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財務目標——為何做?

財務活動究竟為何做涉及財務目標。財務目標是財務活動的根本出發點,是評價財務活動績效的客觀標準,決定著財務活動的價值取向。因此,財務目標在財務活動系統構架中居于核心作用。

一 財務目標體系及評價

(一)財務目標體系

財務目標是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達到的理想境地,是指導財務評價、考核財務績效的基本圭臬,成為從事財務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是引領財務行為走向規范化的最終指南,位居財務活動系統最高層次。

1.財務目標與企業目標關系

(1)從屬性。財務目標是企業目標之一,企業目標通常分為生產活動目標、技術活動目標、營銷活動目標、財務活動目標、人力資源活動目標等,因此,財務目標決定于、服務于、從屬于企業目標。

(2)趨同性。企業目標最終表現為財務目標,財務目標(財務指標)全面、直接衡量了企業目標的實現程度,因此,企業目標綜合于、統一于、趨同于財務目標。

2.財務目標的典型模式

財務活動目標的基本模式,經歷了利潤最大化、收入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凈資產收益率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每股市場價值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所有利益攸關人財富最大化八種。但根據財務理論與實踐,目前最具典型性的模式是:

(1)利潤最大化。以凈利潤為指標。會計計量,簡單。

(2)股東財富最大化。以股東財富凈增加為指標。公開價格披露,直觀;但內在價值評估,復雜。

(二)利潤最大化及評述

這種觀點認為,凈利潤(earnings after tax, EAT)是財務活動目標。凈利潤代表企業新創造的價值。凈利潤越多,說明企業價值增加越多,越接近企業目標。

1.凈利潤相關指標

(1)收入。凈利潤等于收入減去費用。凈利潤最大化,要么表現為收入最大化,要么表現為費用最小化。因此,若費用不變,則凈利潤最大化與收入最大化的方向相同。

(2)每股收益。每股收益(earnings per share, EPS)的計算式為:

式中:N為流通在外的股票數,EAT為企業凈利潤。

若流通在外的股票數一定,則凈利潤最大化與每股收益最大化的方向相同。

(3)凈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return of equity, ROE)的計算式為:

式中:E 為股東權益 E(equity, E),也稱凈資產 NA(net asset, NA)。

ROEEPS都是相對數,但本質相同。EPS分母反映股權的折合股票數量,ROE分母反映股權金額,且有兩種表現形式:

第一,當凈資產以賬面價值形式出現時,凈資產收益率的計算式為:

式中:BPS為每股凈資產(book value per share, BPS),等于凈資產賬面價值除以流通在外的股票數;BNA為凈資產賬面價值。

可見,若賬面凈資產一定,則凈利潤最大化與凈資產收益率最大化的方向相同。

第二,當凈資產以市場價值形式出現時,凈資產收益率的計算式為:

式中:PPS為每股市場價格(price per share, PPS),等于凈資產市場價值除以流通在外的股票數;P/E為市盈率;PNA為凈資產市場價值。

可見,若凈資產市場價值一定,則凈資產收益率是市盈率的倒數,且凈利潤最大化與凈資產收益率最大化的方向相同。

2.凈利潤合理性

(1)凈利潤是權責發生制下的會計利潤。既然凈利潤是會計核算的結果,若滿足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如真實性、相關性等,則具有較強的客觀性。

(2)凈利潤是經濟學家提倡的指標。EAT之微觀經濟學,如同GDP之宏觀經濟學。西方學者通常以凈利潤最大化的概念來分析和評價企業經營業績。

(3)凈利潤是企業家(經營者)偏愛的指標。事實上,凈利潤反映了企業的短期經營成果,是許多公司董事會考核經營者業績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經營層考核部門經理的基本依據。

