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腐敗體制機制國際比較研究
- 李秋芳 孫壯志主編
- 9909字
- 2019-01-04 13:49:49
國(境)外創新反腐敗體制機制的有益做法及其借鑒
[內容提要]各國各地區都會根據發展變化的實際,不斷創新反腐敗體制機制,注重反腐敗制度頂層規劃設計,將反腐敗機構放在國家權力的“顯眼”位置,明晰各部門反腐職責但強調緊密合作,充分保證反腐敗機構調查案件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強調反腐敗機構人員具有專業能力和素質,采用法治方式反腐,促使權力監督體系健全有效,促進公開透明,尊重公民的知情權,建立社會廣泛參與的反腐敗機制,公務員管理制度細密嚴格確保隊伍廉潔,務實開展廉政教育,培養廉潔精神,積極開展反腐敗國際合作。借鑒國(境)外做法,可以考慮將反腐敗納入國家戰略,統籌協調推進反腐敗體制機制頂層設計,進一步增強反腐敗機構調查腐敗案件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和管理,實行法治反腐,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為社會力量有序參與反腐敗積極創造條件,加快反腐敗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腐敗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不論是較為廉潔的國家和地區,還是目前腐敗形勢仍然較為嚴峻的國家和地區,都會根據發展變化的實際,不斷創新變革反腐敗體制機制,以達到有效遏制腐敗的目的。
注重反腐敗制度頂層規劃設計。很多國家提出建立“國家廉政體系”,將反腐敗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注意反腐敗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如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導的新政府把反腐敗作為國家戰略。1994年以來,前總統曼德拉推動預防和打擊腐敗的全國行動,1999年姆貝基政府發起“全國反腐敗計劃”(The National Anti-corruption Initiative)。羅馬尼亞2012年3月通過了司法部提交的“國家反腐戰略(2012—2015)”,分別從預防公共部門腐敗、加強反腐敗教育、通過行政與刑事手段打擊腐敗、批準各部門計劃并建立監督體系四個方面提出具體目標、相關措施、責任單位、行動計劃,列出了未來將要修訂的反腐敗相關法律,每年發布報告,對戰略實施情況進行評估。有的國家成立專門機構統籌反腐敗改革和制度建設,如韓國2002年1月成立綜合性的“反腐敗獨立委員會”,主要職責是提出預防腐敗政策建議、評估反腐敗政策執行情況、完善法律制度體系、受理涉腐敗舉報、制定并實施廉政宣教規劃。意大利1996年11月成立部長主席會議的研究委員會,研究公共管理失靈、滋生腐敗的原因,提出促使國家機器更有效率及遏制腐敗的建議。法國1993年根據《預防腐敗和經濟生活與公共程序透明法》創建“預防貪污腐敗中心”,受法國總理直接領導,由稅收、警察、憲兵、海關、司法和內政部門近20名專家組成,全面掌握不同部門的腐敗情況,提出預防性建議和制裁措施。
將反腐敗機構放在國家權力的“顯眼”位置。將反腐敗機構直接隸屬于國家核心權力,重視和強化監督權是廉潔國家和地區比較普遍的做法。英、美、法、德等國的反腐敗機構大多直屬于議會,或者直接向總統和總理負責,建立了全國性的、獨立于地方和其他部門的反腐敗偵查系統,反腐敗機構在組織上自成體系,不受地方政府或其他部門左右和干擾,實行的是中央主導型反腐敗模式。如美國聯邦政府設立的聯邦調查局,對所有濫用權力的官員都有調查權,獨立檢察官有權直接向議會匯報案情和提供彈劾案情。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州設立的廉政公署,獨立于政府,自成體系,只對活動審查委員會和議會聯合委員會負責。英國總檢察長直接對議會負責。新加坡貪污調查局直屬內閣總理領導,局長由總統任命,對總理負責,不受其他任何人指揮和管轄。
