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兩茫茫?!
2024-07-01 18:16:54

掉在水里你不會淹死,待在水里你才會淹死。只有游,不停往前游!

開頭:有夢想,并為之努力,排除萬難。
結尾:歷盡艱辛,創業成功,功成名就。
從高考三次不中,到北京大學;從校園里內向自卑的丑小鴨,到英語系里耀眼的單詞王;從被北大掃地出門的窮酸教師,到名動大江南北的培訓界領軍人物;從大街小巷刷廣告的個體戶,到億萬身家的上市公司老總。
一個善于在演講中激勵學生的“圓夢大師”,一個沒有一點架子、任由員工“開涮”的億萬富豪,一個創業伙伴們騎到他頭上卻不得不服氣的校長……
但是故事的一開始不是這樣的,“別人有多羨慕,我就有多痛”......
在那個追尋美國夢成風的年代,充斥著那個時代追夢的感動與辛酸,或者更多的是無奈。
細細品過,卻總有那么些許的細節跟語言打動震撼著我們。那個年代告訴他們什么是夢想,同時也在無情的擊碎著他們的夢。有的人夢想成真,有的人夢想卻照不進現實。但是上帝卻永遠是公平的,他為你關上一道門的同時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
夢想是什么,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
我們只有在失敗中尋找勝利,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有夢想并且堅持就是幸福,無論這夢想是被現實綁架亦或是永遠到不了的“遠方”。
在改革開放初見成效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個不張揚的人或許只有死路一條,所以,“成東青”百般無奈下辭去公職,下海經商,“孟曉俊”忍受著喂白鼠的工作和快餐店里摳門的老板娘,卻在內心里一刻都不曾忘記夢想。
“孟曉俊”說總有一天,你會成為讓我妒忌的人,他是說給自己聽的。通過抽絲剝繭的細節設置,同時還具象化了,還原了一個“中國夢”的實現過程:甘為人下的謙卑態度、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趨利避害的實用主義原則,以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終于換得揚眉吐氣、衣錦還鄉的成功,簡而言之:雞血加雞賊,無限約等于雞犬升天。過程的確很有意思,細想想有點兒沒意思,但再琢磨,就是這個意思。中國夢好不好?中國夢對不對?始終不能獲得一個統一的答案。
我覺得世界人生最大的無趣在于,我們不認同別人認可的標準,卻又渴望別人的認可,愛情如是、事業如是、生活亦如是。
前者是我們渴望脫俗,后者是我們又未能免俗。
當我們在對方的標準里做不到最好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懷疑自己的標準是否牢靠。
所以,一輩子,我們都在征服對方和勸服自己之間不停徘徊糾結,大部分人,就這么稀里糊涂地度過了一生。
在這樣一個時代,就像處在了十字路的岔口,這樣一個艱難的選擇,說到底我們還是背負了包袱。
我們那么渴望堅持自我,又那么渴望他人的承認,而后者本身就是對前者最大的否定。暢想未來,應該是這樣子的狀態:不用繼承某種屈辱、不用承擔某種壓力,不用奮力站起來證明我們能站起來,能想躺著就躺著,只因為我們真的喜歡躺著。
《中國合伙人》挺好看的,很爺們,很煽情,模仿《社交網絡》的結構也很酷。
但是如果把它當作新東方的故事看,卻沒有了期待中的熟悉和親切感,甚至有點記憶被篡改的別扭和失落感。三位大帥哥大學時期的服裝怪異;社團活動里的慷慨激昂有點假;三個人的友誼很“Hong Kong”。
順便說一下,其實吧,我們時代的大學早就不打群架咯,更多的是喝酒聊天打牌、通宵泡吧什么的;還有就是在與ETS的談判桌上宣布“我要上市”,我要你們看的起我——這樣的情景,最后就是把炒了“孟曉俊”魷魚的實驗室買下來用他的名字命名,肯定是、絕對沒有這么高調的習慣的啦。
最真實的部分是三個人有錢了——卻鬧掰了,最具畫面感、場面感,充分地有想象空間的,就是散伙了那段,這似乎就是“創業”里最常見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