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研究
- 張艷娥
- 7774字
- 2019-01-04 17:43:11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述評
一 國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學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域中的制度問題的關注和研究
西方國家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的關注,始于20世紀40年代末,發展于20世紀60—70年代,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伴隨著中國的日益崛起其研究也進入到全面興盛時期。西方老一輩的中國問題研究專家的主要代表費正清、施拉姆、麥克法夸爾、史華慈等,形成了以哈佛大學東亞中心為代表的海外中國研究基地。他們出版了大量研究中國問題的標志性學術成果,如費正清的《美國與中國》(1948),史華慈的《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與毛的崛起》(1951),由費正清、史華慈、布萊特合編的《中國共產主義文獻史》(1952)等,都是國外中國問題研究的開山之作。施拉姆的《毛澤東政治思想》(1963),莫里斯·邁斯納的《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1967)等著作,對于社會主義中國的制度模式、中蘇制度模式的對比,毛澤東等中共領袖的黨政、國家體制建設思想與實踐等問題的探討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由費正清、麥克法夸爾主編的《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下卷)(1987)成為西方學者從歷史學角度研究新中國問題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將20世紀的中國問題研究推向了一個新高度。總體上來看,在較早的一批國外中國問題的研究中,國外學者對于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比較研究、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及中共意識形態問題的研究、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制度模式的研究、對于新中國在歷史發展中不同時期許多專門性制度體制的研究,無疑為我國學術界相關研究的深入推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有益的借鑒。
(二)國外學者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相關問題的研究
其一,對制度變遷有沒有形成中國制度模式的看法。
在這一問題上產生了廣泛的爭論,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認為中國的制度變遷一直是有自身獨特的邏輯,而且目前已經有了區別于其他國家的獨特制度模式。在美國學者雷默的“中國模式”的觀點公開發表后,這種看法的影響也更廣泛地被傳播。張維為、鄭永年等學者都認同這種看法。另外,也有許多研究者認為盡管中國近30多年的制度轉型是客觀事實,但是,還不能很準確地說,中國已經形成了完全有別于其他國家模式的制度框架。有研究者認為,中國的做法其實在之前許多國家都存在過。“新威權主義說”認為中國在政治、經濟等領域的具體做法是東亞國家在實現現代化時期常用的政府主導模式,二者不存在根本不同。“發展型國家說”認為,中國現在的做法,和德國、俄國等曾經實行的國家主導的“李斯特主義”并無實質區別,它們將中國的類似做法統稱為“后李斯特主義”。
其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分析。
國外研究者對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制度變遷的內在性質從不同的立場和視角出發,提出許多不同的觀點。有學者認為中國獨特的制度框架在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等層面表現為一種綜合板塊樣態,是一種“經濟自由+政治專制”的新威權模式(弗朗西斯·福山,費沛德等)。西方左翼學者對中國制度性質形成了新資本主義說、資社兩分說、后社會主義說等不同觀點。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經濟學博士伊利斯·埃勒·卡魯尼認為中國的制度變遷從本質上來源于由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開放等一系列連鎖反應所導致的文化震蕩。恩·凡胡爾認為中國獨特的制度具有源自該國傳統的強烈民族特色,中國共產黨人以非常杰出的方式在國家制度框架中結合了歷史文化因素。這種文化視角的研究分析了中國特色基本制度的內生性特質,從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方面剖析中國特色制度模式的演變和發展,這是一個新穎獨特的研究思路。
其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模式的特點與優勢。
在論及中國特色制度模式的特點和優勢時,對于中國制度變遷方式的漸進性與增量性,中國制度模式立足國情實際的原創性以及制度績效上的高效性、抗風險性、穩定性等特點和優點,西方學者都有較為客觀的評價和論述。美國著名中國經濟問題研究專家巴瑞·諾頓認為中國獨特的制度模式具有高度的靈活性與適用性,在制度變遷的方法上具有謹慎和實用主義的特點。印度學者阿什瓦尼·塞斯認為中國的制度框架富于變化性、靈活性,充滿制度彈性。法國著名左翼學者托尼·安德烈阿尼認為中國獨特的制度模式具有較強的抵抗風險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是中國奇跡的關鍵
。
其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框架分層次的研究。
第一,對中國特色制度經濟維度的研究。集中于三個方面:對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的關注和研究、對中國基本經濟制度的研究以及對中國市場改革中一些具體性制度的研究。有許多學者都注意到中國市場經濟具有漸進性的特點,澳大利亞經濟學家羅斯·加諾特指出“很多外國分析家都低估了經濟發展中制度的重要性,也忽略了成功的體制改革具有不可避免的漸進性,特別是市場經濟制度基礎的發展更是需要慢慢來,因為其對教育,新的文化規范積累,規章制度及人們的適應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中國改革的漸進性為這些條件的成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對中國基本經濟制度的研究,在研究結論上形成了三種代表性觀點:一種觀點將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籠統界定為“混合經濟”,如鄭永年,張維為,雷默,海貝勒等人都有類似表達。一種觀點認為中國領導集體不信奉自由主義經濟學,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客觀存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表述并非一個簡單的幌子”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廣泛私有化會取得必然勝利,民營經濟數量逐漸增加到一定程度時,足以引起轉化的成功,甚至加快或提早私有化,中國未來是一種進化的資本主義,或新資本主義。近年來,也有大量學者對中國市場改革中一些具體性制度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如對中國的國企實行現代企業制度等問題的研究,對中國實行經濟特區的做法和經驗的研究,對中國解決區域發展和貧富差距問題的研究,對中國生態環境制度創新問題的研究等。