(4)凈利潤是權威評估機構倚重的指標。世界500強排名,以銷售收入、凈利潤作為評價指標。2014年排名榜中,沃爾瑪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4762.94億美元、160.22億美元,列第1位;皇家殼牌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4595.99億美元、163.71億美元,列第2位;中國石化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4572.01億美元、89.32億美元,列第3位。

(5)適用于簡單組織形式的企業,如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

3.凈利潤的致命缺陷

(1)沒有考慮現金流量。在“現金為王”的今天,現金流量遠遠比凈利潤重要。

(2)沒有考慮時間價值。同樣盈利100萬元,一個方案是現在取得,另一個方案是未來取得,這兩個方案的價值顯然不同。

(3)沒有考慮風險價值。同樣投資500萬元,一個方案是幾乎可以肯定獲利100萬元,另一個方案能否盈利100萬元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兩個方案的價值顯然不同。

(4)片面反映過去經營業績。凈利潤是會計利潤而不是經濟利潤,容易驅使經營者追求短期行為,違法性地操縱利潤,投機性地經營企業,掠奪性地使用資源。

(三)股東財富最大化及評述

這種觀點認為,股東財富凈增加(shareholders' wealth added, SWA)是財務活動目標。股東投資于企業的終極目的是增加財富。企業要做的,肯定是股東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情。若企業不能為股東增加財富,股東就會另請高明,或者干脆親自經營。

股東財富凈增加等于股權市場價值(market value of shareholders' eq-uity, E)減去股東原始投資(shareholders' original investment, SI),即

SWA=E-SI

設每股市場價值為PPS,發行在外股東持有的股票數N,則股東財富凈增加為:

SWA=E-SI=PPS×N-SI

對上市公司,每股市場價值表現為每股公開(public)價格PPSpub,每股公開價格來自資本市場報價,這時,股東財富凈增加為:

SWA=E-SI=PPSpub×N-SI

對非上市公司,每股市場價值表現為每股內在(intrinsic)價值PPSint,每股內在價值來自資產評估模型,這時,股東財富凈增加為:

SWA=E-SI=PPSint×N-SI

1.股東財富凈增加相關指標

(1)每股市場價值。SWA =PPS ·N -SI,假定股東原始投資 SI 一定,即不考慮新增股權,股東財富凈增加最大化與每股市場價值PPS最大化的方向相同。每股市場價值(公開價格或內在價值)上漲表示股東財富增加,每股市場價值下跌表示股東財富減損,每股市場價值的漲跌代表了資本市場對企業股票價值的客觀評價。

(2)企業價值。企業價值(V)=股權市場價值(E)+債務市場價值(B)=股東財富凈增加(SWA)+股東原始投資(SI)+債務市場價值(B),假定股東原始投資不變,且債務市場價值不變,股東財富凈增加最大化與企業價值最大化方向相同。

(3)所有利益攸關人財富。股東是企業風險的最終承擔者,求償權居于最后,索取和享有剩余權益。只有全部、優先滿足其他利益攸關人的訴求,股東的目標才能實現。事實上,企業的一般償付順序是:第一,向供應商支付貨款和為顧客提供滿意的產品或勞務;第二,向經營者和員工支付薪酬;第三,向政府繳納稅款和為社會承擔相應責任;第四,向債權人支付利息;第五,向優先股股東支付股息;第六,向普通股股東支付股利。可見,其他利益攸關人的訴求權都優先于普通股股東。當然,其他利益攸關人的訴求權是有限度的,必須根據有關契約和法規加以規制,否則,股東可能不會有“剩余”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假定其他利益攸關人財富實現了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與所有利益攸關人財富最大化的方向相同。

2.股東財富凈增加的優越性

(1)股東財富凈增加是收付實現制下的經濟價值。經濟價值要么表現為公開價格,要么表現為內在價值,前者是當前、現實中的現金流量,后者是未來、預測中的現金流量。無論是公開價格,還是內在價值,都具有很強的客觀性。

