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粥羹糊類食品加工技術
- 杜連啟
- 2619字
- 2019-01-04 20:18:14
第二節 食用羹概述
羹,漢族傳統食物,指五味調和的濃湯,流行于全國大部分地區。是用煮或蒸的方法做成的糊狀、凍狀食物,它和湯的區別在于羹多勾芡,而湯不勾芡。
在我國西周時期湯稱為羹,羹字是由羔和美組成,羔是指小羊,美是指大羊,所以羹主要是用肉制作而成。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第四冊)中指出:“上古時代的一種肉食。牛肉、羊肉、豬肉都可以做羹。”他明確指出古代有五味羹,有不加菜的羹,有不加任何調味的羹,還有菜羹,是窮人吃的。同時還提出“上古的羹,一般是帶汁的肉,而不是湯”。后來又有蔬菜等做羹,羹也成為普通湯菜之統稱。
一、羹的發展歷史
早在西周時期,隨著飲食烹調技藝的進步,做羹的方法和所用原料也隨之增多,羹成為人們日常佐餐下飯的大眾菜肴。據《周禮·天官·烹人》記載,最早的羹謂“三羹”,即“大羹”“和羹”“硎羹”。“大羹”為不調入酸、苦、甘、辛、咸的無味的肉湯;“和羹”為用不同調味品烹制的湯;“硎羹”則為用五味調和白菜湯后盛裝硎器中。《左傳·隱公元年》:“鄭莊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潁考叔舍肉,為母請遺羹,這里“羹”的主要成分即肉塊。《春秋左傳正義》:“大羹不致,大羹,肉汁。不致五味。”表明,羹是帶有汁的肉塊。《禮記·內則》:“犬羹、兔羹,和糝不蓼。”鄭玄注:“凡羹齊宜五味之和,米屑之糝。”《說文·米部》:“古文糂作糝,以米和羹也”。《禮記·喪大記》:“不能食粥,羹之以菜可也;有疾,食肉飲酒可也。”說明羹里面可以有菜。這說明在當時制作羹的主要食材為肉類,輔之以蔬菜及米等,兼帶有汁或成糊狀。
在南北朝時期,羹作為一種菜肴,已發展成有多種制作方法或由多種制作原料制成的菜肴,而且在食用時還講究和主食進行搭配,如肉羹、雞羹搭配麥飯,犬羹、兔羹搭配稻米飯,另外也有肉羹與蔬菜搭配的。北魏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中有“羹臛法”專篇,詳細介紹了肉羹、魚羹、菜羹等29種羹品的名稱、用料和烹制方法。以后每代都創制羹類數十新品,長盛不衰,如唐代的不乃羹、十遠羹、雙葷羹。
到了宋朝,羹得到迅速的發展,躋身于名肴佳饌之列,名目繁多的羹已有60多種,如東坡羹、宋嫂魚羹、金玉羹等。在元朝有葷素羹、團魚羹、螃蟹羹、海蜇羹等名羹。在明清時期,無論是一般老百姓的日常飲食,還是名肴大全都有羹湯在列其中,比較有名的有蝦肉豆腐羹、絮腥羹等。到了清朝更臻極盛,僅無名氏《調鼎集》中就有二三十種名羹。此時羹已不再是主食,而逐漸演化為使用各類食材烹制的菜品或餐點,這充分說明羹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羹”發展到現代,其禮制色彩、主食地位已經完全消失,已經走出了家庭和餐飲店,產品的種類越來越多,包裝越來越精美,食用越來越方便,作為一類食品進入了食品流通領域,成為人們的休閑甜品或補品。由于羹類食品是最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食品之一,近年來,歐美一些國家與日本對羹類食品的開發生產呈方興未艾之勢,但我國的食品行業在這一領域發展相對較慢。