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經典之(6)急著寫回憶錄的人
牛市之下,什么都好辦。在擊鼓傳花的鼓聲沒有停止前,似乎大家都能賺些錢,包括寫書教你學炒股的。
李佛摩爾早年的成就,與美國的幾次大牛市可能也不無關系,但他在晚年因漫長的熊市而再次破產后,才想起寫書教人炒股,實在有點不合時宜,所以銷量慘淡,而且比起他的傳奇經歷,那本書實在是太薄了, 而纏師就比較明智了,人家是在大牛市來臨的時候,才出來教人炒股的。厚厚一大本108 課,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數學,物理學,醫學,歷史文華儒釋道,無所不包,無所不知,比起初中沒畢業的李佛摩爾,不談誰掙的錢多,的確是纏師更有文化。也許我們不該苛求,單純從學歷而言,李佛摩爾能寫出那本小冊子,已經很不錯了。
李佛摩爾不急著教人炒股,但卻在還年輕的時候,就急著寫回憶錄,要知道同時代的伯納德巴魯克在87歲才發表自傳。另外李佛摩爾可能擔心自己的文華程度,還找了個大記者替自己寫,而且還用的是化名,他這是什么意思呢?我覺得,他的回憶錄并非是功成名就后的人生總結,而是他對普通散戶們的表白書,辯解書。
他想告訴散戶們,他本來就是一個再卑微不過的小散戶,從他的第一桶金開始,他就不是靠著割散戶韭菜發家的,他用大量筆墨回憶了自己是如何與對賭行以及地下非法券商斗智斗勇的,去到華爾街后,他又是如何被別人當作韭菜的,如何受害于滿天飛的小道消息,銀行家又是如何想要利用他去割散戶的韭菜。
按文中意思,他不斷提醒自己要獨立思考,獨立交易,從不主動尋求為別人當作手,即使別人慕名找到他,他也不是沒有選擇,一心只想為己謀利,他還是要首先考慮上市公司的質地的。因為他有那樣的天分和經歷,所以更加知道股市有什么樣的坑,但他沒有顧左右而言他,而是寫書主動坦白自己,并且在道德觀與價值觀上是站在散戶一邊的,他為散戶們揭秘莊家手法,告訴散戶們一定要獨立思考,不要墨守成規,莊家的手法早就發生變化了,誰說他們一定要有個收集籌碼的過程呢,以他李佛摩爾的能力,在20世紀初,就能在手里沒有多少籌碼的情況下,拉高股價。
對于散戶們把他當作打壓市場,做空股市的罪魁禍首,他急著辯解,他只是銀行家和公司派的替罪羊,那些人可以接觸到內幕消息,手里有著他望塵莫及的籌碼,他們有文化,了解當時的宏觀基本面已經不能支撐股市了,大勢所趨,勢不可擋,沒有他李佛摩爾,股市也會跌的,他只不過比散戶們更早的看穿了他們的把戲,不想當韭菜有錯嗎?如果說有錯,那就是他順便為自己掙了錢,而沒有與散戶們同甘共苦。
先不論他的辯解是否有道理,這本書的公開發表是遠早于1929年的,但在1929年,散戶們還是毫無記性的爭先恐后的沖入市場,他們那時怎么忘了,還有個叫李佛摩爾的人憋著要害他們呢?
總之,從這本書看出他十分在乎散戶們對他的看法,尤其是那些陷于困境的散戶。這也許與他的家境有關,他對散戶們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是有認同的。
也許這些都是我的主觀臆測,他和那些銀行家公司派只是內訌,互相甩鍋,都在忙著撇清自己而已,但這本回憶錄是公開發表的,如果他只是為了甩鍋,而公然站到了銀行家公司派的對立面,那我看也是需要點勇氣的,雖然用的是化名,但誰不知道是他呢?至少連我們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