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頭部按摩常用方法
一、按法
按法(圖1-6)是用拇指或掌根等部按壓體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逐漸用力,深壓捻動。操作時,以拇指端或指腹按壓體表者,稱為指按法。以掌按壓者,稱為掌按法。在頭部按摩療法中多用指按法。按法操作時,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用力要由輕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在臨床上,按法常與揉法結合使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按法具有安心寧神、鎮靜止痛、開通閉塞、調節活血的作用,常用于心絞痛、胃脘痛、頭痛、腹痛、筋骨勞傷等癥。適用于頭面部各穴位,如按揉太陽穴等治失眠。

圖1-6 按法
二、揉法
用手指指腹(圖1-7)、大魚際(圖1-8)或手掌根(圖1-9)等部位著力,于某一部位做輕柔和緩的環旋揉動,使施治部位的皮下組織隨著施治的指或掌轉動的方法,叫作揉法。揉法具有寬胸理氣、消積導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作用,大多在疼痛部位或強手法后應用。臨床又有單指、雙指、三指和五指揉法之說。

圖1-7 手指指腹揉法

圖1-8 魚際揉點

圖1-9 掌根揉法
以指揉為例,介紹揉法的操作要領:醫者多用拇指指腹吸定皮膚或穴位上,施以旋轉回環的連續動作,著力均勻持續而輕柔地旋轉。揉法輕柔和緩,對局部組織的刺激較小,適用于頭部各穴位。如揉下關治口眼歪斜、面痛、牙痛、耳鳴耳聾、下頜關節痛等癥,揉眉弓法治眼疾等。
三、推法
推法(圖1-10)是以指、掌、拳等部位著力于人體某處,做前后、上下、左右直線或弧線推進的一種手法。推法常用于外感頭痛、神經性頭痛、脾胃不和與風濕疼痛等癥。推法具有消積導滯、解痙鎮痛、消瘀散結、通經理筋、消腫活血等作用。推法主要適用于頭部所有線狀穴位以及穴與穴之間的操作。如推天門或推印堂穴等治頭痛;推暈聽區治眩暈、耳鳴等。

圖1-10 推法
以拇指平推法為例,介紹其操作要領:按摩者放松上肢,肘關節微屈下垂,腕關節自然微屈,拇指著力,以螺紋面螺旋式向前推動;向后回旋,壓力均勻,一推一回,動作靈活。運用推法要注意,推時用力要穩,速度要緩慢,著力部分要緊貼皮膚。推法是頭部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四、抹法
抹法(圖1-11)是指用單手或雙手的指面、掌面緊貼于皮膚,做上下、左右單方向的直線或弧形曲線反復移動。在臨床上,根據治療部位的不同,抹法分為拇指抹法、四指抹法、掌抹法三種。操作時用力要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抹法常與分法結合用于臨床治療,具有開竅鎮靜、清醒頭目、行氣散血、擴張血管等作用。拇指抹法常用于頭面部,治療頭暈、頭痛、失眠等癥。常用于前額部的按摩,如輕抹眼球法可以清利頭目。

圖1-11 抹法
五、摩法
摩法(圖1-12)是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無名指指面附著于體表一定部位上,并且隨著腕關節連同前臂作環形的有節律的撫摩。一般將掌面撫摩者,稱為掌摩法;如果是指面附著于一定部位之上者,稱之為指摩法。摩法具有理氣和中、消積導滯、行氣和血和消瘀散腫等作用。摩法對按摩部位的刺激輕柔緩和,是按摩頭面部的常用手法,例如摩下眼瞼祛眼袋。

