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路翎是現代著名作家,七月派成員之一,其創作從20世紀40年代延續到“十七年”、新時期。本書研究的立足點既不是對路翎小說創作進行全景式的“掃描”和闡述,也不是對路翎小說創作中已經得到充分重視和研究的問題的重復論述,而是嘗試突破流派的窠臼,從整體性考察和階段性比照兩個維度,挖掘路翎小說中被“遮蔽”或尚未論述充分的作品和藝術特質,力圖呈現在不同歷史語境中,路翎小說與文學主潮、政治實踐之間的呼應與錯位,勾勒出路翎文學演進的簡譜。
周榮 ·文學理論 ·16.1萬字
唐詩之美,在于有情。本書按照友情、鄉情、宦情、江山情、古今情的順序,從“我是誰?”“注釋”“譯文”“這首詩好在哪兒呢?”“課堂小彩蛋”“你還可以知道更多”六個方面,對每首唐詩進行抽絲剝繭般的解讀,并以賞析圖輔以漫畫圖的形式生動、有趣地呈現出來,讓孩子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感悟唐詩的美好,領略唐朝詩人的家國情懷。
蒙曼 ·古詩詞 ·9.3萬字
本書在幽靈批評的理論視域下,從四個方面闡釋當代英國新維多利亞小說的敘事特征。首先,在語言上,新維多利亞小說采用腹語術,挪用維多利亞時代的詞與物,在與前輩幽靈的對話與磋商中努力再現歷史真相。其次,在文本上,新維多利亞小說打破線性敘事,使文本成為幽靈游蕩的空間性場所,以表征幽靈超越在場與缺場的悖論。再次,在主題上,新維多利亞小說著重再現“另一類維多利亞人”的創傷,揭示這些創傷如何以幽靈的形式對后代造成持續的縈繞。最后,論述新維多利亞小說如何沿用并發展了維多利亞小說中的“女性哥特式”題材,分析瘋女人、幽靈、女性靈媒等在當代語境下復歸的原因,揭示幽靈書寫對重構女性文學傳統的意義。
杜麗麗 ·文學理論 ·15.1萬字
德·曼,米勒、哈特曼與布魯姆四位美國解構批評家,常被稱為“耶魯學派”,其學術理路既相通,又不乏差異和個性。他們關于文類、文學、批評、理論、修辭、敘事、閱讀、文學史、意義、倫理、政治等重大問題皆有獨到思考,對文學研究領域產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響。本書深入探究了解構批評家們這些極富洞見的理論觀點與批評實踐。
郭偉 ·文學理論 ·11.1萬字
云南一地,僻處天南,民族眾多,詞史本非輝赫,在煌煌中華詞史中地位及價值亦近乎模糊。然而,云南古近代詞史是中華詞史的有機組成,見證了地方文化與主流文明的博弈與共融。同時,云南古近代詞史始于元、漸興于明而盛于清的基本歷程及詞壇風貌,與主流詞壇差異較大,具有地方文學價值與特殊的文化意義。本書致力于梳理云南古近代詞人詞作及詞壇的基本脈絡與情狀,希望復現其狀貌與生態。
張若蘭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處于轉型期的重要指征之一就是知識分子的現代轉型,而中國女性由于在歷史中所處位置的特殊性,在現代化進程中勢必經歷更復雜與更激烈的變動。本書聚焦清末民初女性知識群體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身份確認和性別構建問題,上承古典“才女閨秀”,下啟現代女性作家群,以女性期刊讀物為主要分析對象,以文學敘事、期刊文化、性別話語現象為重點研究方向,從性別研究視角闡釋女性作家在歷史文化進程中的“自我”身份構建問題,以期為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的發生梳理歷史脈絡、剖析過渡特征、捋清文體流變、闡釋世界鏡像。
杜若松 ·文學理論 ·19.3萬字
佐藤春夫既是日本近代著名詩人、作家,也是與中國古典文學淵源深厚的評論家、翻譯家,尤其是其中國古典翻譯詩集《車塵集》,一直受到日本讀者的好評。本書以《車塵集》為例,研究佐藤春夫與中國古典詩歌的關系,主要由六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分析了佐藤春夫的多重文學家形象。第二部分從當時的社會和文化語境入手,綜合考察了《車塵集》的成書背景。第三部分在梳理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考證了《車塵集》原典底本的由來。第四部分從正文的選編入手,探究了佐藤選編題材和結構中體現出的文化意識。第五部分從《車塵集》的文本出發,探究了佐藤的翻譯方法和翻譯效果。第六部分探討了《車塵集》副文本中體現的佐藤的審美情趣。最后綜合《車塵集》的成書過程,分析了佐藤春夫的中國觀。本書力圖將佐藤春夫與中國古典詩歌的關系置放于美學性、政治性、文學性的整合面上進行綜合探討,以此來還原一個真實的、全面的佐藤春夫。