(2)股東財富凈增加是管理學家提倡的指標。現代企業管理中,幾乎所有的管理學家尤其是財務學家,都推崇和倡導價值管理。

(3)股東財富凈增加是資本家(所有者)偏愛的指標。金融市場主要的、穩定的資金供給者,是熱衷價值投資的財產所有者、資本家,注重資產的盈利性。

(4)股東財富凈增加是戰略投資者倚重的指標。在資本市場上,存在一大批戰略投資者,目光敏銳,善于發現價值被嚴重低估的企業。

(5)適用任何組織形式的企業。

3.被選擇緣由和注意事項

(1)被選擇緣由。財務理論與實務中,之所以選擇股東財富最大化作為財務活動目標,是因為:第一,企業是股東的企業,企業目標是股東的目標,且最終體現為財務活動目標。第二,將許多財務活動觀念(第三章將論述主要部分),盡收囊中。第三,將其他財務活動目標的基本思路,融為一體。

(2)注意事項。運用股東財富最大化時,需要明確兩個關鍵問題:第一,企業與股東之間的交易,如股利分配、股票回購等,雖然會影響股票價格,但不會影響股東財富。一般來說,股利分配會引起股價下跌,股票回購會引起股價上升,但不會影響股東財富增減。第二,股東財富最大化不能被絕對化。一般來說,財務決策必須嚴格遵循股東財富最大化,以保證財務活動目標的唯一性。從理論上講,任何財務決策需要一個統一的目標作為判斷依據。符合這個目標的財務決策就對;反之亦然,以保證各項財務決策的內在一致性。不過,財務決策者應當根據不同的財務活動環境和實際需要,可以將其他七個財務活動目標作為臨時目標,以提高財務決策的靈活性和適用性。

二 財務目標沖突及協調

利潤最大化具有無法克服的天然缺陷,股東財富最大化自然而然地粉墨登場,成為財務活動目標的最佳選擇。企業是股東的企業,企業目標是股東的目標。在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過程中,受各種因素影響,股東與經營者、債權人與股東、其他利益攸關人與股東之間往往會發生目標沖突。若不及時協調這些目標沖突,則會影響股東財富最大化的實現。

(一)財務目標沖突的一般性

即便選擇股東財富最大化,也無法避免企業利益攸關人之間的目標沖突。為了系統闡述各種目標沖突,先描述目標沖突一般性,即所有“代理”關系面臨的利益沖突。

1.代理

代理包括意定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意定代理也稱委托—代理,由契約當事人授意給定;法定代理由法律直接規定;指定代理由司法機關強力裁定。

代理有廣義、常義、狹義和最狹義之分。廣義代理是意定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的總和。常義的代理僅指委托—代理,委托人授予代理人某些決策權并與之訂立或明或暗的契約,主要涉及委托人與代理人兩類當事人,如雇主與雇員、原告與律師、病人與醫生、投保人與保險公司、證券投資者與經紀人等。多數情況涉及一個委托人與一個代理人。特殊情況有:第一,一個委托人與多個(復合)代理人,如總經理與若干部門經理;第二,多個(復合)委托人與一個代理人,如計算機用戶與一家電腦公司;第三,多個委托人與多個代理人,如多家保險公司爭奪市場投保人;第四,互為委托人與代理人,如瞎子背瘸子。無論哪種委托代理關系,委托人和代理人處于不同的市場地位。

狹義代理專指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涉及股東與經營者、債權人與股東、其他利益攸關人與股東、中小股東與大股東等。

最狹義代理特指股東與經營者,是最典型、最廣泛的委托—代理,具有兩個鮮明特征:第一,股東與經營者是兩類相互獨立的理性經濟人,且雙方在自身約束條件下追求各自效用的最大化。一是股東擁有付酬能力以及決定付酬方式與數量的權力;二是經營者必須在許多可供選擇的行動中選擇一項既影響自身收益也影響對方(委托人)收益的行動。第二,股東與經營者均面臨市場風險,且雙方掌握的信息處于不對稱狀態。一是股東不能直接觀察經營者的具體行動;二是經營者不能完全控制選擇行動后的最終結果。

