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礦物潤滑油生產過程的HSE管理

一、HSE管理的基本概念

1.HSE的概念

HSE是Health(健康)、Safety(安全)與Environment(環境)三個英文字母的縮寫組合,HSE指對生產過程中安全、健康與環境三個方面進行的一體化管理。

2.危險源

可能導致損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或狀態。

3.安全

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損害風險的狀態。

4.職業健康安全

影響工作場所內員工、臨時工作人員、合同方人員、訪問者和其他人員健康和安全的條件和因素。

5.污染預防

為了降低有害的環境影響而采用過程、慣例、技術、材料、產品、服務或能源,以避免、減少或控制任何類型的污染物或廢物的產生、排放或廢棄。

二、健康防護

在潤滑油生產過程中對人身健康造成極大危害的有中毒、燒傷及機械傷害、噪聲和粉塵等,在生產運行過程中的健康防護主要是防止中毒、燒傷及機械傷害、噪聲和粉塵事故的發生。

1.中毒

(1)中毒的分類 潤滑油生產及使用過程中由毒物所引起的中毒,可分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兩大類。其中,急性中毒指大量毒物進入人體并迅速引起全身癥狀甚至引起中毒者的死亡。慢性中毒指在生產過程中分批少量的毒物侵入人體,由于長期逐漸積累而引起的人體中毒。

影響人體中毒深淺狀況的因素很多,包括毒物的物理化學性質、毒物侵入人體的數量、毒物在人體內的作用時間和作用部位、中毒者的生理狀況、年齡、性別和體質等,此外與溫度、環境的密閉程度等其他因素也有關。

(2)中毒的防止

①密閉設備檢修后必須對設備管道進行氣密性檢查,正確選擇密封形式和填料質量。

②排氣通風,降低廠房內有毒氣體的含量。

③齊全的勞保用具,有毒物品稱量時應戴口罩或防毒面具。進入有毒氣體貯槽容器或聚合釜作業時,應事前排空置換合格,派專人監視,并設有安全梯和安全帶等安防用具。

2.燒傷及機械傷害

(1)燒傷 根據原因不同,燒傷可以分為化學燒傷和熱燒傷。化學燒傷指由酸堿等物體滴落到皮膚上引起的燒傷。熱燒傷指由于人體碰到蒸汽或熱水以及高溫設備的未保溫部分而引起的燒傷。

為了防止燒傷,一切高溫設備和管道應進行保溫。對其裸露部分,工作中盡量遠離,并有適當的保安措施。對接觸腐蝕性物質的操作人員要戴好防護眼鏡、手套、帽子、膠皮衣靴。

對產生的熱燒傷,可先涂上清涼油脂,然后到醫務部門診治。如遇化學燒傷可用大量清水沖洗后到醫務部門診治。

在防止燒傷的過程中還要注意,當人體碰到極易汽化的物質如液態氯乙烯時可能會引起人體的凍傷,預防凍傷的措施是對生產裝置中極易汽化物質的管道或設備要設保溫,人體遠離這些易汽化介質的管道或設備。

(2)機械傷害 企業中絕大部分事故都屬于機械性傷害事故。由于工作方法不當,不正確使用工具,缺少安全裝置和適當的勞動保護,以及不遵守安全技術規程等最容易造成人體受到機械傷害。

為了防止機械傷害,在日常工作中應采取如下措施:

①經常檢查各種傳動機械,檢查液面計以及裝置樓梯處等是否有安全防護裝置和防護欄桿;

②操作人員必須穿符合安全規定的工作服,禁止穿寬大的衣服,女同志留辮子極易造成事故,應將辮子盤起戴好工作帽;

③經常注意各機械設備的運轉情況及各轉動部位的摩擦情況,以免機械損壞時零件飛出傷人,運轉中的設備嚴禁修理;

