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由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組織行業重點企業、科研院所的相關專家學者,在廣泛收集和整理大量歷史檔案資料的基礎上編寫完成的。本書從企業成長、產品創新、科技進步、行業發展等各個方面,系統地介紹了我國通用機械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總結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特點和經驗教訓,是我國第一部反映中國通用機械行業,特別是泵、風機、壓縮機、閥門、氣體分離設備等重點行業跨世紀發展歷程的文獻。本書內容翔實,并配有近百幅照片,可讀性強。
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 ·經濟史 ·44.9萬字
《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是一部極具挑戰性的重要著作。它對1500年以來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系作了一個氣勢恢宏的論述。作者安德烈·貢德·弗蘭克把中國置于亞洲的中心,把亞洲置于全球經濟的中心。他認為,中國需求白銀,歐洲需求中國商品,這二者的結合導致了全世界的商業擴張。與學術界多數人的通常看法不同,在他的分析中,中國在工業革命前的經濟史中占據著極其突出和積極的地位。為了闡述他的觀點,他廣泛利用了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亞洲和歐洲經濟史的專家的最新成果。西方最初在亞洲經濟列車上買了一個三等廂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個車廂,只是到19世紀才設法取代了亞洲在火車頭的位置。名副其實貧窮可憐的歐洲人怎么能買得起亞洲經濟列車上哪怕是三等車廂的車票呢?歐洲人想法找到了錢,或者是偷竊,或者是勒索,或者是掙到了錢。
(德)貢德·弗蘭克 ·經濟史 ·29.9萬字
1870年以前,人類生活在極度貧困中,緩慢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果被不斷膨脹的人口吞噬。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發明創造加速推進,技術能力每過一代人得以翻番,最終改變了全球經濟生活的面貌。前人以為,這種力量將幫助我們建立起完美的理想社會。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在本書中,知名經濟學家布拉德福德·德龍講述了1870—2010年工業實驗室、現代公司組織和全球化如何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物質繁榮,它們給人類和全球帶來了何種變化,以及為何沒能幫助我們建立起理想社會,反而使全球陷入了氣候變暖、經濟衰退、不確定性與不平等加劇的困境。本書以令人驚嘆的廣度與深度,向讀者揭示了加長版20世紀的發展真相:遠非大幅躍進,而是蹣跚前行。
(美)布拉德福德·德龍 ·經濟史 ·30.8萬字
第一部分論述了美國貨幣體系從殖民初期到19世紀末期的演變;第二部分討論的是“美聯儲的起源”;第三部分確認了從1914年成立到1928年,促使美聯儲從成立之日起就幾乎不間斷地擴大貨幣供給的金融利益和思想意識,還分析了摩根和洛克菲勒集團之間金融利益的一致性和沖突,如何影響了胡佛政府和羅斯福政府第一任期美聯儲的政治傾向和行為,以及羅斯福政府第二任期的國際貨幣政策和國內銀行金融政策;第四部分闡明了為什么在20世紀20年代英國和美國政府如此急切地尋求在一個具有嚴重缺陷和通貨膨脹幻象的古典金本位幣制基礎上重建國際貨幣體系的原因,并分析了導致金匯兌本位制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瓦解的“內在矛盾”;第五部分討論了新政與國際貨幣體系,羅斯巴德對推動新政政策的根本轉變并從中獲益的經濟利益集團進行了分析。
(美)默里·羅斯巴德 ·經濟史 ·31.9萬字
從公元前3000年到21世紀,從一塊泥板上的債務記錄到制霸全球的金融巨獸,資本影響和左右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書中,作者站在“資本邊際收益遞減”和“耗散結構”兩大理論基礎上,闡述了資本是如何積累、如何形成的,又投向了什么地方、塑造過哪些文明和霸權:古希臘時期的虛擬金融概念、十字軍東征催生了近代銀行系統、殖民貿易讓歐洲商隊遍布全球、戰爭資本主義護衛英國重組全球產業分工、金融資本如何打造一個個巨型企業、外幣結算體系促成全球資本合作、以硅谷為代表的創新資本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科技奇跡……但是,資本無限增殖的內在需求及其周期規律又導致人類不斷陷入危機:古羅馬資本文明的隕落、南宋復雜社會的崩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間的霸權更迭、全球金融危機頻發、窮國和富國間壁壘高筑……在日益成熟的全球化體系中,資本既是建設者,又是毀滅者。那么,如何建立起開放的耗散結構體系,破除“資本邊際收益遞減”的魔咒?本書將幫你揭開人類文明史的發展邏輯。
彭興庭 ·經濟史 ·26.3萬字
