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對“土司子弟入學”制度進行宏觀考察的基礎上,以“考”、“論”結合的方式,從對象補考、交往情況、交往特征、交往的影響及意義四個方面首次系統地對容美土司家族的文學交往史進行了歷時性梳理,從一個角度揭示了這個家族文學傳統承續數百年的原因。相關的研究成果也進一步充實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同時,容美土司文學交往作為中華民族內部文化交流的經典范例,對其的研究也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展的過程。
李鋒 ·文學評論 ·29.5萬字
朱鶴齡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遺民學者,有六部著作為《四庫全書》著錄。《杜詩輯注》是一部具有傳奇色彩、包含遺民底蘊而又極富學術價值的杜詩注本,與《錢注杜詩》被尊稱為“朱注”“錢箋”,是清代杜詩學的奠基作之一,但長期以來人們難睹全貌。其主要優點在于正本清源又廣博謹嚴的考證,故取精用弘,成就斐然,多為仇兆鰲《杜詩詳注》采錄,古人稱其集大成,洵非過譽。
周金標 ·文學理論 ·29.4萬字
消化西方接受美學與讀者反應理論的某些合理內核,針對現代詩的接受困境、難度進行問題清理;抓住現代詩接受的特異性、開放性、有界性,展開自己的回應。在中西接受比較的匯通、平行基礎上,返觀古今詩歌的接受差異;討論現代詩接受主體的裂隙、局限;質詢接受中的特點、難點、瓶頸、影響因子、特殊路徑、有效性及經典化;分析“闡釋共同體”的接受前提、“心得意會”的接受心理機制、以趣味為中心的接受趨勢;提出接受的“啞鈴模型”,以心動為主導的“四動”圖式,建立以形式化結構與接受響應度互動的坐標,探訪現代詩的接受尺度及好詩的“品級”系列。在詩歌接受學的現當代部分,力求自成一說。
陳仲義 ·文學理論 ·29.4萬字
當代西方文論揚棄傳統形而上學的二元論定式,重視邊緣話語,彰顯詩學正義,拓展了空間理論與文化媒介研究領域,充盈著語境交疊與觀念流轉的理論旨趣。本書以跨語境眼光審視當代西方文論星羅棋布的話語星叢,重點論述其主要范式轉向、理論代表人物、重要學術話語和對話關系,注重理論話語與文學批評實踐的結合,凸顯了對西方文論范式轉向及其中國化問題的反思,有助于激活新的學術思考與話語實踐,促進當代語境的文藝理論建設。
麥永雄 ·文學理論 ·29.4萬字
本書是西川論壇2011—2020十年間學術活動和學術成果的紀念集,記錄了西川同仁的歷次論壇等活動,收錄了代表性成果,呈現了李怡等學者提出并共同完善的諸多學術理念,同時也是對這十年間中國現代文學發展中一個重要方面的記錄。本書所列教學與學術的情況已經成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的基本案例,屬于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2.0研究課題“本科生—研究生學習共同體研究”代表性成果以及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面向中華文化全球傳播時代的新文科建設”代表性成果。
西川論壇同仁組編 ·文集 ·29.3萬字
本書首次提出“非常態人物敘述者”的概念,具體是指一種特殊敘述者,它主要由智力、精神、心理、道德、形態、狀貌等多個方面與正常態的人存在較大差異和區別,并且已經參與到故事進程當中的一個或者多個相對具體和形象化的人物來擔任。本書主要針對20世紀中國文學中引人注目的癲狂型、癡呆型、幽靈型和比擬型這四個非常規形態的人物敘述者類型展開專門探討和深入論析。這是在取法和借鑒國內外學術界關于敘述者、不可靠敘述(者)、敘事交流、非自然敘事等研究理論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思考與探究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它可以為人們分析、解讀乃至審視、理解富有魅力和創造性的20世紀中國文學提供一種新穎獨特的思路、角度和方法。
洪麗霽 ·文學理論 ·29.3萬字
本書全面回顧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關系,并將之總結為三個方面:從歷史進程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影響了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體系建構,推動了它的空間拓展,促進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產生;從理論范疇看,馬克思主義文藝意識形態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意識形態范疇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理論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現實主義范疇的核心資源,馬克思主義民族文化論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民族形式范疇的學理依據,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標準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文學批評范疇的根本遵循;從發展趨勢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范疇在中國當代還需要開放擴展,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論和文學批評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并影響著當代中國的文學藝術活動。
