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前往QQ閱讀APP
搜索「文化間性:記憶與反思(曹衛東學術文集)小說全文...」閱讀
童慶炳
認識衛東是在他的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會上,當時我是答辯委員會的主席。記得當時大家對他的論文提出了不少問題,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對哈貝馬斯還不甚了解,但又感興趣;另一方面是因為衛東本人的論文引人入勝,因而讀得比較仔細,自然問題也比較多一些。衛東在答辯時侃侃而談,其知識之廣博、思想之銳利、表達之清晰,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L江后浪推前浪”這句話不由涌上心頭,如今的中國年輕學者中還有這樣具有深厚學術實力的人,我心里實在感到興奮和安慰。這是1998年夏天的事情。
2001年,衛東加盟北師大文藝學研究中心,我們成了同事。這是北師大文藝學研究中心的幸事。一個研究中心還有什么比獲得寶貴的人才更寶貴的呢?我覺得我們的研究中心因衛東的加盟而壯大了不少。他開始上課,開設了德國現代美學思想課程,接著又開設了德國古代美學思想課程。他的課從不拖泥帶水,幾句話就把一個問題的實質點出來,同時又不缺乏具體的個案分析,既有思想的傳授又有藝術的魅力。他的課很自然地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還有一些同學受他的影響,而熱衷于德國思想的探索與研究。
衛東不斷送書給我。這些書全是他的著作,如《中國文學在德國》《交往理性與詩學話語》《雪落美因河》等,有論著,也有學術隨筆,還翻譯有哈貝馬斯的《后民族結構》《包容他者》等。他的論文在各種不同的刊物發表,我時??吹媒蚪蛴形丁K螌W十分努力刻苦,產量頗豐,令人高興與羨慕。他的德語很棒,自不必說。但他在翻譯德國專家的學術講座時那種迅速捕捉思想與詞語的能力,還是讓人感到吃驚。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評介德國思想家的理論,但在其中總能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和見識,這是很難得的。我一直認為,一個精通外語的翻譯家和評介者,一定要有對于評介對象的深入了解,做到盡可能的客觀,要有充分的知識介紹;但又一定要有自己的見識。對于評介者有自己的基于了解基礎上的獨到看法,即思想的分析,這樣才能掌握評介的真精神。衛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衛東在中國與德國的文學交流方面的著作《中國文學在德國》,全面系統地評述了德國人如何吸收、理解中國文學。這部書給我的印象是作者的“清醒”。作者不像過去某些一知半解的研究者那樣,因為德國大文豪歌德介紹和欣賞《好逑傳》而沾沾自喜。衛東冷峻地指出,歌德之切入中國文化既不是由中國哲學,也不是由中國文學,而是由“中國花園”?!爸袊▓@”恰恰是歌德嘲諷、挖苦的對象。歌德實際上是要借對“中國花園”、“中國時尚”的攻擊,表達他對德國問題的看法。中國人在歌德的眼中,不過是一些“空想家”,所編織的也僅是些“浪漫情趣”,歌德不過是借他人之酒杯而澆自己的塊壘,借此宣揚古典主義而攻擊浪漫主義。
也就是說,各個時期的德國人在介紹中國文化的時候,雖然有客觀介紹和推崇中國文化的,但更多的是把中國文化納入他們生活的語境中加以誤讀,以表達對他們自己的社會問題的看法,建構他們自己的現代理論。他們不過是“利用”中國文化而已。用衛東自己的話說:“我個人傾向于把西方現代思想的形成看做是一個通過尋找‘他者’進而尋找‘自我’的雙向過程。在此過程中,中國作為一個‘他者’,一直處于在場狀態。汗牛充棟的漢學著作告訴我們,西方許多重要現代思潮或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中國傳統思想的啟發。”其中對中國文化的曲解也充滿了整個德國對中國文學的介紹和吸收過程中。這里貫穿了衛東自己深刻的問題意識。其實,今天我們對于西方文化的吸收過程,或多或少也應該有德國人當時對中國文化的“利用”意識。不要一味地鼓吹西方的思想,以為西方一切都好。西方的思想有好的,也有壞的,甚至有很壞的。我們真的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當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首先要真實地了解西方的思想,只有在真正地了解西方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實現正確的取舍。這難道不是衛東《中國文學在德國》一書給我們的啟發嗎?
