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橫論財務:財務行為論作者名: 胡振興本章字數: 14770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3:30:22
第二節 財務對象——做什么?
財務活動究竟做什么,涉及財務對象。目前,國內外學者對財務對象尚未形成統一認識,可謂見仁見智。作者認為,財務對象有總體財務對象、具體財務對象和綜合財務對象三個層面。
一 總體財務對象:資金及其運動
大多數學者認為,財務活動是企業財富創造的源泉,財務對象是資金及資金運動。事實上,即便是金融市場財務和政府財務,也是圍繞資金及其運動展開的。因此,資金及資金運動是總體財務對象(抽象財務對象)。
(一)資金
資金是企業生產經營不可或缺的基本生產要素,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誰擁有資金,誰就擁有創辦企業并創造財富的機會。要了解資金內涵和外延,需要區分以下兩組概念。
1.資金、資產和資本
此三個概念容易混淆。在日常財務活動中,資產、資本均可以稱為資金。即可以將資金與資產、資金與資本混用,但切忌將資產和資本混用。
(1)資金。在會計學中是一個籠統性概念,資產負債表中列示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個會計要素均可稱為資金,企業供產銷過程中形成的貨幣、應付賬款、材料與設備、生產成本(在產品)、產成品與半成品、應收賬款六種物品,分別可稱為貨幣資金、債務資金、儲備資金、生產資金、成品資金和債權資金。資金在財務學中是一個中立性概念,反映企業再生產過程中運動著的數量和價值,注重物品的價值表現形態,只有經濟屬性。從投資過程看,資金是一個流量;從投資結果看,資金是一個存量。正因為如此,資金與資產、資金與資本能夠相互通用。例如,債權資金,既可稱為債權資產,也可稱為債權資本;股權資金,既可稱為股權資產,也可稱為股權資本。
(2)資產。在會計學中強調資金占用或運用去向,反映企業經營控制關系,意指企業將資金投入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特定對應物,分布在資產負債表的左邊,會計核算將資產劃分為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資產在財務學中強調物品的價值實現形態,企求“物盡其用”;內含資產使用權,為企業經營者所控制和行使;體現經營者的代理責任履行情況,必須對受托的企業法人資產進行有效經營,并希冀所經營的資產能夠取得合理的收益;財務管理將資產劃分為經營性資產和金融性資產,目的是加強資產經營者對所經營的不同性質資產的控制權。資產的內在特征是收益性(營利性)、安全性(風險性)和流動性,其中收益性是核心;資產的外在屬性是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經濟屬性。正因為如此,資產不能稱為資本。例如,流動資產不能謂之流動資本,但可謂之流動資金;經營性資產不能謂之經營性資本,但可謂之經營性資金。
(3)資本。在會計學中強調資金權屬或來源渠道,意指企業在經營前或經營中向有關利益相關人籌集的資金,分布在資產負債表的右邊,會計核算將資本劃分為債權人權益(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資本在財務學中強調物品的價值創造形態,力?!拔镉兴怠?;內含資本所有權,為資本所有者所擁有和追求,體現了資本所有者的委托訴求,必然對讓渡了資本使用權的資本使用情況進行有效監督,并期望所投入的資本能夠得到合理的增值,財務管理將資本劃分為債務資本和股權資本,目的是區別資本所有者對所投入的不同性質資本的訴求權。資本的內在特征是逐利性、稀缺性和墊支性,其中逐利性是核心;資本的外在屬性是法律屬性、社會屬性和經濟屬性。正因為如此,資本不能稱為資產。例如,股權資本不能謂之股權資產,但可謂之股權資金;債務資本不能謂之債務資產,但可謂之債務資金。
2.資金、貨幣、財產和資源
這四個概念之間也有一定的關聯性,并各自與上述資金、資產和資本有關。
(1)貨幣是資金的原始形態。一切資金最初總是以貨幣形式出現在一切市場(如商品市場、技術市場、勞動力市場)上,只有經過一個過程,貨幣才能轉化為資金。
(2)財產是有經濟實質的資產,也是有法律依據的資本。正因為如此,財產把資產和資本連在一起。資產的經濟形式是資本;資本的法律形式是資產。同樣,資產的價值實現和收益最大化是對資本所有者的利益驅動;資本的價值創造和逐利最大化是對資產經營者的責任約束。
(3)資源是一個多元綜合體。貨幣、資金、資產、資本、權益均可稱為資源。除此以外,還有許多東西如威望、學識、權力、關系等,亦可稱為資源。
(二)資金運動
企業資金運動是社會資金運動的重要一環。社會資金運動總體方向是:居民→工商企業;低效使用部門→高效使用部門;低盈利產業→高盈利產業。而企業資金運動既以貨幣資金為起點,又以貨幣資金為終點,主要分布在三個環節,如圖1-3所示。