季水河等 ·文學理論 ·29.2萬字
本書共分為五輯,在整體結構上顯示出作者的兒童文學學科理念:兒童文學是一個學科,擁有自己富于特色的理論、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具有跨學科性和實踐應用性這兩個屬性。文集中的論文,為兒童文學的學科建設提供了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理論話題和學術觀點。第一輯“中國兒童文學史論”強調中國現代文學與兒童文學的“一體性”;發展出建構主義的本質論這一治史的理論方法;針對“傳統”,采取“思想革命”的立場和觀點;提出了“分化期”這一重要的斷代史概念。第二輯“兒童文學理論”側重于兒童文學觀研究,發展出了當代的“兒童本位”的兒童文學觀。第三輯“兒童文學批評”是作者所建構的“兒童本位”理論的一種批評實踐。第四輯“日本兒童文學論”顯示了作者的兒童文學研究的國際視野。第五輯“語文教育與兒童教育研究”最重要的學術貢獻是在反思“工具論”語文觀的基礎上,提出了“建構論”語文觀。
朱自強 ·文學理論 ·29.2萬字
劉躍進、柳宏主編的《現代學術視野下的文選研究》是一部古代文學理論的研究論文集,作者均是本研究領域中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專家學者,分上下兩編,上編為綜合研究,收錄12篇論文,主要偏重于對名家治古代文學研究的方法的研究,也即研究之研究,下編則大多是集中在對《文選》的各種版本的校異和考辨方面。
劉躍進 柳宏主編 ·文學理論 ·29.1萬字
中華詩詞浩如煙海、燦若星河,舉凡山水田園、行旅離別、詠物懷古、征戎遷謫等諸多題材,無事無物不可入,無意無情不可言,蘊含中華民族仁民愛物、自強不息、和合與共等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在言志抒情的文字間歷代賡續傳遞,建構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格局,形成了傳承有序的文化脈絡。本書以多元視角,立足大唐長安,思接千載,視通古今,徜徉在詩歌的歷史長河,于詩酒宴飲、清風明月、大漠孤煙中體悟詩詞的質白奇崛和悠遠暖心。細水流年,阡陌暖春,有了中華詩詞的浸潤,人間愈顯清歡,歲月愈顯靜好。全書用百則短文及對話,集土成山,內涵豐富,形散神聚。作者對經典詩詞進行了個性化精彩闡釋,在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及思考中彰顯了優秀中華詩詞滋養個體生命、塑造民族精神、傳遞中華文脈的巨大力量。
張志昌 ·文學評論 ·29.1萬字
本書是張黎先生研究布萊希特的論文結集,按照內容的不同,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布萊希特與中國文化關系研究、布萊希特其人與作品研究、布萊希特文藝理論研究以及關于布萊希特的短評。研究內容涉及布萊希特各個方面,研究時間貫穿了半個多世紀,本書當為研究布萊希特的重要參考。
張黎 ·文集 ·29.1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研究”的最終成果,分為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綜論、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主體思想研究和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藝術特色探討三編,論述了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各個階段的經濟、政治、歷史、文化背景及主要特征,從整體上勾勒出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發展階段和演變脈絡;闡釋了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思想內涵,歸納、提煉出八大主體;探討了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藝術特色,勾勒出其從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再到后現代主義的發展演變歷程。本書對于重新認識英國左翼文學,從而比較全面地認識20世紀英國文學的發展狀況、演變脈絡、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和重要的參考意義。