第二,對中國特色制度框架政治維度的研究。這一層次研究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政治體制改革的總體研究,包括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總的評價,方式方法的認識和性質的把握等。二是對中國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研究。日本學者家茂具樹等對于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改革及人民代表大會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有深度的研究結論,韓國學者趙英男等對于中國地方人大的立法活動進行了研究,對于地方人大與地方黨委的關系,地方人大與行政機構的關系進行了描述和分析。三是對中國政黨制度、基層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的研究。研究者對中國政黨制度的研評,主要放在這一制度對于中國共產黨的工具性價值上,對這一制度在中國整個政治系統和未來發展的民主價值并不看好。由中國農村開啟的村民自治以及基層民主制度的實踐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關注,在研究中提出許多富有啟發性的觀點。四是對中國特色法律體系的研究,西方學者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法制建設的成績、方向、內在特點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
二 國內研究現狀
(一)對于制度的一般性研究
社會科學中的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對制度的研究,關注的大都是各個領域的具體制度的內容、運行及相互關系,這些具體層面的研究不是我們關注的重心所在。國內真正從宏觀角度探索我國制度建設的內在規律與邏輯的努力始于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文化大革命”結束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發展,國家的制度建設日益凸顯出重要性,90年代初學術界首先提出制度文明的概念,進而圍繞著人類社會制度發展和建設的一般性研究初步展開。郭雅杰、董建新、涂永式、周瑞華、馮必揚等學者對制度文明的一般構成及作用、制度的基本功能、制度的結構等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進入新世紀后,趙秋生、郭熙保、王海傳、李景鵬等學者對于社會制度體系的內在結構、制度的模仿性、制度與制度化、制度與機制等層面的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伴隨著中國社會和國家的轉型,制度倫理問題成為哲學、倫理學界所關注的熱點問題,段治乾、蘇曉離等學者對市場經濟下的制度倫理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方軍的研究分析了制度倫理與制度創新的內在關系。此外,呂耀懷、胡承槐、喬法容、王南湜等學者對制度倫理的內在深層問題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研究,這是我國學術界對轉型社會制度建設的內在倫理問題進行的較為全面的探討。倪愫襄教授的著作《制度倫理研究》(2008)和高兆明教授的《制度倫理研究:一種憲政正義的理解》(2011)對中國社會制度建設的倫理問題進行了系統化的探研。鄒吉忠、辛鳴等學者主張從哲學角度對制度相關問題進行宏觀研究,鄒吉忠從哲學角度探討了全面研究制度的人學基礎、方法和價值旨歸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并出版了著作《自由與秩序:制度價值研究》(2003)。辛鳴在其《制度論:關于制度哲學的理論建構》(2005)一書中從哲學角度對制度的內涵界定、制度本質、制度系統、制度功能、制度設計、制度演化、制度評價、制度價值及制度關系等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對制度的內在哲學本體、方法、價值、倫理等深層問題的基礎性探討,為以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對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相關問題的研究
改革開放后,國內學者對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問題的研究進入新的階段。研究主要從這樣幾個角度展開:一是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問題的研究。這一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沒有間斷,不過伴隨著我國對社會主義自身建設規律的不斷深入掌握,對制度優越性判定的視角和方法也在不斷調整。二是從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領域對社會主義的一些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的研究。在政治領域中,關于我國政黨制度的研究近年來持續升溫,關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的研究成果快速增多,如何俊志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研究,系統而深入;在經濟領域中,關于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分配制度、保障制度等層面的問題的研究也在全面展開,這些無疑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同層面更進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是對于中共不同領導集體制度建設思想的研究,包括對于毛澤東的制度建設思想、鄧小平的制度建設思想、江澤民的制度文明思想等的初步研究。四是對馬克思主義制度理論的研究和梳理,近年來學界開始日益關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中的制度思想,并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可觀的研究成果。
(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研究
胡錦濤在2011年“七一”講話中首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概念。此后,學術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相關問題展開了廣泛的研討,主要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涵、形成產生、特點優勢、完善發展等層面展開。