圖1-12 摩法
以指摩法為例,介紹其操作要領:醫者手指自然伸直,指腹平伏在病位或穴位上,肘關節微屈,腕部放松,著力部分要隨著腕關節連同前臂做盤旋活動,用力要輕柔自然,舒適和緩,每分鐘80次左右。
六、刮法
直接在體表一定部位或者穴位上著力,做單方向的快速拖動,稱為刮法(圖1-13)。運用刮法的時候,要用拇指橈側面或食指、中指兩指指腹部蘸水后,單方向快速刮動,刮法屬于中等刺激手法。刮法具有活血通絡、祛風散寒、發汗解表、祛除暑濕的作用,大多用于感冒、暑熱、嘔吐、不思飲食等疾病的選穴治療,例如刮風池、大椎治感冒。

圖1-13 刮法
七、分法
兩手四指并攏,以手指羅紋面貼于表面,由一處向相反方向外分,稱為分法(圖1-14)。分法常與抹法配合使用。操作時,雙手用力要均勻一致或配合協調,移動軌跡要保持直行。分法具有疏經活絡、調和面部氣血和清腦明目等作用,適用于頭面部的頭穴和兩穴之間的操作,如額頭分抹法治療頭痛、眩暈。

圖1-14 分法
八、擠法
擠法(圖1-15)又稱為挾按法,是指按摩者用單手或雙手拇指、食指指腹著力在一定部位或者穴位上,對稱用力,向中間進行擠捏按摩的方法。擠法操作時,要夾持擠壓,每穴不超過10次。擠法具有疏風解表、發汗祛熱、祛瘀散結等功效,對感冒、頭痛、暑熱、惡心、嘔吐等有良好效果。多用于頭部的太陽、印堂、風池等穴位。

圖1-15 擠法
九、掐法
用手指甲尖,在患處一上一下重按穴位,或兩手指同時用力摳掐,同時又不刺破皮膚的手法稱為掐法(圖1-16)。掐法是重刺激手法之一,比如在臨床急救常以指甲掐來代替針,為了避免刺破皮膚,要掌握好指力,或者在掐穴處墊塊薄布,為增進療效,緩解疼痛,掐后再輕揉一會。掐法具有開竅醒神,鎮驚止痛,解除痙攣,多用于急性病癥的選穴治療,如掐人中止抽促醒。

圖1-16 掐法
十、拿法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兩指,或者用拇指和其余四指做對指相對用力動作,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進行節律性的提捏肌肉,稱為“拿法”(圖1-17)。操作時,用勁要由輕漸重,不可突然用力,動作要緩和而有連貫性。主要分為三指拿法(圖1-18)和五指拿法(圖1-19)。

圖1-17 拿法

圖1-18 三指拿法

圖1-19 五指拿法
拿法具有疏通經絡、調和陰陽、祛風散寒和泄熱止痛等作用。臨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頸項部位,如提拿頸項及肩井治療頸肩痛。
十一、彈法
用一手指的指腹緊壓住另一手的指甲用力彈擊的方法,稱為彈法(圖1-20)。彈法操作時,要連續彈擊患處,每分鐘彈擊120~160次。

圖1-20 彈法
彈法具有開竅醒腦、鎮靜安神和行氣活血的作用。對項背部僵硬、頭痛等癥可用彈法治療。可適用于全身各部,尤以頭面、頸項部最為常用。
十二、搖法
搖法(圖1-21)是以被搖動的關節為軸,醫生一手固定被搖關節近端,另一手握其運端,做該關節生理活動范圍內各個方向的回旋搖轉運動。搖法根據所搖部位的不同,可分為頸項部搖法、肩關節搖法、髖關節搖法、踝關節搖法等。搖法用力要柔和,不可使用暴力和超過生理限度。

圖1-21 頸項部搖法
搖法具有滑利關節、增強關節活動功能的作用,適用于四肢關節及頸項等,常用于關節強硬、屈伸不利等癥。
十三、叩法
用指端著力或者五指并攏屈曲成握空拳狀,或手掌著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進行上下起落輕巧叩擊的方法稱為叩法(圖1-22)。根據按摩時力點不同,叩法分為中指叩法、五指叩法、拳叩法三種。中指叩法主要適用于顱頂及淺表關節。五指叩法主要適用于前額、顱頂、淺表關節部位,常用于治療頭痛、頭暈、感冒等疾病。