圖1-3 資金運動
1.供產銷環節的資金運動
供產銷環節的資金運動見圖1-3中的①。在供產銷過程中,資金具有不同的實物形態和價值形態組合:從貨幣資金(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出發,歷經債務資金(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儲備資金(原材料、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生產資金(在產品)、成品資金(產成品、半成品)、債權資金(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再回到貨幣資金??梢?,隨著采購、生產和銷售的進行,商品價值形態隨著商品實物形態的不斷變化而發生相應變化。
供產銷是一個完整再生產過程,既是商品使用價值的生產和交換過程,也是商品價值的形成和實現過程。一方面,企業勞動者運用勞動手段作用于勞動對象,生產出新的商品,通過出售使其使用價值得以實現;另一方面,企業將生產中已耗費的生產資料價值和勞動者支出的必要勞動價值轉移到產品價值中去,創造出新的價值,通過商品出售方式使新價值得以實現。這兩個過程存在明顯的區別。使用價值的生產和交換過程是有形的,是商品的實物運動過程;價值的形成和實現過程是無形的,是商品的價值運動過程。這種價值運動過程表示為:

其中:G→W反映了商品供應(采購)過程,是貨幣資金轉化為商品資金過程;{L-End} 反映了商品生產過程,即采購的商品與勞動力結合,生產出新的商品過程,這個過程是商品資金轉化為生產資金,繼而轉化為商品資金的過程;W′→G′(G+ΔG)反映了商品銷售過程,是商品資金轉化為貨幣資金的過程。
可見,貨幣資金職能是生產準備,生產資金的職能是生產剩余價值,商品資金的職能是實現剩余價值。
2.外源性籌資環節的資金運動
外源性籌資環節的資金運動見圖1-3中的②。這一環節是證券與貨幣資金的相互轉換,從發行證券收取貨幣資金出發,經過支付股利或還本付息,再回到發行證券收取貨幣資金。
3.對外投資環節的資金運動
對外投資環節的資金運動見圖1-3中的③。這一環節也是貨幣資金與證券的相互轉換,從支付貨幣資金購買證券出發,經過收取股利或收回本息,再回到支付貨幣資金購買證券。
企業資金運動的起點和終點是現金(貨幣資金),正因為如此,資金運動的轉化形式和動態表現是現金流轉。
二 具體財務對象:投資與籌資
縱觀國內外學者近十年關于企業財務行為的論述,大致可以分為兩大流派:一是以籌資為起點的財務行為論;二是以投資為支點的財務行為論。
(一)籌資起點論:五分論、四分論和三分論
1.五分論
彭韶兵(2003)將企業財務行為分為籌資行為、投資行為、耗資行為、回收行為和分配行為,簡稱“五分論”。此觀點認為,籌資行為是起點環節,投資行為是中心環節,耗資行為是基礎環節,回收行為是關鍵環節,分配行為是終點環節,并將投資、耗資和回收合稱為資金使用,從而歸納出企業財務行為包括資金籌集、資金使用和資金分配。
此觀點基本依據是,從企業資金運動著眼并從企業再生產環節出發,試圖將財務行為和會計核算活動統一起來。其實,現行財務管理不是一個單獨的學科,屬于管理學中工商管理下的會計學。會計學的對象是資金運動,資金運動經歷資本進入、資本循環和資本退出三個階段,其中資本循環隨著供產銷的進行,資本依次采取如下形態:貨幣資本→商品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貨幣資本??梢?,企業資金運動是三個再生產環節(采購、生產、銷售)、三種資本形態(貨幣資本、商品資本和生產資本)和三個資本周轉階段(資本進入、資本循環和資本退出)的高度統一,是經營性活動和金融性活動的有機統一?!拔宸终摗闭菑倪@個角度,對企業財務行為進行了劃分。
2.四分論
陸正飛(2001)將企業財務行為分為籌資管理、投資管理、利潤分配管理和營運資金管理,簡稱“四分論”。此觀點表面上有些標新立異,但實質與“五分論”如出一轍,只不過是將“五分論”的耗資行為與回收行為合稱為營運行為。持類似觀點的有:郭復初、王慶成(2005)將財務行為分為資金籌集、資金投放、資金運營和收益分配;韓新寬(2007)將財務行為分為籌資行為、資金投放行為(投資行為與資金營運行為)和分配行為;趙振全(2003)將財務行為分為籌資行為的決策與管理、投資行為的決策與管理、營運行為的決策與管理、經營成果的分配與管理。
3.三分論
熊劍、羅淑貞(2007)將企業財務行為分為籌資行為、投資行為和分配行為,簡稱“三分論”。此觀點也不過是“五分論”或“四分論”的翻版,將“五分論”的投資行為、耗資行為和回收行為合稱為投資行為,或者將“四分論”的利潤分配管理與營運資金管理合稱為分配行為。持類似觀點的有:王文華(2003)將財務行為分為資金籌集、資金運用(包括資金投放、資金耗費和資金回收)和資金分配;欒慶偉、遲國秦(2004)將財務行為分為資金籌集、資金投放和使用、資金收入和分配;陳榮奎(2004)將財務行為分為籌資決策、投資決策和股利分配決策;曹中(2005)將財務行為分為資金籌集、資金運用和資金收回與分配;江景(2009)將財務行為分為資本籌集、資本運用和資本收回與分配。
