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網絡文學:靈光消失與復制技術

隨著網絡的誕生,網絡文學應運而生,文學的邊界從此就模糊了。很多熱愛文學的寫作者開始把自己的愛與恨潑灑在網絡上,這里沒有編輯,沒有門檻,自己寫,自己貼,自己看,當然還有許多網蟲參與閱讀、點評,甚至創作。看的人多了,點擊率高了,名聲開始大揚,有些還走向了紙媒,或將網絡作品由出版社出版,成為了暢銷書。由于中國網民已過6億,手機網民超5億,這些網民大都為青年人,青春歲月,做夢的季節,于是,文字的書寫自然也就遍地開花,博客、微博、微信,還有很多網站,都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文學的門檻從來沒有這么低過,誰都可以把自己心里的所思、所想敲到網上。因此,網絡文學自然數量龐大,繁殖迅速,讀者廣泛,對它的評價,也出現爭執。有的學者認為,網絡文學垃圾居多,優秀之作鳳毛麟角;有的認為那么多的網絡文學沒有誰是可以讀完的,說不定哪個旮旯里就藏著一部《紅樓夢》呢。

但是,就目前那些影響大的網絡文學而言,即便那幾部被轉成紙媒出版發行,影響較大的,就其藝術性而言,也是乏善可陳,無法成為文學經典。當然,這可能也是現代藝術的必然結局吧?德國思想家、文學評論家本雅明認為“靈光”是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標志,古典藝術是靈光的藝術,而現代藝術是復制的藝術。現代藝術中靈光的日漸減少,主要原因在于現代藝術生產的制作與復制技術的發展。而時代的巨變,也結構性地改變了人,大多數讀者、觀眾已經無法看到古典作品中的光韻了。朱寧嘉也說:“現代藝術培養起來的接受者,由于影像的連續刺激,更多時候對藝術的欣賞采用的是反射性感知,即本雅明概括的渙散消遣式,因而,往往感受不到存在于藝術中的靈韻,尤其是古代藝術中的靈韻。”“現代藝術培養起來的感知方式,不只讓人無法感受傳統藝術中的光韻,往往也致使人們與現代藝術中潛藏的靈韻擦肩而過。”

文學是什么?可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點可能大家都是會認同的,那就是文學必須是從“個體”的情感出發,與寫作者的“生命”有關。那種與“個人”無關的集體性作品,與“文學”無緣。至于所謂的網絡文學,首先就這個概念的內涵,也很難說清楚。而且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也不是互相對立的,而是可以互相轉化,甚至骨子里都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發表在網絡而已。其實,文學就是文學,不管你是通過什么渠道、載體,最后看的還是你的文學品質、文學元素。

我總覺得網絡文學,不僅應該有自己的網站,更應該有自己的網絡雜志,有自己的網絡編輯。如果,人人都可以寫作,人人都可以隨意發表,沒有一點門檻,那也就沒有文學了。當天堂的門票越來越便宜時,也就沒有天堂了。很多年前,有一位朋友,很早就開了博客。然后就在博客上說東說西,指天指地,有一天,他征求我的意見。我已經看過他滿頁病句的博客,所以,也就只說了一句話:不要以為開了博客,就是文化人了。他滿臉迷惑。

西方哲人說,政治的民主化與文學藝術的貴族性,天生是一對矛盾。我覺得說得極好。當有些人認為拿起毛筆在宣紙上隨便一劃拉,就是書法,那就沒有書法了。如今,這個大眾文化的時代,人人都很狂妄,我經常遇到那些年輕學子,拿著他們的長篇小說讓我看,而且不是一部,是幾部。可你隨便翻看幾行,幾乎都是病句,一聊起來,幾乎都沒有讀過經典作品。我就毫不客氣地說,你們真膽大,書沒有讀幾本,就敢寫長篇了。而且,他們找我,還不是求教,是要求我寫序的,說要自費出版。我只好婉拒。

小橋老樹的長篇小說《侯衛東官場筆記》,我從網絡上閱讀了一些章節。以網絡文學的現狀來看,這是一部還過得去的作品。起碼語言還流暢,結構也清晰,描寫鄉村底層生活,比較生動形象,那些基層領導,還有那些鄉鎮干部,也各有各的特色。可以說,是一部比較優秀的網絡文學。尤其那個侯衛東,比較成功,通過他,我們看到基層工作的潑煩,也看到中國基層的真實情況,更看到了人在江湖的艱難。從題材上看,這無疑是一部官場小說,而且還算不錯的一部官場小說。不過,倘若嚴格要求起來,小說的文學性、藝術性,還有待提高,部分情節,尤其那些性愛情節,總覺得有點低俗。比如,小說一開篇,就很輕淺,不好說輕薄。一沒有寫出大學生畢業時的混亂情況,那種整體感沒有寫出來;二,人物描寫也不是很好,男女主人公交代得太模糊了,對他們的描寫也沒有到位。不是說不能寫大學生同居,不能寫他們臨畢業前在山上叢林里做愛。而是那種描寫的態度,那種功力,很有問題。比如說,寫侯衛東與那三位小地痞的搏斗,就太馬虎了,完全是對讀者的不負責任,草草幾筆,就倉促結束了。小說里其他相關章節都有這個毛病,倉促交代,細節不細。