④各帶壓容器設備,一律要將壓力排空后再進行檢修工作。

3.噪聲的危害和防止

(1)耳聾 噪聲可造成耳聾,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的噪聲性耳聾。

(2)引起多種疾病 噪聲刺激大腦皮層,引起精神緊張,心血管收縮,睡眠不好,神經衰弱或神經官能癥,血壓高,心動過速,影響胃分泌,使人感到疲勞。

(3)影響正常生活 如聲響大于50dB亦可影響人的睡眠。

(4)容易引起工作差錯,降低勞動生產效率 在聲響大于120dB時還可對建筑物有破壞。

綜上所述,一般均把噪聲控制在90dB以下,我國正在制定噪聲的允許標準,操作工人在噪聲大于90dB的工作場所需要佩戴符合規定的防護性耳塞。

4.粉塵的危害及防止

生產性粉塵,是污染廠房和大氣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但影響人們的健康,而且還因生產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粉塵的大量飛揚造成經濟上的損失;粉塵進入轉動設備會使得運轉設備因磨損其損壞;粉塵會使得精密儀器、精密儀表以及精密設備等的精密性能變差。因此防止粉塵不僅具有衛生方面的意義,而且在經濟上也有重大意義。

生產性粉塵,根據其不同的物理化學特性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在體內引起不同的病理過程。

除粉塵引起皮膚干燥等輕微的作用外,其他尚不明顯,但應引起有關人員的高度重視,并注意如下幾個問題:在易于產生粉塵崗位時要戴防護用品如口罩;工作過后應堅持洗浴;在易于造成粉塵飛揚部位,應裝有除塵抽風系統,如料口、篩子、放料口和包裝機等。

三、安全衛生防護措施

1.防火和防爆

防火防爆是互相關聯的,防爆的大部分措施也適用于防火。

(1)爆炸的分類 根據爆炸的原因不同,爆炸分為物理性爆炸和化學性爆炸兩種。

物理性爆炸指由于反應激烈或由于受壓容器、設備、管道的機械強度降低,使壓力超過了設備所能承受的限度,而使容器、管道或設備發生的爆炸。

化學性爆炸指由一種或數種物質在瞬間內經過化學變化轉為另外一種或幾種物質,并在極短的時間內產生大量的熱和氣體產物,伴隨著產生破壞力極大的沖擊波的爆炸過程。

(2)爆炸產生的原因 爆炸產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達到物質的爆炸極限、操作原因、設備缺陷或設備泄漏等幾個方面。

①達到物質的爆炸極限。當爆炸性混合物中易爆物質和空氣或氧混合達到一定的爆炸范圍且激發能源又存在時可能發生爆炸。爆炸范圍是指與空氣組成的混合物,易燃易爆物質的濃度范圍。其最高濃度稱為爆炸上限,最低濃度稱為爆炸下限。在此范圍內遇有明火或火花,或溫度升高達到著火點即行爆炸,在此濃度以外,氣體不會爆炸。

爆炸濃度的上、下限與氣體混合物的溫度和壓力有關,壓力升高使爆炸濃度上、下限擴大。另外物理性爆炸和化學性爆炸常常相伴發生,同時著火可能是化學爆炸的直接原因,而爆炸也可能引起著火。

②操作原因。引起爆炸的操作原因通常為操作控制不嚴格,由于反應溫度過高或反應壓力過高等造成反應激烈引起設備超壓。

③設備缺陷。引起爆炸的設備缺陷主要包括設備制造上帶來的隱患(如裂紋,砂眼等),安全裝置(壓力表和安全閥等)安裝不全,或安全裝置的操作失靈,使用日久受化學腐蝕等使設備承受壓力降低等原因,當設備上的缺陷未被生產者發現或發現后未及時矯正時可能會引起爆炸事故的發生。

④設備泄漏。設備管道的泄漏使易爆氣體逸出和外部的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氣體混合物,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或火花時會產生爆炸。

(3)火災原因及防止 由于明火和火花極易成為爆炸的導火線,故火災的防止就有了特殊的意義,其原因和防止措施如下。

①現場動火。現場的焊接和動火極易引起火災和爆炸,所以要有嚴格的動火制度。凡有可能引起火災時應盡力避免現場動火,如必須在現場動火時,應遠離設備30m以外并經各有關安全技術部門批準,而且動火地點必須分析可燃氣含量合格后,經點火試燃后方能進行。動火時要有專人監督,注意風向以保證安全。