(二)投資支點論:變革三分論和改良三分論
1.變革三分論
陳雨露(2003)將企業財務行為分為投資決策、籌資決策和股利決策,簡稱“變革三分論”。此觀點與“三分論”相比,內容看似相同,本質卻完全不同?!叭终摗币曰I資為起點,“變革三分論”以投資為支點。持類似觀點的還有:范霍恩(James C. Van Home,財務管理與政策,1998)將財務職能分為投資決策、融資決策和股利決策,并認為投資決策是最重要的財務決策。達摩達蘭(Aswath Damodaran, 2001)認為,公司財務的對象涉及三項具有財務意義的決策:與資源分配有關的投資決策;與項目籌資有關的資本結構決策;與制定再投資或退出經營現金額度有關的股利決策。
此觀點的基本依據是,企業從資本市場籌資的目的是投資于經營性資產,滿足其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并將多余現金投資于金融性資產,取得利潤后用于補充股權資本或者分配給股東。因此,企業財務行為分為投資、籌資和股利分配。
2.改良三分論
谷祺、劉淑蓮(2007)將企業財務行為分為長期投資管理、長期籌資管理和營運資本管理,簡稱“改良三分論”。黃虹、李貞玉、洪蘭、歐陽越秀(2004)將財務活動分為投資決策、籌資決策和資產管理決策;盧家儀、蔣冀(財務管理,2006)將財務活動分為長期投資決策、長期籌資決策和流動資產管理。羅斯(Stephen A. Ross, 2002)認為,財務經理必須關注三類基本問題:一是著眼于企業的長期投資(資本預算);二是著眼于企業對支持其長期投資需要的長期籌資的獲取和管理方式(資本結構);三是著眼于對客戶收款和向供應商付款等日常財務活動的管理(營運資本管理)。
此觀點的基本依據是,企業投資分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企業籌資也分為長期籌資和短期籌資,企業財務行為分為長期投資、短期投資、長期籌資、短期籌資和股利分配。短期投資和短期籌資屬于企業日常管理活動,統稱營運資本管理。股利分配(留存收益)決策構成企業內源籌資,是長期籌資的一部分。因此,企業財務行為分為長期投資、長期籌資和營運資本管理。
(三)投資支點論與籌資起點論的爭議焦點
投資支點論與籌資起點論是兩個截然相反的學術流派,代表當今財務學的兩個不同理論起源,其爭議焦點集中體現在:
1. “結合觀”與“獨立觀”之爭
對企業財務行為范疇的界定,究竟是將財務行為和會計核算結合起來,還是服從財務活動行為自身的獨立發展規律。顯然,籌資起點論是一種“結合觀”導向;投資支點論是一種“獨立觀”導向。毋庸諱言,財務活動作為一種獨立存在和不可或缺的企業活動,已經占據企業的核心地位,必然有其自身發展客觀規律,投資支點論更能客觀體現現代財務活動的對象和內容。
2. “環境觀”與“目標觀”之爭
對企業財務行為范疇的界定,究竟以財務環境為依托,還是以財務目標為指南。顯然,籌資起點論是一種“環境觀”導向;投資支點論是一種“目標觀”導向。目前,對財務系統概念框架的建立,學術界存在兩大傾向:一是主張財務活動離不開一定的財務環境,財務環境對財務活動具有重大影響,財務環境位居財務活動系統的最高層次;二是主張財務目標是財務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是評價財務活動績效的客觀標準,決定財務活動的基本方向,財務目標處于財務活動系統的核心地位。不可否認,財務環境(尤其是金融市場環境)是籌資的基本平臺,也是投資的前沿陣地。然而,財務目標(股東財富最大化)是財務活動的根本指導原則,而投資是實現財務目標的根本環節,投資成為財務活動的第一要務,投資支點論更能準確反映現代財務活動的真正內涵和實質。
3. “以籌定投”觀與“以投定籌”觀之爭
對企業財務行為范疇的界定,究竟是遵循“以籌定投”,還是遵循“以投定籌”,如同企業經銷觀念是“以產定銷”還是“以銷定產”。顯然,籌資起點論是一種“以籌定投”觀導向;投資支點論是一種“以投定籌”觀導向。毫無疑問,“以銷定產”的經銷觀念和“以投定籌”的財務觀念更加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事實上,沒有投資,無須籌資;沒有投資的動力,不存在籌資的壓力;籌資是企業做大的基礎,投資是企業做強的根本??梢姡顿Y是現代企業的首要財務活動,投資支點論更能全面符合現代財務活動的基本理念和原則。
(四)本書的“以投定籌”論:二分論
既然投資支點論是現代財務學的主流觀點,那么,財務活動究竟包括什么內容?筆者認為,企業財務活動從橫向上可以歸結為兩個問題:一是錢往何處去;二是錢從哪里來。前者是投資問題;后者是籌資問題??梢?,投資和籌資構成具體財務對象,即“二分論”,與以往“五分論”、“四分論”、“三分論”形成鮮明對比。當然,“二分論”建立在“以投定籌”的基礎上。
1.投資與籌資的關系定位
