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賦
古代藝術美學著作。三國魏晉嵇康撰。其美學觀點認為,音樂“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于音聲也”,強調音樂具有永恒魅力,無盛無衰,令人不厭不倦。高度贊揚音樂的感人力量:“紛淋浪以流離”;“奐淫衍而優渥”;“粲奕奕而高逝”;“馳岌岌以相屬”;“沛騰遌而競趣”;“翕韡曄而繁縟”。從重雅輕俗的美學思想出發,要求琴家保持“曠遠”、“淵靜”、“放達”的審美心胸,并闡述其聲無哀樂的觀點。認為音樂的各種現象變化,都由樂器的物質結構所形成,即由于“器和”、“張急”、“間遼”和“弦長”所產生的“響逸”、“聲清”、“音痺”、“徽鳴”等現象,而樂器本身則總是保持其“潔凈”、“端理”、“和平”的原貌。又從“懷戚者”、“康樂者”、“和平者”說明各種主觀情感不同的人對于音樂的感受不同,而音樂本身仍只以“中和”來統物感人。其美學觀點,反映了藝術走向自覺的時代,人們對于審美價值自身的高度評價,也是對于寓教于美的藝術文學觀點的一種批判與背離。有戴明揚《嵇康集校注》,所據明黃省曾嘉靖乙酉年(1525年)仿宋刻本;魯迅手校《嵇康集》影印本;《文選》李善注本;《嵇康·聲無哀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64年版;《中國古代樂論選集》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版收錄。
·1.2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