總之,凡在契約(如公司章程)中被明確規定的特定權利(剩余索取權),股東會授予經營者;凡在契約中未經指定的剩余權利(剩余控制權)歸屬股東。

2.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沖突的分類

既然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涉及股東與經營者的委托—代理、債權人與股東的委托—代理、其他利益攸關人與股東的委托—代理、中小股東與大股東的委托—代理等,那么,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沖突,包括股東與經營者的目標沖突、債權人與股東的目標沖突、其他利益攸關人與股東的目標沖突、中小股東與大股東的目標沖突等。

(二)股東與經營者的目標沖突及協調

股東財富最大化直接反映了股東利益,與經營者利益并不直接。股東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總是千方百計地要求經營者盡最大努力去完成這個目標;然而,經營者并不總是按股東的意志行事,往往想方設法地體現自己的意志,這樣就會出現目標沖突,通常被稱為第一類目標沖突。

1.第一類目標沖突的主要表現:經營者腐敗

(1)經典案例。2010—2011年發生的國美事件,在當時資本市場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故事主人公黃光裕(股東)與陳曉(經營者)為了爭奪財務控制權,達到自身效用最大化,打起了擂臺。

陳曉作為國美CEO,沒有與在羈的黃光裕商量,私自引入貝恩資本、增發股票、實行高管股權激勵等,這一系列行為雖然幫助國美渡過了當時公司的深重危機,但直接目的是“去黃光裕化”,最終導致黃光裕的股權被嚴重稀釋,挑戰了一個職業經理人的權力底線和道德紅線。難怪黃光裕指責陳曉“懷有狼子野心”。

黃光裕作為國美創始人和最大股東,誤以為國美同“股改上市”前一樣,仍然姓“黃”,自己是唯一委托人,除了爭取作為公司最大股東的正常利益訴求外,意欲謀求作為公司創始人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不免會損害其他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利益。難怪陳曉指責黃光裕“不顧公司死活”。

可見,兩人浴血爭雄的起因是陳曉的獨斷專行(經營者腐敗行為);過程是黃光裕和陳曉對公司財務控制權的爭奪;結局是陳曉黯然辭職。一般來說,此類案例程度最強烈,影響最廣泛,意義最深刻。

(2)經營者腐敗基本特征。當作為風險承擔者的股東,將公司(財務)決策權授予作為風險制造者的經營者時,在一些因素干擾下,通常會出現兩種直接后果:一是逆向選擇,也稱不利選擇;二是道德危機,也稱道德風險。

(3)逆向選擇與道德危機的比較。共同之處是:一是根源相同,都是經營者隱匿知識或行動,企圖欺瞞對方,不讓對方知悉,造成信息系統不透明,信息渠道不暢通;二是本質相同,都是經營者具有機會主義傾向或行為,冒險做一些勾當,或者損人利己的丑事,或者損人不利己的蠢事,乃至損人害己的糗事。不同之處是:一是時間有異。逆向選擇既可以發生在簽約前,也可以發生在簽約后;道德危機僅發生在簽約后。二是程度有異。逆向選擇通常牽涉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道德危機一般僅牽涉道德責任。

2.經營者腐敗的危害:阻礙股東目標實現

(1)逆向選擇的危害。經營者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可能為背離股東目標而費盡心機,勞心費神,絞盡腦汁。這是逆向選擇的本質。其基本特征是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等。主要行為有:一是肆意侵吞公司財產,如貪污、行賄受賄、洗錢等;二是任意享受在職消費,如裝修豪華辦公室、購置高檔汽車、建造舒適別墅、借口工作需要而隨意請客吃飯和送禮等;三是惡意提供虛假報告,如虛計資產、少列負債、虛增收入、少扣費用;四是蓄意操縱股票價格,為自己借錢低價買入股票做鋪墊。

