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越學(第五輯)
- 謝一彪
- 4907字
- 2019-01-04 13:40:01
河源古邑與客家文化建構
一 問題的提出
河源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東靠梅州,南接惠州,西連韶關,北臨江西贛州。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河源地級市,轄河源城區和龍川縣、東源縣、和平縣、連平縣、紫金縣等1區5縣。全市區域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340多萬人。
河源歷史悠久,是嶺南古邑。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南下統一嶺南時,就在現在的龍川設縣而治,歷史上的南越王趙佗就是古龍川的首任縣令,至今已有2224年的歷史。河源又是客家人的聚居地,這里保留著許多古樸的客家民情風俗和客家文化的物質載體,是客家學開山鼻祖羅香林在《客家研究導論》中劃定的“純客住地”。河源生態環境優良,是綠色之都。擁有華南地區兩個最大的人工湖萬綠湖和楓樹壩水庫,總庫容量達159億立方米,東江、新豐江貫穿全境,江河湖水水質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Ⅰ、Ⅱ類標準;擁有九連山、桂山等原始森林帶和次生闊葉林帶,全市林地面積達160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0.3%;全市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在一級標準。河源是廣東省重要的飲用水源地和生態屏障,是“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最佳范例”城市;河源市區被譽為“青山綠湖碧水城”。正是因緣于此,河源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客家古邑,萬綠河源”的城市形象定位。竊以為,這一定位是非常準確和具有戰略眼光的。然而近年來,與其他客家地區相比,河源的客家研究卻相對滯后,以至于關于河源客家的一些基本問題,諸如:河源客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到底如何?趙佗是客家人或客家先民嗎?河源客家文化的內涵和特色又在哪里呢?目前似乎還沒有從學術層面作出深入的探討和有說服力的解說。也就是說,一個符合河源發展實際的客家歷史與文化的地方知識體系尚未真正建構起來。這就使得河源在打“客家”這張牌時可能陷于被動,而不像打“綠色和生態”這張牌時顯得底氣十足,運作自如,成果斐然。有鑒于此,本人愿意就“河源古邑與客家文化建構”談點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因為學習和調查不夠,對河源客家文化把握不準,偏頗和錯誤之處,敬祈見諒!
二 河源古邑的歷史與內涵
河源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南朝時代的南齊。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河源縣》云:“齊置河源縣,以縣東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屬南海郡?!比缓釉垂乓?,更古在龍川。清修《廣東通志·沿革表》云“秦置龍川縣,屬南??ぁ薄!扒財?,尉佗王此,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抄者注)開縣六: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揭陽。龍川轄境:今惠州府永安(今紫金——抄者注)、海豐、陸豐、龍川、連平、河源、和平,嘉應州興寧、長樂(今五華——抄者注)諸州縣地?!笨梢?,早在秦漢時期,今河源地域就在古龍川的管轄之內。因此也可以說,古龍川是今河源的前身。
此后,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龍川或縣或州郡,一直是今河源地域甚至包括粵東、粵中、粵北部分地區的行政轄區治所。1949年后,河源先后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專員公署、惠陽地區專員公署。1988年1月,撤銷惠陽地區專員公署,分設惠州、河源、東莞、汕尾4個地級市,河源作為現代政區名始聞名于世。
作為古邑的河源,承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內涵,留下了許多彪炳史冊的文化遺產。如:佗城古城址、越王井、越王廟、唐代正相塔、龍川學宮、東源仙塘柳溪古書院、明代考棚等古遺址和古建筑。同時,河源古邑又蘊涵著豐富的客家文化,如被學術界視為“客家宣言”的《豐湖雜記》的作者就是清代進士、河源和平縣人氏;還有宋元以來的眾多客家姓氏族譜、百家祠、和平林寨四角樓、紫金柱山石樓、連平州建城、蘇家圍明代古村、南園古村、太平風情街等客家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水源音客家方言、客家歌舞、紫金花朝戲、忠信花燈、龍川雜技、河源客家美食、傳統民間信仰習俗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傳承著古邑河源的歷史記憶,積淀著歷代河源人民的精神品格,是歷史留給后人的財富,彌足珍貴。
