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序

《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治理研究叢書》(以下簡稱《叢書》)是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三峽大學區域社會管理創新與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社管研究中心)開放基金的一項重大研究課題“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治理研究”的系列成果。本課題由筆者主持,下設九個子課題,每個子課題用一本專著結題,分別由研究中心部分教授和博士主持完成。經過課題組和編委會近幾年的艱苦努力,成果將陸續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本課題研究對象是三峽流域中各大中小城市的社會治理研究。這里涉及兩個社會空間概念:一個是大區域概念,即所謂“三峽流域”社會空間,這里指長江三峽段涉及的流域區域和匯入三峽流域段的三江(烏江、清江、沅江)所經流的流域區域共同連片構成的地域的社會空間,它涉及湖北、湖南、重慶、貴州等四個省市的15個地市州區及其94個縣市區(其中重慶的12個縣為副地級縣),國土面積2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607.8萬余人。這個區域有四大特點:一是水域和水電特色,舉世矚目的三峽水電工程和葛洲壩水電工程等引起世界關注;二是民族山區特色,這一區域覆蓋了武陵山區的大部分地域,土家族、苗族、漢族等30余個民族共居此地,具有獨特的民族和地域文化;三是自然風景和民族文化構成了豐富獨特的民族旅游資源;四是遠距省會之外,處于邊緣地帶而分屬四個省市,且有相當一部分地區還處于需要國家大力扶貧狀況。另一個區域概念是三峽流域中的城市社會。第一,按現在劃分,這一區域內有一個大城市——宜昌市城區,其余全是中小城市(地市州首府和縣市區首府城市);第二,這些城市都在具有國家發展戰略和省市發展戰略的四個城市圈、群(武漢“8 +1”城市圈、湖南“長株潭”城市群、重慶城市群和貴陽城市群)之外。第三,在這些城市中有一個被確定為首批38個全國城市社會治理的試點——宜昌市,且經過五年的努力,已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城市社會治理“一本三化”體系和模式。這部分內容的詳細論述見筆者著,本《叢書》著作之一:《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治理概論》。因此,筆者認為三峽流域社會是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社會空間,并首次選擇了“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治理研究”為我們的研究課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并強調要“創新社會治理的體制”。其現實意義就是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它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和把握的又一次新飛躍,實現了我國社會建設理論和實踐的又一次創新。《決定》的精神,提升了《叢書》研撰的重要現實意義。

研究城市社會治理,必然要考慮城市社會空間的特點和社會轉型期社會結構變化情況,要以馬克思主義社會空間理論為指導,來構建城市社會治理研究的框架和體系。馬克思主義社會空間理論源于馬克思“土地空間”理論所導出的社會空間思想。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列斐伏爾、卡斯特爾、哈維、詹姆遜等為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者們循著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空間思想,進而逐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空間理論。王曉磊:《社會空間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95頁。馬克思主義社會空間思想的核心是“社會空間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足點也是目的地。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有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頁。由此可見,馬克思的“實踐”, “不單是指人類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還包括人類的精神生產實踐活動、人的生產實踐活動和社會交往實踐活動”王曉磊:《社會空間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87頁。。也就是說,社會空間是人類物質生產實踐、精神生產實踐、人的生產實踐和社會交往實踐等人類的四種實踐活動的產物。

從馬克思主義社會空間理論去思考,研究城市社會治理必須考慮城市社會與城市自然空間(城市區域位置)和再現的城市空間(政府主導下人們建造的城市空間)的關系;要考慮城市社會與該城市的精神空間的關系;還要考慮城市社會與該城市的人口規模、民族結構和文化的關系;更離不開與該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治理體制和機制的關系。因此,我們是在這個基本思想的指導下構建的本《叢書》內容體系:

首先,《叢書》第一次提出“三峽流域”的概念,對“三峽流域”概念的界定及其意義的闡釋,以及對該區域城市社會治理綜合狀況的梳理,包括研究區域城市社會的一些基礎性理論論述,是整個《叢書》基礎性的重要工作。這方面以題為“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治理概論”的著作,由譚志松教授完成。

其二,我們選取宜昌市城市社會治理為研究范本,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擬作為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治理可以循借的樣本,以指導實踐和找出規律。這樣做的理由有四:一是,宜昌市府城區是三峽流域中規模最大、經濟基礎較好的城市(現城區人口130余萬)。二是,區域位置處該流域中部核心位置,中國水電主要樞紐工程:三峽水電工程和葛洲壩水電工程所在地,有“中國能源的心臟”和“世界水電之都”之稱,有重要的社會影響和社會地位;三是,宜昌市已作為全國城市社會管理創新首批38個試點城市之一進行了五年的實踐探索,取得了開創性的成果,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社會治理體系:“一本三化”城市社會治理模式,并得到了中央和湖北省委的肯定和重視,已經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個體系和模式對于三峽流域乃至全國城市社會治理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廣意義。四是,宜昌城市發展的歷史變遷、社會文化結構、經濟生活方式與地理生態環境等與三峽流域內城市基本相近,因此,選擇宜昌市做樣本具有直接指導意義。我們用三本專門著作全面研究宜昌城市社會治理模式和經驗:《現代城市社會治理創新“一本三化”模式研究——來自宜昌的中國經驗》(譚志松教授和王俊教授等編著)、《現代城市政務信息化大統一模式研究——宜昌市電子政務實踐與實效》(王俊教授等編著)、《宜昌城市變遷史研究》(李敏昌教授等著)。