明晰各部門反腐職責但強調緊密合作。所有公共機構和人員都有責任防治腐敗,設置多個專門機構共同承擔反腐職責是各國各地區通行的做法,如匈牙利反腐任務由多個機構承擔,國家審計署對國家財政進行監督,檢察院參與預防違法犯罪的行動,警察局負責偵查腐敗犯罪行為,國家保護署負責對警察局工作人員的不端生活行為和可靠性進行調查。克羅地亞與反腐敗相關的機構包括預防腐敗和有組織犯罪辦公室、反腐計劃執行委員會、利益沖突委員會、反洗錢司、國家審計辦公室、財政部內的獨立部門稅務管理和海關司、公共采購辦公室、中央采購局、司法部內的獨立反腐敗科等。在芬蘭,司法總監、議會監察專員、各類專業性的監察專員、國家審計局是重要的反腐機構。在新加坡,廉政署負責監督公務員申報個人財產和收入,貪污調查局負責調查和懲治腐敗,公共服務委員會負責公務員任用、晉升、調遷、免職、開除和法律控制,公共服務署負責管理公務員工資福利待遇。相關反腐機構職責明確,相互協調配合有力是反腐敗取得效果不可缺少的條件。北歐國家建立了有效的跨部門聯合調查偵辦制度,在調查腐敗類型經濟犯罪、收集罪證方面建立了跨部門合作機制,以檢警聯合、綜合協調的方式查處腐敗案件。例如,瑞典在1998年成立了經濟犯罪調查局,挪威在1989年建立了經濟犯罪調查起訴署。瑞典形成了警、檢聯合的執法體系,成立了集調查、偵查、起訴于一體的部門聯合執法機制。瑞典國家反腐敗署的警官和調查員,需要與地方、地區警官和國家警官、檢察官、法官調查署的調查員合作處理案件。國家經濟犯罪調查局也會向反腐敗署提供經濟調查員和會計等人力支持。反腐敗專門機構與其他部門建立密切聯系,如瑞典國家反腐敗署與審計、稅務部門密切協作,搭建了腐敗案件調查網絡。經濟犯罪調查局每年受理的經濟案件近4000起,75%以上來自稅務署和破產債權人,其他的來自金融監管機構、海關、歐盟事務機構、會計師和公眾。
充分保證反腐敗機構調查案件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保證反腐敗機構獨立有效開展工作是廉潔國家和地區實踐證明比較有效的舉措。新加坡的反貪污調查局曾經先后隸屬于四個不同的部門,但由于權力有限,在行使職能中處處受到限制和干擾,反腐效果一直不理想。20世紀70年代,反貪污調查局直接歸總理領導,獨立于其他部門,工作局面有了根本改觀。中國香港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先后四次調整和充實反腐敗機構的力量,其地位被逐步提升,但由于反腐敗主體與反腐敗對象的權力關系沒有理順,反腐敗機構在行使職能時遭受各方掣肘,很難對權力部門及官員的腐敗進行有效治理,導致腐敗形勢日益惡化。直到專門成立直屬于總督府的廉政公署,充分賦予該署反腐權力和手段,高發的腐敗態勢才得到遏制。保證反腐敗機構獨立性和權威性是各國反腐敗的發展趨勢,如韓國2002年1月成立了“韓國反腐敗獨立委員會”, 《反腐敗法》賦予其很大的權力,保證其獨立性和中立性。很多國家的反腐敗調查機構享有逮捕權、調查權、搜查權,無須公訴人的命令,就可以逮捕涉嫌貪污受賄的人,可以武力進入該地方搜查奪取和扣押任何文件、物品或財產,機構和個人不提供有關證據的應視為犯罪。有的國家和地區反腐調查機構擁有使用特殊手段的權力,挪威國家經濟和環境犯罪調查訴訟署調查案件可使用電話監聽等。反腐敗機構有較強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但并不擁有絕對的權力,仍受到來自多方的制約和監督,如必須向負責機構報告工作、財政預算受國會控制、財務支出需接受審計監督、新聞媒體嚴密監督等。
