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明代貶謫詩的主題取向,或抒發孤悶、思鄉、嘆老之懷,或表達用世、憤世之心,或書寫酬贈、安閑之意,或詠史紀事、記寫邊地風物;其感傷的創作基調、情真意切的抒情指向、多元的創作風格,表現出延承與發展兼具的特點。明代仕宦文人的貶謫心態,或孤獨感傷,或漂泊思鄉,或忠心不遇,或恐懼不安,或樂閑崇道,呈現出共性與個性并存、復雜而幽微的特點。研究明代貶謫詩有助于深入了解明代的社會文化與士人的生命形態。
劉英波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研究當代詩人王家新的詩學理論。立足中國當代詩壇,以中國當代詩學發展史為背景,在中外詩歌交往融合視野里,考察王家新的神秘主義詩學、承擔詩學、詞語詩學、“晚期風格”詩學以及翻譯詩學的內涵和特征;從發生機制、話語邏輯和目的訴求等方面,揭示其詩學的總體特征與價值。
方舟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是由國內著名學者史忠義、尹曉煌等先生主編的“人文新視野”研究論文的第18輯,書稿主要包括哲學研究、詩學研究、法國文學研究、加拿大魁北克文學研究、日本文學研究等幾個欄目,其中包含文學藝術領域內對當下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爭議問題的探討,外國文學作品的藝術分析和文化解讀以及國內的譯介接受,還有論文探究了“問題學”哲學問題等,運用的研究方法和視角有比較文學、文學傳播學、精神分析等。內容豐富,學術性強,處于文藝理論研究的前沿。
史忠義 尹曉煌 臧小佳主編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本書在幽靈批評的理論視域下,從四個方面闡釋當代英國新維多利亞小說的敘事特征。首先,在語言上,新維多利亞小說采用腹語術,挪用維多利亞時代的詞與物,在與前輩幽靈的對話與磋商中努力再現歷史真相。其次,在文本上,新維多利亞小說打破線性敘事,使文本成為幽靈游蕩的空間性場所,以表征幽靈超越在場與缺場的悖論。再次,在主題上,新維多利亞小說著重再現“另一類維多利亞人”的創傷,揭示這些創傷如何以幽靈的形式對后代造成持續的縈繞。最后,論述新維多利亞小說如何沿用并發展了維多利亞小說中的“女性哥特式”題材,分析瘋女人、幽靈、女性靈媒等在當代語境下復歸的原因,揭示幽靈書寫對重構女性文學傳統的意義。
杜麗麗 ·文學理論 ·15.1萬字
云南一地,僻處天南,民族眾多,詞史本非輝赫,在煌煌中華詞史中地位及價值亦近乎模糊。然而,云南古近代詞史是中華詞史的有機組成,見證了地方文化與主流文明的博弈與共融。同時,云南古近代詞史始于元、漸興于明而盛于清的基本歷程及詞壇風貌,與主流詞壇差異較大,具有地方文學價值與特殊的文化意義。本書致力于梳理云南古近代詞人詞作及詞壇的基本脈絡與情狀,希望復現其狀貌與生態。
張若蘭 ·文學理論 ·18.5萬字
縱橫文壇的中外文學大家在創作兒童文學時有何不同一般的呈現,這其中又有怎樣不同以往的思考與洞見,又有著怎樣的偏頗與局限?懷著對這一問題的強烈好奇心,本書秉承從問題出發的研究思想,通過大量文本細讀,還原文學歷史現場,透視享譽文壇的大作家們兒童文學創作中獨到思想與藝術手法,同時以嚴謹的批判精神,審視作家作品中的不足之處。本書具有突出的經典意識和寬廣的學術視野,既研究魯迅、冰心和張煒等代表性中國作家的兒童文學書寫與背后思想,又探究吉卜林、萊辛、馬克·吐溫、川端康成、法郎士、希梅內斯、普利什文和霍夫曼等國外文學大師在兒童文學創作時的獨特風姿,視角新穎,時有令人驚喜的學術洞見,相信既能為兒童文學研究帶來新意,又能為經典作家的研究帶來啟發。
朱自強 徐德榮主編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本書主要試圖從合法性危機與合法性建構的角度思考文學理論問題,并通過文學批評實踐具體地觸及理論問題。理論思考主要基于三個維度,反思社會理論視野下的文藝領域的規范性基礎與合法性問題,探討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的合法性危機,闡發文藝符號學的合法性命題。文學批評實踐涉及傳統文化與意識形態,現代性與文學形式,后現代欲望與審美問題。
傅其林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清代詞韻學是清代詞體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探究詞體用韻法則為主要內容。清人論詞以古詞為宗,論及韻法亦以舊詞用韻為據,但清代詞韻學成果并不是對舊詞用韻的再現,而是以清代詞體學的系統架構為旨歸,以當時的韻學為津筏,有規范韻法之意,具有建構性。本書以清代詞韻專書為研究對象,以韻學為切入點,以詞體學為研究落腳點,共時和歷時視角相結合,考察清代諸家詞韻專書的編韻理據,并探討清代詞韻學的演進理路。