張劍 ·文學理論 ·16.2萬字
本書以兩漢時期謠諺文化的發展與傳播為研究對象,通過細致梳理歷代文獻,對這一時期謠諺作品的本事、出處、數量、類別進行了摸排,分析了謠諺作品多樣的形式、內容、風格及其藝術表現力,考察了漢代謠諺的地域分布、不同類別作品的傳播范圍。通過分析漢代謠諺運用的場合與方式,對漢代社會各階層人士,包括下層民眾、文人儒士、太學生、朝廷官員及讖緯家、政治活動家運用謠諺文化的情形和動機進行了探討。從傳播的方式、載體和變異三個方面對漢代謠諺復雜的社會傳播情況進行了考述;從謠諺藝術本身的發展與完善、官方相關政策的影響、人們日常精神需求三個方面對漢代謠諺文化盛行的原因進行了總結。
孫立濤 ·民間文學 ·17.8萬字
本書采用以史帶論的形式勾畫了20世紀中國新詩發展流變的全過程,對自新詩誕生以來各主要的詩歌群體、流派及代表詩人進行了較為全面細致的梳理。本書既重視從宏觀的視野探討社會思潮的重大轉型與新詩潮流嬗變之間的關系,又重視對經典性文本、異質性文本的細讀和闡釋,對詩歌史上一些被忽略、被遮蔽的現象、詩作進行了重新發掘,對新詩發展過程中一些重要的詩歌論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是研究中國新詩發展歷程及詩歌精神演變史的用心之作。
彭衛紅 ·文學理論 ·19.8萬字
本文出發點在于探討蒙太奇與德布林“整體性”思考、主體性批判、語言哲學以及和他的小說詩學之間的關系,旨在揚棄“蒙太奇源自電影攝影術”的陳詞濫調。顛覆性的假設需要有另類的理論視角,借助德布林和中國道家哲學之間的親密關系,以及與作家同時期其他思想家的哲思相通性,文章將莊子的“卮言”銳化為一種理論工具,一反常見的以西方理論指導中國文學現象的普遍做法,逆向性地用極具民族特色的文論話語去剖析一種典型的西方現代文藝現象。為充實闡釋的理據性,文章給出了一些新概念,如“文化同位素”,并對一系列看似無異議的概念進行了全新梳理與界定,如“蒙太奇”、“整體性”、“混沌”等等。文章分為兩部分:哲學比較和文學比較。
張暉 ·文學理論 ·19萬字
本書稿是湖南女子學院《中外女性文學研究叢書》中的一本。書稿關注英語世界的張愛玲研究。英語世界的張愛玲研究是自20世紀末以來成為張愛玲研究的前沿課題,是一個嶄新而且相當有意義的課題。雖然關于張愛玲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但是尚沒有中國學者對英語世界張愛玲研究進行系統的搜集和整理。作者從此點出發,廣泛搜集英文原始資料,自己翻譯成中文,在文獻材料上具備一定的原創性與稀缺性,通過對英語世界一些學者尚未被廣泛介紹的張愛玲研究成果的介紹,為國內的張愛玲研究填補一些資料的空白。
柳星 ·文學理論 ·18萬字
本書對當代詩歌的中堅力量,如北島、昌耀、于堅、韓東、臧棣、藍藍等十五位詩人的十五首詩作,以及卡瓦菲斯、豪格、谷川俊太郎等五位外國詩人的五首漢譯詩作進行了詳盡、細致的閱讀分析。這些細讀文字融鑒賞、解釋、闡發為一體,結合作者自身的創作體會,可說是獨出機杼。本書的寫作時間超過十五個年頭,由作者錙銖積累而成。一如書名所言,希望能夠帶領讀者透過一粒“沙”看到一個“世界”,也期等能夠帶給讀者更多閱讀、欣賞的示范與啟發。
宋寧剛 ·文學理論 ·15.5萬字
很久沒有好好吃飯了,跟蔡瀾一起好好吃飯,好好照顧自己!“食神”蔡瀾全新美食治愈散文集!一本書囊括蔡瀾80余年的美食經驗和人生智慧。精選蔡瀾美食經驗談54篇和食材講解71篇。蔡瀾在書中聊獨家美食心得,聊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碳水、吃肉、喝酒,聊世界各地美食,聊普通食材的絕佳做法,讓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會吃,愛上吃,重新燃起好好吃飯的熱情。愛吃的人才是愛生活的人,只有愛生活才能有快樂。——蔡瀾翻開本書,從今天開始好好吃飯!