強調反腐敗機構人員具有專業能力和素質。很多國家反腐敗機構注重引進高端專業人員開展調查工作。如瑞典經濟犯罪調查局大約有400名工作人員,其中包括檢察官、警官、經濟調查員(例如司法鑒定會計)和行政人員,調查員需要擁有很強的稅務、商業運作和賬目簿記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每個調查處都配備經濟犯罪檢察官、經濟警察、審計員和經濟專家,利用他們的專業技能,合作處理經濟犯罪案件。經濟犯罪調查局重視對檢察官、警官、調查員、金融專家和普通行政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使他們成為調查賄賂、欺詐和貪污腐敗案件的優秀專家團。挪威國家經濟和環境犯罪調查訴訟署有11個調查小組,每個小組由一名警方檢察官、若干經過警方培訓的調查員、若干具有金融領域專業資質的調查員以及一名行政輔助人員組成。意大利財經警察調查金融腐敗時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技術和手段,如果需要更多的專業技能,檢察官可以聘請外部專家。為增強重大貪腐案件專業調查力量,1999年南非姆貝基總統宣布建立“天蝎特別行動隊”,破獲了納塔爾省近4000名公務員挪用社會救濟資金案、司法部大規模公職人員政府采購合同欺詐案及公共住房部利用“福利房項目”獲取私利等重大案件。2008年“天蝎隊”解散后,又成立了“山鷹組”。阿根廷審計總署由“審計官委員會”領導,其中審計長1名,總審計官6名。這些人須有大學經濟學或法學學歷,并通過金融管理和審計專業資格考試。
普遍采用法治方式反腐。法治方式是廉潔國家和地區普遍采用的方式。這些國家或地區建立了以憲法為基礎的法律體系,政黨和其他社會組織反腐敗行動均在統一的法律體系下進行,反腐敗機構根據法律授權開展工作并接受監督。如英國1889年頒布了《公共機構腐敗行為法》,1906年通過了《防止腐敗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通過《人民代表法》《選舉法》《許可證法》等含有防止腐敗內容的多部法令。2003年3月,英國政府在整理、綜合和修訂現存反腐敗法律條文的基礎上,頒布了《反腐敗法》。美國自1883年以來先后出臺了《政府行為道德法》《聯邦貪污對策法》《有組織勒索、貪污賄賂法》等多部法律。新加坡建立了完善的法律體系,憲法禁止公務員經商,制定了《公務員法》《公務員守則和紀律條例》《財產申報法》《公務懲戒性程序規則》等行政法,頒布實施了《刑法》《防止貪污法》《沒收貪污所得利益法》等刑事法律,還有一套五卷本的《指導手冊》,對公職人員工作、生活、言論和行為作了詳細規定。新加坡根據不同的犯罪形勢,多次修改《防止貪污法》,確保犯有貪污賄賂罪行的人不能逃出法律的制裁。嚴格執法是廉潔國家和地區的共性做法。保證觸犯法律者均受到追究、承擔違法后果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用刑罰手段懲“小腐”行為,防止“蒼蠅”變“老虎”。如美國對于公職人員收受禮品合法限額為20美元,超過限額者則屬于受賄行為。新加坡《反貪污法》規定,對公職人員收受禮金或物品,無論數額大小,只要與所承擔的職權相聯系,均為受賄。
促使權力監督體系健全有效。權力接受立法、司法、政黨、民眾、新聞媒體等多方面的有效制約和監督是保證廉潔的基本前提。北歐國家均設置司法總監、國會監察專員及各類專業監察專員來監督政府。新加坡官員必須定期和制度化輪崗交流,批準發給執照和許可證實行雙重檢查制度,確保一個官員的決定由另一個官員審查或監督。芬蘭各政府機構設有審查官,雖然該職位不是很高,但可以對行政首長作出的決策提出質疑,并進行獨立調查。一位部長可以不顧審查官的異議而通過某項決策或制定某項規定,但沒有審查官的簽署,該決策不受法律保護。