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房地產價格調控機制研究
- 李群 王賓 齊建國
- 1255字
- 2019-01-04 17:49:24
第一節 研究意義
一 經濟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歷經幾十年飛速發展,經濟各領域建設成績斐然。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經逐漸走向成熟,并且基本形成了一條多個行業相互依存的產業鏈,房地產市場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遞增。數據顯示,1978年,重慶市房地產業生產總值僅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2%,而2012年,該指標達到5.4%,提高了4.2個百分點。房地產市場已經逐步成為地區經濟生產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環節,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房地產平穩調整將有利于經濟穩健發展,為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適度空間。因為在經濟相對繁榮環境下,國家的財政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會不斷增長,這更有利于國家通過財政政策支持、產業政策支持的手段來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轉型,同時帶動有發展前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發展。房地產市場平穩調整,房地產投資穩步增長,還能促使就業保持穩定,使社會保持相對和諧穩定狀態。
深入研究重慶市房地產價格調控機制,有助于全面把握房地產業在推動地區經濟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從而為社會發展提供必要的決策依據。同時,穩定重慶房價,對于西南地區整個大經濟市場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區位意義
為發揮重慶市作為長江上游經濟地區中心對區域的集聚輻射服務功能,將重慶市打造成“西南地區金融、商貿物流及科教文化信息中心”、“為實現科學發展、富民興渝”、“在西部率先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加快建成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加快建成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加快建成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等目標,重慶市立足本市實際,圍繞“總量平衡、結構合理、價格穩定、秩序規范”的規劃要求,構建“市場+保障”的雙軌制供應體系,實現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約束”的三段式分層調控機制,成效明顯,符合國務院關于房地產市場調控指示精神。
2014年4月2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深入重慶地區調研,在召開座談會時,指出要構建“長江經濟帶”,這對于重慶市發展而言無疑是一次重大契機,對于加快重慶市社會經濟發展將起到重大推動作用。因此,對房地產價格調控機制的研究不僅是全面深化改革在重慶市的具體表征,也是現階段重慶市發展規劃的緊迫需要,更是合理分配社會資源的有效舉措,而重慶市在房地產領域的成功調控經驗和做法也有被推廣到全國借鑒的必要。
在此背景下,創新研究國家宏觀政策范圍指導下的重慶市房地產價格調控機制,形成新的判斷、新的理論和新的機制,無論對百姓安居樂業,還是國家繁榮昌盛、社會和諧,都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顯然,房價上漲過快容易導致房地產泡沫,制約經濟發展,加大人民生活成本,阻礙城鎮化有序進行。
因此,加大調控房地產價格,既能夠有效改善民生環境,又能夠促進重慶市社會經濟有序發展。本書認真梳理并總結重慶市在房地產價格調控的經驗,既是對重慶市房地產工作的肯定,又是深刻剖析其健康運行的過程。將重慶市房地產業的成功模式總結并推廣,將有助于中國整體房地產業的良性發展,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