(2)道德危機危害。經營者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可能為輕慢股東目標而挖空心思,傾心盡力,殫精竭慮。這是道德危機的本質。其基本特征是不勤勉盡責、不忠于職守等。其主要行為有:偷懶、干私活、規避風險、投機取巧等。經營者覺得為提高股票價格去冒險是不值得的。若股價上漲,好處就會全歸股東;若股價下跌,自己的身價就會下降。這種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做法,并不構成法律責任,只是道德缺陷。

(3)貪腐經營者與庸腐經營者的比較。腐敗有貪腐和庸腐之分。經營者作為股東代理人,分為不貪不庸經營者、貪腐經營者、庸腐經營者、又貪又庸經營者。不貪不庸經營者與股東目標沒有沖突,又貪又庸經營者與股東目標的沖突毋庸贅述。貪腐經營者與庸腐經營者究竟有何區別?哪個更糟?第一,貪腐是亂作為,一定是逆向選擇;庸腐是不作為,大多是道德危機。第二,從國家政權講,寧愿容忍風平浪靜的庸腐,也絕不姑息惹是生非的貪腐。黨的十八大至今,有多名央企高管(老虎級)被抓,均屬于貪腐。第三,從百姓福祉上講,貪腐固然可恨,但庸腐更為可怕。一般來說,一個碌碌無為的庸官與一個政績卓著的貪官相比,社會評價要低得多。第四,無論是貪腐還是庸腐,都嚴重危及執政黨的合法性、政府的公信力和社會的穩定基礎,都是人民的公敵,都有高管或低管(高官或低官)的標榜,都有老虎或蒼蠅的標簽。第五,國家要反貪,更要治庸。目前正在嚴打貪腐,下一步該輪到嚴懲庸腐了。

3.經營者腐敗的滋生條件:信息不對稱、欲望不一致和契約不完備

(1)信息不對稱是經營者腐敗滋生的必要條件。信息不對稱指經營者占信息優勢,側重客觀原因。經營者熟知自己的素質、能力、欲望等,而股東無法準確觀察經營者的行動。必要條件的邏輯含義是:如果不存在信息不對稱,就不會產生經營者腐敗。

應當明確,若沒有兩權分離,就不會產生目標沖突。兩權分離是經營者腐敗產生的最起碼必要條件。

(2)欲望不一致是經營者腐敗滋生的充分條件。欲望不一致指經營者有自己的效用函數,強調主觀動機。一般來說,兩個市場主體,對待風險與收益(權力、地位、成就、工作、時間、消費、閑暇、享受等的得失和成敗)的態度、理念、沖動、偏好、需求不吻合,效用不匹配,利益不兼容,欲望不一致。例如,經營者通常是風險規避者,而股東大多是風險中性者甚至風險喜好者。充分條件的邏輯含義是:只要存在欲望不一致,就會產生經營者腐敗。

欲望不一致與信息不對稱具有一定關系:信息不對稱間接加劇了欲望不一致;若信息對稱且完全,理論上能夠消除欲望不一致。事實上,信息不對稱緣起于信息資源的有限性,欲望不一致來源于人類需求的無限性,兩者的矛盾也是經濟學研究的起點。

(3)契約不完備是經營者腐敗滋生的充分必要條件。契約不完備指一個契約不可能把未來那些帶有不確定性的所有交易博弈條款悉數羅列出來,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動機。充分必要條件的邏輯含義是:只要存在契約不完備,就會產生經營者腐敗;如果不存在契約不完備,就不會產生經營者腐敗。

