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通過服務促進社區認同和社會融合

“通過服務重建社區認同,促進我國社區和社會融合”,這是管義偉博士在新著《中國農村社區服務體制的變遷及其后果》中的一個判斷,也是我們的一個共識。

社區是一種社會生活共同體,也是社會的細胞。社區繁榮與和諧是整個社會發展和穩定的基礎。作為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最本質的特征是社區居民有較強的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然而,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城市單位制的解體、住房選擇的市場化以及大量的農民進城,城市社區和社會日益分散化和陌生化;農村集體經營方式的改革、土地和資源的流動及農民大規模流動,傳統農村集體社區日益分散化,傳統的熟人社會日益陌生化。在如此快速的分散化、多元化、異質化和陌生化的社區和社會轉型時期,如何重建人們的社區認同和社會融合,讓人們擁有社區和社會的信任、生活和心靈的依托,是當前社區和社會建設的重點和難點。

管義偉博士的著作旨在通過一個縣農村社區和社會建設的案例探討當前社區認同和社會融合的路徑。從歷史的角度看,自20世紀以來,人們對于鄉村社會和社區的重建之路就進行了諸多的探索,并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

一是文化建設:通過社區文化活動和思想教育促進社區認同。早在20世紀30年代,面對鄉村衰敗、社會分裂和禮崩樂壞,梁漱溟就把中國問題歸于文化的衰弱,中國社會及鄉村重建也要以振興儒家文化為旨歸,認為“中國問題的內涵雖包括有政治問題、經濟問題,而實則是一個文化問題”。同樣,晏陽初也認為當時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是西方文化輸入所引起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失落或崩潰。1933年他在《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工作大概》中寫道:“在定縣,我們研究的結果,認為農村問題是千頭萬緒。從這些問題中,我們又認定了四種問題,是比較基本的。這四大基本問題可以用四個字來代表它,所謂愚、貧、弱、私?!?img alt="晏陽初:《晏陽初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4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977D/10797207803818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419802-DKZELmWuJBlMrCN1NiM8S1ucaJdASUCu-0-0e2ed16e08a173348aca34c3c84e921a">由此,他們都把農民教育、文化復興作為鄉村建設的首要內容,力求通過文化建設來增強鄉村社會和社區的凝聚力。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也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其中,加強對農民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新人,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人民公社時期,農村社隊還紛紛組織文藝宣傳隊,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以此加強對農民群眾的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增強對集體的認同。在新時期農村社區建設中,一些地方在社區建設實踐中也加強文體團體、活動設施的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在臺灣社區營造中,也將“文化引領”作為社區建設的核心和重點。毫無疑問,文化是社會和社區的粘合劑,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可以增加人們的聯系,促進社區的融合。同時,加強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實質是國家、社會以及社區規范社會化的方式,通過這種教育,也有助于提升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強化對人們行為的規范,從而促進社區和社會的認同、團結和融合。也正因如此,通過文化建設是構建人們認同的必要的和有效的方式。

二是組織建設:通過構建社區組織與制度建設增強社區調控能力和凝聚力。社區本身是一種社會組織,具有自身的組織網絡,也有一定的組織形式承擔社區功能。組織建設也是實現社區聯合的基本方式。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及不同時期的社區建設中,人們都注重社區的組織建設。在20世紀30年代的鄉村建設運動中,一些知識分子就組織各種團隊,進行鄉村建設實驗,推動鄉村發展;國民黨在鄉村也強調“管教養衛”,將“管”置于首位,力求“由管入手”,通過建立一套組織體系,將農民組織與管理起來,并通過農民自我管理來改造鄉村。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特別強調將農民“組織起來”,并在農村建立了黨政經一體的人民公社組織體系。通過這一套組織體系,將農民群眾全面地組織起來。在農民組織化過程中,也加強了對農民的控制,并最終形成農民對社隊組織的依附及高度的認同。不過,隨著家庭承包制的實施,這種嚴密的組織及組織認同日益解體。1982年中央1號文件就指出,“最近以來,由于各種原因,農村一部分社隊基層組織渙散,甚至陷入癱瘓、半癱瘓狀態,致使許多事情無人負責,不良現象在滋長蔓延?!?img alt="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新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977D/10797207803818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419802-DKZELmWuJBlMrCN1NiM8S1ucaJdASUCu-0-0e2ed16e08a173348aca34c3c84e921a">為此,再次要求各地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體制的建設。不過,在重建鄉村組織的過程中“出現了兩種管理思路。一種可叫‘回歸型’,遇到難點,留戀過去的管理辦法和手段,抱怨現行政策軟、手段弱,主張強化基層干部權威,強化威懾手段,施行強硬手段‘管’、‘治’。另一種思路可叫‘發展型’,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本著適應、發展、前進的思路,研究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主張用民主管理的辦法,走民主之路?!?img alt="李學舉:《村民自治三年實踐的思考》,載中國基層政權建設研究會編《實踐與思考:中國基層政權建設研究會1991年年會論文集》,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977D/10797207803818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419802-DKZELmWuJBlMrCN1NiM8S1ucaJdASUCu-0-0e2ed16e08a173348aca34c3c84e921a">從實踐來看,20世紀80年代以后,最終選擇了村民自治的道路,希望通過農民的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實現農村社會和社區的有序管理。不過,在實踐中,鄉鎮政府對村委會一直保持著較強的行政、財政和人事控制,村民委員會事實上被“行政化”了。稅費改革以后,隨著“村財鄉管”以及村干部納入財政補貼等措施的實施,鄉鎮政府對村委會的控制進一步強化,村委會組織的行政化色彩更加濃烈。在新社區建設中,各地再次強調加強社區組織建設,通過組織建設,增強社區的組織、管理和服務能力,進而增強社區的影響力及社區的凝聚力。