財務對象通過投資和籌資表現出來,并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出來。既然資產是投資的結果,資本是籌資的結果,那么投資與籌資的關系是什么?投資與籌資的關系應當定位于“以投定籌”,其理由是:
(1)“以投定籌”更能客觀地表達現代財務活動的基本內容。財務活動作為一項獨立存在、不可或缺的企業管理活動,其核心地位越來越凸顯。只有將財務學從會計學中分離出來,尊重財務活動自身的發展規律。從財務狀況出發,將財務活動分為投資和籌資,并以投資為支點,更能客觀地表達現代財務管理的基本內容。
(2)“以投定籌”更能全面地符合現代財務活動的根本理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合適的項目,就不會投資。沒有投資,就沒有必要籌資;沒有投資的動力,就不存在籌資的壓力。另外,籌資是為投資服務的,籌資的目的是投資。以投定籌,籌資服從投資,更能全面地符合現代財務管理的根本理念。
(3)“以投定籌”更能準確地反映現代財務活動的真正內涵。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公司是股東的企業,公司要做的是股東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情,股東目標、企業財務目標與企業目標應當一致。股東財富最大化這一企業財務目標是財務活動的根本立足點和指導原則,是評價公司績效的客觀標準,居于財務管理的核心地位。投資作為財務目標實現的根本源泉、基本手段和主要環節,成為財務活動的第一要務。雖然籌資是投資的基本平臺和前沿陣地,但籌資是企業做大的基礎,投資是企業做強的根本,更能準確地反映現代財務管理的真正內涵。
2.二分論的財務活動范疇:經營性活動和金融性活動
財務行為分為投資和籌資,無論是投資還是籌資,都具有經營性和金融性。財務活動分為經營性活動和金融性活動,無論是經營性活動還是金融性活動,都包括投資和籌資。因此,企業財務活動是一個由投資、籌資、經營性、金融性相互交織的龐大駁雜的資金運動系統。
(1)經營性活動。分布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分布在供產銷環節(如圖1-4中的①所示)上,包括三個部分:一是短期經營性投資(經營性流動資產),包括現金、應收賬款、無息應收票據、預付款項、存貨、應收股利(來源于控股并購的長期股權投資)等。二是短期經營性籌資(自發性流動負債),包括應付賬款、無息應付票據、預收款項、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應付股利(普通股)等。三是對內長期經營性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無形資產投資。

圖1-4 經營性活動與金融性活動分布
第二,分布在內源性籌資環節(如圖1-4中的①所示)上,專指留存收益(股利分配的結果)。
第三,分布在外源性股權籌資環節(如圖1-4中的②所示)上,專指發行普通股,包括初次發行和再次發行。這是公司取得經營條件的第一步。
第四,分布在對外投資環節(如圖1-4中的③所示)上,專指對外長期經營性投資,即經營性股權投資,主要是指控制型(無論是同一控制還是非同一控制)長期股權投資,從過程上包括對子公司的增資和對非子公司的控股增資。
(2)金融性活動。分布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分布在外源性債務籌資環節(如圖1-4中的②所示)上,包括三個部分:一是長期債務,包括銀行借款(間接債務)和發行債券(直接債務)。二是發行優先股。對普通股而言,優先股相當于金融性負債。三是短期金融性籌資(臨時性流動負債),包括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負債、帶息應付票據、應付利息(債券)、應付股利(優先股)等。
第二,分布在對外投資環節(如圖1-4中的③所示)上,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短期金融性投資(金融性流動資產),包括交易性金融資產(含金融性股權投資和金融性債權投資)、帶息應收票據、應收利息(來源于金融性債權投資)、應收股利(來源于金融性股權投資)。二是長期金融性投資,包括非控股并購的長期股權投資(金融性股權投資)、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含金融性股權投資和金融性債權投資)、持有到期投資(金融性債權投資)。
3.財務活動指標:經營性指標和金融性指標
基于“財務活動分為經營性活動和金融性活動”,本書將財務活動指標分為經營性指標和金融性指標。投資分為經營性投資和金融性投資,資產分為經營性資產和金融性資產,籌資分為經營性籌資和金融性籌資,資本分為經營性資本和金融性資本,負債分為經營性負債和金融性負債,股東權益分為經營性股東權益和金融性股東權益,收入分為經營性收入和金融性收入,成本分為經營性成本和金融性成本,利潤分為經營性利潤和金融性利潤,現金流量分為經營性現金流量和金融性現金流量,營運資金分為經營性營運資金與金融性營運資金,杠桿分為經營性杠桿和金融性杠桿,風險分為經營性風險和金融性風險,困境分為經營性困境和金融性困境,危機分為經營性危機和金融性危機,安全分為經營性安全和金融性安全,租賃分為經營性租賃和金融性租賃,擔保分為經營性擔保和金融性擔保,等等。這些全新指標概念,將會出現在相應章節。