契約不完備與信息不對稱也具有一定關系:信息不對稱,始終貫穿于契約簽訂和執行之中;若信息對稱且完全,理論上應當克服契約不完備。

綜上所述,兩權分離是經營者腐敗滋生的起始原因。信息不對稱且不完全是經營者腐敗滋生的終極原因。信息對稱、欲望一致和契約完備是消弭經營者腐敗的基本條件。

4.經營者腐敗的成因:公司財務控制權的失衡

(1)股東財務控制權的弱化。第一,股東的分散監督出現規模不經濟,影響監督能力。各個股東的零星監督,由于知識、經驗或者時間、精力的局限性,不能形成合力,會出現“規模不經濟”,降低監督效率。第二,股東的分散監督出現外部經濟,影響監督動力。某一股東的個別監督由于使其他股東受益,而又無法從其他股東那里得到補償(收費),會出現“外部經濟”,即“正外部性”,挫傷監督積極性。事實上,參與監督的股東,私人收益小于私人成本,成為利益犧牲者和風險承受者;而未監督股東,公共收益大于公共成本,成為“搭便車”者和機會主義者。

(2)經營者財務控制權的異化。第一,經營者的“內部人控制”使信息不對稱加劇。經營者利用“內部人控制”地位,使其占據的信息優勢,比其他委托代理關系更顯著;第二,經營者的“馬斯洛需求”,使欲望不一致擴大。經營者(企業家)作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往往比資本家、政治家、學者,更加渴望得到社會尊重,實現自我。

總之,股東財務控制權弱化與經營者財務控制權異化的雙重影響,直接導致公司財務控制權的失衡,若得不到遏制,就會蛻變為經營者財務控制權的濫用,即經營者腐敗。

5.經營者腐敗的治理對策

治理經營者腐敗,其根本宗旨是如何讓經營者說真話,做實事。那么,其治理對策要施霹靂手腕,也要持菩薩心腸,自然離不開胡蘿卜加大棒的基本框架。

(1)完善激勵與監控相結合、誘逼并舉的治理方式。第一,激勵是治理經營者腐敗的第一道防線。俗話說,重獎之下,必有勇夫。激勵是正向約束,其實質是“誘”,其依據是“高薪養廉”,其目的是達到“不想腐”,形成有效激勵。有效激勵的根本途徑是激勵相容,即股東通過設計合理的報酬結構,允許經營者的部分報酬來自不確定性的剩余收益,讓經營者能夠與股東分享利潤共擔風險,與公司同命運共患難,刺激經營者采取符合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行動。激勵以物質刺激為主,以精神刺激為輔。物質刺激是指通過設計合理的薪酬結構,即相對固定、不要太高但能夠讓經營者趨之若鶩的工資;具有較大彈性但必須與經營者業績掛鉤的獎金、補貼和福利;將雙方利益協調起來且可以讓經營者怦然心動的年薪制、股票期權制,特別是將雙方利益緊密拴在一起的股票期權制,能夠使經營者從股票價格上漲中得到好處。不過,激勵并不是萬能的,操作得不好,也會出現問題。報酬過低,達不到激勵效果,股東目標無法實現;報酬過高,導致激勵成本過大,股東目標同樣無法實現。因此,激勵存在一定局限性,要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需要股東精心布局。

第二,監控是治理經營者腐敗的第二道防線。僅有激勵,沒有監控不行。監控是反向約束,其實質是“逼”,其依據是“高壓反腐”,其目的是達到“不容(易、許)腐”,形成全面監控。全面監控是股東通過各種方式(如設立財務總監)并通過各種渠道(如查閱表賬證或有關文件、觀察、詢問、函證等),獲取一切所需要的信息,以便對經營者進行考核與獎懲,最大限度糾正經營者的機會主義傾向或行動。然而,全面監控往往行不通,即使行得通,其代價極其昂貴,很可能超過其所帶來的收益。因此,監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建立合理的監督約束機制,必須貫徹成本收益原則。