②電器設備不良產生火源。應定期檢查電器設備,凡接觸到易燃易爆物,其電器設備應采用防爆型。

③摩擦與撞擊。設備摩擦與撞擊極易產生火花,所以進入生產車間不允許穿釘子鞋,不允許用鐵錘敲打設備及管道,應使用銅制品敲打設備和管道。

④靜電。當液體、固體和氣體在管道內很快流動或從管道中排出時,都能產生靜電荷。靜電荷的多少與管內介質流動的速度有關,流速越快,產生靜電荷越多,所以一般要求液體在管道內的流速不超過4~5m/s,氣體流速不超過8~15m/s。同時設備及管道應有接地設施,使產生的靜電荷很快導入地下。轉動設備應盡量減少皮帶傳動,必須采用皮帶傳動時應適當使用皮帶油,以減少摩擦時靜電產生的可能性。

⑤引發劑及易燃品。引發劑,特別是過氧化物高效引發劑,因半衰期較短,在常溫下易分解,甚至引起火災,必須加強保管,要在冷庫中保存引發劑。

所有的有機溶劑均屬于易燃品,必須嚴格保管,限制它們的使用范圍。

(4)爆炸事故的防止

①防止火源的產生。

②密閉設備。加強管理,杜絕設備的跑、冒、滴、漏,注意各設備管道不得超過其允許壓力,壓縮機入口壓力不允許為負壓,以防空氣從壓縮機入口漏入而在壓縮機內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負壓操作的生產裝置必須保證系統無泄漏,防止爆炸事故發生。

③分析、置換和通風。對易燃、易爆和有毒氣體的控制都有賴于氣體分析,它是化工生產中保證安全的重要手段。生產系統檢修時,必須對設備管道中可能殘存的可燃性氣體,用氮氣或蒸汽排除置換干凈后分析合格,方可進行。

④設備應有安全裝置。凡操作壓力超過1atm以上的設備均應設置壓力計,以監控設備的實際操作壓力;一旦設備超過預定壓力時,安全閥應自行打開,將壓力排放,保證設備安全。安全閥應定期校正,并應保持安全閥無堵塞現象以保證靈活好用;防爆膜安裝在沒有安全閥又必須防爆炸的地方,當帶壓的設備超過一定壓力值時,報警信號發出警告,以便操作人員及時采取措施。

