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休閑消費研究的理論背景

伴隨著社會從生產到消費的轉型,伴隨著休閑文化之方興未艾,休閑消費及其研究應運而生。

眾所周知,休閑作為一種“社會性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受到青睞,休閑消費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然而,經濟的快速發展,西方化生活方式的不斷融入,使人們的傳統價值觀受到沖擊。反映在人們的休閑生活中,喧囂和煩亂侵蝕著人們的生活,物質至上、消費至上;人們獲得了更多的閑暇時間,卻遺忘和失去了閑暇的本質和精髓。休閑領域的首要工作就是反思休閑價值觀,建構健康的休閑文化。關注這一研究,基本的出發點是緣于這樣的思考:如何從哲學的角度審視休閑消費問題?面臨休閑消費的增長與擴張,如何探尋休閑消費、休閑產業的人文基礎和精神文化根基?如何認清當代社會審美文化的變革和沖突,如何解釋新時期中國的審美文化現象,復興華夏民族的“樂感文化”,進而探索審美文化的創新之路?休閑消費的價值建構及其與當代審美文化的關系已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命題。

休閑消費是當代中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重要一環,既是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重要的現實問題。研究休閑消費與審美文化的理論與實踐,其根本目的就是“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服務。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作為當代日趨重要的社會實踐內容,休閑消費是現代化生活方式的初步體現,是實現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更是實現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重要問題之一。通過對休閑消費的哲學批判和闡釋,揭示休閑消費的文化象征意義,從審美文化創新的維度,提升以人為本社會的生存境界,為塑造符合當代中國發展的社會核心價值體系服務。

一 消費的文化性

消費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在日常經濟活動中,消費是與生產、分配、交換相并列的重要環節。在經濟學視域中,消費是人們通過購買商品滿足自己消費欲望的行為。如果說消費的功能維度可以作為經濟學的對象來探討,那么消費的人本維度就是哲學的研究領域。在學術研究中,很長時間以來,消費僅僅被視作經濟活動中的一環,用加爾布雷斯的話來說,這已經成為一種“傳統智慧”而被大家廣泛接受。消費僅僅是一種物質的、經濟的活動,消費的文化性和精神內涵被忽視了。消費一方面是實現商品交換的過程,消費者獲得消費滿足,銷售者獲得商業利潤;另一方面,消費行為承載了文化因子,體現了社會交往,是整合的社會活動。“隨著文化的高雅目標與價值屈從于生產過程與市場的邏輯,交換價值開始主宰人們對文化的接受。”[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劉精明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頁。消費者從中確立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從文化的意義上獲得社會認同。銷售者在商品的營銷過程中通過樹立品牌,通過公關和廣告來間接、直接地傳播其價值觀。“過年不送禮,送禮就送 ×××”;“我沒什么特別,我很特別;我和別人不一樣,我和你一樣,我是 × ×”……“消費是窺視社會結構和文化運行的一個重要窗口。”王寧:《從苦行者社會到消費者社會:中國城市消費制度、勞動激勵與主體結構轉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481頁。消費是綜合的經濟和文化現象,消費關系體現了復雜的社會關系。消費在人們社會活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由消費來研究人及人的社會活動的意義凸顯出來,由社會和文化的因素來研究消費的必要性也凸顯出來。消費不僅為人的生存提供基本保障,還為人的精神需求提供實現的可能;勞動是人的自我實現,消費也體現了人的自我實現。尤其是休閑消費,脫離和超越了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費,為了更高的精神享受和文化滿足的消費更是人獲得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消費不僅是經濟行為,亦是文化行為,還是綜合的社會活動,是關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大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說,消費研究新視角、新維度的出現,引領著這一個多世紀以來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從馬克思到列斐伏爾再到波德里亞,從齊美爾到布迪厄再到費瑟斯通,越來越多的哲學家將視角投向了消費問題。更深層地來看,研究消費視域的擴大,也反映了當代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尤其是社會學)對話的趨勢。經濟學認識到人們的行為并不只是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認識到所有的經濟制度都要作為社會結構來深入理解,經濟學家開始更多地從社會結構來分析利益問題,社會學家也嘗試采用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從而更多維度地來把握和證明一些社會問題的假設。20世紀末出現的新經濟社會學,促使人們以更為包容的心態和更為多元的方法去研究消費。