沿著這一思路,可以擴展一些指標概念。企業目標分為業務目標和財務目標,財務目標分為經營性目標和金融性目標;企業戰略分為業務戰略和財務戰略,財務戰略分為經營性戰略和金融性戰略;企業預算分為業務預算和財務預算,財務預算分為經營性預算和金融性預算;企業控制分為業務控制和財務控制,財務控制分為經營性控制和金融性控制;企業評價分為業務評價和財務評價,財務評價分為經營性評價和金融性評價;等等。
(五)企業投資結構的重新梳理
剖析投資,要遵循一個邏輯起點。第一,資產負債表左邊的資產分為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對應投資分為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第二,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的收益與風險的評價原理和方法迥然不同。在兩個起點基礎上,投資按性質分為經營性投資和金融性投資;按方向分為對內投資和對外投資;按方式分為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投資形式有實物(現金、存貨、固定資產等)、證券(票據、股票、債券、基金份額等)和權力(控制權、經營許可權等)。投資級次結構如表1-2所示,并分為三個相互獨立的部分。
表1-2 投資結構分級

注:①應收款項包括對客戶的應收賬款、無息應收票據和對供應商的預付款項、應收股利(普通股); ②交易性金融資產有股票、債券和基金;③其他短期金融資產包括帶息應收票據、對債務人的應收利息和對被投資者的應收股利;④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有股票、債券和基金;⑤非控制型長期股權投資包括共同控制、重大影響、無共同控制且無重大影響的股權投資,即對合營企業、聯營企業、其他企業的股權投資;⑥固定資產包括機器、設備、完工工程、在建工程、工程物資;⑦其他長期資產包括開發支出、長期待攤費用。
1.對內長期經營性投資
對內長期經營性投資也稱對內資本化支出,是直接—直接投資,形成對內長期經營性資產,如固定資產投資,目的是獲取本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勞動資料(勞動手段),并將其投入使用以賺取營業利潤,而不是獲取其再出售收益。位于資產負債表左下方,適用的評價原理和方法是現金流量折現法。
2.對外長期經營性投資
對外長期經濟性投資也稱對外資本化支出,是間接—直接投資,形成對外長期經營性資產,即控制型長期股權投資,實質是一種“經營者集中”現象,目的是通過控制子公司的經營活動和財務活動,從而控制其資產以增加本企業的價值,而不是期待其再出售收益。位于資產負債表左中方下半部,適用的評價原理和方法是現金流量折現法。
3.短期經營性投資
短期經營性投資也稱營運資金投資,是對內投資、直接—直接投資,形成短期經營性資產,如現金、應收賬款和存貨,目的是通過制定和實施短期經營性投資政策,決定分配多少經營性營運資金投資于應收賬款和存貨,保留多少現金以備支付。在營運資金管控中,通常將流動資產劃分為波動性流動資產和永久性流動資產,位于資產負債表左上方,與之適用的評價原理和方法是成本收益原則。
4.金融性投資
包括對外短期投資和對外長期投資。前者形成短期金融性資產,如交易性金融資產,通常除作為現金等價物、替代品之外的證券投資,位于資產負債表左上方;后者形成長期金融性資產,如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非控制型長期股權投資,位于資產負債表左中方上半部。金融性投資的結果是資產運用,目的是獲取投資收益。金融性投資是間接投資,按對象分為股票投資、債券投資和基金投資。其中股票投資、債券投資屬于直接—間接投資,基金投資屬于間接—間接投資。適用的評價原理和方法是投資組合理論,不僅與長期經營性投資評價原理和方法大相徑庭,也與短期經營性投資評價原理和方法相去甚遠。
投資的詳細劃分見圖1-5。

圖1-5 投資詳細分類
企業作為投資者,通常扮演三種角色:一是作為實業投資者(經營者),其基本投資模式是買雞賣蛋(當然也離不開借雞生蛋),內容相當于對內長期經營性投資和短期經營性投資,是企業的正統業務。二是作為資本投資者(經營者),其基本投資模式是買蛋賣雞(當然也離不開借蛋孵雞),內容相當于對外長期經營性投資。三是作為市場投資者(投機者),其基本投資模式是買雞賣雞(當然也離不開借雞還雞),內容相當于金融性投資。
(六)企業籌資結構的重新梳理
