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一體化的推進路徑及相關政策:基于廣東省的研究
- 陳修穎 湯放華
- 6926字
- 2018-11-08 19:37:02
第三節 城鄉聯系理論與廣東省城鄉緊密關系建立
城鄉聯系是城鄉關系形成的基礎。主導區域城鄉關系的主體不同,城鄉聯系的內容、方式和動因也完全不同。
一 城鄉聯系格局
城鄉聯系過程中,由于城市與鄉村的地位不同,將呈現不同的聯系格局,主要有城市主導下的城鄉聯系格局、鄉村主導下的城鄉聯系格局和城鄉平等下的城鄉互動關系格局等三種類型。
(1)城市主導下的城鄉聯系格局:集聚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城鄉聯系形成的根本動力是區域分工。分工導致城鄉分異,城鄉分異導致區域空間的社會、經濟結構分化,區域內的全部生產要素將按照新的邏輯重新在區域內流動和重組。社會資本長期向城市集中,進而城鄉聯系中的各種要素(包括經濟的、政治的)都向城市集中,城市控制區域的能力不斷增強,對鄉村統治的不斷加強,最終必然導致城鄉之間的對立,城市的發展加劇城鄉對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這種對立是歷史發展的規律,因而只有通過制度安排才能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也只有公有制才能解決城鄉對立的問題。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在城鄉聯系的自然發展過程中,城鄉對立不可避免,城市對鄉村具有主導和支配作用,城鄉對立的矛盾不能在經濟發展中自行解決,而需借助建立特定的外在制度。弗朗索瓦·佩魯的增長極理論、繆爾達爾的累積因果關系理論、赫希曼的中心—外圍理論和弗里德曼的空間極化理論,都強調區域經濟增長的不平衡規律,認為城市在城鄉經濟聯系中起主導作用,增長是以城市為中心的,鄉村地區的發展需要城市的帶動,離不開資源要素從城市到鄉村的流動。
事實上,我們不能以靜態的眼光觀察城鄉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城市主導的城鄉關系,西方經濟學者提出的增長極理論、中心—外圍理論等解釋的城市主導的城鄉關系,都只是區域發展初級階段的城鄉關系特征。城鄉聯系的總體特征是:集聚。資金向中心城市集聚、人才向中心城市集聚,物質流、信息流、價值流都指向中心城市。
(2)鄉村主導下的城鄉聯系格局:擴散
城市為主導的城鄉聯系理論也可稱為自上而下的城鄉聯系理論,它天然地帶有城市偏向,反映到政策方面必然強調城市的作用而忽視鄉村。利普頓對以大城市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發展政策展開了深入批評,認為不發達國家之所以不發達,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這些國家沒有處理好本國的城鄉關系,政府采取的是偏袒城市的政策,不利于農村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城鄉關系的實質就是城市集團利用自己的政治權利,通過城市偏向的政策使社會資源不合理地流入城市地區,資源的這種流向延緩了農村的經濟發展,擴大、加劇了城鄉差距和不平等。科布納基認為城鄉關系可能依附于階級關系或政治制度等其他關系,批評利普頓把城鄉經濟關系上升為城鄉政治對立,但承認城市偏向政策的客觀存在,認為其癥結在于不利于農村的價格政策特別是食物價格低廉,偏向于城市工業的投資戰略和由此引起的鄉村地區資金、技術的缺乏,以及農村地區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的普遍落后。利普頓和科布納基因此提出了一系列反城市偏向的政策,強調以農村為中心的分散發展政策,倡導了以鄉村為主導的城鄉關系理論,也可稱為自下而上的城鄉聯系理論。
隆迪勒里也堅持鄉村在城鄉經濟聯系中的主導性地位,但同時認為任何精心設計的農村發展規劃,如果不考慮與城市的聯系,完全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是無法落實的,因為農業剩余產品的市場在城市,大部分農業投入由城市提供,因農業生產率提高而釋放的農村勞動力需要到城市尋找就業機會,許多社會、醫療、教育等服務設施也都由城市提供。因此,發展中國家要實現社會經濟全面發展,投資應在地理上分散,這要求有完整而又分散的城鎮體系,以給整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們提供進入市場、獲得各種服務的機會。政策的中心思想是相對分散地對農村地區進行戰略性投資,為農村居民提供發展經濟和逐步實現自立的基本條件。隆迪勒里強調農村與小城鎮、小城鎮與大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認為中小城鎮社會經濟基礎的提高可使農村發生根本性變化。我國費孝通教授的觀點與此類似,他認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最重要的制約因素是中小城鎮發展滯后。