在對經濟決定論的批判中,從人類精神,或者說文化的層面去剖析消費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在節儉與奢侈之間,或許難以評說韋伯和桑巴特孰對孰錯;桑巴特只是將奢侈作為資本主義誕生的條件,未免讓人略感失望。凡勃倫早已得出結論,有閑階級顯現榮耀的方式有兩種:明顯的有閑和明顯的消費,歸根究底,有閑階級的“有閑”只有通過“消費”來顯現。經由精英階段發展到休閑的大眾化階段,有閑與消費越發如影隨形,兩者的關系意味深長。如果說,當今社會可以用“消費”來命名,而“休閑”又恰是其重要特征的話,哲學文化意義上的休閑消費研究之重要性則更為凸顯。

如同消費概念在當今的消費文化語境中,已經突破其原有的物質實踐含義一樣,休閑消費的指向并不是消費本身,它成為一種符號操作行為和系統,它成為承載著人們對自由和幸福追求的一種行為方式。作為消費者來說,它意味著消費的體驗過程;對于社會建構來說,它構成一種復雜互動的社會關系。休閑消費行為也是休閑生產行為,它既是消費過程也是休閑生產過程。甚至可以說,也正是在消費過程中,才產生出休閑的意義。在這樣的關系中,并不意味著休閑從屬于消費,變成“某一種”消費,成為消費的附庸;相反,休閑成為打破消費結構中銷售者壟斷的手段,體現了消費者的能動,是消費主體個性化的體現。從這樣的意義上說,休閑消費是一種主動消費,是消費的高級階段,是人們的消費行為走向成熟的體現。

二 生產—消費理論的變遷

第一,從生產到消費。

進入20世紀,隨著經濟學與市場營銷學的進步,隨著社會人類學的發展,消費的認識與研究領域有了極大的拓展。消費逐步受到關注,但生產仍是中心問題。作為新古典政治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凡勃倫發表《有閑階級論》,他認識到,消費是現代社會內部權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拉開了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由生產到消費的轉向的序幕,還不經意地成為社會學研究的一大進步。當然,消費成為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并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蘊含著深刻的必然性。馬克思在其著作中論述生產—消費問題,這些思想包括消費與生產的關系、消費和諧、自由時間與休閑等。“生產直接也是消費”,“消費直接也是生產”,“生產媒介著消費”,“消費也媒介著生產”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頁。。馬克思的消費理論仍是以生產為主導的消費經濟理論。“消費”作為一個名詞,只是作為生產的一個方面受到關注;作為一種研究,處于政治經濟學的視野之中。“在經濟學以及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中,‘消費’由于自身所具有的個體性、主觀性與偶然性,始終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消費因為不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而被排斥到了研究之外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較早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是西斯蒙第,他在其《政治經濟學原理》中第一次較為明確地提出了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夏瑩:《消費社會理論及方法論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89—90頁。

在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消費文化和消費理論的研讀和闡釋中,一些學者將消費理論的誕生與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現實的變化,與社會主義實踐進入低潮時期的反思,尤其與法國1968年“五月革命”后新的社會思潮聯系起來。生產曾經是國民經濟循環的先導性因素,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對馬克思理論的反思和批判中,消費的作用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作為消費社會系統理論的奠基者,“波德里亞將符號學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消費社會的社會學融合在一起,開始了他終生的工作,探索這個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客體與符號的體系”[美]道格拉斯·凱爾納編:《波德里亞:一個批判性讀本》,陳維振、陳明達、王峰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頁。。“雖然對‘消費’問題的關注并非始于鮑德里亞,但鮑德里亞卻是第一個將‘消費’問題作為社會轉型的核心問題而加以深入探討,并發展出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的學者。”夏瑩:《消費社會理論及方法論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頁。“鮑德里亞特別強調了消費對社會關系的建構意義,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再生產有賴于消費的擴張,對消費行為的再生產創造了資本主義的新時期。”陳昕:《救贖與消費——當代中國日常生活中的消費主義》,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頁。

