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重慶市檔案館、成都市檔案館有關城市土地行政資料,結合民國時期報刊及相關論著,探討抗戰時期城市土地問題及政策的實施情況,考察國民政府在土地行政方面出現的問題,解決方法,實施手段,民眾反應,社會效果,并總結出:城市土地問題與城市建設密切相關,平均地權是解決城市土地問題的良策。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在重慶的土地行政實踐沒有實施漲價歸公,城市土地政策的作用難以發揮,未能達到解決建設資金、發展城市的目的。
韓宏偉 ·中國經濟 ·26萬字
本書是關于經濟增長理論的再次探討,同時也是經驗現實的實證。其中心論題是立足理論的本土化研究,對中國經濟特區成立30多年來經濟增長方式的合理性和適應性進行考察,理解真實情境中的經濟增長方式和要素作用機制,在此基礎上尋找經濟特區實現二次創業和增長方式轉型的路徑。
姬超 ·中國經濟 ·16萬字
本書從城市規劃與現代景觀、演出場所的建造經營、人群聚散與資源流動、競技運動與身體政治、革命話語與民族精神、粵人之聲的擴散變易等六個主題出發,討論了19~20世紀省(廣州)、港(香港)、澳(澳門)三地大眾文化與都市變遷的共性、流通以及日后衍生的差異。
程美寶 黃素娟 ·中國經濟 ·23.5萬字
本書在闡明了無錫、保定農戶收支變化的地域政治、經濟、社會背景的情況下,基于2011年調查和1998年調查的數據,以無錫馬鞍村與玉東村、保定南鄧村與固上村為重點,對無錫、保定城鎮化進程中農戶收支變化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力圖詮釋20世紀末到21世紀第一個十年無錫、保定農戶收入與支出變化的特征及其結構變遷的原因,從而為觀察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鮮活的案例。
趙學軍 隋福民 ·中國經濟 ·23.7萬字
我國城市化是以郊區為主的城市化,郊區城市化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郊區城市化進程中使得社區經濟結構多樣化、社區社會結構分化、社區組織結構產生變化轉變。由于郊區城市化造成郊區的社會分化,郊區社會治理的主體、客體及環境相應發生改變,郊區城市化對傳統社會管理體制帶來以下的沖擊,包括郊區城市化進程中“三資”怎么處理、如何加快郊區農民市民化進程、如何促進郊區的外來人口融入郊區及城市、如何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以適應郊區城市化的沖擊等。因此,需要構建城鄉社會治理一體化制度體系,最大限度縮小城鄉差別,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構建社會治理一體化制度體系的路徑包括城鄉生產要素配置一體化、城鄉戶籍管理制度的一體化、城鄉社會治理體制機制一體化、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四個方面。
尤琳 ·中國經濟 ·25.7萬字
這是一本全方位展現蘇南地區在現代化建設中城鄉一體化發展成就的重要著作。在本書作者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從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多維視角,全面系統地介紹和總結了蘇州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實踐經驗,包括“三大統籌”、“三集中”、“三大合作”、“三置換”等,通過比較,總結出了它的特色,同時也分析了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了解決對策,這些都對我國其他地區的城鄉一體化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價值。
夏永祥 陳俊梁 ·中國經濟 ·23.6萬字
本書圍繞“綠色發展”這一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理念,全面回顧了無錫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的實踐過程,總結提煉了無錫在不同環節和不同領域建設“兩型社會”的經驗與啟示,涉及發展目標、總體方向、支撐體系、產業布局、城鄉關系、理念創新等方面,并歸納出一套科學、完整、適用的資源利用和環境建設的理論與方法技術體系,能夠對我國其他地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有益的案例參考和科學的決策依據。
劉煥明 ·中國經濟 ·23.5萬字
本書對中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的經濟增長和波動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對2017年的中國經濟形勢進行了展望,探討了2017年中國經濟運行的特點和可能存在的風險。本書對中等收入階段下的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的發展變化特點及其結果進行了系統動態分析,探索了進一步改善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結構的路徑,并對能源和政府債務等“供給側”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解讀。
劉偉 蘇劍 ·中國經濟 ·15.4萬字
本書以“五大發展理念”為主線,深入研究經濟新常態下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攻方向、主要任務,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型城鎮化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農村扶貧攻堅等重大問題,提出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構筑城鄉統籌發展新格局、拓展改革開放新空間、建設宜居宜業新家園、實現人民幸福新提升的實施路徑和對策建議。
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 ·中國經濟 ·23.4萬字
本書從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切入,探討民族地區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對民族關系的正向影響、對民族團結形勢的總體影響。在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一般理論探索的同時,本書將研究視角聚焦于民族地區,試圖從我國多民族國情出發,考察民族地區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因素和制度環境,以期更好地把握影響社會責任理念和行動的制度因素,進而從組織與制度互動的角度為制度的堅持和完善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
劉玲 ·中國經濟 ·23萬字
本書從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著眼,嘗試在世界經濟的視域內,對經濟轉型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以期在細致觀察和深入的差異分析的基礎上,明確對中國國情的客觀認識,引發對中國結構性問題解決的思考。
李毅等 ·中國經濟 ·24.2萬字