2.安全技術規定

①嚴格遵守安全規程和操作法的操作程序,認真、準確地進行操作。

②嚴禁任何設備在違反操作法規定的范圍進行超壓操作。

③設備運行中,必須嚴格按操作法規定的時間進行記錄和動態巡視檢查。

④當發現生產裝置中的特殊現象或異常現象時應及時通知車間、工段技術人員和班長,經車間、技術員和班長研究處理意見后進行事故處理。

⑤嚴禁設備帶壓拆裝、調整零部件,轉動設備在運轉情況下嚴禁進行檢修和加填料操作。

⑥人員進入設備前必須進行含氧分析,含氧19%以上為合格;轉動設備必須斷電并設警示牌及專人監護。

⑦嚴禁在廠房內用鐵器敲打和穿釘子鞋及攜帶引火物品進入崗位;2m以上高空作業必須系好安全帶。

⑧緊急情況需要緊急處理時,必須先行處理,在處理過程中通知分廠及各有關單位,處理后詳細記錄處理情況、原因和經過。在崗人員應服從指揮,在危險地帶處理必須有人監護。

⑨準確進行計量、入料等各項操作,非操作法規定的任何操作,必須經車間技術人員、分廠、技術科審批后方可執行。

⑩凡使用的危險品,在貯存地及貯槽之間嚴禁停留,配制完立即將貯存運輸的危險物等放在指定地點。嚴禁將過氧化物類引發劑與堿類或其他氧化劑類藥品放在一起。

操作人員上崗必須按規定穿戴好勞動防護用品。

3.設備維護保養制度

①操作人員對本崗位設備要做到“四懂”、“三會”,即懂結構、懂原理、懂性能和懂用途;會使用、會維護保養和會排除故障。

②嚴格執行設備操作規程,確保設備不超溫、設備不超壓、運轉設備不超速、所有設備不超負荷運行。

③按時定點巡回檢查各設備的運轉情況,及時做好設備調整、緊固和潤滑等工作,保證設備安全正常運行。

④做好設備的經常性清潔維護工作。

⑤發現設備運轉的不正常現象應立即查找原因,及時反映,并采取果斷措施進行處理。

⑥認真寫好設備運行記錄。

4.操作工崗位責任制

①熟悉本崗位工藝流程、設備結構原理、物料性質、生產原理及安全消防基本知識。

②嚴格遵守崗位操作規程及各項規章制度。

③認真負責地做好以下工作。

a.嚴格執行各工藝指標的控制,保證生產正常進行;

b.及時發現、處理、排除生產故障;

c.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

d.按要求用仿宋體準確及時填寫好生產原始記錄。

④及時與上、下游工序、崗位及工段聯系,共同協作搞好潤滑油生產。

⑤嚴格遵守勞動紀律,上班時間不準睡覺、不準干私活;操作室不準上鎖閂門;操作工不得隨意離崗、串崗,有特殊情況臨時離崗應得到本崗位人員或班組長同意。

⑥操作工上班時間內受班(組)長、工段長及調度領導,并服從廠(公司)調度指揮。

四、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是石油化工生產企業的責任。在潤滑油生產過程中為了做到環境保護需要注意以下幾點:有毒有害場所監測達標率100%;施工(生產)、生活場所達到環保要求;重大環境污染、文物破壞事故、事件為零;廢棄物分類集中收集處理;噪聲排放達標;試壓用水、生活污水達標排放;污染物排放達標率100%。

任何一個工藝裝置在開停工過程和正常生產過程中要嚴密關注廢氣、廢液和廢渣的“三廢”來源,有效進行“三廢”處理,達到廢氣、廢液和廢渣的排放標準,環境友好地進行潤滑油生產工作。

五、礦物潤滑油生產裝置的健康防護

1.危險介質分析

礦物潤滑油生產過程中的危險介質主要包括減壓蒸餾過程的減壓渣油、溶劑脫瀝青過程中采用的溶劑丙烷、溶劑脫蠟過程中使用的苯、甲苯和丙酮以及加氫精制過程中使用的氫氣。

(1)減壓渣油 減壓渣油為沸點>500℃的烴類組分,為原油中最重的組分,其中含有大量的重質組分和膠質、瀝青質組分,流動性能很差,在100℃時黏度≥110mm2/s,容易凝結而堵塞管道。減壓渣油的自燃點為230~240℃,閃點為350℃,為丙B類可燃液體。

(2)丙烷 丙烷為無色無臭氣體,燃點為450℃,爆炸極限范圍為2.1%~9.5%(體積分數),相對不溶于水,在低溫下容易與水生成固態水合物,從而引起管道的堵塞。

丙烷有單純性窒息及麻醉作用。人短暫接觸濃度為1%的丙烷氣體時沒有癥狀;人接觸濃度低于10%的丙烷氣體時會感覺到輕度頭暈;當接觸高濃度丙烷氣體時,人可能出現麻醉狀態甚至意識喪失;極高濃度的丙烷氣體可致人立即窒息。

丙烷屬于微毒類化學品,為純真麻醉劑,對眼和皮膚無刺激,直接接觸可致人凍傷。

(3)苯 在常溫下苯為無色、有甜味的透明液體,具有強烈的芳香氣味。苯可燃,有毒,是一種致癌物質。

由于苯的揮發性大,暴露于空氣中苯很容易擴散。人和動物由于吸入或皮膚接觸,當大量苯進入人的體內時,會引起人體的急性和慢性苯中毒。有研究報告表明,引起苯中毒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苯在人體內生成了苯酚,長期吸入苯會侵害人的神經系統,急性中毒會產生神經痙攣甚至昏迷、死亡,在白血病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有苯及其有機制品接觸歷史。苯主要通過呼吸道吸入(47%~80%)、胃腸及皮膚吸收的方式進入人體。一部分苯可通過尿液排出,未排出的苯則首先在肝中被氧氣氧化生成環氧苯。環氧苯與它的重排產物氧雜環庚三烯存在平衡,是苯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毒中間體。乙醇和甲苯可以降低苯的毒性。