杜玄圖 ·文學理論 ·18.4萬字
本書從小說文體學的角度尋找嚴歌苓小說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和世界華文文學史中的地位。現有的中國現當代小說文體研究把作家的所有小說分解成文體因素碎片來分析小說文體,使單篇小說缺乏整體性文體特征。本書主要從文本出發結合文體學、敘事學理論,運用文本細讀、文化批評、歷史研究、比較研究等方法來分析嚴歌苓小說文體特征。從體式、結構、敘事、語言等文體因素方面著手,以多個單篇文本案例分析為基點系統勾勒出嚴歌苓小說文體的多樣化展示及動態變化規律。本書關注到影視劇本的寫作及小說改編對嚴歌苓小說文體的流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將嚴歌苓小說文體與具有代表性的當代中國作家以及海外作家的小說文體進行了對比分析。
鐘海林 ·文學理論 ·18.4萬字
本書對創傷與文學之間的關系做出全面而系統的梳理,并揭示出創傷小說的倫理意義,在此基礎上闡述創傷小說中所產生的自我與他者的倫理關系;探討創傷事件所引發的“忠實于真實”的倫理問題,闡釋創傷事件所蘊涵的獨特的美學維度。
王卉 ·文學理論 ·18.2萬字
本書主要對英國中世紀戲劇的發展流變過程進行研究。英國中世紀戲劇主要有三條發展脈絡以謀生為目的的職業演員的活動、一般群眾的通俗演出、具有戲劇化色彩的教會儀式。教堂儀式劇逐漸發展成為中世紀后期最為盛行的圣徒劇、連環劇、道德劇等三大戲劇類型。15世紀末期,宗教劇逐漸衰退、消亡,間插劇逐漸興起,英國戲劇開始轉向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戲劇。本書梳理出了英國中世紀戲劇發展的軌跡,即從早期民間世俗戲劇、教堂儀式劇、中后期宗教劇到間插劇的發展過程,并總結出了英國中世紀戲劇發展流變的基本規律,即教會和官方以是否能最大化地教育民眾決定戲劇的存留和椎廣。
郭曉霞 ·戲劇 ·18.2萬字
本書以21世紀以來的長篇小說為研究對象,以“地方”為研究視角,采用個案剖析與理論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城市、鄉村、邊地三個維度入手,分析新世紀長篇小說地方書寫的特質,并指出這一書寫中作家在題材選擇、主題呈現、審美追求、藝術形式等方面表現出的諸多文學新特點。在對研究對象整體觀照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了新世紀長篇小說地方書寫的文學價值及其文學史意義,并在此基礎上展望了其可能的發展方向。
李小紅 ·文學理論 ·18萬字
本書從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切入,著力挖掘魏晉美學產生的哲學基礎和社會根源,引領讀者通過《世說新語》中漢末三國兩晉士人極具個性的言談舉止和特色鮮明的遺聞軼事,感悟和領略魏晉美學的生命之美,體悟和把握魏晉六朝文學藝術的審美精神,以及對后世中國人審美精神和文藝創作的影響。哲理與悟思相結合,理論闡釋的深入與文字表述的靈動相結合,是本書的一大特點。
楊星映 江南 管才君 ·文學評論 ·15.8萬字
本書以兩漢時期謠諺文化的發展與傳播為研究對象,通過細致梳理歷代文獻,對這一時期謠諺作品的本事、出處、數量、類別進行了摸排,分析了謠諺作品多樣的形式、內容、風格及其藝術表現力,考察了漢代謠諺的地域分布、不同類別作品的傳播范圍。通過分析漢代謠諺運用的場合與方式,對漢代社會各階層人士,包括下層民眾、文人儒士、太學生、朝廷官員及讖緯家、政治活動家運用謠諺文化的情形和動機進行了探討。從傳播的方式、載體和變異三個方面對漢代謠諺復雜的社會傳播情況進行了考述;從謠諺藝術本身的發展與完善、官方相關政策的影響、人們日常精神需求三個方面對漢代謠諺文化盛行的原因進行了總結。
孫立濤 ·民間文學 ·17.8萬字
《京杭運河詩文賞析》是配合“京杭運河詩文講讀”線上課程而撰寫的新形態教材。就文稿而言,作者努力將中華文明發展源流的梳理,落地于運河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和傳統詩文賞析,涵蓋了運河各渠道的鑿通地點和時間、相關人物、規模大小、開鑿目的以及對當時和現今的鑿通意義等一系列相關內容,全方位地為學習者展示每段運河背后耐人尋味的故事,并挑選歷來文人有關運河的抒情、評價、懷古之作,在了解了每段運河的歷史地理背景的基礎之上,站在詩人的視角回溯過往,感受詩人當下的心境,加深對詩文的理解。每一篇賞析文章精彩生動、文情并茂,堪稱雅俗共賞,具有很強烈的當代關懷意識。
