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唯有書香留歲痕(侯仁之文集)》收錄了侯仁之從中學時代起到九十高齡的部分著作和代表譯作,分為早期文章、北京相關、地理學史、書序、自述、憶往等幾類。《唯有書香留歲痕(侯仁之文集)》是對“侯仁之文集”前三卷的補遺,對后世學人和讀者全面了解侯仁之的思想、情懷及其學術成長經歷頗有助益。
侯仁之 ·現當代隨筆 ·38.2萬字
本書為張先生在香港樹仁大學的教學講義,包括《國學概論》《中西文論要點比較》《中國古典小說的歷史發展》《論曹雪芹及其<紅樓夢>》《元曲概說》五種。
張少康 ·文集 ·38.1萬字
本書是作者為學三十來年撰寫的關于文學的論文和評論的結集,共計三十八篇。作者秉持和踐行“掐尖兒式”研究的理念:選擇頂尖級的名家、最優秀的經典和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學現象作為研究和闡釋的對象,以實現研讀經典、走近大師、與大心相遇的目標。文章雖類分三種(經典細讀、名家評析、現象透視),時跨三代(古代、現代、當代),但卻以人這根紅線使其彼此融為一體:探究人心的玄奧幽深,體察人性多維百態,關注人生的處境出路,禮贊人道的平等、寬容、仁愛、自由;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人學作為觀照、研讀和闡釋交學的觀念、角度和理論:將人作為考察的對象和目的,用人的情感、心靈和價值立場賞析、闡釋文學的深度內蘊,經由人學的觀念、理論抵達了文學那豐富多彩、多維多棱、立體交叉的藝術世界。
李永建 ·文學評論 ·38.1萬字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與贛州》以蘇軾與贛州作為話題,貫穿起蘇軾的一生。蘇軾多元化的天賦稟性,起起伏伏的官場生涯,屢屢附身的官貶經歷,讓人們認識了一個富有才華、樂觀浪漫、豁達豪邁、極富人格魅力的文化名家。贛州,涵蓋北宋虔州、南安軍二地,是蘇軾南謫惠州及北歸常州滯留時間最長的州地,也是黃州、惠州、儋州三個蘇軾貶謫地之外留下其最多詩文故事的途經地。本書主要闡述蘇軾經留古虔州、南安軍時的文章故事,旨在補充、完善當下一些蘇軾貶謫文籍中對虔州、南安軍部分的遺失與漏錯,為廣大的蘇軾研究者們提供這段最為詳細與準確的文化史料。
龔文瑞 ·紀實文學 ·38.1萬字
唐代是道教發展的全盛時期,它對文學造成了極大影響。本書在大量的詩文和史實的基礎上,詳細論述了道教對唐代文人生活、思想和創作的影響。該書前兩章分別論述了唐代特別流行的煉丹術、神仙思想、神仙追求與文學創作的關系;第三章以長安道觀為中心,探討當時道觀的發展形態及其在文化活動中的作用;后一章以論述唐代“三教調和”思潮作為全書的總結。
孫昌武 ·文集 ·38.1萬字
本書是21世紀以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理論與批評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研究的集成之作。作者在全面闡釋多民族文學史觀的理論基礎、基本內涵、結構要素、現實價值和學術意義的基礎上,重新探討了中國文學的時間、空間、中國文學史的國家知識屬性等中國文學研究的基本問題,總結了多民族文學史觀與中國歷史哲學轉型的關系,考察了世界主要多民族國家的文化政策與多元文學生態。本書的“多民族文學”不是少數民族內部的“多民族文學”,而是指多民族國家的多民族文學的客觀形態。因此,本書的立意不僅在于促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理論轉向,更在于立足多民族文學史觀的理論基點,重新審視中國文學多民族、多歷史、多傳統、多形態、多語種的特征以及沖融交匯、多元并存、共同發展的歷史規律,進而促進中國文學研究范式的根本轉型和世界意義上的文學話語革新鼎固。因此,世界視野、國家意識與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的中國話語體系建構,是本書的理論創新和學術貢獻。
李曉峰 劉大先 ·文學理論 ·38.1萬字
本書包括《精忠說岳》《惡虎村》《惡虎莊》《五女捉蘭》《三打韓通》《逍遙王》六部中短篇評書。其中除《逍遙王》是《東漢演義》的續書,為賈建國、連麗如著述外,《精忠說岳》《惡虎村》《惡虎莊》《五女捉蘭》《三打韓通》均系挖掘整理著名評書藝術家連闊如先生民國時期口述刊登在各報刊上的評書秘本。本書保留了評書話本的行文風格及口語化特征,又適應當今讀者的閱讀習慣,是一部雅俗共賞的評書合集。
連闊如口述 賈建國 連麗如整理 ·民間文學 ·38.1萬字
這是《蔣子龍文集》中的中篇小說卷。該卷主要收錄了作者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在這一卷中,作者的寫作手法變化較大,題材多種多樣,主人公也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對現代生活的大展示,更是對各種人性特征的揭示。
蔣子龍 ·文集 ·38.1萬字
在全球體系重新構建、民族國家激烈競爭的當今世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使國民知曉自己、讓世界認識中國,已成為關涉甚廣的重要議題。本書立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及其與世界各民族的跨文化交往,梳理和總結人類學的中國故事。全書內容包括對西學東漸后人類學本土化問題的學科性思辨,同時也涉及了與之相關的個案論述。其中既有關于多民族中國的總體論述及夷夏關聯的田野調研,也包括了以北美、不列顛及俄羅斯等地為例所做的跨文明比較。
徐新建 ·文學理論 ·38.1萬字
本書以日歷為線索,扼要追記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水利改革與發展中的重要事件,力圖反映新中國水利發展的基本歷程以及水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全書共收錄事件條目1767條,內容主要包括法律法規、方針政策、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水利會議、水利系統機構沿革、水利科教與宣傳出版、黨和國家領導人有關水利工作的視察活動或重要講話,以及水利改革與發展中的其他重要事件等。