剖析籌資要遵循一個邏輯起點。第一,資產負債表右邊的權益分為負債(債權人權益)和股東權益,對應的籌資分為債務籌資和股權籌資。第二,債務籌資與股權籌資的成本及風險評價原理和方法大不一樣。在兩個起點基礎上,籌資按期限分為短期籌資和長期籌資;按來源分為內源性籌資和外源性籌資;按方式分為直接籌資和間接籌資。籌資的級次結構見表1-3,并分為三個相互獨立的部分。
表1-3 籌資結構分級

注:①應付款項包括應付賬款、對供應商的應付票據(無息和有息)、對客戶的預收款項。②其他短期負債包括交易性金融負債、對企業經營者及普通員工的應付職工薪酬、對國家的應交稅費、對債權人的應付利息、對股東的應付股利(優先股和普通股)。③長期應付款(金融性租憑)。④長期應付款(征期付款)。
1.長期外源性籌資
包括股權籌資和債務籌資,位于資產負債表右中部。長期外源性籌資動機有經營性和金融性之分。長期經營性籌資是直接籌資,包括發行普通股(包括初次發行和再發行)和長期應付款——分次延期支付,前者出于公司設立動機和經營性擴張動機。長期金融性籌資包括長期借款、專項應付款、長期應付款——金融性租賃、發行債券、發行優先股、發行混合證券(認股權證、可轉換債券)等,主要出于金融性擴張動機。長期外源性籌資的資本成本評價原理和方法,主要采用現金流量折現法,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
2.短期外源性籌資
短期外源性籌資也稱營運資金籌資,位于資產負債表右上方。短期外源性籌資全部是流動負債籌資,其動機也有經營性和金融性之分。短期經營性籌資也稱經營性流動負債,包括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無息)、預收款項、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應付股利(普通股)等。短期金融性籌資也稱金融性流動負債,包括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負債、應付票據(有息)、應付利息(債券)、應付股利(優先股)等。短期外源性籌資目的是通過制定和實施營運資金籌資政策,決定多少流動資產來源于流動負債。在營運資金管控中,通常將流動負債分為臨時性流動負債和自發性流動負債,即金融性流動負債(短期金融性籌資)與經營性流動負債(短期經營性籌資)。
3.內源性籌資
內源性籌資也稱留存收益,是直接籌資、長期籌資、股權籌資、經營性籌資,位于資產負債表右下方。留存收益和股利發放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正因為如此,內源性籌資的規模、結構和效率,不僅取決于當年盈利,而且取決于股利分配政策。
(七)投資與籌資的學理性分合:五大財務行為
具體財務對象分為投資和籌資。前者包括對內長期經營性投資、對外長期經營性投資、短期經營性投資和金融性投資,后者包括長期外源性籌資、短期外源性籌資和內源性籌資。由于對內長期經營性投資與對外長期經營性投資的評價方法相同,合稱為長期經營性投資。由于短期經營性投資的結果是經營性流動資產,短期外源性籌資的結果是金融性流動負債和經營性流動負債,兩者的天然聯系及其差額,引起了財務人員的特別關注,通常將其歸并在一起,統稱為營運資金管控。因此,企業財務活動按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劃分為長期經營性投資、長期外源性籌資、營運資金管控、內源性籌資和金融性投資五大財務行為,見表1-4。
表1-4 財務活動具體內容

1.長期經營性投資
通過長期經營性投資,資金從貨幣形態轉化到實物或權力形態。長期經營性投資決策的第一個核心問題是投資項目估價。一是現金流量的期望規模;二是現金流量的預計時間;三是現金流量的風險估計。資產收益評價是長期經營性投資決策的第二個核心問題。長期經營性投資的目的是提高企業產能,增加營業收入,縮短現金流量回收時間,降低投資風險,最大限度地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是社會財富創造的發動機,是企業第一財務行為。
長期經營性投資的內容涉及對內長期經營性投資和對外長期經營性投資。
2.長期外源性籌資
通過長期外源性籌資,資金形態大多處于貨幣形態。長期外源性籌資決策的核心問題是籌資項目定價。一是籌資來源;二是籌資現金流量分布;三是籌資風險。資本來源決定企業現金流量有多少流向股東,有多少流向債權人,決定籌資風險的性質和程度,是企業最根本的長期籌資決策。資本成本計量是長期外源性籌資決策的第二個核心問題。資本成本決定向誰籌資、何時籌資、怎么籌資、多大規?;I資、多少代價籌資,是長期籌資決策的根本依據。長期外源性籌資的目的是滿足長期經營性投資的需要,是社會財富創造的輸油庫,是企業第二財務行為。
長期外源性籌資的內容涉及:長期經營性籌資和長期金融性籌資。
3.營運資金管控
營運資金管控包括短期經營性投資和短期外源性籌資,分別形成經營性流動資產和經營性、金融性流動負債。營運資金的存在,表明流動負債僅提供了部分流動資產,另一部分流動資產要依靠長期籌資來源。短期經營性投資的目的是決定應當持有多少種類和多大規模經營性流動資產,各種流動資產如何分配,以確定波動性流動資產、永久性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的組合比例。短期外源性籌資的目的是滿足短期經營性投資的需要,并確定臨時性流動負債、自發性流動負債和長期資本(長期債務和股東權益)的組合比例。
