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現代焦慮,探尋自我解脫之道
在這個時代,很多人感到內心疲憊,既不能接納種種現實,又難以做到坦然放下,從而陷入糾結和焦慮。這種狀態,被稱為自我內耗。舉些簡單的例子:
“明明感覺沒做多少事情,卻累得不行;
工作出了一點失誤差錯,就反復回想徹夜難眠;
想做一件事情,卻總是猶猶豫豫,不愿意行動;
面對選擇左右為難,糾結半天也確定不下來……”
若杉的《停止內耗:過一個不累的人生》正是針對這一問題,通過深入淺出的筆觸,為讀者提供了理解和解決這一困境的方法。自我內耗的現象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
1.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為一些小事而內心不安,糾結不已。
2.工作中,我們可能會因為追求完美而過度投入,身心俱疲。
這種內心的疲憊并非來自外界的壓力,而是源于我們自身的不安和焦慮。例如,“外界可能只是平凡的一次聚會聊天,而敏感的人內心,卻上演了一場跌宕起伏的連續劇。”
若杉從自身經歷和咨詢實例兩方面入手,為讀者詳細解析了內耗的表現形式和原因。
在閱讀過程中,我不僅對其中的故事產生了共鳴,而且被其中的深刻見解所打動。
特別是關于“完美主義”的反思,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對待工作和生活的態度。
書中提到,很多人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忽視了更為重要的東西。完美主義不僅可能讓我們錯失良機,還可能讓我們在連續的挫敗中失去信心,最終放棄。對于完美主義的批判并不是要我們變得敷衍塞責,而是要我們認識到完美的不現實性,學會接受不完美。就像《平凡的世界》中所說的,“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
正所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過度追求中解脫出來,找到屬于自己的平衡點。
接納自己,不必與別人比較。
同時,若杉強調尊重自己的感受,以及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這一觀點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家馬歇爾說過一句話:“與別人比較,是悲慘生活的開始。”
凡事都與別人對比,只會耗費自己的精力,讓自己陷于對比的落差中無法自拔。
這個時候,不如試著接納自己,不要被他人的生活影響到自己的人生。
在之前的工作和生活中,我總是為了迎合他人而忽視了自己的內心聲音。
李彥宏曾在演講中說:
“太多年輕人,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想得多,做得少,生活自然多煩惱。
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只有先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與他人相處。
有句話說得好:蠢蠢欲動,不如立即行動。
當你陷入猶豫和糾結中時,別想太多,先做了再說。
所有臆想的悲劇,都會在行動中瓦解。
此外,《停止內耗:過一個不累的人生》還提出了許多實用的方法來幫助讀者走出內耗的困境。例如,先完成再完美的策略、做一個“部分完美主義者”以及分清輕重緩急等建議。這些方法不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對于改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具有很大的幫助。
總體而言,《停止內耗:過一個不累的人生》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它不僅能幫助我們認識到自我內耗的問題所在,還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對于那些渴望擺脫內心疲憊、過上更輕松生活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盞明燈。
它教會我們如何找到內心的平衡點,如何與自己和解,如何真正地活在當下。
多讀書,提升認知打開思路。
“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
楊絳先生有句名言:“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為這本書點贊,一個大大的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