總之,河源既有悠久的歷史,又有豐厚的客家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河源古邑即是客家古邑。
三 如何認識和建構河源客家文化
河源客家文化的建構,既是一個歷史過程,又是一個現實訴求問題。如何找準歷史與現實訴求之間的平衡點,這是河源客家文化建構的關鍵。在此,本人愿意奉獻以下幾點淺見,以供參考。
(一)把河源客家文化的建構置于客家文化形成發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
客家文化是一個系統,一個整體,其形成和發展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對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研究,如果從1808年徐旭曾的《豐湖雜記》算起,亦有202年的歷史了。70多年以前,客家研究的集大成者羅香林在對史志資料、譜牒資料認真梳理和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借鑒近代西方社會科學的理論,建構起了客家文化的理論體系和基本框架。在論及客家源流問題時,羅香林認為客家民系的源頭是從西晉末年“五胡亂華”造成的中原移民運動開始的。其文云:“(五胡亂華)而并、司、豫諸州的流人,則多南集于今日安徽及河南、湖北、江西、江蘇一部分地方,其后又沿鄱陽湖流域及贛江而至今日贛南及閩邊諸地,是為南徙漢族第二支派。”
羅氏還考證了劉氏、廖氏、張氏、溫氏、卓氏、賴氏、鐘氏、羅氏等客家姓氏族譜中關于這一時期祖先南遷的資料,得出結論說:
“此種記載,雖說零碎不全,然亦足借以推知客家先民的南徙,實以東晉南渡為始機。又客家各姓譜乘,并往往謂其祖先原嘗居河間(即晉代司豫二州交界地),及安徽東南,江西西北等地。而此等地域,即東晉第二支南徙漢人的居地;據此推考,則客家先民的南徙,是屬第二支派。”“要之西晉永嘉以后,中原第二支逃難的漢族,向南播遷,遠者已達贛省中部,其近者則仍淹跡潁、淮、汝三水之間。寢至隋唐,休養生息,勞困漸蘇,慢慢的乃得度其比較安適的生活。故自東晉至隋唐,可說是客家先民自北南徙的第一時期。”
羅氏認為客家先民第二期大規模南遷則是由唐末黃巢造反帶來的,這次遷移,直至五代之季:“客家先民第二次的遷移運動,……其遠者已達循、惠、韶等地,其近者則達福建寧化、汀州、上杭、永定等地,其更近者,則在贛東、贛南各地。其后宋太祖統一中國,結束了五季分爭割據的局面,而陸續南下的漢族,始得稍為安適?!?/p>
“客家先民最先移居廣東東部北部的,雖說有遠在五代以前者,然那時人數無多,比之其他先居其地諸系外人群,眾寡懸殊,不能保持個己特殊的屬性,而成為一種新興的民系;就是宋朝初年,稱住那些地方的客民,也還是數目無多;南宋以后,客民向南遷移的,始一天多似一天。這種遷移運動,直至明朝中葉,始稍休歇?!?img alt="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第二章“客家的源流”》,臺灣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37—5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A553E/10797207904913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8.png?sign=1747112935-KBrV3NPth6rIMMn8gKJsbpCPquWPvkJZ-0-64e272410f1e474587960c5e9c963ad4">
上引羅香林關于客家源流的論述至少告訴我們四點:1.客家民系的源頭是從西晉末年“五胡亂華”造成的中原移民運動開始的。2.直至唐末以前,客家先民還大多滯留于河南的西南部、安徽南部西部和江西中部北部,遷入贛閩邊區的總的說來是零散的,且“人數無多”,不能形成“醞釀成系”的勢力。3. “五胡亂華”至五代以前遷入客家地區的漢民稱為“客家先民”,宋初以后住在上述地區的漢民稱為“客民”,亦即客家民系形成于五代宋初。4.客民大批向南遷移進入廣東東部北部的,主要是在南宋以后。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羅香林關于客家源流的理論進行了全面反思,并有了許多發展和突破。根據近年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較為主導的觀點是:客家民系(或曰族群)是歷史上北方南遷漢民與贛閩粵毗鄰區土著和畬瑤等少數民族長期融合的結果;其初步形成的年代不會遲于南宋;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遷入客家基本住地的漢人稱為“客家先民”;對客家民系形成造成重大影響的是唐中后期由“安史之亂”和黃巢農民起義帶來的移民運動及其以后的多次移民浪潮;從歷史上的移民運動和客家姓氏的族譜資料分析,客家先民的遷入經過了一個由贛南、閩西再到粵東粵北的路徑過程。上述成果和觀點,既是對羅香林客家研究建樹的繼承和發展,又在不少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人們的認識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深化的,因而學術研究也是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客家研究自然亦是如此。但是,當我們總結羅香林以來至今的成果,就會發現,在關于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背景、發展的時序等基本問題上,觀點基本是一脈相承的。這也就意味著羅香林對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發展的背景的論述是較為符合歷史實際的,這恐怕也就是羅香林被學者們尊為客家學研究開山鼻祖的重要原因。