陳茂林 ·文學理論 ·29.1萬字
本書從多重生態視角與立場,考察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女性文學與生態之間的博弈,探尋女性自我的生存與發展狀態,以及關切女性與自然、男性、文學、社會、文化、性別等環境之間的關系。從梳理中國女性生態寫作的背景與資源,到剖析女性生態寫作的現狀與發展軌跡,再到甄別與西方生態女性寫作的本質差異,揭示中國女性寫作的美學形態與內在切換。審視了女性生態寫作主體姿態。進而重申女性生態寫作的路標,在于女作家以生態審美,反思自身及社會現實與女性現實,承納本土文脈與生態智慧,恪守與自然、男性、社會圓融和諧的生態法則與女性原則,走向女性生態美學與生存秩序的構建,旨在重鑄新女性現實主義精神。
田泥 ·文學理論 ·29.1萬字
本書以漢魏六朝時期的私人交往書信為考察對象,勾勒這一時期書信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總結每個階段書信的特點,探討演變的深層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客觀評價每個階段書信的成就與不足,揭示漢魏六朝書信在文學發展史上的影響和意義。
劉銀清 ·文學理論 ·29萬字
本書以華夏民歌和中國詩史為參照,梳理德國19世紀的浪漫主義詩歌,闡明民歌對民族詩歌形成及發展的重大意義。從德國民歌集《男孩的神奇號角》入手,對其形成作多維度考察,說明其歷史、文化和文學史價值。繼而具體分析布倫塔諾、艾辛多夫和海涅三位詩人及其作品,論證民歌對文人詩歌的哺育和滋養作用。同時著意把無意識的中國文化“前理解”轉化為自覺的“對話”,比對同類同質詩作之間的“色差”并就中德相通的“詩心”試作闡釋。
劉潤芳 羅宜家 ·文學理論 ·29萬字
本書是作者研究中國古代小說與小說家的論文選集。共分四卷,卷一從各種角度探討章回小說名著的特點與價值。卷二重點研究話本小說的文體特征與演變規律。卷三主要論述古代小說家的思想觀念及其對創作的影響,考證小說的作者與版本。卷四分別評述兒位研究古代小說的著名學者的學術貢獻與研究個性。
傅承洲 ·文學理論 ·29萬字
本書以大武當的視野,從八百里武當山、漢江滄浪水、均州城三個層面,收集了自周代以來十三種類型的武當山詩歌。它們以清新脫俗的詩風描繪綺麗的仙境,以高遠的意境賦予山水詩意與靈性,其鮮明的藝術品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別具一格,其豐富的多樣性和獨特的個性展示出武當山道教文化的深刻內涵。
宋晶編 ·現當代詩 ·28.8萬字
莫懷戚是一個具有“文化地標”屬性的優秀小說家、一個對于區域文化建設具有創造性貢獻的知識分子。他以大學教授的身份和平民作家的立場和視角,從事自由意義上的寫作,使他和他的小說成為了重慶乃至西部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本書作者以同事和至交的雙重身份長期從事莫懷戚小說的研究,并且圍繞與小說相關的諸多重要問題與莫懷戚展開過深廣的文化探究,記錄和積累了大量獨有的研究資料。在此基礎上對莫懷戚的鄉土小說、偵探推理小說、都市言情小說以及俠義小說進行了多層次、多視角、多側面的系統闡釋。書中對其小說的地域文化特點和藝術審美特征、小說敘事倫理的建構與敘事策略的選擇、歷史自覺意識的蘇醒以及歷史敘事中重慶文化性格的凸顯等,諸如此類的精神流變及文化隱情都作了別具一格又頗具啟示意義的探尋和揭示,認為不僅在精神走勢上體現了小說家鮮明的個性“成長”特征,而且反映了重慶人“成長”的文化個性和嬗變軌跡,特別是那種以敢于反抗詩性失落、人性退化為地域文化特征的俠義精神,在莫懷戚的小說世界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和妙趣橫生的展演。
張育仁 ·文學理論 ·28.7萬字
在文學理論中,“闡釋的邊界”是一個難以忽視的命題,它以闡釋的客觀性和意義的確定性為核心,在不確定性思潮泛濫的當下被不斷激活;它不同于獨斷專行的法則或律令,而是蘊含著豐富的理論路徑和方法論取向,不斷涉入更廣闊的文化精神領域。本書從概念內涵、歷史譜系、建構路徑、本體形態、實踐策略等不同向度切入,對文學闡釋的“邊界”問題加以深入分析,由此展開對當代文學理論乃至文化生態的批判性反思和話語重估。本書的目標,一是豐富關于闡釋邊界的理論言說,擴充文學研究的知識版圖;二是從邊界問題中提煉出人文精神、審美理想、真理價值等積極因素,為面臨相對主義乃至文化虛無主義威脅的人文學界提供一定的應對之道。
龐弘 ·文學理論 ·28.6萬字
本書以伊格爾頓、詹姆遜等批評家提出的“形式意識形態”為理論支撐,從文學社會學的視域重審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先鋒文學現象,將80年代先鋒文學的形式實驗作為研究主線,探析了80年代先鋒文學的人文語境、歷史譜系、語言風格、敘事倫理、精神意象和文化遺產。論著所擇取的“形式意識形態”的研究理路,在中國先鋒文學的研究中具有較突出的創新性。論著既注重先鋒作為“純文學”標榜的文本價值,亦著力于作為文化現象的先鋒文學思潮的“外部研究”,包括“純文學”溢出文本的社會學意指。
陳守湖 ·文學理論 ·28.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