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消費信貸與中國夢
  • 陳巖 劉玉強
  • 2946字
  • 2018-11-08 19:53:23

第二節 研究范圍與概念辨析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轉引自《論語·子路》。任何一門學科,基本概念是關鍵,概念定義清晰便能消除歧義。為了明確研究范圍,使后續相關研究和討論建立在明確、清晰、統一的口徑和基礎之上,有必要對本書涉及的基本概念做出清晰界定。本書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消費信貸,研究范圍是城市居民。所以將研究范圍限定于城市居民,而不是城鎮或者城鄉居民,主要是因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城鄉差距很大。阮小莉和仲澤丹(2013)基于四川省的調研數據,證明了城鄉居民在消費信貸的意愿、能力、產品需求和信用環境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囿于時間和經費,本書研究范圍僅限于城市居民。

概念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是由一系列相關概念構成的,所以概念往往是以體系的方式存在,即所謂的概念體系。將概念體系辨析清楚,有兩個好處:第一個是可以幫助我們透過復雜的現象,看到事物本質的內在聯系;第二個是方便學術交流。還需要說明的是,在這一部分,僅對貫穿全文的關鍵概念予以界定和辨析,書中涉及的其他重要概念在第一次出現的時候予以界定。

一 消費信貸與消費金融

(一)消費信貸的概念界定

根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統計指標解釋參見美聯儲網站(www.frb.org)。,消費信貸被定義為,“通過正常的商業渠道發放的用于購買供個人消費的商品和勞務或者用于償還由此原因而產生債務的中、短期信貸”。消費信貸有封閉式和開放式兩種基本類型:封閉式是指一次性發放并約定在一段時間內以等額本息償還債務方式,包括抵押貸款、汽車貸款和分期付款;開放式是指循環發放、部分付款的方式,部分付款是根據定期郵寄的賬單要求最低還款額償還債務,目前開放式消費信貸主要是信用卡消費信貸。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統計常用指標釋義”參見中國人民銀行網站(www.pbc.org)。,消費信貸是指“借款人用于購買住房、住房裝修、旅游、教育、購買大件耐用消費品等生活消費用途的貸款”。由于現階段我國房地產交易具有明顯的投資性質,故本書將消費信貸定義為: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向個人發放的用于購買以消費為目的的商品和服務的中、短期貸款,具體包括汽車貸款、耐用消費品貸款、住房裝修貸款、教育貸款、旅游貸款、信用卡透支等,不包括住房貸款和經營性貸款。

根據借款用途,本書將消費信貸產品細分為物質消費信貸(如汽車貸款、耐用消費品貸款等)、文化消費信貸(如教育貸款、旅游貸款等)、偶發大額消費信貸(如住房裝修貸款、結婚貸款等)三大類。現階段我國的消費信貸市場以物質消費信貸為主,但是文化消費信貸是未來發展的重點和趨勢所在。這是因為,需要是消費的根本動力,當人們的基本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后,必然追求身心健康、精神充實、自我完善等高層次的精神需要,也就是要更多地進入具有滿足精神消費、享受和發展消費的高層次功能階段,以文化為主體的非物質消費正是這樣一種消費形態。

(二)消費金融的概念界定

與消費信貸概念密切相關的是消費金融,這兩個概念的含義、范疇都有所不同。王江等(2010)認為,所謂消費金融可以廣泛地理解為與消費相關的所有金融活動,這里所說的消費“不僅局限于日常生活的消費,而且包含了對所有資源的非生產目的的使用或消費”。“所說的金融也不僅包括消費者本身所面臨的金融問題,還包括市場、機構和政府與消費相關的金融技術、產品、服務、法律、監管、政策”。參照莫頓和博迪(Merton and Bodie,1995)的金融功能觀,Tufano(2009)從消費者所需要的各項金融功能來界定消費金融的研究范圍,他把消費金融的研究范圍歸納為支付、風險管理、消費信貸、儲蓄和投資四個方面。劉銳(2013)沿用Tufano分類方法,將消費金融分為四個維度:支付工具、風險管理工具、消費信貸和金融資產。