(2)健全預防與懲處相結合、恩威并施的治理機制。第一,預防是治理經營者腐敗的事前約束,其實質是一種“恩”,其依據是“未雨綢繆、防微杜漸”,其目的是達到“不能腐”,形成長治久安局面。預防機制的基本特征是誘導式教育,有預警機制、防范機制、危機預控機制、應急預案機制等。

第二,懲處是治理經營者腐敗的事后約束,其實質是“威”,其依據是“殺雞儆猴、懲前毖后”,其目的是達到“不敢腐”,形成以儆效尤態勢。懲處機制的基本特點是恐嚇式震懾,有行政警告機制、解雇機制、法律制裁機制等。

當激勵和監督都無法實現企業財務目標,換言之,激勵成本和監督成本超過了股東預期,解雇便是股東的最后一張底牌。若激勵和監督的作用到了盡頭,股東就會召集(臨時或特別)股東大會,通過表決方式辭退經營者,聘請勤勉盡責的職業經理人取而代之。解雇是一種用手投票機制,對股東而言是一種無奈選擇;對經營者而言是一個強力約束,損失的不僅是物質利益,更重要的是精神財富,經營者的市場聲譽和社會地位會直線下降,在發達的經理人市場,經營者的職業生涯會就此終結。

有幾個問題需要明確:第一,“誘與逼”、“恩與威”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股東通過這些手段,使經營者不撒謊,不偷懶。第二,“誘與逼”、“恩與威”是內部約束手段,許多外部約束手段,如股票市場的用腳投票機制、控制權市場的接管替換機制、經理人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產品市場的貨幣投票機制等,對經營者是一個巨大的無形壓力。第三,“誘與逼”、“恩與威”是經濟手段的遵循順序,不能顛倒,否則,會成為強制手段(軍事或政治)的執行次序。

(三)債權人與股東(唆使經營者)的目標沖突及協調

債權人與股東(通過唆使經營者)的關系不同于經營者與股東的關系。股東財富最大化直接反映股東的利益,與債權人利益根本沒有直接關系。債權人把資金借給企業,期望到期及時收回本金,并獲得約定利息,但同時失去了對資金使用的控制權。股東為了自身利益,通過挑唆、慫恿、指使公司經營者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從而出現債權人與股東之間的目標沖突,被稱為第二類目標沖突。

1.第二類目標沖突的特殊性

當股東通過公司向債權人借入資本后,會形成以債權人為委托人和以股東為代理人的委托代理關系。在這一委托代理關系中,由于上述各種原因(信息不對稱、利益不一致等),會出現兩類目標沖突:(1)例外投資。股東未經債權人同意,投資于借款合同之外的項目或比債權人預期風險更高的項目。若投資計劃成功,超額利潤歸股東獨享;但若投資計劃失敗,債權人有可能要與股東共同承擔損失。(2)過度籌資。股東為了提高每股收益,未經債權人許可,指使公司管理當局不斷舉借新債,導致舊債價值下降,造成原有債權人受損。舊債價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發行新債后,公司負債比率上升,財務風險加大,破產可能性增大。

2.第二類目標沖突的協調辦法

為了防范和控制這類代理問題,債權人除了尋求立法保護(如破產時優先于股東分配剩余財產、優先接管等)外,通常采取至少以下措施:(1)在借款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條款,如嚴格規定借入資金用途,加入苛刻的信用條件,要求提供擔保,不得舉借新債,限制舉借新債規模等。(2)不再提供新的借款或提前收回借款。債權人一旦發現公司有損害其債權意圖時,拒絕進一步合作,不再提供新的借款或提前收回借款。

(四)其他利益攸關人與股東(誤導經營者)的目標沖突及協調

要了解其他利益攸關人與股東(通過誤導經營者)的目標沖突及協調,先要梳理企業所有的利益攸關人。按其與企業關系分為外部利益攸關人和內部利益攸關人(經營者、部門員工)。外部利益攸關人分為市場利益攸關人和非市場利益攸關人(政府、社區居民)。市場利益攸關人分為資本市場利益攸關人(股東、債權人)和產品市場利益攸關人(主要顧客、一般消費者、供應商)。

