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化進程中的社區型股份合作公司發展研究:基于深圳現象的思索
- 孫寶強
- 3918字
- 2019-01-04 13:42:59
第二節 基本假設和研究方法
假設確定了科學研究的范圍和基礎,離開一定的假設不僅研究范圍得不到明確,而且很容易喪失研究的基礎。“一個概念的科學意義來自它在所屬理論中的功能;在這些理論的范圍之外,它不過是一種智力游戲。”厲以寧在1984年出版的《教育經濟學》中指出:“經濟學的研究離不開假設與驗證。沒有假設,經濟學無法前進;沒有驗證,經濟學研究不可能有進展。”比如,在力學研究中,如果不假設忽略空氣的阻力,就無法得出諸多物體的運動規律。勻速直線運動中的公式s=vt(s代表位移,v代表速度,t代表時間),這是在空氣阻力忽略不計的情況下得出的結論。
如同任何事物都有缺陷一樣,理論研究中的假說也不完美,有其特殊的局限性,但它給研究帶來了方便。比如,在力學研究中,如果不將被研究對象隔離出來,就沒有辦法分析受力情況,也就無法考察運動情況。而且,在得出結論后可以對假設逐步剔除,進而逐步接近事實。這不僅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經濟學、金融學常用的研究方法。
隨著認識的進步,假說的局限會在批評聲中不斷得到改進,從而形成新的假說。但新的假說仍然不可能免除“其他條件不變”的通常假設所帶來的局限。“經濟人”假說的發展亦然。經濟學研究不能脫離一些基本的假設前提條件,特別是關于人的動機、行為方面的假設。
一 研究社區型股份合作公司的基本假設
研究社區型股份合作公司時,本書有幾個基本假設:
(一)人性復雜假設
經濟學是研究人的行為的理論,需要以現實的人為研究起點。“說到底,社會學或什么學,其本身不過器物而已,無論是批評的利器,還是描眉的畫筆,都須附著于人的靈魂,才能作用于社會。”“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是理性行為。所有的理性行為首先是個人的行為。思索著的只是個人,考慮著的只是個人,行動著的仍然只是個人”。
“經濟人”
假設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人是理性的,能夠準確判斷自己的利益和行為;第二,人是利己的,追求的是自己的經濟利益;第三,個人利益最大化是在市場交易中獲得的,不是空想的。諾斯在《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中說:“人的行為看起來遠比蘊涵在經濟學家的個人效用函數模型中的來得復雜。在許多情況下,人們不僅有財富最大化的行為,還有利他主義(altruism)以及自我實施的行為,這些不同動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實際選擇的結果。同樣,我們發現人們是通過某些先存的心智構念(preexisting mental constructs)來處理信息、識別環境的。”
據此,我們必須從研究人的行為開始研究社區型股份合作公司經理層和股東的行為,脫離人的行為來研究探討經濟問題往往是徒勞無益的,甚至可以說是不經濟的。諾斯認為:“我們必須深入分析人類行為的兩個具體方面:(1)動機;(2)對環境的辨識(deciphering)。”
從統計意義上出發,筆者將人分為經濟人和非經濟人兩大類。相應地,人的行為可以劃分為三種(見圖1):第一種稱為非對策自利行為,其特征是決策者不直接對其他人的決策作出反應,只對價格作出反應,如人們對瓦爾拉斯價格作出的反應。第二種稱為機會主義對策行為,其特點是損人利己,這種行為是產生交易費用的根源。第三種稱為非機會主義對策行為,這種行為的特點是利己不損人,不產生交易費用。非經濟人的行為屬于第一種,經濟人的行為屬于后面兩種情況。在市場交易中,我們必須承認并注意到“經濟人”自利的屬性。分工提高了人與人、組織與組織之間的依存度,也提高了信息不對稱的程度,經濟人可能利用機會主義行為獲取非法利益,降低社會福利水平。

圖1 人的三種行為
資料來源:本書作者自制。
筆者以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目標和生活方式,也就是人對自身價值的認識不同。由此可將人分為政治導向型、金錢導向型、享受導向型、破壞導向型、冒險導向型、浪漫導向型、平穩導向型、保守導向型、正義導向型、科學導向型十種,每一種類型有著不同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榮譽、聲望、尊嚴是人生重要的資源,這些與善良、正義、堅忍、勇敢、勤勞、無私、奉獻等美德聯系在一起,成為一部分人的追求。同樣,金錢、權力、美色、刺激、食欲也是一些人的追求。
在完全分工時期,每個人的專業化程度、社會結構的多樣化程度、每個人的貿易依存度、社會的商品化程度、市場個數、經濟一體化程度、生產集中程度、交易次數及總交易費用、每個人的生產率都比局部分工時增加。
(二)資源稀缺常態假設
資源稀缺假設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沒有這一假設很多學科都將失去邏輯起點。英國學者杰弗·霍奇森認為存在兩種不同的稀少性:“第一種可能是由于生產過程中或者商品流通中有了阻礙,或者由于一種商品的需求突然激增,而生產方面卻不能增加供給以迅速趕上。”“第二種稀少性,在特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能通過生產市場機制而減低。罕有的或者獨特的人類天才的作品,例如老畫家的油畫,就屬于這一類。其他的例子是不能由人類馴服或者繁殖的稀罕的動物和植物;來源很少的寶石;特殊的氣候或者發酵條件下所生產的稀罕的酒;還有,或許是最重要的例子——土地。”
馬克思在研究產權起源時提出了資源稀缺假定,他說:“人們可以取用現有的東西,而無須使用任何工具(工具本身已經是預定供生產之用的勞動產品),無須改變現有東西的形式(這種改變甚至在游牧時代就已發生)等等這樣一種狀態,是非常短暫的,在任何地方也不能認為是事物正常狀態,甚至也不能認為是正常的原始狀態。”