二 消費性貸款與生產性貸款

媒介資源配置,提高資源配置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最主要功能。傳統金融理論根據信貸資源配置的方向,將信貸分為消費性信貸(consumptive credit)和生產性信貸(productive credit)。生產性信貸概念的核心是為“以創造有價值財富為目的”的經營性單位提供資金,即貸款被用來購買能夠增值或者具有生產性用途的商品。在大多數人看來,用于修建或者購買住房的貸款可以視為生產性信貸。消費信貸概念的核心是“為了獲得即時滿足”而借錢,它可能誘惑人們購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在古典經濟學理論中,生產性信貸增加了財富,所以它高于消費性信貸。經濟學家和信貸營銷人員成功地將“消費性信貸”重新創造為“消費信貸”。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所實現的不僅是一種文字的改變,更是為針對消費者的信貸制度奠定了道德基礎,隨之而來的是法律基礎和制度基礎。在更深遠的意義上,消費信貸概念的創立也為美國“消費主義”的消費文化的掃除了障礙。在此之前,人們并不認為消費者應該得到信用——包括道德意義和經濟意義上的信用。所以,當消費者得到信用時,它們在“credit”一詞的兩個意義上都得到它。作為個人,他們能夠提前使用未來的收入,作為一個階層,他們贏得了公眾對自己的消費者身份的認可。

在創造這一理念方面做出最大貢獻的人是塞利格曼(Edwin R. A. Seligman)。1927年,塞利格曼出版了研究分期付款銷售的兩卷本鴻篇巨制:《分期付款銷售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Installment Selling),這一著作成為對消費信貸的權威性辯護。塞利格曼的結論是:分期付款銷售已是“既成事實”,除少量不恰當的做法之外,應該說消費信貸正在對現代經濟做出重要而有價值的貢獻。塞利格曼認為消費與生產并不是對經濟活動進行明晰思考的分析范疇,所有的信貸要么刺激、要么允許借款人做他們本來無法實現的事情;從這一意義上講,所有的信貸都是“生產性”的。因此,塞利格曼認為,信貸更合適的分類應該是“生產信貸”與“消費信貸”。現在,一種更簡明的分類方法,根據貸款的對象,分為企業信貸與個人信貸。

雖然亞當·斯密已經說明,所有生產的目的都是消費,維多利亞時代的經濟學卻把生產和消費區分為兩個活動領域,而且生產優于消費。在塞利格曼看來,生產和消費可以歸于更大的范疇——效用。消費與生產這兩種活動在效用上并無好壞之分,生產可能對社會有益,也可能有破壞作用,消費也是如此。如果消費行為通過提供積極的心理釋放,從而有助于健康和幸福,擴大精神視野,那么消耗、使用和享受商品便代表了一種大于成本的效用剩余。從這個意義上說,消費與生產并無本質區別,消費生產的是令人滿意的生活。消費信貸這一概念使得消費與生產在道德上是平等的,它明確認可消費者,將其視為值得信任的人。個人利用信貸獲得商品,以便提升自己的生產能力,提高福利,增加幸福,這種做法也是合理的。

塞利格曼利用效用理論,深入研究了奢侈品和必需品的二元對立問題。認為奢侈品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追求高檔商品的愿望啟動了創新、資本和生產的轉輪,從而會提高工資、提高生活水平,將昨天的奢侈品變為今天的必需品。真正的自由社會應該允許個人就此做出自己的選擇。

三 信用與債務

經濟學意義上的信用(credit)是指借貸行為,這種經濟行為的形式特征是以收回為條件的付出,或者以歸還為義務的取得。貸者所以貸出,是因為有權取得利息,借者所以可能借入,是因為承擔了支付利息的義務。參見黃達《金融學》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76頁。信用本質上是一種跨期資源配置行為,只有在信用契約無法正常履行時才會形成債務(debt)。簡單地說,信用是一種行為過程,而債務是一種結果,信用行為并不必然導致債務的結果,甚至可以說絕大部分的信用行為不會導致債務。現有的相關研究往往混淆了信用和債務的概念(Kamleitner et al. ,2012),把債務甚至過度負債視為信用的必然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开县| 长海县| 昌邑市| 田林县| 宁远县| 改则县| 古浪县| 乃东县| 黄大仙区| 永登县| 龙陵县| 马鞍山市| 新宁县| 阿合奇县| 银川市| 洛浦县| 通江县| 涞水县| 平远县| 五河县| 海丰县| 商洛市| 福建省| 沂源县| 张家界市| 孝义市| 赣榆县| 淮阳县| 都昌县| 田阳县| 洞口县| 南漳县| 博白县| 华坪县| 嘉荫县| 沈阳市| 长阳| 乌鲁木齐市| 夏邑县| 巨鹿县| 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