(新加坡)蔡瀾 ·現當代隨筆 ·14.1萬字
本書從倫理敘事的視角,針對學界對厄普代克小說創作中“無話可說”“道德模糊性”等爭議,深入分析其小說倫理敘事的特點和形成過程,尤其關注索倫·克爾凱郭爾、卡爾·巴特等思想家對他小說創作思想的深刻影響,創新性構建了處境化敘事、悲劇化敘事、無權威化敘事三個敘事維度,并結合現代敘事學理論,深入剖析這一深層敘事模式的構成要素和功能機制,進而探究厄普代克小說如何把倫理意圖藝術性地轉化為小說敘事的創作藝術。
譚志強 ·文學理論 ·19.1萬字
作為一個喧囂的文本,龐德《詩章》的文學價值及其獨特藝術魅力在于它熔個人主觀的人生感悟、體驗、冥想與人類文化、歷史、政治、經濟、哲學等客觀存在為一爐,借助宏偉奇特的結構和豐富龐雜的內容,形成“一道玉石與泥沙俱下的飛瀑”,從而在現代美國詩歌史上蔚為奇觀。借助文本理論和互文性視角,會發現《詩章》不只是詩歌藝術文本,它還是人類文化文本、社會歷史文本、政治經濟學文本和道德哲學文本。當然,《詩章》在本質上是一個雜語紛呈的文本,是由各種所指和無數話語組成的符號集合體,充斥著紛繁復雜的意義,因此對它的解讀也充滿了開放性。
郭英杰 ·文學理論 ·19.9萬字
本書從小說文體學的角度尋找嚴歌苓小說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和世界華文文學史中的地位。現有的中國現當代小說文體研究把作家的所有小說分解成文體因素碎片來分析小說文體,使單篇小說缺乏整體性文體特征。本書主要從文本出發結合文體學、敘事學理論,運用文本細讀、文化批評、歷史研究、比較研究等方法來分析嚴歌苓小說文體特征。從體式、結構、敘事、語言等文體因素方面著手,以多個單篇文本案例分析為基點系統勾勒出嚴歌苓小說文體的多樣化展示及動態變化規律。本書關注到影視劇本的寫作及小說改編對嚴歌苓小說文體的流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將嚴歌苓小說文體與具有代表性的當代中國作家以及海外作家的小說文體進行了對比分析。
鐘海林 ·文學理論 ·18.4萬字
人生得遇蘇東坡,方知可以這樣活!意公子深度解讀蘇東坡,結合現代人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對蘇東坡的人生活法進行層層遞進的探究,道出了東坡精神對當下生活的啟示意義。帶著“世人為何都愛蘇東坡”的疑問,意公子走近蘇東坡,歷經從驚訝到敬佩再到深識的全過程。她探尋蘇東坡的高峰與低谷,研究蘇東坡的家庭與感情,分析蘇東坡的仕途與交友,在深度共感蘇東坡的作品與人生之后,終于了悟蘇東坡與命運和解的真正方法。活著,到底為了什么?面對這個永恒的問題,蘇東坡用他的一生給了我們答案。而通過這本書,我們將和意公子一起,在蘇東坡身上照見自己的人生。
意公子 ·文集 ·15.7萬字
伴隨著視覺文化時代的來臨,文藝界正經歷著一場“圖”與“文”的“戰爭”,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文學受到“圖像霸權”的擠壓與挑戰,部分學者甚至悲觀慨嘆:“文學的黃昏已然來臨”,“文學已走向終結”。為了回應上述文化現象,本書從視覺文化的角度切入,選擇了世紀之交的諸多熱點文學現象,如“文學期刊圖像化”、“圖文書”、“小說的影視改編”以及“新生代”、“70后”、“上海懷舊”、“身體寫作”、“小資寫作”、“美女文學”等,從審美和傳播兩個向度綜合考量世紀之交中國文學的生存圖景。將文學放在一個眾多權力、視線交織的文學場,將其中隱而不彰或熟視無睹的欲望、權力、消費、傳媒與文學之間的關系凸顯出來,從而揭示文學的豐富性與復雜性,幫助讀者清晰把握世紀之交文學的整體樣貌。
趙曉芳 ·文學理論 ·19.6萬字
對于布萊希特的戲劇理想追求,需從其舞臺整體構想中探析其理論主張的內在目標。布萊希特戲劇具有藝術之外更宏大的愿景,即參與社會模式的改造實踐,因而他必須改革戲劇的功能以適應這一社會任務,并以“陌生化”為美學原則,試驗各類舞臺藝術手段,達到促使觀眾思考的目的,引導他們行動起來。強調回到史詩劇場本身,是從戲劇家的藝術活動中提煉出一條“社會任務—戲劇功能—藝術手段”的內在表述路徑,從而加深對其戲劇特征的理解。
姚佳根 ·戲劇 ·15.5萬字
作者從歷代詩詞全集當中,精選關于酒的經典名篇三百首,原打算通過書法方式呈現,以“酒詩三百首”的題名面世。隨著研究的不斷加深,對于酒詩體現出來的文人情懷進行歸類分析,形成詩酒情懷二十六說。本書可以作為歷代酒詩名篇的一個分類選本,還有助于讀者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酒文化。書稿體量不大,可以做成袖珍本。對于酒詩、酒文化感興趣的一般讀者,以及從事酒業的人員來說,本書都有一定的吸引力。作者從歷代詩詞全集當中,精選關于酒的經典名篇三百首,原打算通過書法方式呈現,以“酒詩三百首”的題名面世。隨著研究的不斷加深,對于酒詩體現出來的文人情懷進行歸類分析,形成詩酒情懷二十五說。本書可以作為歷代酒詩名篇的一個分類選本,還有助于讀者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酒文化。
王持之 ·古詩詞 ·4.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