甘肅網絡作家云宏(孑與2),創作了歷史小說《唐磚》,網上影響較大。《唐磚1:土豆有妖氣》已由文心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這部小說語言有動感,讀起來,有一種爽利的節奏,就像它的穿越一樣,很有味道。描寫的是陜甘大地,運用關中方言,也頗有趣。但人物對話卻較缺乏個性,作為穿越小說,想象力當然是不錯的,不突兀,但細節依然經不起推敲。《西游記》是偉大的神魔小說,故事情節不可謂不離奇,我覺得比之當下的所謂穿越小說,恐怕也是無人能及,其實,它的偉大,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細節的偉大。如果沒有那么多豐富而生動的細節,《西游記》也早就無人提及了。

納博科夫說,撫摸你那神圣的細節。這部長篇小說的細節還缺乏豐富、生動,總體看是粗線條,是那種電視劇腳本的形式。當代小說普遍有這種情況,作家都開始看重戲劇性,而沒有耐心去描寫一個人,一棵草,一個場面,更不要說人物的心理了。現在有些穿越小說為穿越而穿越,小說沒有一定的精神含量,小說“穿越”完了,也就完了,什么都沒有,甚至留給讀者的只是無聊,還不如一個穿越游戲好玩。技術畢竟是技術,最后我們還要看技術后面的精神。因為人畢竟是人,他是需要文化、信仰、思想的。海德格爾說,動物缺乏世界,而人構成世界。人與動物不一樣,就是人有對高雅文化的訴求。那些低級文化雖然能滿足讀者于一時,但卻無法滿足于永遠。最后大家還是會去閱讀那些真正的富有精神深度的作品。而真正的文化精神是需要一個個細節呈現出來,就像美術上的素描一樣,你不能亂畫一氣,毫無章法。不管你是穿越到唐朝,還是宋朝,人性的幽微處,豐富處,還是需要一筆一筆地寫出來的,否則,那就不能稱為文學。

比如《唐磚》里寫到西域少數民族政權,作者寫道:“域外的牧羊人是野蠻的,沒有是非觀念,沒有禮義廉恥,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給了他們強健的體魄,卻沒有給他們創造、勞動的本能。向蒼天搶食物,向大地搶食物,向鄰居搶食物,如果必要,他們不介意向自己的父母搶食物。他們什么都吃,包括吃人,只要自己的遺傳基因能傳下去,拳頭和彎刀就是他們利益的基礎。”這樣赤裸裸的民族歧視,甚至誹謗羞辱,都可以公然寫出來,還是讓人吃驚。如果一位作家持有如此的民族觀、人性觀,那他的作品就值得懷疑了。蔣勝男的《大秦宣太后》一開篇從秦始皇兵馬俑開始,更像一個文化散文。后面的宮廷故事傳奇、驚險,頗有動感,戲劇性很強,改編電視劇順理成章,其實它本身就很電視劇。當然,因為網絡上內容太少,后面沒有看,無法多談。希望以后有機會閱讀全文。

就目前的網絡文學而言,以我粗略的閱讀感覺,認為已具有大眾文化的典型特征,也具備成熟的商業化運作模式,以經濟利益為主要目標。從1998年蔡智恒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發表,到如今網絡文學已經發展十幾年了。它的“模式化”“同質化”“低俗”“色情”“暴力”也一直是被人詬病的痼疾。由于上網人員大多是青少年,所以網絡文學的讀者也基本以青少年為主。如今很多大學生已經沒有閱讀經典的興趣,他們很少讀書,每天游蕩于網絡文字里,甚至開始了龐大的網絡寫作。網絡文學的娛樂化、世俗化、低俗化、碎片化、程式化,使得他們的寫作,往往起點低,眼界窄,甚至幾乎成為了機械復制。而網絡高強度的寫作,很快透支了他們那一點點生活積累,于是,胡言亂道、閉門造車,成了基本的創作模式。尼采說,一切文學,余獨愛血書者。

網絡文學大都發表在網絡上,字數都在10萬以上,以至數十萬,上百萬之上。閱讀這些文字需要一雙好眼睛,也需要好耐心。很多專業批評家沒有時間,也沒有好眼神在網絡上閱讀這么龐大的小說。因此,網絡文學的深度批評,就極其欠缺。由于缺乏嚴肅認真,富有深度的批評,它們亦很難得到提高。e批評,成為他們主要的批評來源,而這種批評,雖然也不乏優秀的點評文字,但總體看,依然是一種淺批評,大多無助于他們的創作。