從生產到消費研究視野的轉向,其實是西方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的反映和結果。“消費已成為當今社會的風尚,并且作為一種積極的關系方式,成為整個文化體系構建的基礎。”[法]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1頁。凱爾納評價說,“波德里亞展示了文化在日常生活的改變中體現出的相對于經濟變化(在這里被概念化為現代性的運動)的力量,并以此為他超越馬克思主義(后來他確實成功做到了)奠定了基礎。”[美]道格拉斯·凱爾納編:《波德里亞:一個批判性讀本》,陳維振、陳明達、王峰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頁。

第二,從行為到文化。

“消費不僅具有經濟和營銷意義,還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會意義。”王寧:《消費社會學——一個分析的視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頁。將消費作為一種文化來研究,消費文化和消費社會理論的出現是伴隨著生產的高度發展和生產的相對過剩而產生的。營銷學中有一句經典的話:“以前是我們生產什么,顧客就消費什么;現在是顧客需要什么,我們則生產什么”。這意味著生產廠商的意識轉型,也意味著現代社會中,顧客的需要是被創造出來的。這或許意味著顧客失去了真正的需要,顧客在物品的極大豐富中,迷失了本真的需要,同時也導致了自身的迷失。說到底,這不僅意味著現代營銷理論的重大轉折——這僅僅是理論應對現實的表象,更深層地意味著文化的重大轉折。對于消費的研究,也從行為學的領域拓展到文化領域。波德里亞指出,“消費是一種積極的關系方式(不僅于物,而且于集體和世界),是一種系統的行為和總體反應的方式。我們的整個文化體系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法]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從社會學角度看,消費不僅僅是可觀察行為,它還包括不可觀察、卻可以了解的價值、信仰和想象(即文化要素)。從社會學角度把消費當作文化來看待,消費就顯示出其內在的連貫性和一致性,在這個意義上,消費就是文化系統,而不僅僅是行為。”王寧:《消費社會學——一個分析的視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頁。更進一層,“消費本質上就是文化,因為消費及消費品均是表達意義的符號體系和象征體系”同上書,第143頁。。消費成為文化體系的構建基礎,消費現象成為社會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消費關系成為社會的主要關系,消費理論成為極其重要的話語模式和認識邏輯,甚至也構建著一種方法論。

第三,消費即是生產。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生產的消費性”與“消費的生產性”,前者意在強調“生產行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來說也是消費行為”;后者則主要體現在“人生產自己的身體”[德]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頁。——成就了人自我的成長,而且也最終實現了產品的生產——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

作為我國率先倡導休閑的社會學家,于光遠先生曾經引用馬克思關于生產—消費關系的論述,生產相對剩余價值,不僅要求擴大生產范圍,還要求擴大消費范圍。這樣,就需要不斷發現物的新的有用性,將人培養為具有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將他作為盡可能完整和全面的產品生產出來。因而,有廣泛需要的人是“完整的和全面的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消費生產出了勞動者的能力素質,而這正是真正的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劉方喜選編:《消費社會》,于光遠、馬惠娣《關于消費在社會生活、經濟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對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92—94頁。

當代社會,消費集中體現了生產關系。


消費活動乃是一種社會語言、一種特定的社會成員身份感的確認方式。消費是一種“社會合法性”的生產活動,總是遵循某種社會合法性的邏輯。作為消費者,我們的消費不但受到社會合法性的約束和制裁,而且我們每一次的消費,也在再生產著這種社會合法性。同時,由于合法性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因此,我們還能通過消費創造新的社會合法性。消費是一種社會地位的生產活動。在社會地位的生產和再生產中,消費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由于具備這種功能,消費成為各階層競相爭奪的一個符號資源。消費還是一種社會整合的生產活動。社會整合作為一種狀態,是我們通過許多類型的消費活動無意識地生產出來的[法]尼古拉·埃爾潘:《消費社會學》,孫沛東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中文版序言二”第2—3頁。