首先,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涵。學術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涵進行了廣泛探討,主要有制度——體制說、三層次說、制度體系說、有機結合說、初級階段說、中國模式說等,還有學者從經濟、政治的維度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內涵。有學者運用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具體體制的劃分方法,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制度體系的角度看,可以分為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兩個層面,其中前者必須始終堅持,后者則必須與時俱進加以改革、創新”。也有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內涵包括三個層次的結構,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運行機制,體現了這一體系的完整性與系統性
。有研究者從制度體系層面分析,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邏輯結構包括制度體系的靈魂、核心、目標和理論基礎,其主要內容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具體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還有研究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有機系統,包括社會制度、制度體制和法律體系。“社會制度反映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權性質和社會關系實質,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基本經濟制度。制度體制是關于個人或集體在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社會生活領域的活動方式、組織方式。法律體系則是社會制度和制度體制的公共性、權威性和秩序性特性的外在表現,是法治社會的重要標志”
。有許多學者都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涵和理論定位必須放在初級階段的背景中來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制度,所以就其發展程度而言,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夠成熟和不夠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中國模式是何關系,對此問題學界有兩種不同的認識:一是認為中國模式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可以統一稱為“制度模式”;但相反的觀點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模式的核心和關鍵,二者不在同一層面上,使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提法比使用中國模式的提法要好,模式化意味著僵化等。這些從不同視角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內涵進行的分析和解讀,有助于我們全方位、多角度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內涵,更加深入科學地對其加以定位。
其次,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生成。學術界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產生形成的條件、歷程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秦正為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形成有著獨特的條件和理論基礎以及實踐基礎,其形成是一個歷史性過程。包心鑒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生成遵循科學的內在邏輯,主要體現為“四個有機統一”
。閻樹群等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的制度生成是制度轉型、制度創新和制度替代三位一體的過程,實踐性、價值性與時代性是考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內在生成邏輯的三個維度
。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歷程,學者們基本一致的看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新中國成立前后初步確立下來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又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對它進行不斷發展和完善。
再次,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優勢。胡錦濤在紀念建黨90周年的講話中系統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概括為“五個有利于”。這一概括成為學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特點和優勢進行理論分析的基本框架,在此框架的基礎上學者們對于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辛向陽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種穩定性與活力性有機結合的制度,是一種公平性與效率性有機結合的制度,是一種統一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的制度。
