的、關于未來神話的盛宴,但這種享受絕非單純的娛樂,而是還兼具重要的人文關懷功能,這種人文關懷功能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其所呈現的科技倫理中。本書的研究對象就是“英美科幻小說科技倫理研究”。除緒論和結語外,共包括七章正文,較為全面地分析了英美科幻小說中的生命干預及其倫理問題、克隆人相關倫理問題、賽博空間倫理問題、機器人及其倫理問題、賽博格相關倫理問題以及環境倫理問題。該研究通過強化英美科幻小說對科技問題與社會問題的倫理關注維度,彰顯了科幻小說的人文關懷功能,同時,借助科幻小說的未來視角,反思科技發展的可能后果和弊端,發掘科幻小說對高科技主導的現代社會的啟示意義。
劉曉華 ·文學理論 ·31.4萬字
作為國內第一部先鋒詩人專論,本書從詩歌歷史是靠一系列重要詩人和詩作支撐的觀念出發,選擇以詩人個案視角透視先鋒詩歌乃至中國新詩的途徑,集中對百年先鋒詩歌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二十余位標志性、代表性詩人進行充分的考察研究,并對中國先鋒詩歌的命運、傾向與價值等重要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宏觀的探討。在論述中隱含著新詩的歷史線索,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客觀還原中國先鋒詩人流變的歷史軌跡和整體風貌的同時,注意揭示、闡發其歷史流變與聯系背后的內在規律,做到了學術性和可讀性、學理性和資料性的融會貫通,為將來對先鋒詩歌做進一步的歷史和美學評價,提供了相對可靠的起點或參照,對繁榮當下的新詩創作具有重要助益。
羅振亞 ·文學理論 ·25萬字
《詩經》中的《周南》《召南》(簡稱“二南”),是《詩經》“國風”最重要的內容,也是《詩經》研究中爭議最多的部分。前賢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宏觀把握和系統性不夠。而且資料也比較零散,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本書運用文學地理學和文史考證研究方法,從多學科的視角,結合地方文獻史料,對《詩經》中“二南”的名稱、地域及時代進行了辨析;梳理了先秦至近現代“二南”研究的內容、特點及研究價值;探討“二南”詩歌的文化流變,分析楚文化、周文華在漢水流域的交匯與影響。結合“二南”的具體作品,從婚戀文化、祭祀文化、動植物文化、論析了“二南”與漢水流域的關系,揭示《詩經》“二南”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并分析了“二南”與漢水流域詩歌的審美特征。本書還結合《詩經》內容,從民間傳說到歷史遺跡,選取了在漢水流域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物褒姒、尹吉甫、仲山甫、召伯虎等進行研究。探求褒姒故里,追尋尹吉甫與《詩經》的遺蹤,評述仲山甫、召伯虎開拓周代南疆的歷史意義,并探析漢水流域民歌對《詩經》民歌的傳承。
劉昌安 ·文學理論 ·31.4萬字
本集收入作者研究俄蘇文學批評家的兩部專著。《列寧文藝思想與當代》是作者主持的“八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1997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盧那察爾斯基文藝理論批評的現代闡釋》是作者主持的“九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成果,2001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這里選了作者撰寫的《導論:盧那察爾斯基其人》、《上編:盧那察爾斯基的文藝思想》,《中編:文藝批評家盧那察爾斯基》
程正民 ·文學理論 ·31.6萬字
本書將言語行為理論引入敘事研究,把敘事看作言語行為,發揮了奧斯汀語言對世界建構性的觀點,考察文本話語對故事和讀者的建構功能,提出了敘事述行的基本理論框架。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視角出發,分析了話語對故事的構建作用,從故事的諸要素和文本語言形式兩方面,探討了話語如何構建故事世界,突出了文本內的故事世界與文本外的現實世界的不同。密切關注言語行為理論和敘事研究的內在關聯性,以敘事轉向為背景探討敘事述行在經典敘事學和后經典敘麵究中的體現。探討了言語行為理論的建構主義特征,以及它對建構主義敘事研究及文學理論的可能貢獻。
謝龍新 ·文學理論 ·21.5萬字
宋代科舉制度的發展促進了庶族地主階層的興起,百姓的地位悄然改變,進入“平民發展”的時代。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日益受到廣泛關注,民俗詩歌興盛于宋成為一個突出的文學現象。而在古代文學研究中,文學與民俗的交叉則是一個具有誘人發展空間的研究視角。民俗學研究者往往用民俗學的眼光去觀照詩歌中呈現出的民俗事象、民俗觀念等。本書不同于這類研究方式,而是以文學為本位,研究宋代民俗詩歌自身的特點以及宋代詩人自己如何以所見所聞的民俗作為詩歌的重點反應對象,并分析宋代民俗詩歌中呈現出的詩人自身對于民俗的主動觀照。重點聚焦南宋,觀照在南宋詩歌嬗變的重要時期,詩人的世俗化心態、對民俗的強烈關注如何影響了詩歌題材、審美與詩風變化。
李黎 ·文學理論 ·26.8萬字