苯的代謝物進入細胞后,與細胞核中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結合,會使染色體發生變化,如有的斷裂,有的結合,這就是癌變(形象地說,是發生變異,因為染色體是遺傳物質,它控制著細胞的結構和生命活動等),長期如此,就會引發癌癥。

(4)甲苯 甲苯為無色透明液體,甲苯蒸氣有類似膠水的氣味。甲苯蒸氣的密度為2.2g/cm3,閃點為4℃,沸點為110.6℃,甲苯的爆炸極限為1.2%~7.0%。甲苯屬劇毒類化學物質,甲苯對人的皮膚黏膜有刺激作用,對中樞神經系統的麻醉作用。

人體暴露于高濃度的甲苯蒸氣中會因為吸入甲苯而產生醉感、協調能力減弱、精神混亂、頭痛、肌肉無力、惡心、頭昏和疲倦等癥狀。

當眼睛接觸甲苯時,人會感覺到有輕度刺激的感覺甲苯,濺入眼內人眼會產生疼痛和暫時性刺激的感覺。

當皮膚接觸甲苯時,人體的皮膚會受到刺激而變得干燥。不慎口服甲苯時,能導致惡心、嘔吐、腹瀉的感覺,甚至失去知覺。長期暴露于甲苯蒸氣的環境中,用鼻吸入苯蒸氣會使大腦和腎受到永久傷害。如母親在懷孕期間受到嚴重暴露,可能毒性會影響嬰兒而產生缺陷。

甲苯屬于高度火災危險性物質,能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如果甲苯積聚在低處和通風不良的地方會有爆炸的危險。甲苯著火時應使用干粉、泡沫和二氧化碳等滅火劑滅火。

苯能與氧化劑起激烈反應,侵蝕某些塑料和橡膠,甲苯對金屬無腐蝕作用。

(5)丙酮 丙酮為透明、無色、易揮發、具有辛辣氣味的液體。丙酮的沸點為56℃;丙酮蒸氣的密度為2.0g/cm3;閃點為-18℃;自燃點為538℃。爆炸極限為2.5%~13%。丙酮蒸氣有甜味,似薄荷香味。作為一種溶劑,丙酮用于許多工業。用來制造涂料、清漆、除漆劑、橡膠、塑料、炸藥、染料、人造絲和攝影用化學物質。

丙酮屬于屬于微毒性物質,對神經系統有麻醉作用,并對黏膜有刺激作用。

當吸入丙酮濃度低于500cm3/m3時,對人體無影響,當吸入丙酮濃度介于500~1000cm3/m3之間時會刺激鼻、喉,當人體吸入丙酮的濃度達到1000cm3/m3時,患者會感到頭痛并有頭暈癥狀出現。吸入丙酮濃度介于2000~10000cm3/m3之間時患者可產生頭暈、醉感、倦睡、惡心和嘔吐的現象,高濃度丙酮可能導致人失去知覺、昏迷、甚至死亡。

當眼睛接觸濃度為500cm3/m3的丙酮時,眼睛會產生刺激。當皮膚接觸丙酮液體時會有輕度刺激,丙酮通過完好的皮膚被人體吸收造成的危險很小。

口服丙酮對人的喉和胃有刺激作用,服進大量丙酮會產生和吸入相同的癥狀。

長期接觸丙酮會導致皮膚干燥、紅腫和皸裂,每天3h吸入濃度為1000cm3/m3的丙酮蒸氣,7~15年后中毒者會出現眩暈和乏力癥狀。高濃度蒸氣會影響腎和肝的功能。

丙酮為高度易燃性物質,有嚴重火災危險,屬于甲類火災危險物質。在室溫下丙酮蒸氣與空氣會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丙酮著火時可用干粉、抗溶泡沫滅火劑、鹵素滅火劑或二氧化碳滅火劑來滅火。