包心鑒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點概括為“五大民主”,即“以選舉民主為主要標志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協商民主為主要標志的政治協商制度、以直接民主為主要標志的群眾自治制度、以黨內民主為主要標志的政黨政治制度、以經濟民主為主要標志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有不少學者都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穿了以人為本理念,實現了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民主與集中的結合,同時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文明的進步。它既不同于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更不同于其他國家模式。科學把握和界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對于澄清在制度問題上存在的模糊認識,在實踐中發揮與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最后,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與發展。研究者一致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目前基本形成、粗具框架,但是還很不完善。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環節。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的必要性、基本原則、基本思路和方向等問題,學者們進行了初步的研究。有學者認為,完善中國當前制度體系應該從政治體制改革入手,重點解決政黨與國家、政黨與社會、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問題。也有學者認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應該從強化制度意識、推進黨的制度改革、創新制度設計等層面著手。同時不少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是與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落實進程相輔相成、同步推進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問題的研究,是這一課題中與實踐聯系最緊密的部分,既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價值原則和現實關懷,又包含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具體層面,需要扎實的理論積累和前瞻性的現實關懷。
三 國內外研究現狀評析
國內外學術界已有相關研究成果,對于我們科學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域下的制度創新問題,深入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西方制度主義學派對于人類社會制度的研究是全面系統而又深刻的,西方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傳入中國的時間不長,但卻對國內政治學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兩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開始,西方學者對中國共產黨執政后中國國家社會制度模式、意識形態變遷、黨與國家關系等問題進行了不同層面的研究。進入21世紀以來,國外學者圍繞中國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相關問題的大量研究,集中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家社會關系的調整和變革,中國特色制度模式的特點與內在結構、性質定位與面臨問題等環節。研究深入而全面,提出了許多富有啟發性的見解與觀點,拓寬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問題的研究視野和思維框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學者的已有研究在兩個層面為本書提供重要借鑒:一是對多元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的借鑒。國外學者的研究視角寬廣、方法多樣,其運用現代化視角、全球化視角、替代性視角等不同研究視角,采用制度主義方法、社會學方法、實證分析法等多樣靈活的研究方法,針對中國問題的研究往往能得出讓我們耳目一新的見解。二是對富有啟發性的研究結論的借鑒。老一代國外學者在中國問題研究上提出和使用的“傳統—現代”“沖擊—回應”模式曾大大開闊了國內學者研究的視野。近年來的研究,從不角度提出許多富有啟發性的觀點,如新威權主義觀、后社會主義觀、國家—社會二分觀、公民社會理論、治理理論、法團主義理論觀點等,這些觀點對于深化國內學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相關問題的研究具有重大借鑒價值。我們應當立足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實際,宏揚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的制度思想和理論,批判性地借鑒西方制度研究的方法和針對中國問題所提出的結論,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制度體系內在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科學研究,構建科學合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理論和方法體系。
當前國內學術界與本著作相關的研究在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的同時,存在三點不足:一是在對制度的一般基礎性理論研究中,居于研究主導范式地位的是西方制度主義的不同理論流派,而對影響當代中國制度走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的制度觀點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二是在對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問題的相關研究中,存在具體性的研究多、宏觀系統性的研究少,分散性研究多、整合性的研究少的狀況。制度體系的建設既需要各個領域具體性的研究,也需要原則方向、價值方法等宏觀層面的研究,特別是在今天中國國家制度建設需要頂層性的全面整合的科學制度理論和方法體系的指導,而理論的進展還不能滿足實踐需求的情況下。三是近年來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制度體系的研究才剛剛開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制度形態的研究在多個層面亟須深化。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內在價值規范和方法體系的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進程和內在軌跡梳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理論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結構層次問題與運行機理問題,等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第一次明確提了出來,這一總目標的核心是實現科學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現代化。在理論上,推進科學社會主義制度理論的系統研究,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理論話語是一個重大課題,需要學術研究的持續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