李伯重先生一直著力于江南經濟史的研究,他思路開闊活躍,擅長以國際學術的視野來研究古代和近代江南的經濟發展歷程,挖掘其獨特性。本書通過大量中外史料,從環境變化、人口控制、婦女角色的變化、農業和手工業的勞動生產率、技術手段的革新、城市的發展等幾個方面來考察明清江南經濟史,從而引出自己對明清之際江南經濟是發展還是停滯這一歷史命題的再思考。本書作者敢于對國內外史學界流行的觀點和定論提出質疑和挑戰,全書貫穿著強烈的問題意識,體現出作者獨立思考的功力和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
李伯重 ·經濟史 ·39.4萬字
1966年,薩繆爾森與弗里德曼先后加盟了《新聞周刊》雜志。他們被指派的任務是,就商界和經濟學界的議題展開爭論。薩繆爾森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旗幟人物,他遵循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指引,贊同對經濟進行管理。而此時的弗里德曼在保守主義學術圈之外,仍然籍籍無名。他堅決捍衛“貨幣主義”的觀點,堅持美聯儲應當對流通的貨幣數量進行嚴密的控制。在本書中,身為作家和記者的尼古拉斯·韋普肖特講述的這兩位現代經濟學巨匠的故事傳神而又詼諧,他們偶有交叉的生活經歷和史詩般的智力對決引人入勝。他們爭論的核心議題是,是否應該或者應當如何管理經濟。這場爭論讓人們得以窺見美國那段最為持久的經濟動蕩時期。20世紀50年代是經濟增長的黃金時代,但是此后的數十年經濟由盛而衰,并深受“滯脹”之苦,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吸引了政治家們幾乎全部的注意力,同時也成為全球爭論的焦點。時至今日,這場爭論仍在繼續。
(美)尼古拉斯·韋普肖特 ·經濟史 ·20.6萬字
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眾多,內容龐雜,許多理論十分晦澀難懂,所以本書只能擇其主要流派進行介紹。而且在有限篇幅內如何能較為完整、深入,同時又能準確地闡明各流派的基本理論觀點及最新發展,梳理各流派之間的分歧和爭論。本書根據作者2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在篇章結構、體系安排、內容取舍方面都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和努力,以盡可能符合本書編寫任務的目標。
楊海濤 繆一德 ·經濟史 ·24.7萬字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引進西方經濟學40年。本書介紹了四十年來西方經濟學及其分支學科在中國的引介、傳播與發展,在此基礎上,深入闡釋了西方經濟學對中國經濟政策、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帶來的重要影響,討論了中國學界對西方經濟學相關理論在中國的應用及其爭論,回答了在新時代如何看待和對待西方經濟學的問題,展望了西方經濟學的未來發展和在中國的應用前景。本書是中國引進西方經濟學四十年的全景展示。
方福前等 ·經濟史 ·23.2萬字
本書是《走向自主創新》一書的續集,它收錄了關于中國高鐵、核電、液晶面板、數控機床的4篇調研報告和1篇關于“產品開發平臺”的理論文章。這些研究表明,自主創新不僅在中國工業具有深厚的歷史根源,而且是中國企業和工業獲得競爭優勢和實現技術突破的唯一途徑。本書的工業研究以實地調研和訪談為基礎,結合國際主流創新理論,再現了中國工業發展中鮮為人知的歷史,探尋中國工業技術進步之源。本書的主題是:技術只能自己干。書中提出,中國工業要想創新就必須自己掌握技術,而要掌握技術就必須進行和堅持自主的技術研發。書中論證了政府產業政策的發力點應是鼓勵、鞭策、支持中國競爭性企業的能力成長,并提出自主創新是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根本動力。本書進一步澄清了國內外有關“自主創新”問題的爭論,比如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的關系是什么,強調自主創新會不會導致閉關自守,自主創新在技術落后的條件下是否可行,等等。本書觀點鮮明,邏輯嚴謹,文風簡潔,破立結合,既充滿激情又不失理性。書中的部分內容發表后,曾在國內研究界、相關行業、決策層引發強烈反響和關注。
路風 ·經濟史 ·39.1萬字
《激蕩人生》是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繼《大敗局》、《激蕩三十年》之后的又一力作。《激蕩人生:一起走過三十年》描寫了上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三個不同歷史階段30位企業家的人生歷程,出色地將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激蕩與繁華匯聚到了這些業界領袖最驚心動魄的人生片段上,生動地展示了個人在大時代變動中的復雜與魅力。三十年商海沉浮,無數公司的興亡、企業家的起落,編織成了這段獨特的歷史。他們在推動中國重新振興的同時,也留下了無數精彩的故事。唐駿、史玉柱、柳傳志、郭臺銘……這些企業家個人歷程中重要的轉折時刻,匯聚成了我們這個國家前進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他們在當代中國的成長經歷和人生經驗,必將給無數后來者提供豐富的啟示和教益。
吳曉波編著 ·經濟史 ·23.6萬字