其三,圍繞城市社會治理涉及的各個方面,結合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治理狀況,從五個方面作專題研究:

鄧瑩輝教授的《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文化管理創新研究》一書,主要分析了政府行使文化管理職能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及其產生的原因,厘清了城市文化管理和管理文化創新的基本思路及有效路徑,其間,特別注意到地方文化建設、發展和管理對城市社會治理的影響和作用。

陳金明教授等的《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文明教育創新研究》一書,著重分析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文明教育的結構體系,從實證研究的角度,總結了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文明教育的重要舉措及基本經驗,同時也對城市文明教育對城市社會治理作用的理論進行一定的探討。

駱東平教授等的《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治理法治化研究》一書,以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的試點城市——宜昌市的城市社會治理法治化實踐為研究對象,重點就宜昌市城市社會治理法治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與應急管理法治化、特殊人群管理法治化、非政府組織法治化和“智慧城市”建設等幾大方面的實踐與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以探究當下城市社會治理中本地優勢資源的開發與本地社會服務水平提升中的諸多理論與實踐問題。意在闡釋城市社會治理需將創新社會治理置于法治化的軌道中,需科學規劃社會治理立法進程、有序推進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積極營造社區法治文化氛圍和全面保障社會組織服務民生。

李見順博士的《三峽流域城市社會社區自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一書,從邏輯的、歷史的和現實的三個層面探討了三峽流域城市社區自治的理論問題和實踐模式,對三峽流域社會建設背景下城市社區自治的產生與發展進行理論總結,并提出適應社會建設需要的城市社區自治重構模式和路線圖。

朱靜博士和梁賢艷副教授等的《三峽流域城市社會安全治理研究》一書,主要選擇了我國各地運行較好的城市社會安全治理模式進行比較研究,這些城市包括山東煙臺、浙江平陽、遼寧沈陽、江蘇淮安、四川遂寧、湖北宜昌等,通過比較研究,歸納出這些城市社會安全治理的特征和經驗。

《叢書》的研撰經過了艱辛努力,也得到了多方的幫助和支持。2012年,在宜昌市政協主席、市社會管理創新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市創新辦”)主任李亞隆同志的支持下,三峽大學應用社會學研究所與宜昌市社會管理創新辦公室聯合申報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三峽大學區域社會管理創新與發展研究中心并獲得成功,開始實質性合作研究。我們派出朱靜博士等到市創新辦掛職工作,學習宜昌市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參與市創新辦相關工作。多次請市創新辦相關領導和工作人員來社管研究中心講座,介紹宜昌市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并一直保持緊密合作關系,進行了政校聯合攻關。

2014年8月,筆者率《叢書》編撰人員赴三峽流域中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黔江區、涪陵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市、懷化市、銅仁市等地區進行了為期20余天的實地調研,2014年10月又在宜昌市、荊州市等調研三周,各書作者還分別進行了專項實地深入調研。其他地方我們也通過其他途徑聯系獲得了需要的資料。各地政府和部門的相關領導和干部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和熱情接待,使我們的調研得以順利進行,并獲得了近兩千萬字的第一手重要資料。借此,筆者要向以上各地黨委政府及其部門的相關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

著名社會學家、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鄭杭生先生生前是我們社管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他十分關心《叢書》的研撰和出版工作,并對《叢書》框架和各著作的提綱給予了許多具體的指導性意見。我們也以《叢書》的出版表達對鄭先生的深切懷念和萬分感激之情。

我們還得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曹宏舉編審的細心指導和大力支持,責任編輯張林主任也給予了大力幫助,在此一并致謝。

《叢書》得以順利出版,還要特別感謝三峽大學黨委書記李建林教授、校長何偉軍教授,他們不僅出任編委會顧問,在《叢書》研撰的整體方向上把脈,還給我們全體編撰人員以極大的鼓勵和支持。還要感謝三峽大學科技處(社科處)許文年處長、周衛華副處長,馬克思主義學院胡孝紅院長、胡俊修和黎見春副院長等給予的大力支持。

《叢書》涉及社會學、文化學、民族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雖然各著作的負責人屬于在相應領域里有較深造詣或者有一定研究特長的專家、教授和博士,但畢竟著眼于一個區域的城市社會治理的研究的知識和經驗有限,所以,書中定有不足或不妥之處,還請各位學者、廣大讀者和三峽流域各地的領導、干部批評指正。

譚志松

于三峽大學云錦花園專家樓

2015年3月1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雄县| 武城县| 张家界市| 石柱| 西吉县| 隆昌县| 邹城市| 乌什县| 西畴县| 安义县| 普兰县| 谷城县| 五家渠市| 张家界市| 甘德县| 永康市| 鲁山县| 连江县| 新疆| 康乐县| 威海市| 林州市| 县级市| 甘肃省| 余姚市| 鲁山县| 南漳县| 巨野县| 禄丰县| 太保市| 阜新市| 天等县| 隆尧县| 望江县| 泗水县| 湖北省| 顺平县| 长垣县| 青神县| 衡阳县| 四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