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下采礦機器人環境建模及路徑規劃主要技術研究
- 史春雪
- 981字
- 2019-01-04 20:59:31
第2章 水下鈷結殼礦區環境建模研究
2.1 引言
水下機器人路徑規劃研究分為兩個核心內容:環境建模與路徑搜索。環境建模就是采用適當的知識方法對環境信息進行描述,表達機器人運行空間的結構[46]。環境的表達是機器人認知領域的重要內容,對路徑規劃方法的選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對于水下機器人來說,環境建模就是將真實的三維空間環境信息以抽象的方式加以表達。
水下鈷結殼礦區,地形環境是非結構化的,非常復雜,遍布著裸露基巖和水下泥礫沙混合沉積物,而且存在著地面粗糙、起伏較大、坡度較高的地形,這些高度非結構化的地形嚴重影響機器人的自主采集作業。因此,合理的環境模型是規劃采集路徑,進而完成采礦作業的關鍵。
關于環境模型的表達,有很多傳統方法,主要包括:可視圖法[103~106](Visibility Graph,V-Graph),切線圖法[107](Tangent Graph,T-Graph),Voronoi圖法[108,109],確切柵格分解法[110~112](Exact Cell Decomposition),近似單元分解法[113~115](Approximate Cell Decomposition),概率路標算法[116~119](Probabilistic RoadMap,PRM),拓撲圖法[120](Topology Graph),自由空間法[121,122](Free Space Approach)和人工勢場法(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123]。這些傳統方法本身對于環境的描述是完備的,但是并沒有對環境模型中障礙區和可行區進行明確的界定,即沒能對機器人工作環境的可通行性進行明確表達。
1)從工作環境上說,傳統方法更適合二維平面的機器人工作空間,但是水下采礦環境是三維的,并且是高度復雜的非結構化環境,其中障礙物的界定是一項核心問題;采礦環境中可行區域本身也是三維的,因此從地形幾何特征上來說,超出了機器人越障能力的坡、谷、臺階或粗糙地形才會被認為是障礙區。
2)從工作目的上說,本著采礦作業安全、高效的目的,造成機器人沉陷的海沙海泥地面,裸露的基巖表面,同樣會被視為障礙區或過渡區,在可以形成通路的情況下,要考慮繞行。因此環境底質同樣也成為障礙區判別的一項指標,但傳統方法并沒有涉及。
有鑒于此,本書提出一種基于不同底質地形通行性的水下開采區環境建模方法,具體內容如下:
1)將水下DEM模型柵格化,按照底質類屬性將DEM點集分成三個子集;
2)利用DEM數據提取地形幾何特征,包括地形坡度、起伏度和粗糙度;
3)利用模糊理論,按照機器人的通行能力,對不同底質類地形的通行性進行評估,得到不同底質地形的通行性指數;
4)設置綜合通行性代價函數,對不同底質地形的通行性有效整合,按照代價函數取值的不同,將環境模型劃分為不同區域,并提出環境建模算法;
5)通過實驗及仿真研究,對算法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