斯多爾和泰勒也堅持鄉村的主導性地位,堅持城鄉發展的中心應是農村發展。認為自下而上的發展應由最下層的農村地區來發起,以各地資源稟賦和制度的最大利用為基礎,滿足農村居民的基本需求是首要目標,直接面對農村的貧困問題。斯多爾還指出,為使自下而上的發展獲得成功,需要四方面的政策配合:政治上給予農村地區更高的自主權,改變政治權利由城市向農村的單向流動格局;調整全國的價格體系使之有利于農村發展和農產品生產;激勵農村經濟活動,不僅滿足當地需求,還要向外輸出產品;加強城鄉之間、鄉村之間的交通、通信網絡建設。
托達羅認為,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相對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片面強調對城市部門的投資,忽視了農業部門的發展。他提出了加強農村綜合發展與綜合建設、縮小城鄉就業機會差別、改革教育制度、調整教育結構等一系列發展農村的政策性建議。哈里斯則認為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是解決城市失業和“城市病”及“農村病”的根本途徑。
(3)城鄉一體的城鄉聯系格局:互動
城鄉一體化理論可追溯到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他們把城鄉一體化作為對未來理想的和諧社會的一種追求,在他們的理想社會中沒有城鄉差別和城鄉對立,城市不是農村的主宰,鄉村也不是城市的附庸,二者完全平等。1898年,霍華德提出了建設“田園城市”的設想,此后精心籌劃并付諸試驗,倡導用城鄉一體的新社會結構取代城鄉對立的舊結構,在當時并對后世都產生了很大影響。田園城市實質上是城和鄉的結合體。芒福德很贊同霍華德的思想,指出:“城與鄉不能截然分開;城與鄉同等重要;城與鄉應當有機結合在一起,如果問城市與鄉村哪一個更重要的話,應當說自然環境比人工環境更重要。”同時,他也推崇賴特的思想,主張通過分散權利來建造許多新的城市中心,形成更大的區域統一體,通過以現有城市為主體并使之分散,將城市與鄉村統一到多孔的多中心的可滲透的區域綜合體,并作為整體運行,使城市與鄉村相互包容,引導城鄉區域的整體發展,建立城鄉平衡,最終達到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設想。
麥基根據對東南亞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實證研究,主張從城鄉聯系與城鄉要素流動的角度把握社會經濟變遷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認為亞洲國家城鄉之間的傳統差別和地域界限日漸模糊,城鄉之間出現了一種以農業活動和非農業活動并存、趨向城鄉融合的地域組織結構,它是作為城鄉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在地域空間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經濟單元,他稱之為“Desakota”,與我國學者提出的城鄉邊緣區概念非常一致。這種獨特的地域空間單元表現出如下特征:地域空間結構上的動態性、過渡性;人口在社會學特征上的多元化;經濟發展的復合型;激烈競爭的多樣化土地利用等。Desakota或城鄉邊緣區既不是農村,也不是城市,但兼有二者特征,或者說以城鄉一體為特征,但又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尚未定型,它實際上是城鄉融合的中間地帶,是城鄉一體化推進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其發展前景就是更廣空間范圍的城鄉一體化。
普林斯頓強調城鄉之間的互動關系,在定義城鄉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劃分出城鄉相互作用的五個類別:人的運動、商品的運動、資本的運動、社會交易、行政和服務的供應。古爾德認為城鄉相互作用是人、商品、技術、貨幣、情報和思想在城鄉間的雙向流動,這些流動不僅是發展過程的特征,而且是鄉村和城市本身的特征。隆迪勒里實際上也強調了城鄉之間的互動關系或聯系,認為區域系統中的城鄉聯系具體包括七類,即物質聯系、經濟聯系、人口移動聯系、技術聯系、社會相互作用聯系、服務傳遞聯系、政治與行政和組織聯系。
近年來,國外政府部門和理論界對城鄉互動發展研究非常重視,出現兩個新趨勢:一是將城鄉互動發展與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進行研究;二是提出了發展中國家城鄉互助的理念。我國的段娟等人則在涵蓋城市、城鄉邊緣區、鄉村的整個空間廣域上強調城鄉的互動關系,認為城鄉互動關系是城鄉之間因社會、經濟、技術、文化等多種交流與聯系而形成的一種空間關聯的地域關系,這種交流、互動與關聯構成了城鄉這一有機巨系統。主張城鄉的互動與關聯發展,即實現資本、勞動力、物質、信息等社會經濟要素在城鄉空間的雙向流動與優化配置。
二 城鄉聯系的物質基礎
城鄉聯系的緊密度取決于“流”(flows)的數量和質量。流動越頻繁、流動越高效,城鄉之間就構建起緊密而有序的一體化關系。因此,流動導致城鄉聯系,流動是城鄉關系形成的本質和根源。但是流動需要有物質基礎,即“流”的載體。空間流復雜而多樣,城鄉流大致包括人流、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商品流五大類,不同的流動依賴不同的載體。其中,人流、物質流和商品流載體又是交叉重疊和共享的。
人流載體:客運系統(城市公交系統、鐵路客運系統、公路客運系統、航空客運系統、水上客運系統等)。