我最早接觸網絡文學,那也是10年前了。當時加拿大有一位笑言先生,辦了一個網站:笑言天涯,是一家純文學網站。我在那里也發表了很多文字,當然那些文字大多后來也在紙媒發表了。2009年末,《文藝報》石一寧先生打長途電話向我約稿,說是為一部網絡長篇小說寫一個4000字左右的評論。我從郵箱看到了這個長篇的電子版《最后一顆子彈留給我終結版》,用了一天時間讀完,大概有40萬字,但似乎沒有結尾。我又問他,他說,網絡小說就這樣,大多都沒有結尾。你就根據這40萬寫就可以了。我又上網看了看,發現很多網絡小說都超百萬字。看著這些碼字的英雄,我既驚訝,也佩服他們的頑強。我的文章《懷念英雄的時代》,最后發表在2010年1月13日的《文藝報》上。

我在文章中說:“網絡文學,應該說與網絡共生死。如果只是在網絡發表,就與紙媒寫作沒有什么差別,只是載體不一樣而已。網絡文學,應該與網絡的高科技結合,互動性、多媒體、高科技、特有的網絡語言、跨文體等等,應該是它固有的特點。但劉猛的小說似乎不是這樣。它其實只是在網絡發表而已,與紙媒寫作沒有什么區別。惟一的區別,可能是當初僅作為小說投稿,恐怕無法在雜志上發表。”

近年來,不論是網絡作家創作,還是網絡文學本身,尤其是網絡作家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比如結構、文筆,題材也更加豐富。但商業運營,對作家的榨取,對他們文字的傷害,也是致命的。文學藝術一旦與商業完全結合,一般都導致品質下降。盛大文學3D(所謂3D,指的是原創小說,衍生版權,作家品牌三個維度)全版權運營的首位獲益者唐家三少從2004年2月開始網絡作品創作至今,近十年的時間里,一共創作了13部作品,出版了120多本書,數量超過了3000萬字。這樣的產量,還真是讓人懷疑它的質量。任何藝術家,如果一旦被資本綁架,一般都不會創造出什么優秀的作品來。商業性,是需要的,但如果一味追求商業性,那必然的結局就是世俗性、娛樂性。那里就沒有神圣可言,就沒有趣味可言。我們的口號是:生產快樂。這樣的話,哪里會有藝術二字?

網絡文學總體的淺俗化、娛樂性,對廣大青少年產生極大的影響,其中之一就是閱讀趣味越來越狹隘、低級。白燁說:“種種跡象都表明,資本似乎成為了支撐和推動網絡文學的主要杠桿和基本力量。作為文學形態之一種所應有的美學的力量近來好像在淡化,在萎縮,如果沒有文學的元素與精神的力量在起作用,網絡文學的商業運營會失去應有的制衡,使得商業的元素或與經濟的力量無遮無攔,這對網絡文學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一個優秀的讀者群,他們需要的就是優秀的作品,而一個市民的讀者群,他們需要的其實更多的是娛樂,而不是藝術。我曾經說過,藝術是藝術,娛樂是娛樂,這是完全不同的。可是一個后現代的社會,卻是學者開始把通俗文學與精英文學并列,甚至打通的時代。這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它不需要魯迅、曹雪芹,它只適合周星馳、超級女聲、非誠勿擾。因為對市民群來說,太藝術的東西,他們無法消化,那需要他們去思考,他們沒有那么強大的腦袋,也沒有那么強大的胃。他們不喜歡思考,他們只想娛樂。因此,程式化、模式化就是通俗文學的唯一標準和出路,這是不需要提高的普及,甚至連普及都不是,而只是迎合。

藝術是挑戰一切可能性,是一種不要命的探險,它需要它的讀者做好準備,并有一個比較優秀的素質。而那些所謂的走市場的暢銷小說,在固定的模式下,情節的不合理似乎并不那么重要,讀者(觀眾)也沒有那么嚴格的要求,只要情節吸引人,能賺他們幾滴眼淚,消磨他們一段時間,就可以了。《還珠格格》如此,韓劇如此,大多數網絡文學,亦如此。

網絡文學要真正走向藝術,需要注入美學的力量,需要與人類偉大的文化傳統、文學傳統接續上。如果無視這個偉大的傳統,那網絡文學就永遠沒有出路。最多就是一個娛樂產品而已,一種快餐消費而已。那么,充其量,還是一個大眾文化,與藝術無關,與文學無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义市| 万荣县| 丘北县| 中山市| 祁连县| 横峰县| 都兰县| 华安县| 会泽县| 芒康县| 沙田区| 霍邱县| 乐清市| 黄冈市| 镇康县| 东乡族自治县| 分宜县| 五华县| 三门峡市| 秦安县| 稻城县| 商丘市| 全南县| 当涂县| 治多县| 高要市| 凯里市| 普兰店市| 子洲县| 高州市| 武邑县| 贵港市| 岱山县| 城市| 烟台市| 类乌齐县| 奉化市| 茶陵县| 南华县| 延庆县| 保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