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意義
一 研究背景
(一)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消費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
消費作為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和終極目標。特別是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擴大消費需求成為我國調整經濟結構、穩定經濟增長的必然選擇。“十二五”規劃強調了消費的戰略性地位:“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薄皥猿謹U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必須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十八大報告也提出:“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釋放居民消費潛力?!?/p>
消費率,即最終消費支出(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占GDP的比重,一直被視為衡量消費在經濟增長中貢獻率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消費率變動情況如圖1-1所示。

圖1-1 1978—2014年消費率和居民消費率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5)。
從消費率變化趨勢看,中國的經濟增長中投資和消費貢獻的比例在發生積極的變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逐步提升。但是,由于最終消費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因此,為了更加精確地判斷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進程,更有說服力的數據是居民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從圖1-1可以看出,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無論是消費率還是居民消費率都在持續下降,1998—2000年有所回升,但是很快又開始下降,近幾年居民消費率都徘徊在35%左右。無論從橫向和縱向比較看,這一結果都令人失望,國外的居民消費率一般都在70%左右。相比之下,2012年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為46.1%,2011年為45.6%。數據反映出,中國經濟對于固定資產投資的依賴仍然十分嚴重,而家庭消費遠不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導。
(二)消費信貸在擴大內需中被寄予厚望
消費信貸作為一種刺激消費需求的制度安排,在擴大內需中被寄予厚望。2011年9月,北京市商務委及財政局聯合在京啟動信用消費試點工作,倡導消費者“用明天的收入實現今天的消費”,同時給予開展信用消費的大型零售企業以補貼,用于彌補壞賬損失、補充開展信用消費所產生的費用,或直接補貼給消費者。2012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建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趙宇梓在提交的兩會提案中建議,應對信用卡消費信貸取消規??刂?,對信用卡免息還款期內的消費余額不納入規模控制,以引導和鼓勵居民消費增長。發達國家長期的金融實踐證明了消費信貸在擴大消費需求方面是行之有效的,2012年,央行發布的金融業“十二五”規劃也明確指出:“發展消費信貸,支持擴大內需?!钡牵纱钨J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又充分暴露了過度負債消費對經濟的極大殺傷力。因此,明白消費信貸能夠做什么、應該做什么,以及在什么條件下以什么方式做,是我國消費信貸制度發展的關鍵。
當前,一方面,消費信貸在商業銀行貸款結構中所占比重很小,并且以住房貸款等中長期貸款為主,無論從總量上還是結構調整上,未來都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數據表明,2012年年末,我國的個人非經營性貸款余額達10.27萬億元,但是,包括消費金融公司發放的貸款在內,以耐用消費品、裝修等消費開支為目的的貸款只占11%。以工商銀行為例,截至2012年12月31日,工商銀行消費信貸(不包括個人住房和個人經營性貸款,包括個人消費性貸款和信用卡透支)余額為6098.07億元,在個人貸款中占比27.1%,在全部貸款中占比僅為7.27%。如果扣除信用卡透支,個人消費性貸款的余額僅為3683.8億元,在個人貸款中占比16.37%,在全部貸款中占比4.39%。圖1-2顯示了2007—2013年我國消費信貸構成,從圖中看出,雖然住房貸款依然占絕對優勢,但是占比在逐年縮小,以信用卡透支為代表的消費信貸占比在快速增長。

圖1-2 2007—2013年中國消費信貸結構
另一方面,“月光族”、“卡爆族”在年輕人中已不在少數,部分工薪階層更是淪為“卡奴”,隱藏的信用風險不容忽視。在這樣背景下,促進消費信貸市場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不是盲目增加供給,降低信用標準,鼓勵缺少信用能力的消費者盲目提前消費;而是深度挖掘居民的有效信貸需求,培育其信用能力,提升有信用能力的居民使用消費信貸的意愿。
(三)發展普惠金融消費信貸迅速發展前景可期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這將成為我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金融改革的方向。毫無疑問,面向最廣大消費群體的消費金融將得到蓬勃的發展,進而有力地拉動內需并改善經濟結構。目前國內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機構主要包括商業銀行、汽車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和小額貸款公司等。伴隨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調整,消費金融市場也有巨大的潛力和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1.消費金融公司迅速發展
消費金融公司是最能體現“普惠”原則的金融機構之一,從2010年開始試點以來,消費金融公司充分發揮其“小、快、靈”的特點,通過與眾多商戶開展廣泛合作,開發出獨具特色的個人消費貸款產品,在小額、分散、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金融服務方面取得很大進展。截至2013年7月,首批全國4家消費金融公司資產規模達到63億元,共發放39萬筆貸款,貸款余額88億元。上海地區唯一的中銀消費金融公司目前的貸款余額達到30億元。2013年11月14日,銀監會發布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的首個新政——新修訂的《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為尚處于發育階段的消費金融業務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2015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發布決定,將原在16個城市開展的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擴大至全國,進一步拓展消費金融業務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加大了金融消費者利益保護,推動消費信貸的“蛋糕”越做越大。