2.健康防護措施

(1)丙烷中毒的應急處理 如果因為吸入性丙烷中毒,則應迅速將中毒者移離中毒現場到空氣新鮮的場所。保持中毒人員的呼吸道通暢。如中毒者出現呼吸困難的狀況,應對中毒者進行輸氧處理。如中毒人員呼吸停止,應立即對中毒者進行人工呼吸并及時就醫。

(2)丙烷泄漏的應急處理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并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靜電工作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用工業覆蓋層或吸附/吸收劑蓋住泄漏點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氣體進入。合理通風,加速擴散。噴霧狀水稀釋、溶解。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如有可能,將漏出氣用排風機送至空曠地方或裝設適當噴頭燒掉。漏氣容器要妥善處理,修復、檢驗后再用。

如果因為丙烷泄漏而發現著火,則應首先切斷氣源,噴水冷卻容器,盡可能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采用霧狀水、泡沫、二氧化碳和干粉等進行丙烷著火的滅火劑。

(3)預防苯中毒

①短期接觸苯中毒癥狀。苯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麻痹作用,引起急性中毒。重者會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神志模糊、知覺喪失、昏迷、抽搐等,嚴重者會因為中樞系統麻痹而死亡。少量苯也能使人產生睡意、頭昏、心率加快、頭痛、顫抖、意識混亂、神志不清等現象。攝入含苯過多的食物會導致嘔吐、胃痛、頭昏、失眠、抽搐、心率加快等癥狀,甚至死亡。吸入20000cm3/m3的苯蒸氣5~10min會有致命危險。

②長期接觸苯中毒癥狀。長期接觸苯會對血液造成極大傷害,引起慢性中毒。引起神經衰弱綜合征。苯可以損害骨髓,使紅血球、白細胞、血小板數量減少,并使染色體畸變,從而導致白血病,甚至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苯可以導致大量出血,從而抑制免疫系統的功用,使疾病有機可乘。有研究報告指出,苯在體內的潛伏期可長達12~15年。

苯對皮膚、黏膜有刺激作用。國際癌癥研究中心(IARC)已經確認苯為致癌物。

③急性苯中毒臨床表現。輕度中毒者可有頭痛、頭暈、流淚、咽干、咳嗽、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步態不穩;皮膚、指甲及黏膜紫紺、急性結膜炎、耳鳴、畏光、心悸以及面色蒼白等癥狀。

中度和重度中毒者,除上述癥狀加重、嗜睡、反應遲鈍、神志恍惚等外,還可能迅速昏迷、脈搏細速、血壓下降、全身皮膚、黏膜紫紺、呼吸增快、抽搐、肌肉震顫,有的患者還可出現躁動、欣快、譫妄及周圍神經損害,甚至呼吸困難、休克。

(4)甲苯使用時的健康防護

①預防中毒。如蒸氣濃度不明或超過暴露限值,為預防甲苯吸入性中毒,應戴有褐色標志濾毒盒的防毒口罩。防毒口罩的材料應為聚亞安酯、氯丁橡膠和聚四氟乙烯等。甲苯蒸氣的工作場所應備有安全淋浴和眼睛沖洗器具,接觸人員應佩戴化學安全眼鏡。

②甲苯中毒的急救方法。當發生甲苯吸入性中毒時,在試圖救護中毒者前,施救人員應先要保證自己安全,施用“結伴監護”制度。將中毒者脫離甲苯產生源或搬移患者至新鮮空氣處。

當發生皮膚接觸甲苯而中毒時,應立即脫掉中毒者的被污染衣服并存放于有蓋的容器內,用水和無摩擦性肥皂緩和而充分地洗滌。

當發生眼睛接觸甲苯時,應先緩和地摸去或擦去甲苯殘留物,使眼瞼張開,再用溫的緩慢流水沖洗患眼20min。

當不慎口服甲苯時,應當用水充分漱口,給患者飲水約250mL,不可催吐。一切患者都應請醫生治療。

③甲苯使用的安全和處理。只有受過訓練的人員才能從事清理工作,確保提供良好的通風設備。使用良好的防護服裝和呼吸器。防止進入下水道火密封空間。應停止或減少泄漏,用泥土、黃沙或類似穩定的不燃物覆蓋濺出物。遵守環境保護法則。