滿足波動性流動資產的資金需求,最經濟的資金供給是臨時性流動負債;保障永久性流動資產的資金需求,最可靠的資金供給是自發性流動負債和長期資本。這正是營運資金管控的精髓所在。營運資金管控屬于企業日常經營性活動,是社會財富創造的轉化器,是企業第三財務行為。
營運資金管控內容涉及:短期經營性投資和短期外源性籌資(包括短期經營性籌資和短期金融性籌資)。
4.內源性籌資
內源性籌資決策應當關注的主要問題是:一是當年盈利;二是股利分配政策。股利支付率是股利分配政策的核心條款,決定留存收益的大小和再投資規模,是企業一項重要的長期籌資決策。內源性籌資原本是企業優先考慮的籌資項目,但因其籌資規模受盈利和股利政策的影響,其籌資功能淪落為僅僅彌補外源性籌資的不足。然而,股利分配是社會財富創造的潤滑劑,其對應的內源性籌資成為企業第四財務行為。
5.金融性投資
金融性投資決策應當關注的主要問題是:一是投資價值的估價;二是投資收益和風險的大小。金融性投資的目的是提高企業閑置現金的收益性,增加企業資產的流動性,滿足適度投機的需要。金融性投資已然成為企業投資多元化的重要渠道和風險分散的基本途徑,可以稱得上不可或缺的企業財務活動,成為社會財富放大的中轉站,是企業第五財務行為。
綜上所述,財務活動的具體對象粗略分解為投資和籌資(二分論),詳細分解為長期經營性投資、長期外源性籌資、營運資金管控、內源性籌資和金融性投資(五大財務行為)。這是從橫向上對財務活動的剖析,本書實務部分第四章至第七章按照這個設計順序。
三 綜合財務對象:財務關系
在資金運動(總體財務對象)中,財務行為(具體財務對象)反映財務對象的形式特征,以及人與物的關系;財務關系揭示財務對象的實質內容,以及人與人的關系,是綜合財務對象。那么,財務關系的根源是什么?
(一)財務關系源于企業產權關系
現代企業(公司制企業)可以由物質資源所有者來控制,也可以由人力資源所有者來控制,但由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即“兩權分離”,企業產權及其產權安排較為復雜。
目前理論界和實務界比較認同的觀點是,現代企業產權結構是以企業法人財產權為基礎,以出資人所有權、企業法人財產權、經營者經營權的相互分離為特征來明確各自權力、責任和利益的一種法律和經濟制度。其主要特點是:一是現代企業產權的分離是以企業法人財產權為中介的出資人所有權與經營者經營權的分離;二是具有法律意義上的出資人所有權與企業法人財產權的分離(這種分離是以法律為依據);三是具有經濟意義上的企業法人財產權與經營者經營權的分離(這種分離要服從經濟的需要)。
1.出資人所有權:所有者所有權和債權人所有權
也稱資本所有權,是指出資人(包括股東和債權人)對其投入資本的原始或終極所有權,分為股權和債權。股權載體形式是股票或股份,股權不是物權,是由股東的財產所有權轉化而來的,股東一旦將財產投入公司,就放棄了對財產的直接支配權而獲得相應的股權,即股東不能對企業實際資產進行排他性的支配,因此,股權是一種價值(證券)形態和受限制的所有權。債權的載體形式是債券或貸款契約,債權同股權一樣也不是物權,債權人不能直接實現權利,而需要通過相關義務人履行債務才能實現。股東不能要求抽回資本,股權主要表現為投票表決權(用手投票)、年終收益分配權、新股優先認購權、剩余財產清償權、股份轉讓權(用腳投票)、監督檢查權和訴訟權等。股權只能由合法行為才能取得;而債權可由合法行為引起,也可由非法行為引起。股權確認財產歸屬,而債權體現財產流轉過程,流轉結果往往導致所有權的轉移。
2.企業法人財產權
企業法人財產權是企業作為法人對其擁有的法人財產所享有的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股份制公司成立時,通過發行股票籌集的資本有兩種存在方式:一是股東持有的以股票形式存在的虛擬資本;二是企業法人控制的以實物形態存在的現實資本。因此,企業法人財產權是指企業在取得法人資格后,形成的相對脫離出資人所有權并受法律保護的獨立產權,是從原始所有權中分離出來的派生所有權,與出資人所有權相對應。企業法人財產權與出資人所有權的最大區別是,企業法人財產權是一種托管性質的財產支配權,是一種物權(盡管是一種他物權)。正因如此,企業法人財產權是現代企業產權的基礎和核心。
3.經營者經營權
經營者經營權也稱資產經營權,是經營者對企業法人財產依法享有的占有權、使用權以及部分處置權和收益權。經營權是從企業法人財產權中分離出來的獨立產權,與企業法人財產權一樣,也是一種他物權,但又不同于企業法人財產權:一是表述方法不同。經營權相對于所有權而言;而法人財產權相對于出資人所有權而言。二是權利內容不同。經營權中各項權能的行使受到許多限制,如占有權和使用權受到法律的制約,收益權和處置權同時受到法律和所有者的雙重約束;而法人財產權中各項權能的行使較為獨立,也較為全面。三是存續期限不同。經營權通常有期限約定;而法人財產權在理論上是永續的。四是產權地位不同。經營權的邊界由法人財產權規定,而法人財產權的邊界由出資人所有權規定。