物質流載體:交通基礎設施(鐵公機水)。
能量流載體:輸變電系統、天然氣管道、輸油管道等。
信息流載體:“三網”(萬維網,有線、無線電信網,閉路電視網)。
商品流載體:商業連鎖網、專業批發零售市場體系。
區域流動空間規劃、建設和管理對緊密城鄉一體化關系的構建至關重要,這是廣東省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過程中要高度重視的,也是要優先規劃、優先建設、重點管理的關鍵領域。
城鄉空間聯系是城鄉差異的結果。城鄉空間聯系的根源是城鄉分工導致的城鄉功能差異、產業結構差異、城鄉文化差異、城鄉景觀差異、城鄉社會結構差異等。上述城鄉差異是區域社會經濟演化的自然結果,是正常的差異。城鄉差異不完全等于城鄉差距,城鄉差距很大程度上是表達由于特定的制度安排而人為導致的城鄉之間產生的生活水平、收入、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產生的不平等現象的一個指標。城鄉差異是現成城鄉有機聯系的根本動力,而城鄉差距是人為割裂城鄉聯系,通過制度安排而產生的。從這一基本原理出發,要實現城鄉融合,就需要構建緊密的城鄉關系,這些都依賴于加強城鄉聯系。城鄉差異導致要素、產品、人口流動,城鄉關聯度越高,城鄉流動的流量越大、流強越強。城鄉關聯度越高,城鄉差距就越小,離城鄉融合就越近。
三 城鄉聯系理論新進展
城鎮與其區域密不可分。城鎮的形成與發展受區域條件的約束,城鎮是區域發展到一定條件的產物,從歷史的角度看,城鎮是一個區域內第二、第三產業分化、獨立發展并在空間上趨于集中而形成的,形成的前提是農業的發展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能夠提供剩余的農產品和勞動力,從而使手工業、商業和貿易活動能夠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逐步積聚而發展成為城鎮。可見,城鎮與鄉村不可能孤立地發展,城鄉關系實際上是不同的歷史時期內城鄉聯系內容和聯系狀態的綜合反映,這種具有時代階段特色的城鄉聯系會體現在城鄉空間結構上。20世紀50年代以來,城鄉聯系理論出現了許多新的觀點。
(1)“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模型(L-R-F Model)
劉易斯(W. A. Lewis)于1953年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概括為現代部門與傳統部門,建立了兩部門經濟發展模型,奠定了無限剩余勞動力供給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的基礎。劉易斯認為,在工業化過程中存在二元結構,因為傳統農業存在大量廉價的、具有完全供給彈性的勞動力,使工業部門可以獲得無限供給的勞動力而只需支付與傳統農業相應的報酬。1961年拉尼斯(G. Ranis)和費景漢(John C. H. Fei)對劉易斯的模型進行了修正,他們共同認為劉易斯模型存在缺陷,即過于貶低了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農業的作用不僅僅是只為工業提供勞動力,而且也為工業部門的擴張提供必需的勞動剩余,要使城市化水平和工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就業轉化是關鍵,為此必須保證農業迅速增長到足以滿足越來越多的非農產業勞動力對產品的消費需求,一個沒有技術進步和持續追加投資的農業必將引起非農產業工資成本的急速飆升,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L-R-F模型從區域共同發展的角度較準確地理解了城鄉關系,這種關系不是劉易斯模型所描述的單向關系,而是城鄉雙邊互動關系。據此,城鄉空間結構的重組方向應當是開放式的網絡結構,流動是自由的、通道是網絡式的、產業是城鄉互動的。
(2)城鄉聯系類型理論
Rondinelli(郎迪里)認為城鄉聯系存在七種類型(表1-1), Unwin(安溫)在對發展中國家城鄉聯系的分析中亦建立了城鄉流及其對應關系(表1-2)。人類學家G. E. Guldinye也認為城市化并非簡單地指越來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和城鎮,而應該是指社會中城市和非城市地區之間的來往和相互聯系日益增多的過程。基于這種城鄉之間的復雜聯系,城市及其腹地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就城市論城市、“發達的城市落后的地區”、“發達的地區落后的城市”等現象都是割裂城鄉聯系的惡果,最終必然導致城鄉關系的不協調,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率。
表1-1 城鄉聯系類型(Rondinelli)

資料來源:袁中金、王勇:《小城鎮發展規劃》,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頁。
表1-2 城鄉聯系流類型(Unwin)

資料來源:見表1-1。
(3)城市—地區理論