甲苯的儲存應遵守儲存盒運輸易燃液體規則。儲存于陰涼、干燥、有良好通風的地方,避免日光曝曬,遠離禁忌物與火源。

(5)丙酮使用時的健康防護 如丙酮蒸氣濃度不明或超過暴露極限時,應佩戴合適的呼吸器,以防丙酮吸入性中毒。

為預防皮膚接觸丙酮,如果需要,應使用手套、工作服和工作鞋,合適的材料是丁基橡膠。在直接工作的場所應備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沖洗器具。

接觸丙酮液體或蒸氣時,應戴化學防濺眼鏡,必要時可佩戴面罩。

在丙酮介質存在的工作場所,提供良好的通風設備、防護服裝和呼吸器。移去熱源和火源。應停止或減少泄漏。用黃沙或其他吸收物吸收液體。廢料可在被批準的溶劑焚爐中燒掉或在被指定的地方作深埋處理,遵守環境保護法規。

六、礦物潤滑油生產裝置的安全衛生防護

1.礦物潤滑油生產裝置的常見事故

(1)重油凍凝管線 我國某潤滑油生產過程中的減壓蒸餾裝置在開工過程中發現減壓塔液位慢慢升高,減壓渣油無法出裝置,誤判斷以為是減壓渣油泵有問題,延誤了時間,致使減壓渣油凍凝在管線內,造成減壓裝置癱瘓,減壓渣油管線報廢。調查原因發現是該減壓渣油為重質瀝青,換熱流程長,出最后一臺換熱器溫度為60~70℃,溫度低,黏度大,出裝置困難,造成凍凝事故。應及時改副線,提高瀝青出裝置溫度。

(2)減壓塔負壓爆炸事故 20世紀70年代,國內曾發生一起減壓塔爆炸亡人事故。減壓塔內減壓渣油溫度高達370℃,油氣自燃溫度低于250℃,由于減壓塔為高負壓操作,靜密封泄漏點多,一旦操作不當,導致空氣進入塔內,達到可燃氣爆炸極限,極易發生爆炸。造成空氣吸入主要原因有大氣腿腐蝕泄漏、水封罐脫水口虹吸現象使水封失效,塔頂注劑線腐蝕泄漏、停抽真空蒸汽過快從頂放空倒吸,人孔、法蘭等靜密封點泄漏。

(3)加熱爐著火爆炸事故 國內潤滑油生產裝置中的減壓加熱爐曾發生多起點火爆炸事故,事故原因是爐膛內可燃氣體混合物達到爆炸極限,點火發生爆炸,爆炸時現場有閑雜人員,造成傷亡事故擴大。具體原因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加熱爐的爐膛蒸汽置換不徹底,用蒸汽吹掃置換的時間不夠長,或是因為用蒸汽置換時煙道擋板處于關閉位置,使可燃氣沒有及時得到置換,或在置換過程中沒有進行可燃氣爆炸氣體的組成分析,使爐膛內存有的可燃氣體混合物達到爆炸極限,點火就發生爆炸,這種情況以加熱爐熄滅后點火的可能性較大;第二種情況是點火前由于可燃氣控制閥關不嚴,或未全關,可燃氣泄漏大,而可燃氣爆炸氣體分析時間過長,使可燃氣泄漏入加熱爐達到爆炸極限,氣體分析結果合格,但已失效,點火就發生爆炸。

防止加熱爐點火爆炸的措施是可燃氣不能過早引入裝置內,可燃氣進入加熱爐前應加盲板防泄漏,蒸汽吹掃置換時間應足夠,必須作可燃氣爆炸氣體分析,合格后立即點火,爐火熄滅后應關閉可燃氣,重新吹掃置換分析,符合要求再點火,另外還應設置長明燈、火焰監測儀、防爆門等防爆設施。

2.礦物潤滑油生產裝置的安全衛生防護措施

(1)苯的貯存與防火防爆 苯應貯存于低溫通風處,遠離火種、熱源。與氧化劑、食用化學品等分開存放。在苯的儲存區域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工具。

苯為易燃性液體,一旦發生苯著火燃燒,可采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和砂土等滅火劑,不能用水滅火。