邱江寧 孟國棟編著 ·古詩詞 ·17.8萬字
本書以中西比較詩學為理論基礎,以美國自白派主要詩人“自白”敘事的代表性詩集為主要“互文本”,以1980年代受到美國自白派影響,并創造出一批兼具美國自白詩表征和本土詩學特征的中國詩人的“自白式”詩歌文本為“當前文本”。本書從寫作主體、詩學接受、文本美學、文化對文本的干涉等方面對美國自白詩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自白詩在中國土壤上的美學繼承及詩學建構、中國自白詩對美國自白詩的詩學創新及移植變形等方面進行系統考察和研究,以期突破研究現狀,消除某些方面的誤讀或誤解,并為相關研究開拓空間。
魏磊 ·文學理論 ·17.7萬字
《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創作論·第一輯》選取了平襟亞、張資平、蔣光慈、沙汀、葉靈鳳、張天翼、姚雪垠、羅洪、周楞伽、李輝英、王西彥、程造之、碧野、谷斯范、田濤、無名氏等多位中國現代作家的長篇創作進行論述闡釋。作為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補充,本書意在以新歷史主義為指導思想,以文學文本為原點,以史料為根基,關注長篇小說的時代經驗、審美經驗、文體追求,呈現出發展動態、微觀全面的研究追求。不僅能完善已有的主流作家的分析以及非主流作家作品的研究,對于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研究是一種有益的豐富和補充。
董卉川 張宇 ·文學理論 ·17.6萬字
本書立足于中國少數民族史詩的演述、文本及研究文獻,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酌取中國當代史詩學最具代表性的六個關鍵詞——史詩、口頭詩學、演述、文本、歌手、文化記憶進行科學闡釋和理論反思。六個關鍵詞互相滲透和參照,既展示出中國當代史詩學體系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脈絡,又以其獨立的問題域形成對中國當代史詩研究的多維觀照。
李楠 ·文學理論 ·17.5萬字
當今中國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當代文藝也在世界格局的變化中應勢發展,并在這樣的背景下,催生了新的文藝現象、文藝方法、文藝思潮等。今天,文藝理論研究者既要面對文藝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見解,也要探討文藝理論話語體系構建的新表達、新方向、新形態。在中華民族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今天,我國文藝理論的發展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中國文藝理論話語也在“后理論時代”語境中獲得了更多的全球性空間。本書將從理事專訪、西方文論、中國文論建設、中國現當代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論、譯文等方面展開論述。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17.4萬字
本書系統梳理了先秦至唐代文學作品中游俠形象的變遷,探索俠客文化對中國古代文學及當時社會風氣、士人心態的影響。司馬遷首為游俠立傳,構建了俠的經典形象。從曹植開始,俠的形象又與愛國結合,俠少年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壯舉,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熱血男兒。唐代詠俠詩與傳奇小說中的俠客形象,亦是唐代包容開明、積極昂揚的時代風氣之代表。俠文學植根于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因而具備蓬勃生命力。當代大學生們正處于仰慕英雄的年紀,需要樹立正確的英雄觀、價值觀。本書通過對古代優秀文學作品中俠形象的梳理、闡發,吸收精華,摒除糟粕,使之與新時代英雄觀相結合,構建具備民族特性的英雄體系,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操。
辛曉娟 ·文學理論 ·17.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