企業所有的利益攸關人,按其重要性分為主要利益攸關人和次要利益攸關人。主要利益攸關人肯定是契約利益攸關人(股東、經營者、債權人)。次要利益攸關人分為契約利益攸關人(公司員工、主要顧客、供應商、政府)和非契約利益攸關人(一般消費者、社區居民)。

企業所有利益攸關人的分類及相互關系,見表1-11。

表1-11 企業所有的利益攸關人分類及相互關系

前面已經詳細闡述了主要利益攸關人(股東與經營者、債權人與股東)的目標沖突,下面專門討論次要利益攸關人(包括契約類和非契約類)與股東(通過誤導經營者逃避企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的目標沖突。

1.契約利益攸關人與股東的目標沖突及協調

契約利益攸關人與股東(由經營者全權代表)之間,既有目標趨同,也有目標沖突。股東為了自身利益可能會損害契約利益攸關人利益,反之亦然。但是,由于契約利益攸關人與企業之間存在契約關系,受法律制約,只要彼此嚴格遵守契約就可以基本滿足對方的訴求,既有利于股東,也有利于契約利益攸關人。然而,僅有法律約束是不夠的,需要道德規范,需要企業踐行商業道德,承擔一定社會責任,以緩和雙方之間的矛盾。企業經營者(代表股東)對員工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主要包括:(1)提高福利待遇,如為員工足額繳納社會保障金、延長休假時間、安置員工家屬等;(2)改善工作條件,如優化勞動環境、完善體育設施、建立俱樂部等;(3)尊重員工權利,如尊重員工的人格和習俗、重視員工的意見和建議、安排傳統節日聚會等;(4)實行人性管理,如實行人性化的工作方式、采取靈活的工作時間等。企業經營者(代表股東)對顧客和供應商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主要有友善對待顧客和供應商、促進交易公平、寬容對方失誤等;企業經營者(代表股東)對政府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主要有遵守就業政策,如照顧少數民族、不輕易裁減員工等。

2.非契約利益攸關人與股東的目標沖突及協調

非契約利益攸關人與股東之間,即使沒有契約關系,也同樣存在目標趨同和目標沖突。協調這類目標沖突,不能依靠法律(無法可依),只能依靠道德規范。企業經營者(代表股東)對非契約利益攸關人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主要包括:(1)環境保護,如降低排污標準(至規定標準以下)、節約能源等;(2)產品安全,如消費者使用產品即使不當也不會出現危險;(3)市場營銷,如不發布低俗或虛假廣告、不在限制范圍銷售產品等;(4)社會貢獻,如贊助社區建設、支持公益活動、參與抗震救災等。

(五)中小股東與大股東(控制經營者)的目標沖突及協調

中小股東與大股東(通過控制經營者)之間的目標沖突,在股權比較分散的美國上市公司不太常見,但在股權相對集中的我國上市公司有點嚴重。這類代理問題也會影響股東財富最大化的實現。大股東通過低價定向增發、高價資產注入等手段,稀釋小股東的股權,以掠奪小股東的利益。中小股東通過要求完善現行的“資本多數決”或“人數多數決”制度、建立股東分類投票機制等,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安市| 全椒县| 阳西县| 长寿区| 杭锦后旗| 济阳县| 开江县| 翁牛特旗| 阳谷县| 威宁| 滨州市| 阳山县| 米脂县| 克东县| 通城县| 昂仁县| 裕民县| 嘉兴市| 新兴县| 沐川县| 郸城县| 防城港市| 长武县| 阳泉市| 满洲里市| 大洼县| 苏州市| 吉安市| 安新县| 额敏县| 宝坻区| 泾源县| 开远市| 亳州市| 皮山县| 寿阳县| 宝丰县| 探索| 嘉祥县| 勃利县|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