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尷尬癥
- (美)泰·田代
- 1258字
- 2019-01-04 17:00:05
得到一個線索
在冬季仙境舞會上,站在我旁邊的那幾個哥們已經預先猜到了接下來將和凱莉以及其他女生們大概會發生些什么。當他們在心里盤算著該如何接招時,我心里盤算著的卻是舞會時間已經過去多久,還剩下多久。看起來,我的思緒已經偏離了這類社交情境的常識。
當凱莉抓起我的胳膊把我帶進舞池,我的腦子倉促迎戰,趕緊分配資源去應對這猝不及防的社交機遇。
實際上,那天晚上,當音樂主持人開始播放第一首慢歌的時候,其他男生們就已經瞬間抓住了一些非言語線索。凱莉果斷地轉身、女生們在舞池中整齊劃一的步伐、她們火辣辣的眼神……無一不傳達出接下來她們會有所行動。而對我來說,就像在其他場合發生的一樣,我也看到了其他人看到的這些信號,只是它們并沒有在我的大腦里自發整合并形成有價值的結論。近年來,有不少心理學研究已經幫助我們查明了哪些線索對于進行社交互動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及為什么尷尬者會忽略掉這些信號。
來自東北大學的朱迪思·霍爾(Judith Hall)和來自納沙泰爾大學的瑪麗安·施密德·麥斯特(Marianne Schmid Mast)研究了非言語行為如何影響人們對他人所思所想進行精確判斷的能力,心理學家稱之為“設身處地”或“準確共情”(empathic accuracy)。他們讓研究參與者觀看一段兩人互動的錄像,然后就視頻中的16個地方,請參與者回答他們覺得視頻中的兩人分別有怎樣的想法和感受。然后研究者將參與者的回答和視頻中兩人在這16個地方真實的所思所想進行對照。
通過將參與者隨機分配到4個條件中的任意一個,從而使得各參與者獲得的信息量相互區別。這4個條件分別是:聽音頻、閱讀音頻的文字稿、看視頻(無聲音)、聽音頻同時看視頻(無聲音)。與期望一致,在聽音頻同時看視頻的條件下,觀察者準確共情的概率最高(56%),其次是聽音頻條件(50%)和閱讀文字稿條件(40%)。讓人感到吃驚的是看無聲視頻條件,在只依靠非言語線索猜測談話人情緒狀態的條件下,準確共情也達到了遠高于預測的成績(34%)。
來自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布魯克·英格索爾(Brooke Ingersol)考察社交尷尬者是否比不尷尬者在理解非言語線索方面會遇到更大困難。比如,尷尬者常常意識不到別人快速點頭是希望說話者盡快結束的意思,他們也不覺得跟陌生人離得太近或者盯著對方看有什么問題。雖然他們并不是有意要和別人多說一會兒話,或是故意在擁擠的電梯里讓別人感覺不舒服,但他們對非言語信號的誤解不僅不利于他們精確掌控社交情境,反而會傳遞錯誤信息。
無論是一個目光的移動、一個眨眼還是一個點頭,我們都非常倚重于他人的非言語信號來有效理解對方的意圖,并傳遞我們自己相應的意圖與情感。接下來我們會看到,尷尬者非常容易忽略掉對其他人來說非常明顯的非言語信號,因為他們總是把注意力從處于舞臺中央的非言語信號中轉移開去。
會話中的非言語行為
在會話過程中,人們用以評估他人是否值得喜歡的主要依據不是他們說了什么,而是他們認為你對他們必須表達的內容發自內心地感興趣的程度。下面列出的是來自一份元分析研究的結果,它告訴我們在一場會話中,哪些非言語信號會有助于我們留給對方一個積極的印象:
1.身體朝向對方并略向前傾斜
2.微笑
3.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