河源作為客家基本住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應包含在客家文化的系統和整體之內,也就是說,其客家文化的建構應置于客家文化形成發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才能順理成章,渾然一體。
(二)秦置龍川至唐代的歷史發展為河源客家文化的建構提供了深厚的基礎
河源在歷史上曾經是越人居住區,又在很長的時期里隸屬南???,越文化的影響深遠,以致首任龍川縣令趙佗后來也自稱“蠻夷大長”,接受了越文化。因此,秦置龍川至唐代的歷史過程并不直接催生客家文化,但其文化積淀卻成為后來河源客家文化的重要來源之一,也為河源客家文化的建構提供了深厚的基礎。
河源留下了不少唐宋以前的文化遺跡。如出土了一批秦漢時期的陶紡輪、陶碗等陶器及墓磚;又如唐宋時期的正相塔、蘇堤;還有對越王歷史記載及對趙佗的信仰文化,等等。龍川設治以后,河源地區的行政建制基本延續下來,為南越族及其后裔與中原文化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特別是在唐初粵東俚人首領楊世略被封循州總管后,土著對中原文化的接納速度大大加快。所有這些,都為以后客家文化的融入帶來了前提,也是“客家古邑”文化建構的重要內容。
(三)宋元明時期客家姓氏的大批遷入是河源客家文化建構的關鍵
雖然秦至唐代以來河源的歷史文化是“客家古邑”文化建構的重要內容,但是否能說這段歷史就是客家的歷史,甚或將客家民系形成的歷史推前至秦代呢?竊以為不妥。
文獻資料顯示,經過唐中后期“安史之亂”等動蕩后,粵東地區人口下降迅速,循州(唐代河源屬循州)在天寶元年有9520戶(杜佑《通典》卷184《州郡十四》),但到元和年間,已經下降到2089戶(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34《嶺南道一》)。唐代邑進士韋昌明所撰《越井記》云:“秦徙中縣之民于南方三郡,使與百越雜處,而龍川有中縣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陜中人來此,已幾三十五代矣?!睋h客聯會1995年調查,龍川現有姓氏122個,已找不到秦漢時隨趙佗50萬秦軍南遷中縣四家(姓)之民后裔了,這百余姓氏之民,均為秦以后,特別是在宋元以后陸續從北部省份南遷至佗的。
為便于分析問題,我們從河源有關縣志及其姓氏資料中梳理出了98個姓氏的遷徙資料,制成下表。
河源部分客家姓氏來源一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據表中資料分析和統計,這些姓氏主要是由贛南、閩西和梅州等地遷入的,其中北宋遷入的3姓,宋末元初或元末明初遷入20姓,明代遷入64姓,清代遷入11姓。可見,現今河源的姓氏主要是宋以后遷入的客家姓氏。
清代河源和平縣進士徐旭曾早就注意到了這一基本歷史事實,他在被稱為客家人宣言的《豐湖書院雜記》中指出:“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舊族,忠義之后也。”這說明,徐旭曾把河源客家的源頭定位在了宋元時期。羅香林在撰寫《客家研究導論》一書時,把河源定為純客地區,可見他對河源客家的歷史和現實也是進行了認真調查研究和慎重考慮的。
實際上,由于戰亂、饑荒、疾疫等原因,中國古代人口的遷徙和流動是常有的事。宋代以后客家姓氏大量遷入河源地區,正好從反面證明了唐宋時期河源地區人口的銳減。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宋以后大量客家移民的遷入,重構了河源的地域社會,亦由此開啟了河源客家文化建構的旅程。
(四)河源客家文化的建構和發展為客家民系的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宋元明時期正是客家民系向贛南縱深、閩西縱深和粵東粵北發展的時期,客家地域范圍迅速擴大,客家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融合加深,客家文化的整體格局開始建構起來。河源作為客家地域的一部分,其客家文化也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逐漸建構和完善起來的。而河源地域客家社會和客家文化的建構,無疑為客家民系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大大豐富了客家文化的內容,完善了客家文化的體系!
所以,今天我們從學術層面來梳理和建構河源客家的歷史和文化時,也應回到歷史場景中去,把河源置于“大客家”這一整體和系統中去考察,才能更好地把握河源客家和凸顯河源客家文化的亮點。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學院客家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