《中國水利 歷史上的今天(1949—2012)》編委會編 張偉兵主編 王冠華 耿慶齋副主編 ·紀實文學 ·38萬字
本套裝包含《妙趣人生》《江湖老友》《飲食男女》《紅顏知己》4部蔡瀾作品。細碎的日常被作者描繪地有滋有味。看似隨意漫談,實則充滿人生智慧。“玩物不喪志”的人生令人艷羨,“活在當下,甚是好玩”是作者給所有人的精神指引。
蔡瀾 ·文集 ·38萬字
本書由葉嘉瑩先生親自參與、指導,與安易女士共同撰著。全書將王國維詞按發表時間的次序排列,即:甲稿的61首、乙稿的43首、《觀堂集林》之《長短句》中新增加的3首、《觀堂集林》之《苕華詞》中新增加的8首,共115首。每首詞均有葉嘉瑩先生細致講評。另外,開列了王國維詞各種版本附錄于書后。還將69家作者的86種有關王國維詞的文章或專著,以發表時間為先后次序,并列表附于書后,以供讀者參考。
(加)葉嘉瑩等編著 ·文學評論 ·38萬字
《警世通言》內容豐富,有反映市民生活的《崔待詔生死冤家》,反映婦女生活的《小夫人金錢贈年少》、《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及反映愛情生活的《樂小舍生覓偶》等作品。
馮夢龍編 ·現當代隨筆 ·37.9萬字
本集收入作者研究俄蘇文學批評史的成果。第一部分《在歷史和形式之間——考察19-20世紀俄羅斯文論的一個視角》選自作者不同專著的一些章節和刊物發表的論文,但總的構思是新的,服從于新的構想,也新寫了《總論》和五個新的章節,并附了五篇相關的論文。第二部分《20世紀俄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發展》選自《20世紀俄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一書中作者撰寫的《總論:20世紀俄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發展和特點》,各個年代的概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崛起、20-30年代的確立和內部對話、50-60年代的反思和拓展、70-80年代的新趨勢),并選了兩篇相關的論文。第三部分《蘇聯當代文藝學的新進展》選自《20世紀俄蘇文論》。
程正民 ·文學理論 ·37.9萬字
鴻雁主編的《圖解:唐宋八大家(全彩圖解典藏版)》精選唐宋八大家的經典著作,不僅從創作背景、思想內容、作者生平等方面對所選作品作了簡潔生動的題解,而且還對原文進行了精準的譯白,并對一些生僻字、繁難詞句作了詳細的注釋。
鴻雁 ·文學評論 ·37.9萬字
本書以歷史發展為線索,在探討“詩味”論的儒道淵源基礎上,從先秦至明清的各個歷史時期,選取“興味”“滋味”“韻味”“淡味”“禪味”“趣味”等詩味范疇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理論內涵進行細致分析。在此基礎上,對“詩味”的不同形態產生的原因予以闡釋,尤其分析“詩味”不同形態所體現的文學思潮流變過程。本書采用縱向歷史綜論和橫向“味”類交織的研究方法,將“詩味”論向縱深和平闊兩個方向進行拓展。在縱向的“味”論史和橫向的“味”觀念兩方面皆有詳細梳理,尤其注重觀念的發生、演進的文化及詩學成因,使作為詩學概念的“味”得到全方位的樣態呈現與內涵深解。
金耀民 ·文學理論 ·37.9萬字
“文學”除了作為科系、作為專業、作為課程,還有作為修養、作為趣味、作為精神的一面。“文學史”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在表達民族意識、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異文化、融入“世界文學”進程方面,曾發揮巨大作用。作為一門學科的文學史是在西方學術觀念的影響下,在19到20世紀之交的形成的,并在20世紀獲得了全面發展,《作為學科的文學史》著力探討的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文學史及文學史寫作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陳平原 ·文學理論 ·37.8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的結項系列成果子課題(基礎原理部分),系統探討了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和批評標準,含網絡文學評價的藝術哲學前提、評價主體身份、評價體系建構原則、評價體系構建關聯要素,網絡文學評價的維度選擇與對象區隔、評價體系、邏輯層級、指標設計與要素倚重,以及網絡作家的評價標準、網絡作品的評價標準、文學網站評價標準等,是一部切中網絡文學評價基本學理問題的原創性理論專著。
歐陽友權 ·文學理論 ·37.8萬字
《聞一多大全集》本著優中選精的原則,斟酌再三,將聞一多最膾炙人口的詩歌、演講、文藝評論、學術研究、散文、雜論、書信等作品遴選出來,集結成書。鑒于聞一多在詩歌方面成就最大,《聞一多大全集》的遴選也比較側重于其詩歌作品。如詩集《死水》《紅燭》《真我集》等,無一不體現了聞一多的“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主張。
聞一多 ·文學理論 ·37.8萬字
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終于寫作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后高峰。本書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書中痛苦回憶;他在書中深刻反思;他在書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書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巴金 ·文集 ·37.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