很多國家成立獨立性和權威性強的審計部門,對政府及公共部門的財政財務收支進行監督,如德國的聯邦審計局完全獨立于立法、行政和司法之外,不服從任何上級指令,不受任何訴訟程序的限制,依法可以隨時進行審計。意大利審計過程和審計結果向社會公開,公民經申請可參加預算及經費收支的討論。有的國家和地區保障新聞記者的采訪權、報道權和批評權,如歐洲很多腐敗案件都是首先由新聞媒體予以披露的,大到政府對外政策,小到自己花錢購衣買物之類的生活細節都會被媒體曝光。當然,新聞媒體的權力也受到制約,如英國設有“媒體投訴委員會”,專門負責調查對新聞媒體的投訴。歐洲各國及其他一些國家還將加強銀行監管和控制現金作為遏制腐敗的重要措施,防止腐敗所得的款項經過銀行支取、存儲或轉移。法國20世紀50年代就建立了“國家稽查特派員制度”,加大對國有資產的監督。
促進公開透明尊重公民的知情權。保證公眾獲知政府部門或重要公務人員的非保密信息成為各國各地區反腐敗的關鍵舉措。歐洲發達國家均頒布了“信息自由法”,尊重公民的知情權。西班牙規定,公民有權根據憲法及其他法律規定獲得公共管理的記錄文件。在芬蘭,獲得公共機關掌握的信息的權利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公民在索取相關信息時,不需要向有關機關解釋理由。任何公民如果認為自己的知情權受到了侵犯,就可以向司法總監和議會監察專員申訴。公共機關必須采取各種措施確保公眾獲得相關信息,如必須制定索引置備于公共領域,必須積極公布關于自身活動和社會環境的相關信息。法律要求確保公眾可以輕易地獲得相關信息,如將信息放置在圖書館或者數據網絡。瑞典1766年就通過了公民有權查閱官員乃至首相的財產與納稅情況的法律,現在幾乎所有歐洲發達國家均實行這一制度。美國《政府道德法》要求被總統提名者都要公開其個人財產情況,以使公眾和媒體可以檢查是否存在利益沖突的情況。芬蘭個人信息采集、管理以及顧客信息資料保存系統非常發達,可以輕松獲得某人的投資信息和財產情況。盡管不要求公職人員申報工作外活動、受雇傭等情況,但其兼職等行為很快會被發現。
建立社會廣泛參與的反腐敗機制。鼓勵、爭取公民與社會組織大力支持和主動參與是很多國家走出腐敗高發期不可缺少的政策。韓國《反腐敗法》明確規定要加強與民間組織的合作,民間機構參與清廉狀況的調查評估,為反腐敗提供理念、智慧、技術支持,推進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保持活力。2005年,韓國政治部門、公共部門、企業和公民共同簽署“韓國反腐敗與透明公約”,成立公民社會組織反腐敗與透明公約委員會,來監督和評估“公約”的實施和信息傳播。克羅地亞政府成立了11人組成的防止利益沖突委員會,其中6名是議會議員,其余為社會知名人士。新加坡反貪機構利用傳媒、廣告、互聯網、通信等現代技術,使大眾時刻關注貪污問題,與民眾廣泛聯系。美國19世紀80年代興起的平民黨運動促使政府對大企業的非法侵權行為實行有效控制,19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工農運動遏制了公職人員和產業巨頭的腐敗行為。進入20世紀,進步主義運動掀起了公共部門的改革浪潮,對降低公共部門的腐敗程度發揮了重要作用。印度中央監察委員會創建“清潔印度委員會”,加入該委員會的除了中央監察委員之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法官、工商業協會、非政府組織以及各大城市中的銀行業調查員、保險業調查員等。2001年,南非創建了由民間社會、商業界和政府三方組成的“全國反腐敗論壇”,以在公眾中形成反腐敗的共識,提高誠信道德和社會認知程度,并向政府提出相關的建議。1999年4月,南非中央和省級政府部門設立了舉報熱線,政府社會發展部設立24小時免費熱線電話以及專門電子郵箱,供民眾檢舉社會保障系統的腐敗和欺詐行為。阿塞拜疆的反腐敗基金會在總統和非政府組織的支持下,于2012年6月啟動了“促進公民與政府機構之間的相互作用以確定貪污腐敗”計劃,進行了一系列公眾參與的反腐敗活動,如組織地區接受舉報和投訴的熱線電話,組織虛擬服務機構、為公民提供咨詢和宣傳等法律援助,對國家反腐敗工作現狀與成效進行跟蹤研究。