三是經濟建設:通過發展社區集體和合作經濟以促進社區發展和社區融合。自20世紀以來,無論是鄉村建設學派、鄉村復興運動以及鄉村革命運動,還是新中國不同時期的農村建設,無不將農村經濟建設作為鄉村建設和發展的重點。為此,人們提出了發展合作經濟、發展集體經濟、發展鄉村工業等不同路徑。雖然人們的主張不同,但是,“經濟發展”無不是基本的甚至是首要的目標。從社區發展本身來看,社區經濟發展無疑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目標。不僅如此,一些公共資源和經濟的存在,也為社區服務提供了公共資源。即使在傳統帝國時代,一些家族宗族都有自己的公田、族產,并以此提升對貧弱家庭的支持以及獎勵耕讀和各種表彰。鄉村建設學派中有的也強調發展合作經濟,促進鄉村發展。人民公社時期,鄉村的集體化也成為鄉村集體和社區的經濟基礎,也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基礎,并由此形成對集體社隊和社區的依賴和認同。也正因如此,在當今農村社區建設中,一些地方也強調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有的學者批評家庭承包和分散經營破壞了農村集體經濟,也破壞了社區公共資源和社區認同的基礎。為此,一些學者強調壯大集體經濟,將發展集體經濟作為社區重建和認同的基礎和根本。有的地方在實踐中則推動農村土地的歸并、集中經營,甚至重建“集體農莊”。此類分歧可倪方六:“江蘇‘新集體農莊’調查”、“大陸學者熱議‘新集體農莊’”, 《鳳凰周刊》2006年第4期 總第209期。

毫無疑問,文化建設、組織建設、經濟建設均有助于增強社區的關聯和認同,推動社區和社會發展。不過,在我們看來,任何一種單一的方式都不足以完成社區和社會的重建。尤其是,在實踐中,每一種推進社區建設的方式都存在并常常出現一些偏差。從文化建設來看,通過社區文化建設是促進社區認同的必要選擇。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常常賦予文化建設更多的政治宣傳和教育的功用。社區文化活動一旦成為政治和政策的工具,就會偏離文化自身基本和內在的功能和目標。從根本上說,文化根植于社會,社區文化活動也是為了滿足社區居民精神需求。文化生活的政治化最大的危險在于存在脫離社會和社區以及人們自我精神的需求,成為政治教育的工具。從“文化大革命”的實踐來看,文化政治化的結果常常是導致社會和社區的緊張,最終也破壞了社會和社區的和諧與融合。

從社區組織建設來看,完善的組織體系是成熟社區的標志,也是社區存在和活動的基礎。不過,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將社區組織建設理解為構建農村基層社區的組織與管理體系,并由此加強農村社會和基層社區的有序管理。事實上,社區組織建設不是單純的行政性、管理性組織建設,更不是完全依靠外在輸入的組織體系,或者使社區成為行政化的組織單元。社區組織建設包括社區居民的自組織和它組織,包括社區管理組織、政治組織、興趣組織、志愿組織及經濟和文化組織,等等,同時,也包括整個社區的組織網絡的建設。依靠權力和強制而建立的組織管理體系,或者是行政化的管理單元和組織,其結果必然是社區的行政化、政治化。這種行政化和政治化的共同體并不是一種社會生活共同體。政治和行政權力可以規劃并組建一個“社區”,將人們組織起來,人們也可以對這種社區組織及權力表示敬畏與服從,但是,這并非是建立在內在認同基礎上“共同體”。

