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英明神武,創開元之治;后昏庸,寵美人近奸佞,致安史之亂。
“愛美人,更愛江山”這個評價對唐明皇李隆基來說,這差不多是對他一生經歷的多種解讀之一,也可以概括為“唐明皇和他的美人以及和他的江山。
作為唐朝的第七位皇帝,李隆基的前半生可謂波瀾壯闊,先是協助其父親李旦結束了武則天的“女皇時期”,恢復了李唐江山,被李旦封為太子,視為繼承人,后解決了姑姑“太平公主”,成為了大唐的執政者,早年間開創“開元盛世”,晚年獨寵楊貴妃,寵信奸佞,以致釀成江山烽火,爆發了“安史之亂”以致晚年不保。
在他父親李旦時期,他父親不敵他姑姑——太平公主,禪位于李隆基,李隆基先虛與委蛇,而后先發制人一舉殲滅太平公主的勢力,自此大唐的權力全部掌握在他的手中,也從此時大唐即將進入一個全盛時期,在位初期勵精圖治,締造了開元盛世,使唐朝達到了鼎盛時期。
但晚年他因寵愛楊貴妃而逐漸荒廢政事,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導致大唐由盛轉衰,也是大唐王朝的轉折點——由盛轉衰的標志。
何為開元盛世?
李隆基在位初期,重用賢相,如姚崇、宋璟等,推行一系列改革,使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使得唐朝形勢一片大好,邁向盛世。
云海翻騰繪盛世,開元年間氣象雄。
江山如畫展宏圖,百姓歡欣笑語中。
還有最根本的在于歷經戡亂之后,民眾不必困意亂局,一片祥和景象,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毫無負擔的發展,人口增長,國庫充盈,欣欣向榮,一度使得國力達到鼎峰。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在這期間文化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唐詩繁榮,文化大興盛,李白、杜甫等偉大詩人的作品流傳千古,同時書法、繪畫等藝術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整個開元年間,李隆基妥妥的是一位明君,他知人善任、心系蒼生,在李隆基君臣的努力下,大唐進入一個全盛時期——開元盛世。
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成為了他晚年生涯的一大轉折點,李隆基見識到了盛裝打扮的壽王妃的美貌和才情,不由得讓李隆基沉醉其中,日思夜想,夜不能寐。
為了楊玉環李隆基冒天下之大不韙迎進宮中封為楊貴妃,據記載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愛情廣為流傳,到了人盡皆知的地步,他們的故事不僅僅是一段愛情,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李隆基為了楊玉環日思夜想,終于得償所愿;“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描寫了楊玉環的美貌,也表達了李隆基對她的深情;漢皇重色思傾國——“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李隆基寵愛楊玉環到了荒廢朝政的地步,以至于爆發了“安史之亂”,形勢直轉急下,恐有覆滅之險。
李隆基倉皇出逃,逃離了長安,逃去了四川,太子李亨也離他而去,在靈武倉促登基,以圖匡扶國事。
聽聞此事的玄宗思緒萬千,最終還是選擇了江山,將所有事情托付給了太子李亨,明皇和楊貴妃的這場“愛情”最終以悲劇收場,楊貴妃在馬嵬坡下香消玉殞。
自己最終也落得“杯具”收場,在他手底下當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幫替父親,靠著郭子儀等名將收復了長安,消滅了叛軍,晚年幽居深宮之中,與年輕時候的“意氣風發”簡直是天壤之別,凄涼的晚年,郁郁而終...
我認為這些陳述和記載還是蠻符合的??,畢竟這么多的記錄應該不至于“無的放矢”,“無中生友”,我覺得吧假如李隆基早點“歸天”,就沒有那么多事情啦,哈哈哈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No作,No狗帶”!
“愛美人,更愛江山”這一評價不僅是對李隆基一生經歷的概括和總結,也是一種隱喻,更是暗諷,早年間憑借個人能力獲得了帝位,又在自己的放縱之下于“安史之亂”中失去了帝位,也失去了他不惜自己名聲的摯愛——楊貴妃,嗚呼哀哉,不可為不悲哀,一代唐明皇最終落得如此下場,不免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