在計劃經濟時期,曾被譽為“共和國長子”的東北工業基地以“出機器、出經驗、出人才”大力支援了共和國的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后東北經濟卻日漸衰落。特別是在當下,東北經濟社會似乎被鎖定在一個轉型艱難的狀態,發展乏力。其原因究竟為何?不知今者察之古,“東北現象”的答案或許就隱藏在東北經濟史特別是東北工業歷史的脈絡中。本書以時間為線索,從19世紀60年代東北工業發軔寫起,收筆于20世紀改革開放之前,時間跨度長達一百余年。該書重點考察了計劃經濟時期東北工業發展的情況,分析了東北工業的特點,探討了東北工業的歷史地位,并對東北經濟困境的歷史成因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石建國 ·經濟史 ·21.9萬字
本書從財政效率的角度對英國產業革命與荷蘭市場革命過程中財政制度變遷進行的對比考察既是諾斯開創的新制度分析方法的應用與發展,也是一種用公共經濟理論來解釋產業革命的全新嘗試。本書的結論是現代經濟革命的爆發主要依賴于財政制度的變遷與財政效率的提高,然而,財政制度的變遷并不是歐洲優秀文化與先進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繼承與延續,相反,它是因被海峽隔絕而偏僻落后的英國的貴族政治、島國文化、地緣政治與重商主義生存經濟偶然結合的產物。
宋丙濤 ·經濟史 ·27.2萬字
于2005年出版《溫州古代經濟史料匯編》后,編者歷時14年完成《溫州古代經濟史料續編》。兩書共征引史籍726種,收錄史料3097條,分為概述、戶口、土地、水利、農業(上)、農業(下)、林畜業、漁業、手工業(上)、手工業(下)、鹽業、建筑業、交通運輸郵傳業、商貿業、賦稅、金融與物價、災異、恤政等18卷,近110萬字,較全面地反映了溫州古代經濟活動的總體面貌,是研究溫州古代經濟必備的工具書。
俞光 ·經濟史 ·42.9萬字
《中國經濟與社會史評論》是社會史和經濟史方面的集刊,匯集了相關領域的大量優秀成果。本書為2018年卷,分為“財政與經濟”“經濟、文化與社會”“明清佛教與社會”“生活習俗”“學術評論與綜述”五個專題,收錄的文章資料翔實,充分利用社會學、史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結合檔案、碑刻、契約文書等,對財政經濟、佛教、生活習俗等問題進行了考察
陳鋒主編 ·經濟史 ·34萬字
《工業化和制度調整——西歐經濟史研究》著重研究了西歐工業化和制度調整之間關系。本書將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為分水嶺,分析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自由市場經濟向政府干預市場的混合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作者延續了在《資本主義起源》一書中的分析方法,將資本主義分為剛性體制和彈性體制。作者認為,混合市場經濟體制的特征是政府調控市場,實行“福利國家”模式以及重視可持續發展,而這一轉變就是資本主義的制度調整。
厲以寧 ·經濟史 ·31.2萬字
《資本主義的起源--比較經濟史研究》對西歐資本主義起源問題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論模式。作者將封建社會分為剛性體制和彈性體制兩種類型,認為西歐封建社會的體制是剛性體制,而在這種剛性體制下出現了體制外的異已力量和體制外的權力中心,從而導致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
厲以寧 ·經濟史 ·36.5萬字
《二十世紀的英國經濟》上編從四個方面說明了“英國病”的由來,即“世界工廠”地位的喪失及其留下的遺產,殖民擴張給國內經濟帶來的嚴重后果,福利國家、財政負擔和低效率的經濟,以及傳統精神對經濟穩定和增長的消極作用。下編則說明了英國“國有化”的試驗,需求管理的演變,“計劃化”,收入政策及其在新形勢下的運用,調整工會、企業界、政府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繼續調整對外經濟關系,等等。作者認為這些措施都未能奏效,英國經濟將繼續在“病態”中遲緩地走向未來。
厲以寧 ·經濟史 ·33.6萬字
在本書中,愛德華·巴萊森追溯了美國的欺詐史——以及從未停止的與欺詐的斗爭——從P.T.巴納姆時代到查爾斯·龐茲和伯納德·麥道夫的時代。從19世紀早期美國法律界支持的“購者自慎”出發,這本史無前例的著作描繪了從鍍金時代到新政時期,再到“偉大社會”時代,現代監管機構如何緩慢又零碎地發展,以保護消費者和投資者。它最終到達最近的放松監管時代,放松監管帶來了一連串代價高昂的欺詐問題,包括儲貸危機、公司會計丑聞和最近的按揭市場的潰敗。通過追溯美國如何與欺詐斗爭,以使經濟生機勃勃,而不被欺詐所侵蝕,本書提醒讀者,美國的資本主義建立在社會信任這個不穩定的基礎之上。
(美)愛德華·J·巴勒森 ·經濟史 ·35.8萬字
這是一部語言生動、有著強烈現實感的講述經濟理論發展歷程的學術著作。該書從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實出發,極有針對性地選擇、介紹和評價了百年來經濟學發展過程中的相關理論,如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市場經濟理論,宏觀經濟理論和政策的演變,微觀經濟理論,福利經濟學,經濟發展理論,經濟學在研究家庭、犯罪、人力資本、公共選擇方面的擴展,企業理論,經濟管理理論,制度變遷理論,以及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探索的理論等。書中所涉及的經濟理論,對于正在從事體制建設、企業經營的人們極具現實意義,對于期望聯系現實、了解經濟學發展歷史、系統學習經濟學知識的人們以及其他熱愛經濟學的人們亦極具教益。
李義平 ·經濟史 ·2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