(2)苯中毒的應急處理 吸入中毒者,應迅速將患者移至空氣新鮮處,脫去被污染衣服,松開所有的衣服及頸、胸部紐扣、腰帶,使其靜臥,口鼻如有污垢物,要立即清除,以保證肺通氣正常,呼吸通暢。并且要注意身體的保暖。

口服中毒者應用活性炭懸液或碳酸氫鈉溶液洗胃催吐,然后服導瀉和利尿藥物,以加快體內毒物的排泄,減少毒物吸收。

皮膚中毒者,應換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襪,用肥皂水和清水反復清洗皮膚和頭發。

有昏迷、抽搐患者,應及早清除口腔異物,保持呼吸道的通暢,由專人護送醫院救治。

(3)丙酮中毒的應急處理 如果發生了丙酮吸入性中毒,應首先將中毒人員脫離丙酮產生源或將患者移到新鮮空氣處,如呼吸停止應進行人工呼吸。

眼睛接觸丙酮時,應將眼瞼張開,用微溫的緩慢的流水沖洗患眼約10min。

皮膚接觸丙酮時,用微溫的緩慢的流水沖洗患處至少10min。

不小心誤服丙酮時,應該用水充分漱口,不可催吐,給患者飲水約250mL。

一切患者都應請醫生治療。

(4)丙酮的儲存與運輸 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將丙酮儲藏于密封的容器內,置于陰涼干燥優良好通風的地方,遠離熱源、火源和有禁忌的物質。所有容器都應放在地面上。

七、礦物潤滑油生產過程中的環境保護

1.廢氣

礦物潤滑油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主要包括減壓蒸餾裝置的減壓塔頂不凝氣和加氫精制過程中產生的含硫氣體。

減壓蒸餾塔頂的不凝氣體主要成分為氣體烴(80%以上),還含有硫化物氣體,會造成可燃氣的損失并對大氣造成污染,目前不凝氣體可進入氣體脫硫裝置回收硫后作為加熱爐的燃料使用。

由于加氫精制過程中產生的含硫氣體中含有氫氣,因此這部分含硫氣體絕大部分作為循環氫使用,少量排放的含硫氣體進入硫黃回收裝置回收硫后作為燃料氣使用。

2.廢液

礦物潤滑油生產過程中的廢液主要包括溶劑精制和溶劑脫蠟過程中產生的廢溶劑。

溶劑精制常用的溶劑為糠醛、N-甲基吡咯烷酮和酚,由于酚的毒性大,適用原料范圍窄,近年來逐漸被淘汰。

糠醛精制中的溶劑糠醛通常采用二效或三效蒸發回收,流程見圖2-10。回收后的糠醛再經過干燥和脫水,作為溶劑回收利用。

3.廢渣

礦物潤滑油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主要為潤滑油白土精制過程中的廢吸附劑和加氫精制裝置中的廢催化劑。

潤滑油白土精制中的廢白土以前采用深埋處理,現在是將廢白土焚燒處理后,經白土活化處理再循環使用。

加氫精制催化劑的主要活性組分為非貴金屬Ni、Mo、W等,以前大多采用深埋的方法處理,由于加氫精制廢催化劑中含有大量的砷、鉛、銅等重金屬雜質,近年來為了保護環境需要對加氫精制廢催化劑進行環保處理,常用的方法為高溫下將廢催化劑中的載體燒結成酸不溶狀態,然后用酸溶解,再調節pH值將催化劑中的不同金屬分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英县| 保德县| 宣恩县| 镶黄旗| 武宁县| 大足县| 原阳县| 青海省| 伽师县| 丹东市| 苗栗市| 德安县| 临清市| 志丹县| 河津市| 包头市| 新野县| 河曲县| 泾源县| 海晏县| 秦皇岛市| 汉沽区| 博湖县| 东乡县| 方正县| 哈巴河县| 综艺| 九龙坡区| 洪湖市| 桂东县| 平陆县| 双峰县| 巩留县| 望都县| 金沙县| 洮南市| 周口市| 长武县| 阳谷县| 蒙山县| 临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