很多國家的企業已經成為反腐敗的重要社會力量。如瑞典的國有公司,特別是一些金融企業,在經營中有意識地對腐敗現象防微杜漸。國際瑞典基金將OECD《打擊在國際商業交易中向國外公共機構官員行賄的公約》精神融入公司“認股和股東協議”及“貸款合同”之中,將商業賄賂視為對合同條款的違反。瑞典出口信用公司特別要求融資申請人出具書面文件,保證被擔保的交易未牽涉任何賄賂。在貸款申請表格和貸款文件上,瑞典出口信用公司設有反賄賂條款。
公務員管理制度細密嚴格確保隊伍廉潔。相對較廉潔的國家和地區一個普遍的做法是,實行公務員制度,制定具體可操作的職業倫理道德法律,對公務員嚴格管理。按公務員實行公開招聘,經過嚴格審查方能錄用,如芬蘭采取所謂“職位制”(Position System),所有新設職位、空缺職位,均開放給提出申請的任何人,并不限于現職的公務人員。美國19世紀后期開始的文官改革運動把擇優錄取的原則引入了對官員的錄用,1883年促使國會通過了《彭德爾頓法》,實行輪崗制度和權力約束機制。如德國政府規定,公務員5年必須輪崗交流。對于容易滋生腐敗的部門,則規定一般3年必須輪崗;警察等特殊職業的人員執行公務必須堅持兩個人以上把關和同行,不能個人單獨行動。制定行為準則,規定非常細密,行為受到很多約束和限制。如在新加坡一旦成為公務員,必須申報財產,并在法院作資產宣誓證詞。購買股票必須經過批準,不準私人經營買賣或兼職,不準接受任何人贈送的禮品,不得接受宴請,不能向下屬借款,向親友借款不得超過本人三個月的工資;不準進酒吧、舞廳、紅燈區;不準穿時裝或奇裝異服,不準留長發。丹麥規定,公務員不得接受禮物或其他利益,不能接受免費或優惠的旅游服務、交通工具、門票、旅行補貼或宴會等。特別情況下才可以接受價值較低或具有象征意義的禮物。例如,丹麥駐越南使館要求工作人員接受的禮物不得超過50美元,且必須以使館的名義接受。公務員行為決策公開透明,接受多層監督,違反法律將受嚴懲。如《冰島刑法典》規定,公務員為本人或他人索取、收受或者承諾接受與其履行職務有關的、其沒有權利獲取的禮物或其他所得的,為賄賂犯罪。新加坡規定,公務員不申報財產或作虛假申報都是犯罪,對于申報的財產說不清來源,則被推定為貪污所得。南歐各國防止公務員腐敗的法律法規比較分散和寬松,遠沒有北歐國家完善,因而其腐敗也要嚴重得多。
以合適的收入福利制度保障公務員廉潔。新加坡政府認為,政府有責任確保公務員有適當的收入來減少貪污。政府每年還通過咨詢機構調查私營企業的工資水平,一旦公務員工資低于私營企業人員時,就提高工資,以保證公務員有較高的收入。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新加坡政府就曾經連續四次給公務員加薪20%。新加坡公務員還享有醫療福利、貸款優惠、住房優惠、集體保險等多種福利待遇,還建立了公積金制度,當公務員違法貪污后,全部公積金或者養老金就會被取消。中國香港和澳門建立公務員薪酬調查制度,參考企業人員收入水平,確定和調整公務員收入。芬蘭根據本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為公職人員提供了中等水平的薪酬待遇,雖然并不是非常高,但足以保障維持體面的生活。再加上公職人員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受到人們的尊重,使得公務員成為一份比較吸引人的職業。法國公務員高于社會平均工資水平,而且隨著職務的升遷,收入會不斷增加,福利待遇優越,每年可領13個月的工資,享受安家費、子女入托、入學補貼、公休、病假、產假等不少于25種的補貼和社會福利,退休后還可以領取一筆可觀的退休金。