在社區型股份合作公司研究中,筆者假定社區的土地等資源短期、長期雙重稀缺假定,即稀缺常態假定。至于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有效配置問題,我們認為,由于交易費用的存在,一些重要的資源能源難以做到優化配置。
(三)交易費用不為零假設
交易費用(或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經濟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由于創始人科斯沒有給出交易成本的確切定義,后人在解釋這一概念時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現象。科斯認為,談判、協調、簽約等都有一定費用,這個費用就是交易費用。比較有權威性的定義是庫特所下的定義,他認為:交易費用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交易費用是指一次交易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自由經濟處處都要交易,每筆交易都要花時間和精力,時間和精力都可以算錢,算成成本或費用,這就是交易費用。廣義的交易費用指的是協商、談判和履行協議所需的各種資源的使用。即制定談判策略、掌握信息、談判的時間、履約及訴訟等,這一系列的費用都是交易費用。
馬修斯(1986)提供了這樣一個定義:“交易成本包括事前準備合同和事后監督及強制合同執行的成本,與生產成本不同,它是履行一個合同的成本。”
古典經濟學的假設之一是零交易費用,認為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其實,真實世界中的交易費用是不為零的,這一點已為學術界公認,無須重復。需要說明的是,“信息的高昂成本是交易費用的關鍵。交易費用包括:衡量交換物之價值的成本、保護權利的成本,以及監管(Policing)與實施契約的成本。這些衡量與實施成本是社會、政治與經濟制度的來源。”
(四)人的行為多變假設
現實中的人是具有多重欲望和目標的人,行為也具有一定的多變性。盡管在現代經濟學研究中,學者普遍地將人假設為經濟人、理性人,但從現實來看人的行為不完全是理性的。比如,喝酒狂歡、尋求一時刺激的人也知道其危害,但仍然愿意體驗。
行為經濟學認為,每一個現實的決策行為人都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理性人,他們的決策行為不僅受到自身固有的認知偏差的影響,同時還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干擾。由于理性的有限性,在決策判斷的過程中,決策者的啟發式思維(Heuristics)、心理框定(Mental Frames)和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往往發揮決定性作用;而在決策選擇過程中,對問題的編輯性選擇(Choice of Problem Editing)、參考點(Reference Points)、風險厭惡(Loss Aversion)和小概率效應(Small Probablity Effects)也會產生關鍵性影響。
凱恩斯曾指出,“現實事件的運行是極端復雜的”
,霍奇遜論證了人的行為決策無法達到完全理性的程度。
(五)多重目標矛盾
從公司的特征來看,深圳社區型股份合作公司呈現為一種社區行政型的法人團體。它從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轉變而來,具有法人產權特點,同時又具有行政性特點,采取黨政企合一模式,在目標上比一般的企業要復雜得多。而且,這種企業中的董事經理既是企業經營者,又是社會管理者;既是社區政府的代表,又是社區股份合作公司的所有者代表。“社區股份合作公司作為微觀經濟組織,講求的是效率目標,而社區政府組織代表國家,講求的是社會政治目標的實現,同時,政府官員本身作為一個自然人,往往還存在較強的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動機。也即在政府利益、企業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往往存在著矛盾和抵觸。社區股份合作公司的領導在多重目標的約束下,必然難免以政代企、產權不明、權責不分、以公謀私,從而影響股份合作公司效率的正常發揮。”
二 研究方法
有學者指出:“當我們接近一種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試圖對其展開研究時,我們所面對的種種現象,往往已經被各種話語所籠罩,還可能已經被相關的科學概念所命名。這些概念定義了事物的屬性,并事實上框定了研究的范式,進而也可能會限定研究者的問題意識。”因此,我們在開展研究時,需要走出某種概念體系,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透視分析,這樣大概會好于某一種單一方法的解構。
本書運用了多種研究方法,包括新制度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制度變遷理論、產權理論、企業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此外,筆者還運用了行為經濟學、博弈論的理論方法和奧地利學派的思想方法。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先創造出一種理想情況,再逐步靠近現實情況,關注的中心問題是在理想經濟環境中經濟主體會作出什么選擇,市場會出現什么情況,宏觀經濟會如何運轉。應該說,這與經濟學發展中不斷借用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密不可分,物理學在研究物體運動時就采用了這種思路。近些年來新興的行為經濟學、行為金融學則是以經驗的態度關注實際經濟主體作出了什么行為,探求這種行為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