羹類食品已被列入聯合國衛生保健行業推薦食品之一,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廠商爭先涉足這一領域,以開發生產多種系列的羹類食品,搶占國際市場。羹類食品項目投資少、效益好,有關食品廠家只要對現有設備予以必要的改造更新,便可生產。針對國際市場需求可供開發的羹類食品有蔬菜系列——蘆筍羹、土豆羹、辣椒羹、菜花羹、白菜羹、無臭大蒜羹、芹菜羹、菠菜羹、茄子羹等;糧食系列——玉米羹、大麥羹、麥芽羹、小米羹、麥片羹等;葷食系列——羊肉羹、雞羹、豬蹄羹、牛肉羹等;野味系列——野雞羹、蛇羹、鴿子羹、麝貍羹、海貍羹等;昆蟲系列——螞蟻羹、蝎子羹、蜘蛛羹、蟬羹等。
二、現代羹的加工原理
現代羹類產品的加工都是利用一些親水性膠體,具有在一定條件下由溶膠狀態轉變為凝膠狀態的特性。
形成凝膠這種特性的原理主要是膠體從溶膠狀態變為凝膠狀態時,膠團與膠團結合成許多長鏈,長鏈相互交錯無定向地組成空間網絡結構。這種網絡結構就構成了凝膠的極復雜的骨架。由于在網絡交界處形成很多空隙,并吸附了很多分子,因此就形成了一塊柔軟的、膨大的膠凍。如果在形成凝膠的同時加入濃度較高的糖漿或其他可溶性固形物,則糖和水分子可以均勻緊密地填滿凝膠中錯綜復雜的網絡空隙處,形成一種非常穩定的含糖或其他可溶性固形物的凝膠,它在一定的壓力下也不會變形斷裂。
各種膠體形成凝膠的條件是不同的,與膠體的品質、原材料的純度、溶液的pH值、糖漿或可溶性固形物的濃度、冷卻的溫度和速度,以及加工程序的先后與合理性等都有關。
三、羹的古代義項特點和現代特征
有關古代羹的義項特點和現代特征,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朱紅玉對其進行了歸納總結。
1.古代羹的義項特點
①“羹”的主要食材為肉類,輔之以蔬菜及米等;兼帶有汁或成糊狀。由于地位和生活條件的限制,古代羹最好的主要材料為肉塊,其次是菜類或米屑。
②“羹”在古代地位較高,與“飯”一道被視為一種主食。在我國古代由于食材較少,主要有帶汁的肉羹、菜羹或肉菜五谷相雜的羹類,在人們的飲食上與飯食類一起成為了主食。
③“羹”地位高的另一個表現是,它與古代的禮制密切相關。
④烹飪方法主要是烹煮。
2.現代羹的特征
現代羹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現代羹品可以分為咸、甜兩種口味,甜羹品的材料主要有玉米、銀耳、水果、干果等;咸羹品的材料主要是畜禽肉、魚肉、蔬菜等。羹品取材廣泛,都是人們日常生活實際可取的食材。
②羹品的狀態一般為黏稠狀或糊狀。無論是甜羹品還是咸羹品,在其烹飪過程中都盡量保證食材呈小粒狀或攪拌成糊狀,為保證其黏稠度還會加入淀粉類輔料進行勾芡。制作方法以煮為主,亦可蒸。
③羹品和湯品在現代區別不明顯,但仍有差異。對于呈稀糊狀或黏稠狀的食物,可以稱之為“羹”,也可以稱之為“湯”,如“銀耳蓮子羹”與“銀耳蓮子湯”;對于食材不明顯、成糊狀或較黏稠狀的食物,人們一般稱其為“羹”;對于食材成大塊狀且主要是取其燉汁精華的,一般稱其為“湯”。
四、制羹的注意事項
在羹的制作過程中有以下需要注意的事項。
①原料的搭配要科學合理,做到營養互補,色彩協調。
②原料在經刀工處理時,要大小一致,不能過大。
③制羹時間的長短,可根據原料的性質來確定。
④羹的湯汁中不能含有太多的油。因為油太多會影響勾芡的效果和口感,有的羹不需要加入油。
⑤制羹的火候要根據原料性質來決定,不易熟的原料要用小火,時間可稍長一些,軟嫩爽脆的原料則要用大火快速加熱,否則會影響羹的色澤和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