務實開展廉政教育,培養廉潔精神。對權力行使者進行教育幾乎是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通行做法。有的國家避免空洞說教,注重靈活運用能夠提高教育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措施,如澳大利亞公務員管理委員會將公務員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印制成小卡片廣為散發,要求公務員熟知并遵守。據調查,94%的公務員掌握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韓國對公務員以《公職人員行為指南》等為主要內容,培養廉潔操守、法治精神、道德素質和行為規范;在中小學課程教育中讓孩子們從小樹立腐敗可恥、清正廉潔做人的意識;支持和幫助民間社會組織舉辦反腐敗展覽、印刷宣傳畫冊以及通過電視、網絡等形式來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反腐敗意識和清廉意識。有些國家還在中小學普遍開設道德教育課程。如英國的學校普遍使用《生命線》系列教科書,通過正式開設道德教育課來進行教育。法國預防腐敗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國家公務員,重視對公務員隊伍整體進行職業道德、操守和行為規范教育。在大學和某些職業培訓中心(如警察學習與培訓中心)開設反腐敗課程,對大學生、企業管理人員和行政管理人員進行反腐敗教育。新加坡對公務員培訓要求做到“兩手干凈”,對國民價值觀的培養從小開始,注重提倡誠實、正直的價值觀。芬蘭中央政府各機關運用在公務人員培訓的經費,每年約650萬歐元,約為人事費用的3%。對新進公職人員進行價值觀、倫理、職業道德等內容的入職培訓,特別強調與腐敗預防有關的問題和信息。在警官和檢察官基本培訓中,專門的腐敗預防培訓成為重要的內容。
積極開展反腐敗國際合作。在一個開放的世界里,不能關起門來反腐敗。除了經濟發達特質之外,目前比較廉潔的國家和地區多數也是開放度較高的國家和地區,非常重視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開展反腐敗合作。例如芬蘭批準加入了《在國際商業交易中反對行賄外國公職人員公約》《打擊涉及歐洲共同體官員或歐洲聯盟成員國官員的腐敗行為公約》《反腐敗民法公約》《反腐敗刑法公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等國際公約,修改本國法律和改進反腐敗做法,落實相關公約的要求。芬蘭積極參與各類國際性機構提出的反腐敗議題,通過提供資金支持、技術援助等方式,支持世界銀行、透明國際、世界經濟論壇等國際組織開展反腐敗項目。聯合國、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通過國際條約或公約在全球范圍搭建反腐敗體制。區域性反腐敗合作體制為各國反腐敗提供新的平臺,如歐盟通過了《歐共體金融利益保護公約第一備忘錄》,將主動腐敗(行賄)和被動腐敗(受賄)規定為刑事犯罪。歐洲委員會出臺了《反腐敗刑法公約》,敦促各成員國制定腐敗罪的統一標準。2003年7月,非洲聯盟首腦簽署了《非洲聯盟反對和防止腐敗公約》。拉美地區重要的反腐敗公約是《美洲國家反腐敗公約》。亞洲地區一些國家共同制定了《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反腐敗行動計劃》。2003年12月,18個國家簽署了倡議書,提出在政府部門、私人機構和市民社會中先采取反腐行動。
借鑒國(境)外的有益經驗,可以考慮從以下方面創新我國反腐敗體制機制:
第一,將反腐敗納入國家戰略,由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小組統籌協調推進反腐敗體制機制頂層設計,通過改革消除制度性障礙。積極探索紀檢監察、檢察、公安、法院、審計辦案協調合作機制,保證偵辦腐敗案件的速度和質量。合并紀檢監察機關與檢察院反貪污調查局。增強審計的反腐功能和作用,在紀檢監察機構中增設審計崗位和人員,加大審計過程和結果向社會公開力度。