《古代閱讀觀的現代闡釋》著重從學理性角度用現代人眼光對我國歷代讀書人關于閱讀的心得體會進行深入探析研究。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讀書的國家,有著優良的讀書傳統和悠久的讀書歷史,在中國的科考時代,有一句話是相當流行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备x傳家為此成了中國的一個歷史文化傳統。只要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書典籍中,記錄下了許多讀書人關于閱讀的心得體會,并在歷代讀書人相互影響接受傳承的閱讀心得交流過程中,隨著讀書人的人生閱歷、文化學識、藝術修養的豐富增長而呈現出個性鮮明的閱讀觀念。本書通過對歷代讀書人看似隨意評點的閱讀心得進行了學術性梳理,并將之分門別類按“人與閱讀、閱讀目的、閱讀方法、閱讀語言、叩問作者、讀者選擇、追問意義”等方面進行歸納整理,再通過系統的邏輯思辨進行學理性深人探析,從而建構起一個相對完整的中國古代閱讀研究認知文化體系。
陳道諄 ·文學理論 ·25.4萬字
在梳理劉震云創作過程的基礎上,本書概括了劉震云小說中的七個關鍵詞:權力、倫理、歷史、故鄉、宗教、人性、存在。這七個關鍵詞在他小說中的出現,有著創作上的先后順序和內在邏輯,體現了劉震云對中國現實的深入思考。本書對劉震云小說的整體性研究,有助讀者深入理解作家思想演化過程。
馮慶華 ·文學理論 ·24.3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美華文學中的美國形象,由兩部分極致成:一是空間視域下的美國地理形象,如古墓與圍城意象、天堂與地獄的小幻象、美國家園形象等;二是族群社會學視野下的美國各族裔形象,如華人移民形象、白人“拯救者”形象、猶太人形象及黑人形象。借助比較文學中形象的研究方法,本書對美華文學中復雜多變的美國形象進行了深入探討。
陳學芬 ·文學理論 ·20.3萬字
該書以“天水文學現象”和天水作家群的創作為主要的分析對象,對于甘肅文學的表現特征、價值生發點和缺陷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較為系統的評述。全書總共收錄了作者在不同時期所寫的四十七篇文章,分為“為尊者言”“聽他者說”“同時代歌”“和兄弟談”“寫于女書”和“漫議雜聊”六輯,從作家創作和特征現象的分析兩個層面入手,將真切的文本細讀和嚴謹的理論闡釋予以結合,既有細致、懇切的個案分析,也有宏觀、整體的問題研究。作者在行文過程之中融自己日常文學寫作的感性經驗和理論教學的理性認知于一體,在思想的啟迪和審美的愉悅之間尋求著一種表達的平衡,通過自己的實踐建構出了一種有思考且好看的文學批評。
王元忠 ·文學評論 ·22.4萬字
本書是對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寧娜》進行整體性、系統性研究的專著。長期以來,我國學者研究這部名著所取得的成果可謂汗牛充棟,然而這些成果多以單篇論文的形式H{現,屬分散性研究,而以整體性、系統性方式研究《安娜·卡列寧娜》則顯得薄弱。本書從《安娜·卡列寧娜》的創作過程、思想內容、悲劇意識、死亡意識、人物形象體系、場而描寫、眼神描寫、心理描寫、意識流、結構、人物形象比較等多方面展開全景式研究,深入淺出,真知灼見迭出,表現了作者極強的文字功底和學術造詣。本書可供專業研究者參考,對于喜愛《安娜·卡列寧娜》及托爾斯泰小說的一般讀者亦具啟發意義。
楊正先 ·文學理論 ·44.6萬字
學界普遍認為,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美學思想是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思想的延續與發展,但在法蘭克福學派發展史上,齊美爾的名寧不能忽略。齊美爾的影響使法蘭克福學派思想家們把馬克思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延伸到社會學、美學、文化和藝術領域?;谖膶W理論、社會學、美學、藝術理論等多學科交融的視角,本書在現代性的視域下,從文化診斷、現代性碎片、現代人形象、現代藝術審美之維和審美救贖的角度對齊美爾與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關聯展開系統、全面和深入研究。本書側重于從多學科交融的層面來探討齊美爾的文藝理論與法蘭克福學派文藝理論的關聯,力圖構建齊美爾與法蘭克福學派在文學理論、美學、藝術理論等領域的思想關聯。
楊向榮 ·文學理論 ·27萬字
《當代文學新空間》是文學批評家賀紹俊近年來的文學理論和批評文章的結集。賀紹俊強調批評的理論化和系統化,他認為文學批評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以最敏銳的眼光去發現文學實踐活動中新的要素,并對這些新要素進行理論總結,從而為拓展文學的新空間提供理論支持。在這一本論文集里,賀紹俊通過對一些文學作品的文本解讀,闡釋了他的一些文學上的發現,如關于新世紀文學中的世界文學眼光,關于新政治小說,關于新市井小說,關于文學批評的批評倫理問題,關于網絡文學的革命性和后現代性,等等。這是一本文風樸實、充滿新意的批評文集。
賀紹俊 ·文學理論 ·22.8萬字
本書嘗試擺脫“西游學”領域一直以來“以百回本為本位”的思維定勢,將目光從百回本小說上拉回,并進一步將研究對象由“小說”還原為“故事”,在跨文本視閾內,以“西游故事”的演化、傳播過程為線索,將小說、戲曲、說唱三種文本系統置于同一平面進行考察,研究它們在重述、再現故事過程中的一般規律與個性特征。全書分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為歷史描述,通過對“發軔期”、“聚合期”、“定型期”、“賡續期”等演化階段的宏觀把握與微觀考察,尤其通過對“后百回本時期”戲曲、說唱文本的重點分析、闡釋,完善整個歷史軌跡的坐標點陣,以盡可能還原故事群落生成、發育過程中的真實生態。第二大部分為個案分析,以“江流和尚故事”與“劉全進瓜故事”為個案,將鏡頭推進至具體的單元故事,對圍繞其產生的小說、戲曲、說唱文本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梳理、比較。一方面發掘不同時代、體式文本之間的邏輯勾連,描述故事源流軌跡,嬗變過程;另一方面以其為典型,更加突出地呈現“跨文本”闡釋行為對于故事形態的影響。
趙毓龍 ·文學理論 ·29.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