消費社會的出現也許可以用福特生產線的出現作為標志,但是消費關系和消費文化的出現卻有著長期的歷史孕育過程。消費文化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逐步建構起來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消費文化參與并見證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消費文化的出現表征著生產—消費生產模式的改變,也與西方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文化概念和價值理念息息相關。“在人們的觀念和習俗中,擴散著一種寬容觀念,表達了官方對尋求快樂的認可,但這是一種有收益的快樂,承擔著某種交換價值,是從生者不作付出的前提下獲取的,以便為新的商品秩序服務。”[法]魯爾·瓦納格姆:《日常生活的革命》,張新木、戴秋霞、王也頻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頁。這是情境主義者瓦格納姆針對法國1968年革命時期的社會情況所作的分析。對享樂的寬容和對消費的促進,不僅反映了倫理觀念和政策層面的變化,還預示著商品秩序對社會的全面控制。消費成為社會發展最為重要的度量衡,以及撬動社會發展的杠桿。

綜合來看,具有專門意義的、獨立的消費理論研究(經濟學的與社會學的),在20世紀50—60年代真正建構和發展起來。30年代,現代經濟學中的消費理論發端于凱恩斯的名著《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該著作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宏觀經濟學,將投資和消費并列為影響總產量或總需求波動的兩個決定性因素——這確立了消費在宏觀經濟理論體系的重要地位。凱恩斯將消費置于經濟學研究的重要位置,投資增加、消費增長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刺激和擴大消費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和結果,不斷擴大的商業機會促進就業的增長。消費者,同時作為生產者都能得到滿意。在消費增長—經濟增長互為因果的循環關系中,促進消費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由此,消費確立了其不可動搖的合法性。消費不僅是生產力,也是意識形態,更是一種日常生活倫理和文化。

20世紀50年代,莫迪格里阿尼(Modigliani)、弗里德曼(Friedman)和布魯貝格(Brumberg)提出消費的生命周期模型和持久收入模型。可以說,20世紀后半葉的經濟學視域中的消費研究都是圍繞這兩個模型展開的。前兩位學者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70年代,出現了著名的盧卡斯(Lucas)的理性預期批判和霍爾(Hall)的隨機游走模型(《論前瞻型消費行為的隨機含義》,1978),這標志著經濟學更為關注預期和不確定性。因為,隨著宏觀經濟模型無法解釋當時的經濟周期,消費理論亦失去了確定性。除了在建模的技術性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經濟學家一貫以微觀個體的理性決策作為研究的前提條件,但也出現了偏重于理解消費行為本體論意義的學術傾向。

隨著西方社會步入消費社會,消費理論的社會學探討也發展起來。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波德里亞、鮑曼、列斐伏爾、德波、布爾迪厄、詹明信等。波德里亞明確提出了“消費社會”之概念、波德里亞的導師列斐伏爾提出了“消費被控制的科層制社會”概念、德波提出了“景觀社會”的概念、鮑曼提出了“消費者合作社”的概念等。哲學社會學家們從消費入手,對消費作為一種社會基本的運作方式給予了充分的關注,或零散或全面,或批判或呈現地詮釋、探索著“消費”在當今社會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建構意義。2001年,法國社會學家埃爾潘出版了《消費社會學》,在法國社會學界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同年,王寧出版了同名著作,開創了中國消費社會學研究之先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孜县| 会泽县| 新丰县| 兰考县| 紫阳县| 灵寿县| 吴忠市| 始兴县| 通州市| 磐石市| 巍山| 沙坪坝区| 钟山县| 百色市| 晋中市| 富民县| 昌江| 荣昌县| 南和县| 金昌市| 綦江县| 叶城县| 绥芬河市| 贵州省| 泰州市| 曲阳县| 崇义县| 彝良县| 托克逊县| 根河市| 平南县| 寿宁县| 龙州县| 黎平县| 治县。| 汝南县| 长丰县| 兴城市| 文安县| 二连浩特市| 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