第二,進一步增強反腐敗機構調查腐敗案件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推進紀檢監察派駐機構、上下級紀委領導體制改革,賦予腐敗案件調查機關更多權限和手段,強化上級紀檢監察機關對下級紀檢監察機關的領導。明確反腐敗機構的職責,轉變工作方式,中央紀委、省(市、區)、市、縣(區)紀檢監察機關的主要職責為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和防止腐敗。部門、國有企事業單位內部紀檢監察組織的職責重點為防止腐敗、反腐倡廉教育,配合協助調查腐敗案件。加強反腐敗機構干部隊伍專業化建設,選調經驗豐富、能力素質強的財務、會計、法律、IT、通信等專業人員充實辦案力量,增強辦案人員業務的能力。
第三,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和管理,適度提高公務員的工資待遇。推行公務員聘用制,適當增強公務員崗位競爭性。加強公務員利益沖突管理,完善職業道德準則,有效開展廉潔從政教育。實施以俸養廉政策,建立公職人員薪酬調查機制,比照企業相關人員工資,建立浮動的薪酬制度,為公務員建立住房、入托等福利安排。
第四,實行法治反腐。將黨的紀律轉變為國家法律,相應黨內有關執紀機構與執法機構合并,將《反腐敗法》《防止公務員利益沖突法》納入立法規劃。將提高法律制度執行力作為法治反腐敗的重點,嚴格執法問責,加大對執法的監督。
第五,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分解黨政正職的權力,推行“一把手”不得直接分管財務、人事、工程建設、采購、物資等制度。建立重大決策復核機制,成立由專家組成的復核小組,對重大決策進行審核評議。對關鍵崗位和人員必須定期進行制度化輪崗交流,實行雙重檢查制度,盡量縮小公職人員的自由裁量權。加大境外人員、項目、資金的監管,建立內部自查和審計制度,利用現代網絡通信技術建立遠程監控機制。
第六,為社會力量有序參與反腐敗積極創造條件。充分保障主流新聞媒體披露腐敗案件的采訪權、報道權和批評權,加大對腐敗案件和不良作風的曝光力度,加強對微博、社交網站、手機平臺等新媒體的管理,引導其積極發揮作用。深入推進信息公開工作,提高黨務政務和辦事公開的質量,滿足群眾獲取和利用政府信息的需求。建好便于群眾參與和操作的監督渠道,對群眾意見和舉報及時反饋處理,重視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對話與合作,加強反腐輿情分析研判,組織專家學者開展廉政研究提出對策建議,積極回應公眾關注的腐敗熱點和焦點問題。
第七,加快反腐敗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首先,加快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將住房、汽車、證券、存款、稅收、出入境、法院判決、治安處罰、工商登記、行賄記錄、公用服務前繳費等信息的歸集共享。其次,加強銀行監管,落實好金融實名制。進一步強化金融機構發現腐敗的職能,明確銀行搜集、分析、監控和舉報非法資金流動的法定義務。推動各商業銀行網絡的互聯互通,對異動資金適時動態監管。再次,加強對現金交易流通的限制,嚴格規定現金交易提取的限額,大量現金存入要提供收入證明,強化對商業銀行的業務審查。最后,讓企業承擔更多反腐責任。要求企業將商業活動納入防止腐敗考慮,商業合同須設有反賄賂條款,將商業賄賂視為合同違約的充分條件。對有行賄記錄的人員求職要設立職業門檻,在有關部門的“黑名單”中有行賄記錄的企業,要設立交易合作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