(二)十大財務關系的分布
關于財務關系,有人說是貨幣關系,有人說是經濟關系,有人說是產權關系,有人說是社會關系,但無論如何,財務關系分布在五個方面,每個方面都包括上游和下游,形成10種財務關系。如圖1-6所示。

圖1-6 財務關系分布
1.股東←企業→被投資企業
源于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企業從股東那里取得原始資本,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對股東財產承擔保值增值責任,并將所實現的利潤按照股東持有的股份比例進行股利分配,支付股利。處理股東與企業的關系時,一些重要的股東(若有)要特別關注:一是控股股東(母公司);二是有重大影響的股東。
企業有時向其他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并按其持有的股份比例大小,形成獨資、控股或參股,并享有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權和利潤分配權。處理企業與被投資企業的關系時,一些重要的被投資企業(若有)要特別關注:一是子公司;二是對其有重大影響的被投資企業。
無論股東與企業的財務關系,還是企業與被投資企業的財務關系,都是所有權關系,體現了投資與被投資之間的產權關系。
2.債權人←企業→債務人
源于債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當資金不足時,企業需要向銀行借款或發行債券,成為債務人,相應的,銀行或債券持有人成為企業的債權人。
當資金閑置時,企業可能會購買其他企業或機構(政府、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成為債權人,相應的,發債企業或機構成為企業的債務人。
無論是債權人與企業之間的財務關系,還是企業與債務人的財務關系,都是借貸關系和是債權債務關系。債權人雖然不像股東那樣有權參與經營管理和享有剩余收益分配,但享有優先求償權。同時,債務人承擔到期償還本息的責任。
3.經營者←企業→部門及員工
源于經營權的分割。股東將企業委托給經營者管理,期望自己的財產能夠保值增值,并要求經營者承擔受托責任,經營者與企業之間形成委托代理關系。同時,企業向經營者支付滿意的報酬,經營者與企業之間形成薪酬結算關系。
企業(由財務部門代表)與供、產、銷各部門之間相互提供產品或勞務,也要進行計價核算;同時,也會發生領料、領款、借支、報銷、代收、代付等事項。企業與各部門之間形成收支結算關系。
企業要向辛勤工作和傾情貢獻的員工支付工資(基本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作為勞動報酬,同時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為員工支付和交納職工福利費、社會保障金(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住房公積金、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等社會福利。企業與員工之間形成薪酬分配關系。
無論經營者與企業的財務關系,還是企業與部門及員工的財務關系,都是內部利益協調關系,其根本途徑是明確責權利,找到利益均衡點。
4.政府←企業→社區及居民
源于法人財產權的社會責任。政府為企業提供了公共產品(國防、法律、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等),企業當然地要承擔納稅義務,以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財務關系,體現了政府以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參與企業收益分配,這種分配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
企業基于環境保護、產品質量等要求,會與社區及居民發生一定的財務關系。
5.客戶←企業→供應商
源于經營權的轉移和交換。企業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要向顧客(包括主要客戶和一般消費者)收取貨款和流轉稅款,形成收支結算關系;同時,出于某種原因,企業只能延期收款或提前收款,形成應收賬款或預收賬款,構成商業信用關系。
企業購買商品(原材料、固定資產)或接受勞務,要向供應商支付貨款和流轉稅款,形成收支結算關系;出于某種原因,企業還需要延期付款或提前付款,形成應付賬款或預付賬款,構成商業信用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