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單飯簡單愛之何不食肉糜
近日看到一個書友的手記,只有一句話“我的生活卻是平平淡淡,不過每天都有豇豆吃,真的好想吃肉哦。”
我當時的回復是:“你想吃什么肉,告訴我,我來寫,看能否讓你覺得好吃?”
我吃豇豆一般都是要配肉炒的,這位書友天天能吃上豇豆,但話里話外,顯然是沒有用肉炒,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一句話,“何不食肉糜”
我至今未等到該樓主的回復,但我等不及的想讓樓主吃上肉,我就主動推薦一下吧。
我們這里把豇豆叫長豆角,有一種短的叫白蓮豆,到了東北地區,還有一種兔子耳朵一樣的寬豆角。
后面這兩種,配上肉和排骨燉才好吃,而長豆角卻可以配肉糜,我們現在應該叫肉餡。就是把長豆角切碎與肉餡和到一起,無論包餃子,還是包包子,都很好吃,百吃不厭。
如果還是覺得麻煩,還有一道更簡單的。買點肉餡和嫩豆腐,把肉餡根據自己的口味炒至斷生,找一個合適的盆,把嫩豆腐切成大厚片,碼放在盆底,然后在白嫩的豆腐上,均勻鋪上炒好的肉餡,上籠蒸一會兒就行了,吃的時候,配上大米飯,用勺子沿盆子的一邊,從上直挖到下,勺子里就會是一半的肉糜,一半的嫩豆腐,肉里有豆香,豆腐里有肉香脂香,富含葷素兩種蛋白質,味道口感也好,但愿這位書友能夠喜歡。
另外為了推薦這肉糜,也讓我有所收獲,我們的古人,在很長一段時期,烹飪方法都是蒸煮和燒烤,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齊民要術》中首次明確記載了“炒”這種方法,其制作過程與現代炒菜類似。
宋代是炒菜技術成熟的標志時期。冶鐵技術的進步使得鐵鍋大量普及,其“薄壁半球形”的設計導熱效率高,適合快炒。同時,植物油壓榨技術發展,價格降低,使得家家戶戶都能用植物油炒菜。《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眾多炒菜品種,如炒兔、炒蛤蜊、生炒肺等,表明炒菜在宋代已成為常見的烹飪方式。
豆腐的制作技術也是在宋代逐漸成熟并廣泛傳播的。
看來我還是反應有點慢,探討宋朝的活動,都已經結束了,哈哈,我才發現這些。
友情提示:這道菜的關鍵是,最好找一個有點漏的盆兒,我家里是有個底部漏了一個小眼兒的金屬盆兒,因為上籠蒸會有水汽,豆腐本身也出水,如果不用一個類似花盆的容器,蒸好后,食材就好像泡在湯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