衛東對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思想的研究,特別是對哈貝馬斯的研究,更是廣為人知,受到了學界的關注。衛東對法蘭克福學派的研究有一點是令人稱道的,那就是他通過研究,認為法蘭克福學派內部其觀點、其方法并非是統一的,鐵板一塊的。其中有些人傾向于規范研究,有些人則更傾向于經驗研究,他們對社會問題的見解以及哲學的理念也常大異其趣。這種同中之異的考察也是我所欣賞的。因為這種考察不是把一些相似的學者的思想一鍋煮,而是加以分析,辨別異同,尋找異同的原因,這會給人更深刻的啟示。
大家都知道法蘭克福學派的傳人哈貝馬斯更是衛東研究的重點,他的博士學位論文《交往理性與詩學話語》,就是這一方面的代表作。他還有許多推薦評介哈貝馬斯的論文常見于各種刊物。他對哈貝馬斯的評介是比較全面的。他認為,哈貝馬斯在西方知識界,無疑是最具影響力的一位思想家。他把哈貝馬斯的學術思想分為“前學術”期、“前交往”期、“交往”期和“后交往”期,對于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的精髓如數家珍,使這種理論在中國贏得了許多學者之心。衛東本人與哈貝馬斯有密切的交往、深入的交談,這使他獲益匪淺。他的幾次德國之行無疑給他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這里值得寫一筆的是,衛東對哈貝馬斯也不是一味贊同、一味宣傳、一味吹捧。在哈貝馬斯寫了支持科索沃戰爭的文章之后,他寫了一篇批評哈貝馬斯支持科索沃戰爭的文章,指出哈貝馬斯這篇文章的觀點與他自己一貫主張的交往理論相互矛盾。此文在哈貝馬斯來中國的時候引起了爭論,有人認為衛東對哈貝馬斯進行了“人身攻擊”,引起了哈貝馬斯的不悅,衛東不得不為此進行艱難的解釋,說明那篇文章的觀點是學理性的、立場性的,而非“人身攻擊”。哈貝馬斯最終接受了他的解釋。不論現在有的學者對衛東還有什么看法,作為此事的旁觀者,我對衛東是理解的。一個學者最重要的品格是堅持真理,即或是自己的老師或崇敬的大師,如果認為他偏離了真理,也可以直言不諱地指出來。不能因為他是大師就違心地加以保護。趨炎附勢是一個學者的墮落。
衛東現在正開始他的另一項規模宏大的學術的長途跋涉——撰寫《德國思想史》。德國人自己有兩部“德國思想史”,衛東作為一個中國人為什么不去翻譯它,而要自己親自來寫它呢?衛東認為,德國人寫的“德國思想史”是用“自我視角”來寫的;中國人寫的“德國思想史”是用“他者視角”來寫的,不同的視角,所看到的是不同的東西或同一東西的不同方面。實際上,在德國現代思想的形成過程中,德國人也把他們所理解的中國文化、“中國形象”結構到他們的思想中去。還有,英國的、法國的、意大利的思想也成為德國思想形成的參照。衛東想做的是,弄清楚不同思想體系之間究竟能否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設想。這種比較性的研究肯定會給他帶來思想收獲。例如,他認為西方的現代性并非鐵板一塊:
就說西方現代化的歷史軌跡吧。同樣是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法國以及德國各自所選擇的現代化的切入點和發展道路就截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馳。偏激而簡單言之,英國的現代化基礎是資本的原始積累以及與此相配套的經濟革命(《國富論》);法國的現代化起點是法國大革命以及與此相一致的政治話語體系的構建(《人權宣言》);而德國作為一個相對“遲到的民族”,則采取了“文化革命”的策略,自上而下地把自己推上了現代化的發展軌道(《純粹理性批判》)。
這種關于現代化思路的比較無疑給我們很大的啟發,促使我們想一想,我們中國的現代化是從哪里起步的?又如衛東對德國“保守主義”的分析,也很有見識,引發人們的思考。我相信,他的“德國思想史”學術之旅一定會獲得成功!
衛東正當青春年華,才華橫溢、精力充沛、思想敏捷、準備充分,只要他堅持現在的學術正道走下去,將是前途無量的。作為他的老師和朋友,我在這里衷心地為他祝福!
掃碼前往QQ閱讀APP,搜索「文化間性:記憶與反思(曹衛東學術文集)小說全文閱讀」繼續閱讀
APP內閱讀更流暢
掃一掃
前往QQ閱讀APP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