2014年消費信貸獲得長足發展。銀監會批準香港永隆銀行與中國聯通籌建“招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注冊地為深圳前海,注冊資本為20億元,永隆銀行與中國聯通各自出資10億元。招商銀行具有豐富的市場經驗和較強的業務創新能力,聯通有強大的資源優勢和運營能力,兩大巨頭的合作更大推進了行業的發展。12月,海爾消費金融公司獲得銀監會批復,是我國首家由產業資本發起設立的產融結合的消費金融公司。12月23日,興業消費金融公司在泉州正式成立,聯合福建泉州市商業總公司、特步(中國)有限公司以及福誠(中國)有限公司共同發起,龐大的年輕消費群體是其潛在客戶。12月16日,由湖北銀行發起,TCL集團、武商聯集團、武商集團等四家公司共同出資成立的湖北消費金融公司正式成立,注冊資本3億元,主要業務是發放個人消費信貸。蘇寧云商、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法國巴黎銀行、江蘇洋河酒廠、先聲再康江蘇藥業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蘇寧消費金融有限公司。
2.互聯網金融搶灘消費信貸市場
互聯網金融機構、電商機構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紛紛搶灘消費信貸市場。2014年2月,京東“白條”上線公測,得到京東“白條”資格的用戶可以享受“先消費、后付款”的信用賒購服務。5月12日,中國平安旗下移動支付應用壹錢包2.0版上線,其“借錢寶”業務先消費后還款的功能讓不少人質疑其是穿了馬甲的虛擬信用卡。天貓也低調上線了“天貓分期”的付款方式,消費者下單購買商品可選擇3—12期的分期付款。此服務可實現“先消費,后付款”的信用賒購方式。3月21日P2P在線分期付款平臺“趣分期”正式成立,主要客戶是大學生,通過與電子商務公司的合作提供線上產品的分期付款。除此之外,蘇寧“任性付”、阿里“花唄”、微眾銀行“微粒貸”、百度“有錢”等金融創新紛紛涌現。這些產品都具有“先消費,后還款”功能,于是又催生了一個新的概念:虛擬信用卡。
互聯網消費信貸的快速發展,使得一些原來被排除在傳統銀行消費信貸服務范圍外的低收入群體,比如新生代農民工、在校大學生、外來務工人員(如餐廳服務員、美發、美容師等)、級別比較低的公司白領等,有機會獲得消費金融服務,“讓購物再無后顧之憂”。針對年輕人的購物和生活習慣,互聯金融服務商通過網站或者手機App客戶端,提供高效便捷的消費信貸服務。一方面,賦予低收入群體公平享受金融資源的權利,提高了他們的消費能力;另一方面,也隱藏著許多潛在的問題,比如鼓勵消費主義和過度消費,導致過度負債,從而降低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質量,等等。
二 研究意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揭開了新一輪改革序幕,“發展普惠金融”成為我國金融業深化改革的方向之一。以普惠和創新見長的消費信貸或將迎來蓬勃發展,進而有力地拉動內需并改善經濟結構。
(一)理論價值
由于缺乏微觀數據,當前消費信貸相關研究從宏觀視角研究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多,從微觀視角關注個體消費信貸行為的少,尤其是涉及消費信貸態度和意愿的調查和研究更少。本書借助心理學經典理論和方法,分析城鎮居民消費信貸使用意愿影響因素,并構建模型對消費信貸使用行為進行分析和預測,豐富了消費信貸相關研究,在理論上具有重要價值。
(二)實際應用價值
擴大消費需求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一項長期戰略,而消費信貸的發展能夠改變大眾消費習慣,刺激即期消費。發達國家長期的金融實踐證明了消費信貸在擴大消費需求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央行發布的金融業“十二五”規劃也明確指出:“發展消費信貸,支持擴大內需。”但是,由次貸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又充分暴露了過度負債消費對經濟的極大殺傷力。因此,研究個體消費信貸行為的動機和影響因素,分析其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可以減少消費信貸事業發展的盲目性,對政府制定消費信貸相關法規制度有借鑒意義。
此外,除商業銀行外,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參與到消費信貸市場競爭中。銀監會發布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的首個新政《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旨在為尚處于發育階段的消費金融業務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分析城鎮居民消費信貸使用意愿的影響因素,便于各類金融機構有針對性地開發消費信貸產品,引導理性、科學的消費信貸行為。
三 研究問題與目標
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是解決總需求結構失衡的關鍵。從長期來看,擴大居民消費需求要從調整收入分配格局與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著手,一方面提高大多數居民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降低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傾向。從短期來看,消費信貸是針對居民消費需求提供的信貸產品和服務,能夠有效釋放居民消費需求并提高社會總消費水平。從國際發展經驗來看,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具有突出作用。但是不應忘記,我國曾經拉動內需的手段,如房地產市場化、教育產業化等,實踐證明已經成為抑制內需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進一步拉動消費、擴大內需背景下,中國應該發展消費信貸。
顯然,我們不能簡單地照搬發達國家消費信貸的發展經驗。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經濟學家查爾斯·弗里曼說:“如果中國還保持對美國經濟行為準則的認可,這無疑是危險的。”黃達先生說:“任何人文社會學科都擺脫不了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就金融學科來說,東西方的金融學科,也同樣是分別根植于東西方文化平臺上。當然,金融理論的基本原理是尋源于市場經濟的本質,并從而有其不分國界、不分民族的普遍意義。但共同規律在不同文化平臺上的顯示,卻絕非必然雷同?!?/p>
探索一條適合中國文化和國情的消費信貸發展道路,需要解決幾個基本問題:中國老百姓愿意借錢消費嗎?影響消費信貸使用意愿的因素有哪些?哪些人更傾向于信用消費?人們對消費信貸產品的需求是什么?哪些因素阻礙了借錢消費的意愿變成現實的消費信貸行為?如何將城市居民隱蔽的、潛在的借款意愿變成有效的信貸需求?消費信貸將如何影響消費行為?特別是在推崇合理、科學消費的社會風尚下,消費信貸在引導消費者理性、科學消費行為方面能夠發揮怎樣的積極或者消極作用?
帶著這些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書想要達到的研究目標有:
第一,驗證消費信貸如何通過改變消費者行為刺激消費需求。
第二,梳理我國消費信貸制度的歷史變遷,并與美國消費信貸制度的發展演進進行比較制度分析。
第三,探索消費信貸在實現中國夢過程中的作用和未來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