從社區經濟建設來看,一定的公共經濟和公共資源可以為社區管理、服務及人們的認同提供支持,發展社區經濟也是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方式。但是,在此必須指出的是,社區經濟發展絕不僅僅是集體經濟的發展,公共資源也不僅僅是集體經濟。有的學者就曾正確地指出,“公共資源包括三種類型:第一類是‘公共自然資源’,包括土地、河流、山脈等;第二類是可以形成直接投入和計算的‘公共經濟資源’,包括財力、物力和勞力;第三類是基于個人組成的群體在進行集體行動時的‘公共社會資源’,包括(1)道德、倫理、信任、互助、合作、理解等規范型資源,也包括(2)規范、規則、組織等制度型資源”黃平:《重建社區公共性——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中國經濟》,2010年第3期。。從實踐來看,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合作化、集體化及人民公社化最終實現了社區資源的公有,建設了一種高度集體化的社區。高度的集體化和集中化也為人們的認同提供了條件。但是,人民公社時期的集體化的實踐已經表明,集體化否定人們的自由選擇權利,如果缺乏經濟或超經濟的強制,集體化組織本身難以維系的。對集體化組織的認同也不過是人們的一種生存依賴或對強制的敬畏和服務而已。這種認同是不自愿,也是不穩定的。也正因如此,一旦外在強制弱化和消失,人們對于集體的認同便連同集體本身一并解體。為此,社區公共經濟的形成以及公共資源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嚴格的產權獨立、民眾自愿的基礎上。也正因如此,在新農村及社區建設中,社區公共經濟的發展不應是集體化,而應是“合作化”。如果說集體化是建立在產權的集中化或集體化及歸并以及集中經營的基礎上的話,“合作”則是強調在尊重農民個人的產權基礎上的自愿聯合。

顯然,農村社區建設必須致力于社區文化建設、組織建設和經濟建設,但是,必須切實把握建設的重點和方式。除此之外,在新時期農村社區建設中,必須更加注重社區民生服務,通過“服務”將分散的人們重新聯系起來,在“服務”的基礎上重建社區認同。在任何社會中,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不可能是孤立的,都存在一定的共同的需求。正是基于共同的需求,人們之間建立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從根本上說,人們所指出歷史和現實中種類繁多的“共同體”,也是基于共同的需要而形成的。是否能夠滿足人們的共同的或公共的需求,是一個社區或共同體賴以存在的基礎,也是形成人們認同和歸屬感的條件。在傳統社會中,建立在血緣、地緣關系基礎上的農村基層共同體為鄉民提供了水利、耕作、治安、防衛、祭祀、信仰以及娛樂等的支持和保障,由此獲得了人們的認同和信任;在集體化時代,社員的生產、生活以及教育、醫療、衛生和安全等也完全依賴集體組織,由此也形成了社員對于集體的服從與認同。在現時代,隨著農村及整個國家的改革不斷深入,尤其是隨著經濟和社會流動,村社區的多種所有制的發展,社區的地權關系、居民關系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傳統農村村落社區與集體的封閉性已經打破;隨著社區和集體的組織、管理及服務功能的弱化,傳統的社區和集體的認同也不斷弱化。不過,也正是在隨著市場化的發展,農民分散化的同時對于社會公共服務的需求更加強烈,要求國家、社會和社區能夠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和保障。然而,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在教育、醫療、衛生及社會保障上實行城鄉二元化體制,國家財政投入重城輕鄉、重工輕農,整個國家公共服務體制也是一種城市優先發展的體制,由此造成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嚴重失衡,也嚴重制約了農村基層社區組織向農民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不僅導致農民群眾對于基層社區組織的失望,也引起農民對于國家政策的不滿;既損害了農民對于基層社區的信任和認同,也損害了對于國家和社會的信任和認同。城鄉公共服務的二元化及非均衡性還破壞了城鄉社會的一體化與融合,制造了城鄉社會的失衡與分裂。正因如此,只有強化農村社區公共服務,才可能真正增強農民對于所在社區共同體的認同和歸屬感,同時,也增強農民對于整個國家和社會共同體的認同。不僅如此,只有進一步加大農村公共服務,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和均等化,才有可能促進城鄉社會的團結與融合。

不難看出,在新的歷史時期,“服務”將是人們與社區及國家聯系的紐帶,也是人們對于國家和社區認同的基礎。完善的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不僅將農民與社區聯系起來,贏得人們對社區積極的、發自內心的支持、信任、認同和歸屬感,同時也增強人們對于國家和社會的認同感,增強國家政權的合法性并促進整個社會的融合。正因如此,我非常贊同管義偉博士的觀點:通過服務構建社區認同,促進社會融合。只是有一點需要進一步強調:只有均等化的社區服務和公共服務,才有助于社區團結和社區融合。畢竟,公平正義才是消除紛爭、促進和諧的根本,也是社區認同和社會團結的基石。

項繼權

2015年8月20日于梅南山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皋兰县| 娄烦县| 永新县| 南丹县| 舞钢市| 福安市| 山东省| 新宁县| 哈尔滨市| 景洪市| 禹城市| 临洮县| 沂水县| 施秉县| 秦安县| 五常市| 蓝田县| 澜沧| 五大连池市| 扶绥县| 陆川县| 临湘市| 山丹县| 宁陕县| 尼勒克县| 通州市| 灵丘县| 双辽市| 浪卡子县| 苍南县| 浮山县| 江阴市| 鸡西市| 南陵县| 信阳市| 泰安市| 新津县| 胶南市| 通化县| 清河县| 隆德县|