本書基于外部性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的思想,從考慮交通基礎設施對國家和區域發展的作用機理出發,深入研究分析了我國高速鐵路在現代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作用,從理論和實證方面對我國高速鐵路與國家發展戰略與高鐵經濟帶、與土地開發、與服務質量、與節能環保等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得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結論,對于促進高鐵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林曉言等 ·中國經濟 ·24.1萬字
《中國石油流通行業發展藍皮書》是一部全面分析和研究中國石油流通行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展望的藍皮書,它由中國石油流通協會、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學院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合作共同完成,按年度向全社會公開出版發行。藍皮書共分四大部分:宏觀環境及對石油流通行業的影響分析、國內外石油市場現狀、石油流通行業展望和中國石油流通業現存的主要問題。宏觀環境及對石油流通行業的影響分析,主要分析國內外宏觀外部環境對石油流通行業發展的影響,包括國際宏觀環境及對世界流通行業的影響分析和國內宏觀環境及對中國石油流通行業的影響分析等;國內外石油市場現狀,從產業整體發展角度重點分析國內外石油流通行業發展現狀,包括國際石油市場現狀、中國石油流通行業現狀;石油流通行業展望,從原油市場、天然氣市場、成品油市場、煉油業等角度對國內外石油流通行業進行展望預測,主要包括國際石油流通展望、國內石油流通展望等;中國石油流通業現存的主要問題,從環保、市場、法制環境等角度分析石油流通行業現存的問題。
孫仁金等主編 ·中國經濟 ·21.3萬字
經過30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已進入新階段,如何找準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以彌補舊動力衰竭帶來的損失,并為中長期發展奠定基礎,顯得重要而緊迫。本書圍繞經濟發展動力這一主題,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依據人本發展理論,對影響經濟發展的一些重要因素,如體制改革、區域發展、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進行分析。
李佐軍主編 ·中國經濟 ·23.9萬字
產業自主性,即主要產業被外資控制的情況,直接涉及國家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本書選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并進一步選擇汽車、鋼鐵、裝備制造、有色金屬、電子信息以及高技術6個重要行業為研究對象,用外資市場控制度、股權控制度、技術控制度、總資產控制度和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5個指標定量分析了近年來我國三次產業和上述6個行業及其細分行業的外資控制情況和變化趨勢;搜集了相關案例進行剖析;最后提出了防止中國產業外資控制的對策建議。
卜偉 李文興 ·中國經濟 ·22.5萬字
本書試圖對人力資本、創新和技術變遷在轉型經濟中的作用做深層次分析,并討論中國的經歷在何種方式上為中國自身和其他國家提供了重要的經驗教訓。書中深入研究了人力資本、創新和技術變遷在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和中國經濟總體發展格局中的作用,考察了宏觀經濟最新發展情況以及教育和創新發展的趨勢,還研究了結構變化是如何為中國獲得一系列更先進增長驅動力做好準備的。
宋立剛 (澳)郜若素 蔡昉 (澳)江詩倫主編 ·中國經濟 ·24萬字
1978年,中國反貧困之戰拉開帷幕。經歷了近40年的減貧之路,扶貧對象、扶貧標準、扶貧政策數次調整。從“片區”到縣、到“整村推進”,再到精準到戶,扶貧政策呈現出從面到點的變化路徑。本書全方位,多視角,跨區域解析了我國扶貧的歷史變革的進程。我國貧窮人口基數大地域廣扶貧的政策路徑也不一樣,決定了扶貧是長期的也是艱難的。全書從理論到政策做了很好的梳理。
朱信凱 彭超等 ·中國經濟 ·16.1萬字
擴大對外開放中,要十分注意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這是保障國家根本經濟利益的必然選擇和要求。跨國公司在華投資與資產并購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效應,但也對中國的國家經濟安全帶來一定程度的威脅。本書在理論上嘗試建立跨國公司投資、資產并購與中國經濟安全的分析框架和基本命題;在實踐上,從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和資產并購對中國產業結構的影響、貿易結構的影響、金融安全的影響、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以及環境污染效應等方面,對中國的國家經濟安全進行評價與反思,并提出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有效途徑。
樊增強 ·中國經濟 ·24.5萬字
本書以固有自然資源特許使用權為研究對象,主要從公法學視野,對國有自然資源特許使用權的曲來、性質,取得、行使、保護等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有別于私法研究模式的思考。本書不僅適用了比較分析、規范分析、實證分析等傳統方法,也注意借鑒經濟學、資源環境學、政治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的思維視野和方法,這也是本書在研究方法上的創新。
張牧遙 ·中國經濟 ·24.4萬字
該書稿是作者的博士論文?;A設施投資不僅改善了基礎設施水平,而且也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F有文獻主要從社會產出彈性、對私人投資的影響、出口貿易角度研究了基礎設施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然而很少有文獻關注基礎設施對我國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效應。事實上,雖然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促進了我國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以及進口貿易特別是中間產品貿易的快速發展和出口貿易競爭的加劇也提升了我國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但是,外商直接投資對高技術專利的封鎖,以及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的加工貿易對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有限,因此,在外部技術的影響下,我們必須加強自主創新力的提升,為此,研究基礎設施對我國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效應,考察其作用機制成為一個關鍵的重要因素。
梁超 ·中國經濟 ·10.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