圖1-22 叩法
叩法具有疏通經脈、通絡止痛、滑利關節、開竅醒腦、振奮精神、消除疲勞等作用。
十四、振法
振法(圖1-23)是指醫者用手指指端或手掌著力在體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靜止性收縮發力,做快速振顫動作,使施治部位產生振動感。振法主要分為指振法、掌振法兩種,其中用手指著力稱指振法,用手掌著力稱掌振法。

圖1-23 振法
操作時,要將手部和前臂肌群之力集中于指端或者手掌上。振動的頻率較高,著力稍重。振法一般常用單手操作,也可雙手同時操作。
振法具有醒腦提神、疏經通絡、和中理氣、消食導滯、調節胃腸等作用,適用于頭面部各穴。
十五、扳法
扳法(圖1-24)是指醫者用雙手向相反方向用力,使關節被動伸展或旋轉。扳法大多用于頸、腰、骶髂關節。扳法操作時動作要果斷而快速,用力要穩,兩手動作配合要協調,扳動幅度一般不能超過各關節的生理活動范圍。扳法在臨床常和其他手法配合使用,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扳法切忌粗暴用力,選擇好適應證,運用時應當謹慎、穩妥、輕巧,且要有經驗的醫生來操作,否則應用不當,后果不堪設想。

圖1-24 頸部旋轉定位扳法
扳法具有舒筋通絡、滑利關節、糾正解剖位置的失常等作用,適用于關節錯位或者關節功能障礙等疾病。
十六、啄法
手指自然屈曲呈爪狀或聚攏呈梅花狀,用腕部上下屈伸擺動帶動指端用力,垂直于按摩部位,呈雞啄米狀的手法(圖1-25)。啄法具有安神醒腦、疏通氣血、活血化瘀等作用。

圖1-25 啄法
十七、掃散法
掃散法(圖1-26)是指醫者用拇指或掌根部著力于體表,腕部做快速的上下左右擺動推進的一種方法。此法系強刺激后的一種放松手法。臨床上掃散法分為指掃散法和掌掃散法兩種。掃散法具有舒筋活血、解痙止痛、解除疲勞的作用,常用于頭面及軀干部等處。

圖1-26 頭部指掃散法
操作時,雙手拇指伸直,指腹或掌根部緊貼治療部位,余四指略屈曲呈扇形分開,拇指引路,余四指或掌根部隨腕關節擺動,速度由慢漸快向前推進,用力必須均勻柔和,動作要自如連貫。
十八、拔伸法
拔伸即牽位、牽引的意思。固定肢體或關節的一端,牽拉另一端的方法,稱為拔伸法(圖1-27)。拔伸對于扭錯的肌腱和移位的關節有整復作用,常用于頸椎關節錯位、頸部傷筋等。

圖1-27 頭頸部拔伸法
操作時,患者正坐,醫生站在患者背后,用雙手拇指頂在枕骨下方,掌根托住兩側下頜角的下方,并且用兩前臂壓住患者兩肩,兩手用力向上,兩前臂下壓,同時做相反方向用力。拔伸法操作時用力要均勻而持久,動作要緩和。
十九、點穴法
點穴法(圖1-28)是指醫者以手指指端著力于某一穴位,以指代針的一種手法。臨床上可分為單指點、三指點和五指點三種方法。單指點是以中指為主;三指點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末節對指聚成一體;五指點是五指指端并攏呈梅花狀;微屈掌指與指間關節,指端著力于穴位上,并隨腕關節快速屈伸做一點一抬動作。點穴法具有調和陰陽、行氣活血、松解粘連、提高肌力的作用,全身各部位均可適用。對頭面部穴位最為常用。

圖1-28 頭部單指點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