城市—地區理論是人們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性認識的理論總結。我國著名經濟地理和城市與區域規劃學家宋家泰先生認為,“城市—區域”是城市發展及與之有緊密聯系的周圍地區之間的一種特定的地域結構體系。《管子》中說:“……百乘之國,中而立市,東南西北度五十里。……千乘之國,中而立市,東南西北度百五十里。……萬乘之國,中而立市,東南西北度五百里。”我國戰國時代的尉繚子說:“量土地肥饒而立邑建城。以城稱地,以地稱人,以人稱粟。”可見,我國古代就十分注意立邑建城與區域經濟基礎的關系。從城市與區域規劃的不同思潮(表1-3)可以發現,處理城市與區域的關系一直是城市與區域規劃的核心問題,在當今我國實施市場經濟發展策略的時代,具有開放性特征的城市與區域空間結構關系更具有現實意義。
表1-3 區域規劃的歷史時代

資料來源:Stephen M. Wheeler. The New Regionalism: Key Characteristics of an Emerging Move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association, Vol.69, No.3, Summer2002.轉引自吳良鏞《2002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年會(廈門)大會報告》。
四 城鄉空間聯系優化目標
(1)目標
基于城鄉一體化目標下的城鄉空間聯系優化目標:城鄉互動型空間結構的形成。不同的城鄉關系理論從多種角度揭示了城鄉關系的不同側面,但都共同揭示了城鄉關系的互動本質。綜觀人類的發展過程,城鄉空間關系存在五個發展階段:以鄉哺城階段、城鄉依存階段、城市主導階段、城鄉融合階段和城鄉一體化階段,這五個階段是依據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而依次遞進的,但不論哪一個階段,城與鄉都不是孤立發展的,互動是城鄉關系的永恒主題。割裂城鄉聯系的區域空間結構是與二元經濟的社會經濟體制相伴而生的,也是加劇城鄉差距的根源之一。為了不違背城鄉關系是互動關系的這一本質規律,地方級區域空間結構重組的目標是構建城鄉互動的空間結構,對我國而言,這一目標取向更具有現實意義。一是因為我國具有典型的二元經濟特征,城鄉割裂是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二是因為我國區域空間差距和城鄉社會差距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據世界銀行1997年對36個國家的分析,城鄉居民的收入比例一般低于1.5∶1,極少超過2∶1,但我國在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1年的相應比例分別是1.86∶1、2.20∶1、2.71∶1、2.79∶1和2.90∶1,如果考慮城鎮居民的各種隱性收入和農村居民的各種不能成為消費資金的收入,有關專家估計目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實際差距大約為4∶1。
(2)特征
基于城鄉一體化的城鄉互動型空間結構具有四個特征。①通道特點:以網絡式替代輻射式。我國傳統的城鄉空間結構是以輻射式網絡為特征的,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城鄉關系必然是垂直關系,垂直關系很少具備互動功能,是一種主從關系,在空間結構上中心城市具有強烈的向心性,職能上處于支配地位,經濟和其他活動上也是以城市為中心的單向空間競爭為主。網絡化的空間結構將以水平聯系取代垂直聯系。單純從個體城市出發確定未來發展規模和目標的可能性將減少,更大程度上與區域發展背景緊密相關。②節點特征:大城市拓展與小城鎮集中相結合。在城鄉互動、整體發展思想的基礎上,區域空間內必將形成多中心結構,使相對集中的開敞空間系統與城市化空間系統緊密融合,使大城市的擴展與小城鎮的相對集中發展結合。從城鄉整體發展觀出發,大城市的擴展能夠避免圈層式擴張的趨勢,將走有機疏散的道路解決中心城市過度擁擠問題,如引導區域空間向形成新的功能組團形式發展,從而促進小城鎮不斷積聚,最終使區域空間內的所有城鎮成為一個有機的、互動的整體。③產業特征:城市加工、制造業的價值鏈延伸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在城鄉整體發展理念下,城市產業與鄉村產業必然形成互動關系。為了延長加工制造業的價值鏈,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區域產業簇群,地方性中心城市主導產業的確定應以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為原則,尤其應與農業產業化相銜接,使鄉村工業的上游價值鏈和城市加工制造業的下游價值鏈同時得到延伸。④城鎮空間生長:從盲目生長向以區域為背景的理性生長。在城鄉孤立發展的封閉空間結構下,城市的空間擴張通常是盲目的。主觀的途徑是城市政府的決策,因此城市的擴展方向帶有明顯的長官意志。客觀的途徑是依據土地、供水、大型企業的區位等情況確定城市空間生長方向。在城鄉一體化理念下,中心城市的空間生長不僅要考慮用地、供水、生態、交通等客觀條件,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的成長軸和未來區域空間的主要經濟聯系方向。據此確定的城市空間生長方向才是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